對於非公眾人物的普通人而言,其過度的自戀如果受到了挑戰,就可能會「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繼而會出現過激言行。究其原因,與過度自戀者在嬰兒期的心理需要未能滿足有關。
有學說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有對自己的自大、誇大的傾向。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就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而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而暴怒,例如嬰兒稍稍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
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長期如此對待嬰兒,也即嬰兒如果長期無法得到自我誇大的滿足,則會對外在的父母失望,繼而用幻想來自己喜歡自己,自己滿足自己,逐漸形成獨有和過分的自戀。
但願望不能滿足就會暴怒這種反應模式則被固著下來。這就是自戀者在受挫後會暴怒的深層心理機制。可見,過度自戀是心理髮育未能充分進展的結果。
過度自戀者的核心特徵是自我中心,這也是嬰兒時期原有的表現。也就是說,其某些心理行為實際上退化到或固著在嬰兒期。有學者稱: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
過度自戀型者必須要覺察自己那些「嬰兒化」的行為。
比如:現在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這與嬰兒時期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呵護,如果父母忽視了,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注意的心態如出一轍。領悟到了自己的心態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過度自戀者可時常提醒自己:我要努力學習或工作,以實際的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另外,還要試著學會去愛別人。有心理學家稱: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過度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通過愛別人,來超越個性中的不足。
自戀是普遍的,也是很多人都習以為常或注意不到的。對於過度自戀者而言,這是其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當局者更迷。但畢竟這不是一種健康的方式。具有自戀型人格的人對功利的追逐或許也可能使他們獲得較高的工作成就。
但其常有的普遍的人際關係問題、抑鬱情緒或不切實際的目標,都可能會影響其生活與工作。如果不能對自己的自戀有所覺察,則可求助專業人員,在其督導下的自我成長,也即重新體驗、建構早年未能滿足的心理需求,或許會幫助其脫離困境。
北京回龍觀醫院 宋崇升 卞清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