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難免出錯,但每個人面對失誤的態度卻大相逕庭。
有的人出現了小失誤,即使沒有任何處罰或批評,他也會忍不住的責怪自己,甚至過度的自責。而有的人,則會在錯誤中吸取經驗,並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
為什麼呢?
(01)
有位從事新媒體工作的同學,他說最近每次到他工作的日子,他都特別焦慮難受,因為他之前出了個錯誤。
他是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輪值的當天需要負責推送編輯好的內容。前幾天他推出了內容之後,才發現標題出現了明顯的錯誤。
這是個不小的錯誤,他心裡也很害怕,他內心不斷的嘀咕著,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該怎麼辦?老闆會怎麼想?越想越覺得懊惱,越想越是自責,甚至手都在顫抖。
雖然是出錯了,但好像並沒有出現太壞的結果,反倒戲劇性的增強了粉絲之間的互動,評論區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很搞笑的留言。
對此,老闆也沒有責怪他,反而特意開會總結了這次出錯意外帶來的效果,看以後是否可以策劃出更接地氣的營銷方案。
儘管如此,這位同學依然控制不住的責怪自己。
他說自己是個特別容易自責的人。一點小錯,就會自責半天,每次回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再自責一次,總是在自責中折磨自己。因為標題出錯這件事,他後來好幾次在將要推送內容的時候,心跳都在加速,內容發出去之前,不停的一次次檢查,總擔心出錯。
如果別人有表現得一點點不滿,自己就會很受傷,覺得很羞愧、自責。自責到自卑,以前也有過類似得事情,因為害怕出洋相,結果不敢去嘗試,錯失了機會後又忍不住再次自責。
(02)
自責,是因個人的錯誤而感到內疚而責怪自己。
一定程度上的自責,可以讓自己看到責任所在,並對錯誤負責;而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是不想為此事負責了。因為你一直沉浸在痛苦難受的快感之中,以至於忘記接下來要去做的事情。
有位來訪者,在遲到後見到諮詢師表現得惴惴不安,雖然一開始諮詢師就表示了並不介意,但是這位來訪者還是不斷的和諮詢師解釋路上耽擱的原因,並且很自責的說自己是不守時的人。
在諮詢師看來,這位來訪者並不是經常遲到的人,為何只是偶爾的遲到卻有如此之大的反應。他的反應,究竟想表達什麼?
這種感覺,似乎在表達,遲到對他來說只有一種選項,就是他覺得自己是個不守時的人,或者說,他害怕別人覺得他是個不守時的人,哪怕別人並不介意也不責怪。
但他依然沉迷於,這個自己和自己玩的遊戲之中,只要遊戲沒有結束,就不會有結局。
過度自責,就像是一種令人上癮的動力,沉迷於過度自責的遊戲中,似乎就可以逃避失誤之後的懲罰。
儘管可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但是這種防禦模式已經內化在心裡,一碰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啟動防禦狠狠地先自責一番。
(03)
很多人小時候就有過類似的經驗,和同學打架了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別人來家裡告狀的時候,有些父母不問清楚是非對錯,就先把你給打一頓。
我小時候也試過,當我試圖和父母說清楚緣由的時候,父母說,打你是為了保護你。這什麼邏輯,我一直沒搞懂這句話的意思。
後來,我才從父母口中得知,因為他們懼怕對方的怪罪,且不說事情的對錯,即便你有理,如果別人氣沒有消,再來找你算帳怎麼辦。
這個解釋,雖然可以理解父母的動機,但是仍然讓我難以釋懷,而且,父母對我們的責備打罵,我們本身就會產生憤怒,但是我們不能表達憤怒,或者,也有可能表達了憤怒之後又將受到更大的懲罰。
於是,我們也就內化了這樣一種模式,當遇到可能被指責被懲罰的時候,就先對自己下手狠一點,那麼別人也就不好再對自己怎麼樣了。
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這樣的自我保護措施,害怕懲罰,先自我懲罰,以此想求得別人不從外部懲罰自己。過度的自責,它可以保護和緩解我們,當時害怕現實懲罰而產生的內心焦慮。
(04)
過度自責的好處,不僅可以防禦內心害怕被懲罰的焦慮,還可以滿足自我控制感。
因為指責、懲罰,那些本該是由別人來操控的事情,都被自己掌控了。你把別人指責與懲罰自己的機會給搶掉了,就好像這件事情最終都是由自己來操控一樣。
有位網友說,某天晚上自己煮糖水,但是忘記加水就直接燉上了,幸好發現得早,沒有燒焦,但是自己發現的那一刻,感覺就像要崩潰似的。老公過來開玩笑的說了一句「你厲害了」,她說當時就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甚至有些天旋地轉的失控感,然後就她開始不停的自責了。
自責,可以緩解失控帶來的焦慮。
因為別人沒法控制,事情的發展也沒法控制,但是,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如果我能夠做好,如果我當時做好了,事情就不會變得那樣了。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失控感。
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孩子式的自戀心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導致的,我需要負最嚴重的責任。
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坍塌。牛奶沒拿好灑了一地,孩子的內心都可能會崩潰。
我的心理學同門譚露曾分享過她的一個親身經歷。
她的女兒因為沒有拿好牛奶,灑了一地,她本來想抱怨指責一下,但是看到女兒很傷心難過的表情,她意識到,孩子的牛奶灑了,最難過的就是孩子自己了。除了難過,還有羞恥、憤怒、愧疚、自責。
她一下覺察到自己的成長經歷。
自己犯錯了,除了要面對糟糕的事情以外,還要面對父母的指責,甚至懲罰。自己的情緒得不到理解,還要承受父母的攻擊,孩子為了防禦現實世界產生的痛苦,就學會了對內心的自我苛責。
(05)
怎麼辦?
父母的共情很重要。
有時候,只要說出孩子當時的內心想法:「牛奶掉了,你一定很難過了。」孩子這時的情緒就會得到理解。
父母的情緒包容力,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不會跟著孩子的崩潰而失控,不會因此指責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有個穩定的客體,他會難過,但不會覺得失控,也不會覺得這是多大的一件事情,他還會因此學會如何更好的拿好一杯牛奶。
譚露說,這份自責,是她童年習得的經驗,差點又傳承到了孩子身上。幸好,她覺察到了,也穩穩的接住了孩子當時的情緒。
過度的自責並不是真正的內省。
自我的懲罰卻是最沉重的懲罰。
如果你自己也經常過度自責,不妨問問自己,你的自責,是為了自省,為了以後不出類似的錯誤,還是因為害怕失誤背後的懲罰。
即便是現實中沒有人會因此懲罰你。但是,這種曾經害怕的心理一直存在著,你所防禦的,是當下的害怕,還是曾經的害怕。
本文選自吳在天新書《把生命活給自己看》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