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責,是為了內省,還是上癮

2020-12-23 百家號

生活中難免出錯,但每個人面對失誤的態度卻大相逕庭。

有的人出現了小失誤,即使沒有任何處罰或批評,他也會忍不住的責怪自己,甚至過度的自責。而有的人,則會在錯誤中吸取經驗,並相信自己會越來越好。

為什麼呢?

(01)

有位從事新媒體工作的同學,他說最近每次到他工作的日子,他都特別焦慮難受,因為他之前出了個錯誤。

他是微信公眾號的編輯,輪值的當天需要負責推送編輯好的內容。前幾天他推出了內容之後,才發現標題出現了明顯的錯誤。

這是個不小的錯誤,他心裡也很害怕,他內心不斷的嘀咕著,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該怎麼辦?老闆會怎麼想?越想越覺得懊惱,越想越是自責,甚至手都在顫抖。

雖然是出錯了,但好像並沒有出現太壞的結果,反倒戲劇性的增強了粉絲之間的互動,評論區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很搞笑的留言。

對此,老闆也沒有責怪他,反而特意開會總結了這次出錯意外帶來的效果,看以後是否可以策劃出更接地氣的營銷方案。

儘管如此,這位同學依然控制不住的責怪自己。

他說自己是個特別容易自責的人。一點小錯,就會自責半天,每次回想起來的時候還會再自責一次,總是在自責中折磨自己。因為標題出錯這件事,他後來好幾次在將要推送內容的時候,心跳都在加速,內容發出去之前,不停的一次次檢查,總擔心出錯。

如果別人有表現得一點點不滿,自己就會很受傷,覺得很羞愧、自責。自責到自卑,以前也有過類似得事情,因為害怕出洋相,結果不敢去嘗試,錯失了機會後又忍不住再次自責。

(02)

自責,是因個人的錯誤而感到內疚而責怪自己。

一定程度上的自責,可以讓自己看到責任所在,並對錯誤負責;而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是不想為此事負責了。因為你一直沉浸在痛苦難受的快感之中,以至於忘記接下來要去做的事情。

有位來訪者,在遲到後見到諮詢師表現得惴惴不安,雖然一開始諮詢師就表示了並不介意,但是這位來訪者還是不斷的和諮詢師解釋路上耽擱的原因,並且很自責的說自己是不守時的人。

在諮詢師看來,這位來訪者並不是經常遲到的人,為何只是偶爾的遲到卻有如此之大的反應。他的反應,究竟想表達什麼?

這種感覺,似乎在表達,遲到對他來說只有一種選項,就是他覺得自己是個不守時的人,或者說,他害怕別人覺得他是個不守時的人,哪怕別人並不介意也不責怪。

但他依然沉迷於,這個自己和自己玩的遊戲之中,只要遊戲沒有結束,就不會有結局。

過度自責,就像是一種令人上癮的動力,沉迷於過度自責的遊戲中,似乎就可以逃避失誤之後的懲罰。

儘管可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懲罰,但是這種防禦模式已經內化在心裡,一碰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啟動防禦狠狠地先自責一番。

(03)

很多人小時候就有過類似的經驗,和同學打架了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當別人來家裡告狀的時候,有些父母不問清楚是非對錯,就先把你給打一頓。

我小時候也試過,當我試圖和父母說清楚緣由的時候,父母說,打你是為了保護你。這什麼邏輯,我一直沒搞懂這句話的意思。

後來,我才從父母口中得知,因為他們懼怕對方的怪罪,且不說事情的對錯,即便你有理,如果別人氣沒有消,再來找你算帳怎麼辦。

這個解釋,雖然可以理解父母的動機,但是仍然讓我難以釋懷,而且,父母對我們的責備打罵,我們本身就會產生憤怒,但是我們不能表達憤怒,或者,也有可能表達了憤怒之後又將受到更大的懲罰。

於是,我們也就內化了這樣一種模式,當遇到可能被指責被懲罰的時候,就先對自己下手狠一點,那麼別人也就不好再對自己怎麼樣了。

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這樣的自我保護措施,害怕懲罰,先自我懲罰,以此想求得別人不從外部懲罰自己。過度的自責,它可以保護和緩解我們,當時害怕現實懲罰而產生的內心焦慮。

(04)

過度自責的好處,不僅可以防禦內心害怕被懲罰的焦慮,還可以滿足自我控制感。

因為指責、懲罰,那些本該是由別人來操控的事情,都被自己掌控了。你把別人指責與懲罰自己的機會給搶掉了,就好像這件事情最終都是由自己來操控一樣。

有位網友說,某天晚上自己煮糖水,但是忘記加水就直接燉上了,幸好發現得早,沒有燒焦,但是自己發現的那一刻,感覺就像要崩潰似的。老公過來開玩笑的說了一句「你厲害了」,她說當時就覺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甚至有些天旋地轉的失控感,然後就她開始不停的自責了。

自責,可以緩解失控帶來的焦慮。

因為別人沒法控制,事情的發展也沒法控制,但是,我可以控制我自己,如果我能夠做好,如果我當時做好了,事情就不會變得那樣了。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失控感。

過度的自責,就有點像孩子式的自戀心理,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導致的,我需要負最嚴重的責任。

孩子的世界,很容易坍塌。牛奶沒拿好灑了一地,孩子的內心都可能會崩潰。

我的心理學同門譚露曾分享過她的一個親身經歷。

她的女兒因為沒有拿好牛奶,灑了一地,她本來想抱怨指責一下,但是看到女兒很傷心難過的表情,她意識到,孩子的牛奶灑了,最難過的就是孩子自己了。除了難過,還有羞恥、憤怒、愧疚、自責。

她一下覺察到自己的成長經歷。

自己犯錯了,除了要面對糟糕的事情以外,還要面對父母的指責,甚至懲罰。自己的情緒得不到理解,還要承受父母的攻擊,孩子為了防禦現實世界產生的痛苦,就學會了對內心的自我苛責。

(05)

怎麼辦?

父母的共情很重要。

有時候,只要說出孩子當時的內心想法:「牛奶掉了,你一定很難過了。」孩子這時的情緒就會得到理解。

父母的情緒包容力,對孩子非常重要,父母不會跟著孩子的崩潰而失控,不會因此指責孩子,孩子的內心就會有個穩定的客體,他會難過,但不會覺得失控,也不會覺得這是多大的一件事情,他還會因此學會如何更好的拿好一杯牛奶。

譚露說,這份自責,是她童年習得的經驗,差點又傳承到了孩子身上。幸好,她覺察到了,也穩穩的接住了孩子當時的情緒。

過度的自責並不是真正的內省。

自我的懲罰卻是最沉重的懲罰。

如果你自己也經常過度自責,不妨問問自己,你的自責,是為了自省,為了以後不出類似的錯誤,還是因為害怕失誤背後的懲罰。

即便是現實中沒有人會因此懲罰你。但是,這種曾經害怕的心理一直存在著,你所防禦的,是當下的害怕,還是曾經的害怕。

本文選自吳在天新書《把生命活給自己看》

作者:吳在天,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給自己看》《親子關係對了,孩子的世界就對了》

相關焦點

  • 你是在自我反省,還是在過度自責?
    你是在自我反省,還是在過度自責?這種情況可能對自己或是未來更好地完成工作沒有什麼益處,這已經不是在自我反省,而是嚴重的過度自責,掉入了「責任歸己」的思維陷阱。舉個例子:小李是一名銷售員,他所在的銷售二組沒有完成本月銷售指標,小李特別自責。
  • 如何避免過度自責?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工作生活中出現一點失誤或是不足,就會深度自責,倍感失落與內疚,那要怎麼做才能避免出現過度的自責心理呢?一是把事情的理想化標準降低一點。我們在實際生活工作中,往往會苛刻地要求自己,把事情的目標設定的特別理想化,一旦落實後,發現結果並不遂人心,就會出現嚴重心理落差,產生自責。
  • 做錯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過度自責
    另一種人,做過錯事和不當的事,總是擔心,總是充滿歉意和內疚,不斷反省,自責和恐懼。這樣的事情會引起抑鬱,人就會像冷蟬一樣,一個好的人可能會變得多愁善感,害羞,膽怯,內斂和抑鬱。這種過分的自責是不值得提倡的。如果你做錯了或不合適的事,當然,你應該了解自己,如果你做錯了,你應該改變它,如果你做錯了,你應該知道真相。面對自己的錯誤,他們不可能固執不悔。
  • 挽回愛情: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
    這一節課要跟大家聊一聊,避免過度自責心理,更有利於挽回。而在我的挽回案例當中大多數想挽回複合的人,他的思維模式都是原因內求模式,而且挽回欲望非常強烈,這種愧疚心理促使著他想儘快挽回對方,想要對對方好來彌補過去的錯,告訴對方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那些歸因於外部思維模式的人呢?
  • 為什麼有的人會過度自責?| 1分鐘心理課
    有的人出現一點小失誤,即使沒有任何處罰或批評,他也會一直責怪自己,甚至過度自責。怎麼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該怎麼辦?我怎麼這麼笨?越想越覺得懊惱,越想越自責,甚至身體都跟著顫抖起來。一定程度的自責,可以讓自己看到責任所在,並對錯誤負責;而過度的自責,則是一種逃避懲罰的自我防禦模式。
  • 過度自責的感情,可以幫你消化一些分手後失落的情緒
    「真的」:反覆問自己是真的還是假的。「準備好」:這裡的準備是是否付諸行動真的做出了改變和調整,而不是刻意營造成為一個虛假的人。有太多的人,在一次又一次地希望前任給自己機會,而一次又一次地讓前任失望,因為當他們重新在一起的時候,前任總會精準地洞察到。(你還是像以前一樣沒變。)
  • 你不一定知道的科學知識,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
    有種自戀叫過度自責提起自戀,你也許會想到一張趾高氣揚的面孔和居高臨下的語氣。有些人的自戀很明顯,是把所有的好都指向自我:「我們合作的項目獲獎了,那都是因為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多虧了我,不然一定會失敗的。」
  • 過度自省或致抑鬱背後原因是什麼?無法跳出自責情緒的負面循環
    你有沒有這種狀態: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自責、無法控制地自我反省?反省之後會變得更好嗎?過度自省或致抑鬱背後原因是什麼?  「他不開心了,我是做錯什麼了嗎?」  ……  你有沒有這種狀態: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自責、無法控制地自我反省?反省之後會變得更好嗎?  深刻自省和「想太多」之間有一個健康的界限,長期過度自省可能會導致抑鬱,這時你需要的是從自責情緒的負面循環中走出來!   無時無刻都在回憶過去,在找自己的錯誤。這種自省,不僅不會讓人進步,還會變成一個與人交往都成了問題的抑鬱症患者。
  • 孩子過度自責,父母應該怎麼做?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自責是自我攻擊(turning against the self)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自我防禦的機制。如果孩子把外部的負性情緒或態度轉而施加到自己身上時,就能獲得對自己的掌控感。
  • 身體會對一些感覺上癮
    有個心理老師說:我們的身體會對一些感覺上癮,比如:興奮、悲傷、憤怒、自責等,全身細胞都對那樣的感覺上癮,就會製造那樣的感覺等著你這二天,細細品味這些話,感受自己身體,像是一下子打通了我好長時間以來的困惑,我在尋尋覓覓活著的快樂我的身體不習慣快樂輕鬆的感覺,它習慣的是緊繃疲勞、憤怒自責的感覺中午在聽正念冥想時候,有句話: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很愉悅?
  • 感覺自己對性上癮,心理變態了嗎,還是生病了?是時候認真談性了
    患者大多集中在30~40歲的男子,男女之比為4:1,顯而易見,喜歡搞黃色不等於性癮,美國性學家金賽將每周有7次以上的徹底性發洩人群視為性過度人群,搞黃色是一種性沉溺,他們是性遊戲的忠實玩家,樂在其中且盡在掌握嬉戲與每一次成功獵豔,甚至可以從性活動中獲得成就感。而對於性癮者性更像是藥物和毒品,不願觸碰卻難以自控。
  • 了解上癮心理,避免過度沉迷
    人是會上癮的動物,有的人有菸癮、酒癮,也有的人有網癮、遊戲癮。深陷網癮、沉迷遊戲的人,一旦形成了心理依賴,雖然明知道不對,也無法自拔。「再玩一局」的興奮刺激,與「又浪費時間」的空虛自責交替上演,走向惡性循環。有些人因此過度沉迷,甚至到了荒廢學業、對身邊事務不管不顧的地步,不能不讓人反思警醒。從積極的方面說,上癮其實是一種濃厚的興趣。
  • 孩子沉迷遊戲過度怎麼辦?父母要了解上癮模式,從源頭解決問題
    像小花這樣子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原本很優秀的一個孩子,卻因為沉迷遊戲,變成有問題的學生,可見沉迷遊戲過度對孩子是有著巨大的不良影響的。那麼,沉迷遊戲過度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影響?1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上癮不是為了放縱,而是為了「止痛」?-虎嗅網
    而上癮卻是墮落的、病態的,連它所帶來的快樂都是有罪的。就像我們不知道愛情什麼時候會降臨,大多數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對一個東西上癮了——它可能是藥物、酒精、賭博,也可能是抖音、奶茶、追星。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把上癮看成是不負責任的自作自受,無法戒斷則是意志薄弱的自我放縱。
  • 別自己嚇自己,這不叫自慰上癮
    陳老師,自慰上癮能戒掉嗎?影響生活了。如何一個上癮法?你這是思想上的問題,別自己嚇自己,這不叫自慰上癮我一直以為,現在的青少年對自慰都能坦然面對,不然為什麼像打灰機,擼管充斥著網際網路每個平臺,事實證明我還是想的太好。
  • 《大腦修復術》3:學習也能上癮嗎?
    多巴胺的作用作用於獎賞系統,讓我們產生做某事的欲望讓大腦預期獎賞,指導我們做出相應的行為多巴胺獎賞迴路被過度激發,會使人出現成癮症狀上癮行為形成過程上癮行為由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其中40%由基因決定。大量的多巴胺不會增加主觀感受的快樂,卻會讓人極度苛求上癮行為,並且剝奪人感受快樂的能力。
  • 分手後過度自責,焦慮的人應該這樣挽回前任!
    最近指導學員,跟學員溝通的過程中,經常發現一個問題:過度自責,自我否定。有的人會說,那是因為我被分手了,才會有這樣的狀態。有的人告訴我,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吸引他的?有的人會說,分手都是我的錯。聽起來想法似乎很負面,但其實很好理解。為什麼?
  • 內省雖好,可不要貪多
    關於心理學人的過度內省如果別人問我:談到心理學你聯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是什麼?我會回答:內省。因為上學的緣故,我和家鄉的小夥伴們只能趁著寒暑假見一兩面,在大半年前和一個朋友久別重逢在敘舊時,她就有跟我提到:靜,你好像給自己貼的標籤太多了,我們這個年紀還是不要這麼早地給自己設限的好。當時我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所謂的「標籤」都是我精心內省的結果,能夠幫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省的以後再走彎路。
  • 心理學家揭示「科技上癮」誤區
    相對而言,吸食毒品後輕飄飄的愉悅感還是要強化得多,吸食古柯鹼釋放的多巴胺數量大概比正常值高出350%,吸食大麻更是飆升到比正常水平高1200%的驚人比例。所以,將科技上癮與毒品成癮相提並論還是有些牽強,它們在促進大腦形成「快樂腦迴路」的水平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 艾永亮:「烘焙界的星巴克」是如何運用超級產品戰略讓消費者上癮
    而店內空蕩蕩是Panera Bread,是如何超級產品戰略讓消費者對它上癮的?咖啡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是每年必備的消費,據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平均每年在咖啡上的消費可達到1100美元,對此許多消費者非常自責,而Panera Bread的會員制咖啡訂閱服務直接免去了消費者那份自責,也給了消費者購買其他商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