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移動時代,雖說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電腦、平板,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社交軟體,手裡一時抓不到手機就會心慌,生怕錯過什麼,有研究稱這是患上了「科技上癮症」,並稱這種上癮可能會干擾生活,破壞心理健康……澳大利亞解釋型新聞網站認為,科技上癮並非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大眾可能存在幾點誤區。
科技上癮≠毒品上癮
釋放的多巴胺能差十幾倍
據解釋型新聞報導,目前大部分將科技上癮同毒癮相關聯的說法認為,從生理上說,前者對於大腦引起的愉悅性反應與吸食古柯鹼、海洛因或者大麻後大腦的反應相似。從心理上看,人們在被迫脫離科技產品一整天時,會感到嚴重的心理和生理不適,並會感到恐慌、迷惑和極度孤獨,這也和吸食毒品的症狀不謀而合。
但要明確的一點是,對於愉快的經歷和體驗,大腦都會產生多巴胺,形成「快樂的腦迴路」,不論這種體驗和經歷是健康的還是有害的,比如酣暢淋漓地遊個泳、讀一本好書、展開一次愉快的談話或者吃到美味可口的東西,都會產生類似的大腦愉悅體驗。而使用電子產品釋放的多巴胺與其他正常有趣的互動過程產生的多巴胺效果相似,大概會比正常水平高出50%~100%的程度。
相對而言,吸食毒品後輕飄飄的愉悅感還是要強化得多,吸食古柯鹼釋放的多巴胺數量大概比正常值高出350%,吸食大麻更是飆升到比正常水平高1200%的驚人比例。所以,將科技上癮與毒品成癮相提並論還是有些牽強,它們在促進大腦形成「快樂腦迴路」的水平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技上癮≠日常焦慮
沒有幹擾到正常上學上班
人們往往掛在嘴邊的抱怨聲都是關於「戒不了手機,難受」「熊孩子打遊戲,心塞」這樣的焦慮,但是單憑這些行為特點並不能真正被定義為「科技上癮」,「上癮」
必須是在對正常生活產生巨大幹擾和影響的前提下生成的,而一般人即使痴迷手機和遊戲,還是會正常上學、上班、社交,所以這種在正常可控範圍內使用電子產品不能稱其為「上癮」。
按解釋型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對電子遊戲的影響做出了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只有最多3%玩電子遊戲的學生會真正意義上癮,也就是造成影響學業、成績下滑這樣的結果,大多數人對電子遊戲的迷戀還是比較「溫和」的,只在閒暇時間才會去玩。
科技上癮≠科技有罪
更應關注社交焦慮和抑鬱
大多數討論科技上癮的研究將其歸咎於技術的迷惑性,破壞了大腦的正常運行模式。但美國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克瑞斯特佛表示,「我還是堅信所謂的『科技上癮』只是諸如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一種逃避現實表現形式,其本質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如果抑鬱病人臥床較多的話,你不可能稱其為『臥床癮』一樣。」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尼克·餘曾致力於研究大型多人在線遊戲,他認為,過度痴迷電子遊戲的人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真正的社交方法和渠道,而並不能單純指責科技產品。媒體傾向於用「成癮」這樣的詞語來描述是一種「修辭學花招,讓我們忽視那些真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諸如抑鬱症或是社交焦慮的問題或許正在折磨著玩家們。他寫道,拋棄科技產品,「不能解決業已存在的心理問題」。
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選取什麼樣的治療方式來應對科技上癮,如果單純怪科技產品而將其戒掉,那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
對於科技上癮不必感到恐慌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大眾對科技上癮不只有幾點誤區,可能對這個詞本身的概念也有些混淆,到底什麼是科技上癮,還有幾點相關知識需要了解。
毫無疑問,人們會對很多事情上癮,不僅包括科技產品,也可能是運動、美食、看劇、玩玩具、談戀愛、工作或者購物。但是這些行為基本都沒有官方診斷將其真正定義為「上癮」。
而且,科技產品的上癮程度可能並不比生活中其他你熱衷的事情上癮症狀更嚴重。所以,完全可以將科技上癮看作是生活中另一個興趣愛好,只要在可控範圍內能夠控制自己,就不必如臨大敵一般將其看作一種極易「感染」的上癮行為而敬而遠之。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