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揭示「科技上癮」誤區

2020-12-25 中國數字科技館

網際網路移動時代,雖說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電腦、平板,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社交軟體,手裡一時抓不到手機就會心慌,生怕錯過什麼,有研究稱這是患上了「科技上癮症」,並稱這種上癮可能會干擾生活,破壞心理健康……澳大利亞解釋型新聞網站認為,科技上癮並非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大眾可能存在幾點誤區。

科技上癮≠毒品上癮

釋放的多巴胺能差十幾倍

據解釋型新聞報導,目前大部分將科技上癮同毒癮相關聯的說法認為,從生理上說,前者對於大腦引起的愉悅性反應與吸食古柯鹼、海洛因或者大麻後大腦的反應相似。從心理上看,人們在被迫脫離科技產品一整天時,會感到嚴重的心理和生理不適,並會感到恐慌、迷惑和極度孤獨,這也和吸食毒品的症狀不謀而合。

但要明確的一點是,對於愉快的經歷和體驗,大腦都會產生多巴胺,形成「快樂的腦迴路」,不論這種體驗和經歷是健康的還是有害的,比如酣暢淋漓地遊個泳、讀一本好書、展開一次愉快的談話或者吃到美味可口的東西,都會產生類似的大腦愉悅體驗。而使用電子產品釋放的多巴胺與其他正常有趣的互動過程產生的多巴胺效果相似,大概會比正常水平高出50%~100%的程度。

相對而言,吸食毒品後輕飄飄的愉悅感還是要強化得多,吸食古柯鹼釋放的多巴胺數量大概比正常值高出350%,吸食大麻更是飆升到比正常水平高1200%的驚人比例。所以,將科技上癮與毒品成癮相提並論還是有些牽強,它們在促進大腦形成「快樂腦迴路」的水平上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科技上癮≠日常焦慮

沒有幹擾到正常上學上班

人們往往掛在嘴邊的抱怨聲都是關於「戒不了手機,難受」「熊孩子打遊戲,心塞」這樣的焦慮,但是單憑這些行為特點並不能真正被定義為「科技上癮」,「上癮」

必須是在對正常生活產生巨大幹擾和影響的前提下生成的,而一般人即使痴迷手機和遊戲,還是會正常上學、上班、社交,所以這種在正常可控範圍內使用電子產品不能稱其為「上癮」。

按解釋型新聞報導,研究人員對電子遊戲的影響做出了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只有最多3%玩電子遊戲的學生會真正意義上癮,也就是造成影響學業、成績下滑這樣的結果,大多數人對電子遊戲的迷戀還是比較「溫和」的,只在閒暇時間才會去玩。

科技上癮≠科技有罪

更應關注社交焦慮和抑鬱

大多數討論科技上癮的研究將其歸咎於技術的迷惑性,破壞了大腦的正常運行模式。但美國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克瑞斯特佛表示,「我還是堅信所謂的『科技上癮』只是諸如抑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一種逃避現實表現形式,其本質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如果抑鬱病人臥床較多的話,你不可能稱其為『臥床癮』一樣。」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尼克·餘曾致力於研究大型多人在線遊戲,他認為,過度痴迷電子遊戲的人往往是在現實生活中缺乏真正的社交方法和渠道,而並不能單純指責科技產品。媒體傾向於用「成癮」這樣的詞語來描述是一種「修辭學花招,讓我們忽視那些真正的心理問題」,而這些諸如抑鬱症或是社交焦慮的問題或許正在折磨著玩家們。他寫道,拋棄科技產品,「不能解決業已存在的心理問題」。

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選取什麼樣的治療方式來應對科技上癮,如果單純怪科技產品而將其戒掉,那只能算是「治標不治本」。

對於科技上癮不必感到恐慌

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大眾對科技上癮不只有幾點誤區,可能對這個詞本身的概念也有些混淆,到底什麼是科技上癮,還有幾點相關知識需要了解。

毫無疑問,人們會對很多事情上癮,不僅包括科技產品,也可能是運動、美食、看劇、玩玩具、談戀愛、工作或者購物。但是這些行為基本都沒有官方診斷將其真正定義為「上癮」。

而且,科技產品的上癮程度可能並不比生活中其他你熱衷的事情上癮症狀更嚴重。所以,完全可以將科技上癮看作是生活中另一個興趣愛好,只要在可控範圍內能夠控制自己,就不必如臨大敵一般將其看作一種極易「感染」的上癮行為而敬而遠之。

本文來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

相關焦點

  • 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認為,「遊戲上癮症」是個誤導性的概念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臨床心理學家 Anthony Bean 認為,「遊戲上癮症」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而且可能帶來危險的後果。有些人試圖將遊戲上癮症列入診療手冊,但這種想法不是基於科學研究,而是出於道德恐慌和政治壓力。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重要
    科技發達的21世紀,我們每個人都有著手機,同時為了更好地照顧孩子,我們也會給孩子配備手機。雖然說手機能夠為我們照顧孩子孩子帶來更多的便利,但是有些孩子卻因為手機而變得上癮,他們特別熱衷於手機中的網路遊戲,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出現了問題。
  • 科技英語寫作中句法結構的常見誤區分析
    科技英語是專用英語的一個重要分支,涉及自然科學各個領域,以教科書、科學論著、學術論文、實驗報告、科技產品介紹等形式傳播科學知識、交流科技信息。科技英語作為一種功能文體,應有概念準確清楚、邏輯嚴謹周密、描述客觀直接、語言凝練精悍的特點,而實現這些文體特點的手段是遣詞用字和句法結構。
  • 不要再進入注射胰島素會上癮的誤區了,沒有這一說法
    吸毒會上癮,吸菸會上癮,喝酒也會上癮,是因為這些東西會使人產生快感,所以才成癮,可是今天聽見有人說注射胰島素也會上癮,哎~別傻了,快聽聽專家怎麼說的吧!胰島素的使用不存在成癮不成癮,只有需要不需要的問題。
  • 心理學家:六大心理誤區,人類幾乎無法避免
    歸根結底,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誤區造成的。生活中常見的認知誤區其實非常多,你可能不經意就掉入其中。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六大生活中常見的認知誤區。只有了解,才是進步的開始。1、鳥籠邏輯鳥籠邏輯來源於一個故事。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有效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身邊充滿著各種能上癮的事物,科技的發展,也導致了上癮行為也越來越多。這些行為消耗著孩子大量的時間,但創造上癮產品的人卻不允許自己和家人使用那些產品,因為他們深知行為上癮的嚴重危害。《欲罷不能》一書中有對行為上癮的解釋:行為上癮,就是喪失了繼續還是停止相關行為的自由選擇能力(失控),體驗到了與行為相關的不良後果,換句話說,當事人無法可靠的預測相關行為什麼時候會發生,一旦發生,將持續多久,什麼時候會停止。
  • 當大腦欺騙自己的眼睛時,心理學家會揭示「柴契爾效應」
    最近,倫敦的臨床心理學家朱莉·史密斯(Julie Smith)博士。揭示了關於大腦活動的有趣現象 它被稱為「柴契爾效應」。
  • 心理學家揭示:9種情侶睡姿背後的真正含義
    萬能生活匯收集了心理學家揭示的9種情侶睡姿背後的真正含義。1.湯勺式心理學家項研究發現18%的情侶都會選擇這個經典睡姿,這個姿勢表明雙方關係親密,而且互相理解。此外這個姿勢體現關係中的不同角色。大的那個湯勺往往有保護伴侶的欲望,有時甚至表現為佔有欲。小湯勺表現的則是對伴侶的信任,在伴侶身邊有安全感。
  • 心理學家:細數色情片上癮的五大表現!
    今天老秦要列舉心理學上常被認為是色情上癮的五大表現,請各位讀者一一對照:1.大腦強烈而持久的想到色情色情上癮的人非常容易產生性衝動,在生活中經常會聯想到色情內容,特別是看到異性的時候,大腦立馬產生無法克制的衝動。
  • 心理學家:細數色情片上癮的五大表現!
    今天老秦要列舉心理學上常被認為是色情上癮的五大表現,請各位讀者一一對照:1.大腦強烈而持久的想到色情色情上癮的人非常容易產生性衝動,在生活中經常會聯想到色情內容,特別是看到異性的時候,大腦立馬產生無法克制的衝動。
  • 沉迷科技無法自拔?科技成癮是精神病?
    編者按:在這個隔天就有新科技應用出現的時代,很多人擔心科技這把雙刃劍,會刺痛我們人類的情感。家長狠心把子女送去「戒網癮」學校,小孩們因為電子遊戲沉迷網絡,忽視學業。科技讓大家能夠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但並不是一起快樂,而是一起陷入了冷漠。在心理學家看來,事實是否真如我們想像的這麼糟糕呢?
  • 心理學家拆解網際網路給人的上癮體驗
    今天我要說的問題是網際網路公司是如何給用戶提供極致的上癮體驗的。剛好要命的是,當今時代,太多技術開發都在推動上癮。這篇文,我們就來好好聊聊網際網路公司是如何設計出來上癮體驗的。心理學家將事物的難度劃分為三個等級。過於簡單,人會覺得無聊;過於困難,人會望而卻步;當學習者處於最近發展區的時候,他們不止能高效學習,還會享受整個過程。但諷刺的是,這一點應用最成功的不是教育行業,而是遊戲領域。
  • 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幫助孩子遠離上癮!
    行為上癮的源頭。玩遊戲,刷抖音,追劇……我們中起碼有一半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上癮。但這一點兒也不新鮮,早在嬰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上癮的行為。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曾就嬰兒視覺關注力進行研究,他發現嬰兒會被移動的,邊緣銳利的物體吸引。當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扔出一塊積木他們會看的目不轉睛。所以上癮行為並不是洪水猛獸,只是我們小時候沒有意識到罷了。
  • 科技上癮?管理屏幕時間的妙辦法
    康醫生是治療科技上癮的心理專家。她表示,使用電子設備看著屏幕的時間每次最好不要超過一個小時,中間要休息15分鐘。長時間使用電腦會讓眼睛過於疲勞,引起頭痛和眼睛疾病,而且對精神健康也不好。「科技會讓人不知不覺中上癮,強迫自己休息可以暫時脫離上癮,保護身心健康。」
  • 「性上癮」是一種心理疾病
    然而,有些人會對色情、婚外情、以及其他一些活動上癮。像其他上癮行為一樣,性變成了麻木痛苦感情、消磨時間或者躲避孤獨的工具。  誰是性上癮者?  據所估計,全美大約3%-6%的成年人患有性上癮症。專家們認為,網際網路為瀏覽色情內容和網絡性愛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從而導致性上癮病例顯著上升。
  • 讀唄|Facebook、Twitter怎樣讓用戶上癮
    來看看如今最熱門的幾家消費者科技公司,例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它們在兜售什麼?維生素還是止痛藥?大部分人可能回答是「維生素」,因為用戶在這些網站不外乎是想拓展其社交圈子,並不是為了完成什麼某項重要的事情。還記得沒有網絡的年代嗎?沒人會在半夜爬起來大呼小叫地更新自己的狀態。
  • 「行為上癮」的時代,我們真的可以擺脫嗎?
    原創 Bubble 外灘教育 看點 數字時代,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代都更容易讓人上癮。《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向我們揭示了行為上癮背後的生理、心理原因。
  • 走出胰島素治療的三大誤區
    但有些糖尿病患者非常牴觸使用胰島素,以為胰島素是糖尿病晚期才使用的治療藥物,而且一旦用了就會上癮。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胰島素治療,也不是只有糖尿病晚期才需要胰島素治療,胰島素是人體本身就存在的物質,並沒有「上癮」一說。糖尿病患者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先了解清楚胰島素的治療,走出誤區,不抵抗,也不盲目使用。
  • 判斷對iPad上癮的7種表現
    中關村在線消息:你是否對iPad等平板電腦產品上癮呢?有心理學家發現,類似於焦躁不安、茫然若失等現象,開始出現在那些對iPad等平板電腦產品上癮的人身上。    因此,心理學家統計出7中表現,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對iPad等平板電腦產品上癮。
  • 很難被注意到的十個教育誤區,看看兒童心理學家怎麼說?
    幸運的是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可能誤入的教育誤區並及時改正,那麼我們仍然可以保證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通過整理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家的觀點意見,發現了父母應該避免的十個教育誤區。10.心理學家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並且說明了為什麼這種行為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