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科技無法自拔?科技成癮是精神病?

2020-12-14 騰訊大渝網

編者按:在這個隔天就有新科技應用出現的時代,很多人擔心科技這把雙刃劍,會刺痛我們人類的情感。家長狠心把子女送去「戒網癮」學校,小孩們因為電子遊戲沉迷網絡,忽視學業。科技讓大家能夠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但並不是一起快樂,而是一起陷入了冷漠。在心理學家看來,事實是否真如我們想像的這麼糟糕呢?閱讀此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對科技,和科技帶給人們的影響,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誤解。

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寫道

和科技有關的問題普遍存在——但所謂的科技成癮,絕對不屬於其中之一。

人們總是很擔心花過多的時間在電子產品上會影響心理健康,但是人們到底應該多擔心這件事情呢?大家力求在科技使用與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保持平衡似乎是合理的,但哪裡才是那個平衡點,則眾說紛紜,甚至很多專家的建議都自相矛盾。大部分討論圍繞著與技術「成癮」作鬥爭。 但對我而言,這就像一種道德恐慌,那些令大眾對科技沉迷感到恐慌的言論背後,其實並不沒有詳實數據基礎的支撐。

例如,在2018年4月,電視記者Katie Couric主持的《美國內幕》節目,專注研究科技產品對人們大腦的影響。 這集描述了一家專門治療科技產品上癮的商業公司聯合創始人。 這名聯合創始人把對科技產品上癮與古柯鹼上癮和其他藥物成癮相類比。 該節目還暗示,對科技產品的使用可能會導致阿茨海默症——記憶力減退之類的症狀。 其他人,比如心理學家Jean Twenge還把智慧型手機與青少年自殺聯繫起來。

我是一位心理學家,在工作中,我和很多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接觸過,並開展過有關科技應用,電子遊戲和成癮行為的研究。我相信大多數向人們販賣科技恐怖性的言論都是垃圾。以下是幾個大眾對科技成癮的誤解,正是因為這些誤解的存在,我們應該用實際研究來揭穿這些假象。

科技不是毒品

有些人聲稱,使用科技產品能激活大腦的快感中心,這和人類吸食古柯鹼,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產品帶來的影響一樣。這聽起來好像是真的,但大腦並不是只對不利於健康的事物產生快感體驗,健康的事物同樣也能激活大腦的快感中心。

任何有趣的事情都會導致大腦中的「快樂電路」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無論是遊個痛快泳,閱讀一本好書,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還是享受美食或者和伴侶做愛,這些有趣的事情都能刺激大腦釋放出多於常量的多巴胺。使用科技產品刺激大腦多釋放出的多巴胺數量和其他活動所帶來的影響相差無幾:大約能使大腦產生高於日常水平50%-100%的多巴胺。

相比之下,古柯鹼能使腦內多巴胺數量增加350%,甲基苯丙胺類產品能使腦內多巴胺數量增加驚人的1200%。另外,最近的證據發現,那些因為過多使用電腦而影響正常生活的人和濫用藥物者的多巴胺受體也完全不同。我認為,那些把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和大腦對毒品的反應相提並論的人,實在太過誇張,在他們眼裡,可能水龍頭上滴下的一滴水都能被當成是一片瀑布。

每個活動平均會讓大腦釋放多少多巴胺?

各種活動都會促使大腦釋放比平時更多的多巴胺。 例如,享受食物能促進大腦中多巴胺水平提升50%。 電子遊戲和性刺激也會提高大腦的多巴胺水平,而使用毒品則能使多巴胺水平顯著提高。將大腦對毒品的反應和大腦對電子遊戲的反應相對等是不合理的。

圖表來自:《對話》,CC-BY-ND 來源: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研究數據

科技上癮和濫用藥物之間的比較研究也常常基於大腦成像研究展開,這些研究有時候在記錄作者所述內容的時候就不可靠。 其他最新的成像研究也反駁了過去的說法,告訴大家,暴力遊戲並不會使年輕人的大腦變得不敏感,也不會導致兒童對其他人的痛苦漠不關心。

科技成癮並不十分常見

那些經常談論科技成癮的人經常表示對他們對自己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感到十分沮喪,或者他們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那麼沉迷遊戲。 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癮,並沒有對我們在學校,公司或社交關係上的其他生活活動產生重大幹擾。

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只有3%的遊戲玩家(或更少)最終產生了一些問題行為,比如忽視學業以至於自己的成績受到影響。但是大多數科技成癮都是比較溫和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成癮行為會慢慢消失。

科技成癮不是一種精神病

目前,並沒有官方發布的針對科技成癮的心理健康診斷。但這可能會改變: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宣布計劃在其國際疾病大全的下一版本中加上「電子遊戲失調」。

但,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建議。 我是28位向世界衛生組織抗議此提議的學者中的一員,我們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這項提議是受到了科學界的錯誤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似乎忽視了一點,「電子遊戲失調」更多地應該被當作是一種症狀,暗示著個體其他潛藏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而這本身,並不是一種失調。

今年,美國心理學協會媒體心理與技術部門也發表了一份聲明,批評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我也是這個部門的一員。 世衛組織的姐妹組織,兒童基金會也反對使用「成癮」這樣的語言來描述兒童對科技產品的使用。

拋開爭議,我發現目前的數據不支持科技成癮作為一種可以被診斷出來的疾病。 例如,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謂的「遊戲成癮」評分中分數較高的人不會展示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心理或健康問題。 另外的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產生的精神疾病症狀往往比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更輕微,並且通常不經治療就自行消失。

科技成癮並不是由電子產品造成的

關於科技成癮的大部分討論表明,電子產品本身就是引人沉迷的,傷害了正常的大腦發育。 但我的研究表明,科技成癮一般是其他潛在的疾病的症狀表現,如抑鬱症,焦慮症和注意力問題。 人們不認為那些一整天都在睡覺的灰心喪氣的人會對床產生「床上癮」。

在考慮誰需要治療,以及在什麼條件下需要治療,這都是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 對治療「科技上癮」所付出的努力很可能只是治標不治本,只是在表面上壓抑了症狀,卻對真正的問題視而不見。

電子產品從來不是唯一讓人上癮的東西

毫無疑問,有很多人都經歷過過度開展某些活動。 這些活動包括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但也包括運動,飲食,性,工作,宗教和購物等。 甚至還有關於舞蹈成癮的論文研究。 但很少有關於對這些活動上癮的官方診斷。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電子產品比其他各種令人愉快的活動更容易使人上癮。

使用電子產品不會導致自殺

一些專家指出,青少女自殺率最近有所上升,這和電子產品相關。但自1999年至2016年的17年期間,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特別是中年人的自殺率都有所上升。這種上升顯然是在2008年左右,金融崩潰期間開始的,並且從那以後,上升得更加明顯。

這個趨勢削弱了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而導致他們自殺率升高的因果性,而且,在自殺群體中,中年人的自殺率遠高於青年人,這一事實也削弱了所謂的「專家說法」。社會上顯然有更多重要的問題等待我們解決。對科技產品的恐懼感將會分散普通人和衛生組織官員的心思,讓人們沒能識別出真正的社會問題,並最終解決問題。

最近一篇文章聲稱電子產品使用和青少年抑鬱症和自殺有關。但另一位獲得相同數據的學者發現,這種所謂的聯繫並不比「吃土豆導致自殺」之間的聯繫大。學者們有時會根據小的數據模型製造出一些聳人聽聞的結果,這些結果的來源往往都是一些非正常數據,並不真實、可追溯。

可以肯定的是,肯定有很多實際問題,與科技相關,例如隱私保護問題。 人們應該在科技的合理使用與自己日常生活中找一個平衡點。 同樣那些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的人,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值得我們的關注。 我們對科技成癮的擔憂有一小部分是合理的,但現有的證據表明,那些把電子產品成癮當作危機,或者把這種成癮與藥物濫用相提並論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本篇文章從《對話》轉載。 作者為斯泰森大學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J. Ferguson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讀書無法自拔?警惕,這是「讀書上癮」,孩子成癮難戒除
    但其實,愛讀書並不等於愛學習,學生閱讀,大多只是為了娛樂或消遣,和我們所謂的「沉迷遊戲」一模一樣。這種沒有自控力的讀書,會讓孩子「讀書成癮」,孩子成癮後形成「成癮性人格」。 而「成癮性人格」會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 日本數百位人沉迷於彈珠賭博無法自拔
    這裡是日本東京歌舞伎町紅燈區附近的一家彈球盤店,因為日本對遊戲的管理比較寬鬆,所以有許多與賭博熱火朝天的打著擦邊球的遊戲,比如這一款彈球盤機類的遊戲,就在日本境內十分火爆,據調查,數百萬的日本人因此患有賭博成癮的問題...
  • 科技成癮的4個表現
    太可怕了,讓我們上癮的豈止是網絡,很多科技產品都讓人沉迷。想一想:你手上有幾個行動裝置?上一個小時刷新了多少次社交應用?一天沒有手機你能不能活?我們都中了一種叫「科技」的毒,以下是四大症狀:一、幻聽你是不是經常誤以為手機在震動,是不是控制不住想要掏出手機確認一下?
  • 沉迷於過去的情感經歷無法自拔怎麼辦?建議如下
    沉迷於過去的情感經歷無法自拔怎麼辦? 建議如下:轉移注意力 健身、跑步等體育運動 開始新的戀愛 許多刻骨銘心的感情最是難忘,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人為什麼總是會沉迷於過去的情感經歷而無法自拔?究竟要怎麼辦呢。
  • 沉迷虛擬世界無法自拔 外媒:社交網絡掩蓋真實人際關係
    社交網站的設計初衷就是讓用戶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生依賴性。(視覺中國)虛擬世界的吸引力讓許多人慾罷不能。專家認為,社交網站的設計初衷就是讓用戶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生依賴性。
  • 近三成年輕人手機依賴成癮,愛玩手機可能是種「精神病」?
    【家電網HEA.CN 12月4日微信原創】明明說好要早睡,卻不知不覺躺在床上玩手機玩到深夜;每隔幾分鐘就要打開手機一次,查看是否有新消息;一旦手機快要沒電或者無法使用,就會感到莫名的心慌和焦慮……如果經常出現上述情況,那麼愛玩手機的你可能就要注意了,因為最近有研究表明,對智慧型手機的問題性使用,很有可能是一種精神障礙。
  • 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病?該吃藥的可能並不只有玩家
     不論如何,遊戲成癮變成精神病,已經被很多人尤其是家長們看做是對遊戲操控孩子現狀的重大反擊。畢竟,玩遊戲很容易成癮這句話在之前並沒有多大的威懾力,但是如今,可以順理成章的講出玩遊戲很容易變成精神病,效果則完全不同了。只是,可能會被這句話殺傷的不僅僅是遊戲玩家,還有整個遊戲產業。
  • 遊戲成癮=精神病?
    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這裡說的是「玩遊戲成癮」,相關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路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等。也就是滿腦子都是遊戲,無法正常生活,除了睡覺,就是在玩遊戲,學業、工作完全被拋到腦後的人。
  • 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孩子沉迷玩手機遊戲,不能慣!
    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有些過度依賴手機,很多未成年的小孩都沉迷於玩手機,時間一長導致無法從網絡世界中抽離,荒廢學習和成長,讓家長們非常困擾。那麼,熊孩子沉迷玩手機,該怎麼治呢?廣東歡太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給出了一些比較實用的建議。
  • 網癮列為精神病惹爭議 對青少年影響負面
    【PConline 品科技】玩網路遊戲是否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誼、工作、教育或就業機會?在戒斷網癮的時候是否出現易怒、焦慮和悲傷等症狀……請小心,網癮也是精神疾病。中國專家的9大定義成為世界精神疾病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但是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網癮怎麼就成為精神病了?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來看看你符合這些症狀嗎
    你是否經常沉迷電子遊戲無法自拔?如果答案為是,那麼你應該為自己感到擔憂了。「遊戲成癮」首次被世界級權威機構劃歸為精神疾病,引起了國內網友,尤其是遊戲玩家的關注。微博用戶oran_cc稱:「電競職業選手壓力應該很大,因為贏的人是運動員,而輸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那麼熱衷玩遊戲就是有病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世衛組織對診斷「遊戲成癮」的條件非常嚴格。
  • 抖音小女子不才什麼歌 讓人一聽就會沉迷歌聲而無法自拔
    抖音小女子不才什麼歌 讓人一聽就會沉迷歌聲而無法自拔時間:2019-05-28 17:3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小女子不才什麼歌 讓人一聽就會沉迷歌聲而無法自拔 愛秀美 這首歌名字叫《公子向北走》,李春花演唱。 《公子向北走》李春花演唱的歌曲。
  • 尤文異想天開,或用「水貨」換萊奧,都靈沉迷克魯尼奇無法自拔
    其一,後腰位置上託納利和本納賽爾無法登場,皮奧利只能派出克魯尼奇。要知道,在對陣貝內文託的比賽中,克魯尼奇送給了對手1粒點球。在《米蘭新聞網》的賽後評分中,他是唯一一個不及格的。其二,皮奧利不願意冒險,他不打算讓伊布在這場比賽中復出。這對於紅黑軍團來說,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雖然,萊奧和雷比奇都能客串中鋒,但威力遠不如將他們放在邊路。
  • 阿衰為什麼沉迷於臭豆腐無法自拔?原來是阿衰媽懷孕時愛吃臭豆腐
    導語:在《阿衰online》漫畫中,阿衰一直有個讓人費解的愛好,那就是沉迷於臭豆腐無法自拔,只要有臭豆腐吃,哪怕是世界末日他都泰然自若。阿衰沉迷於臭豆腐無法自拔那麼阿衰為什麼沉迷於臭豆腐無法自拔呢?通過調查阿衰老媽的故事,我們發現,原來是阿衰媽媽在懷孕時愛吃臭豆腐導致的。
  •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原標題: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華龍網訊 (記者李珩)日前,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認定為精神病新病種,其中九條標準全部採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5月29日,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還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 成年人網絡成癮怎麼辦?兒子沉迷網絡怎麼辦?
    孩子網癮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足夠重視,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沉迷於網絡不能自拔、通宵達旦地玩電腦遊戲、因為上網耽誤正常的事情,已經不再是青少年的「專利」,某些成年人也紛紛「中招」
  • 雞醉了我也醉了,讓我沉迷在啤酒雞這種美味中無法自拔
    雞醉了我也醉了,讓我沉迷在啤酒雞這種美味中無法自拔。說到美食,世界上沒有人會抗拒的了吧。不過世界上最會吃的還是我們中國人啦。就比如雞這種食材,不誇張的說,我們就有上百種的做法了。小編最近也是沉迷在啤酒雞的美味中,深深地無法自拔。
  • 經常熬夜上網的人注意了,上網成癮會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
    網絡是我們人類科技發展的產物,也正是因為網絡促進了人類更大的進步。但大家在正確使用網絡的同時,也應該防止過度沉迷於網絡。如果我們過度沉迷於網絡,就會演變成網絡性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症表現出色情網絡成癮,網絡交際成癮,網絡強迫的行為,強迫信息收集,遊戲成癮等行為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會產生很多不利的影響。
  • 遊戲成癮被歸為精神疾病 9條診斷標準中5條就得注意
    但要注意了,痴迷遊戲無法自拔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17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在2018年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與此同時,在剛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也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
  • 教育遊戲——孩子沉迷於學習,無法自拔的秘密
    教育遊戲讓孩子沉迷於學習,無法自拔,像愛玩遊戲一樣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