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被列為精神病?該吃藥的可能並不只有玩家

2020-10-18 歪道道
 
 

 

世界衛生組織於618日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中,加入了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將其列入精神疾病,稱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

 

或許是考慮到家長們的「喜悅」之聲,當天《環球時報》旗下環球網就引用了臺灣媒體消息,稱「相關規定將自19日起生效」,相關報導一經刊發隨即引發國內媒體大量轉載,就連《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以《世衛組織:明天起,遊戲成癮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為題進行了轉發。

 

 

只是這背後或許存在某些誤解。世衛組織在618日發布的官方新聞稿中表示,明年5月這一提議才會被提交到世界衛生大會上由會員國最終批准,即使批准了,也是從202211日開始生效,也就是說這次發布的還只是個草案。

 

當然世衛組織的這一態度確實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令原本就已經質疑聲四起的遊戲陷入更大的輿論危機。如今很多網友普遍擔心,一旦決定確認,別管真實的界定多麼嚴苛,萬千家長便可將所有孩子玩遊戲的舉動「上線」為精神疾病,一波「楊永信」也有可能得到正名,總之,國內自有國情在。

 

不過值得玩味的一點是,世衛組織還表示,迄今為止只有極少數電子遊戲玩家是癮君子,上癮者大約佔3%,大部分來自東亞和南亞地區,而非遊戲滲透率更高的歐美。在國內,家長和孩子關於遊戲的立場基本上算是水火不容,歐美日韓等國家父母處理這一問題則相對緩和,甚至有些家長本身就是孩子玩遊戲的啟蒙者。

 

不論如何,遊戲成癮變成精神病,已經被很多人尤其是家長們看做是對遊戲操控孩子現狀的重大反擊。畢竟,玩遊戲很容易成癮這句話在之前並沒有多大的威懾力,但是如今,可以順理成章的講出玩遊戲很容易變成精神病,效果則完全不同了。只是,可能會被這句話殺傷的不僅僅是遊戲玩家,還有整個遊戲產業。

 

打壓失效,遊戲群體已從少數派變成大多數

 

雖然早期《傳奇》《魔獸世界》等風靡一時的遊戲,讓我們看到過很多年前那個瘋狂的時代,但與現在遊戲在國內的爆發和肆虐相比,更多已為人父母的群體依然只是被遊戲遺忘的一代。

 

我國遊戲產業隱有發展之勢的開端在2001年,盛大代理《傳奇》之後,國內遊戲市場掀起了血雨腥風的十年鬥爭,而最早的一大批玩家也在這時候逐漸積聚。以該年為起點,我們可以看到近二十年來遊戲玩家的變遷。

 

IDC發布的《2002年度中國網路遊戲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01年中國網路遊戲用戶數為397.5萬,2002年增長至807.4萬。這個時候,因主機遊戲和街機遊戲在國內幾乎斷層、所佔比例甚小,所以網路遊戲用戶基本可以代表整個遊戲市場的狀況。以2001年人口總數12億為基數可以看出,非遊戲玩家才是絕大多數。

 

 
 

 

這一狀況即使在玩家數量迅速增長的近十年時間裡,也得以延續。遊戲工委、CNG中新遊戲研究聯合發布的《2013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中,2008年中國遊戲市場用戶數量為6700萬,2009年終於突破一億,在這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遊戲用戶增速迅猛,但通常以百萬、最高一千萬左右為基數擴增。與之相比,從2010年以後,每一年遊戲用戶增長的數量基本在一億級別。

 

也就是說,如今龐大的遊戲用戶群體,更多的是由2010年後手持智慧型手機的網民貢獻,而按年齡推來算,當年被網遊排除在外的、佔人口總數絕大部分的人,很大程度上則過了遊戲沉迷的年紀。換句話說,被遊戲遺忘的一代已經為人父母,原來所造成的市場空缺基本上是由25歲以下的青少年補足,包括未成年人。

 

這點從青少年玩家群體以及無收入遊戲用戶的相關數據也可以看出,CNNI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12月,中國青少年網路遊戲用戶規模達1.91億,佔青少年網民的66.5%,較網路遊戲在全部網民中的使用率高9.6%。可見,遊戲在青少年群體滲透更深。

 

與此同時,2008年無收入群體佔網遊用戶的比例已高達三成以上,在移動端這一數字繼續增長。文化部公布的《2012中國網路遊戲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移動網遊戲中無收入者的比重較大,比2011年提升了4個百分點。無收入群體一般即指未成年人,在手遊引爆國內整個遊戲產業的時候,他們則成為最直接的受眾群體。

 

而之所以造成這種新一代家長在遊戲產業的斷層,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與禁令有關,它不僅致使國內遊戲廠商在主機、網遊市場長期空白,更關鍵的是令當年的年輕一代對遊戲敬而遠之,甚至是將其妖魔化。這種觀念延續到教育他們的下一代,就演變為絕對的否認和畏懼,很難去理解孩子在遊戲產業爆發背景下的掙扎。

 

想來,如果如今的家長才是最早碰上遊戲行業被釋放的一群人,在有了遊戲的薰陶之後,他們在對待孩子遊戲問題上是否會相對理智,或更善於引導?

 

正確的防沉迷引導基礎應該在在於同理心

 

越是遊戲市場成熟度越高的國家,受遊戲成癮問題困擾的程度越低,這其中不僅僅是實行了遊戲分級制度的原因。

 

每年美國娛樂軟體協會(ESA)都會發布電子遊戲的行業報告,在2011年公開的美國遊戲玩家實況調查中顯示,美國大約有72%的家庭都玩遊戲(包括PC和家用機遊戲),而遊戲玩家的平均年齡高達37歲,其中18歲以下的不到18%18歲到49歲的為53%,關鍵是50歲以上的玩家所佔比例竟然為29%

 

這種在國內看似不可思議的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2016ESA的數據中,遊戲玩家平均年齡為35歲,50歲以上的玩家佔遊民的26%

 

另外,20174ESA表示,67%的美國家庭擁有一臺遊戲設備,至少有一個人每周玩遊戲時間超過三小時的家庭佔總數65%。在擁有遊戲設備的家庭中,97%的家庭擁有PC81%的家庭擁有智慧型手機,48%的家庭擁有主機,11%的家庭擁有VR設備。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些很明顯的問題。其一,美國遊戲玩家的平均年齡在35-40歲之間,與新一代父母的年齡相仿。這點與國內遊戲用戶越發年輕化的趨勢極為不同,據遊戲工委統計,201600後在整個移動遊戲用戶中佔比接近10%,每300後中至少有1個是移動遊戲玩家,這部分玩家用戶極大地拉低了所有遊戲用戶的平均年齡。

 

其二,美國老年遊戲玩家佔比較高,而國內這一數字僅僅是個位數,這說明美國人對遊戲的接受度在任何年齡段內都很高,遊戲並不屬於哪一群體,也由此不會受到任何歧視。還有一個細節也比較有意思,這些行業數據常常以家庭作為統計單位,而國內則是遊戲用戶個體,可能在他們觀念裡,遊戲設備並不單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家庭人員。

 

美國的遊戲用戶結構,可以說是遊戲市場成熟的產物,這種結構意味著老中青三代對遊戲已經達成了共識。而正是因為上一代曾經或現在是遊戲玩家,基於同理心很難「以身作則」地要求下一下杜絕遊戲,反而因為是過來人更容易引導他們。

 

ESA公開的2011年美國遊戲玩家實況調查中也涉及到監護人與遊戲的關係,大約9成的家長會花時間去了解孩子都在玩些什麼遊戲,而半數以上的家長則表示通過遊戲增加了他們與家人和朋友的相處時間。在家庭娛樂上,選擇遊戲的監護人有80%,比上網(74%)、電視(70%)和電影(65%)等其他娛樂方式要高,45%的家長也表示每周至少會陪孩子玩一次遊戲。

 

當然,不是說美國青少年沒有遊戲沉迷的問題,只是在其教育環境下,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搞樂隊、開派對、打橄欖球或是其它,為什麼要沉迷於遊戲這單一的娛樂方式呢?而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之下,其實並沒有這麼多的選擇權。

 

越抵制越沉迷,很多人對玩遊戲的態度才是有病

 

通過ESA的數據可以了解一點,美國家庭的遊戲設備通常都比較齊全,從主機、PC到智慧型手機以及VR頭盔,全部擁有的也不在少數,這反映出一個國家遊戲產業的完整變遷。所以,經歷過這種變遷的家長,不只是能相對包容和理解孩子對遊戲的興趣,更關鍵的是,他們也能為孩子提供更優的遊戲體驗。

 

這造成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孩子接觸遊戲更多的國家反而不是遊戲成癮的集中地,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來玩遊戲的地區,卻更容易沉迷。一方面,在特定社會現實下,其實任何比學習有意思的新鮮事物都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沉迷,從網絡小說、遊戲到短視頻,哪個不都是被家長左防右防?

 

另一方面,國內這一代青少年也是初次面對爆發中的遊戲產業,在沒有引導之下,任何粗製濫造的遊戲都有可能帶來沉迷。相反,歐美國家遊戲氛圍薰陶下的孩子,很早便形成了一定的辨別力,他們通常追求高質量、有創造力的大製作,鄙視抄襲和低智,這是因為一旦見識過更好的,便對低級的刺激失去興趣,而這背後與家長的「言傳身教」不無關係。

 

正如前段時間名為《遊戲策劃人士: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遊戲?》的文章所講,作者引導其孩子最開始玩植物大戰殭屍和我的世界,去年開始玩王者榮耀,但給他買了switch、玩過塞爾達和奧德賽之後,就不願意再沉迷於王者榮耀,甚至逐漸覺得並不需要靠王者才能獲得社交和認同感。

 

一款遊戲被貼上社交標籤,這本身就不合常理,而從一款遊戲獲得社交認同感,實際上是扭曲了正常的社交關係。這些道理跟孩子很難講得通,但通過遊戲本身,其實他們自身能認識到,這何嘗不是正向作用?

 

所以,孩子自身對遊戲的辨別力,有可能指引其拋開易沉迷的遊戲,因為多數易沉迷的遊戲都是利用最低級的刺激因素迎合劣根性,而真正高質量的遊戲教會的其實並不比書本少。

 

但在國內,沒有經歷過遊戲時代的家長,很難花費時間去幫孩子辨別遊戲的優劣,與其如此,還不如簡單的一刀切,這或許是種通病。

 

如今,遊戲成癮若是被列入精神疾病,無疑會加劇家長對遊戲的恐懼已經對遊戲抵制的決心,屆時「官方」認定為病,打著治病幌子的「楊永信」們便有了更多的「偽患者」需求。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雖然針對性治療意在規範治療手段,可有了正規治療的「退路」後,家長們的防患是否會被削弱,若是如此,反而在遊戲問題上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誤區。

 

其實,遊戲成癮是否屬於精神病應該是個醫學問題,但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對於遊戲的一些應對方式,我們之中是否也有人病的非常嚴重?

 

歪道道,獨立撰稿人,網際網路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同名微信公眾號:歪道道(wddtalk)。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知乎熱搜:世衛組織將遊戲成癮正式列為精神病,你怎麼看?
    最近翻看朋友圈突然看到一個重磅消息,經過長時間討論5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一種疾病。其實這個問題之前就討論過,近日這條消息的爆出著實讓很多遊戲從業者和玩家炸開了鍋。
  • 網癮列為精神病惹爭議 對青少年影響負面
    「網癮精神病獲確定,中國9大定義成世界標準」的消息來源,是今年5月美國精神病協會首次將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陶然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納入該協會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這標誌著中國人制定的標準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診斷領域被國際認可,確立了精神病的一個新病種。
  • 「遊戲成癮」被世衛列為精神疾病,楊永信們的春天到了?
    本次更新首次把「遊戲成癮」納入到精神疾病中,與賭癮並列為「由成癮行為導致的疾病」。這裡的「遊戲」主要是指電子遊戲。   反對者:列入精神疾病,為時尚早   2016年,聽到WHO計劃把「遊戲成癮」納入ICD-11後,有24名來自全球多國,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獨立學者聯名發公開辯論信,表示對ICD-11把「遊戲成癮」放入精神病分類感到擔憂。
  •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原標題: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華龍網訊 (記者李珩)日前,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認定為精神病新病種,其中九條標準全部採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5月29日,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還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 遊戲成癮是種病?有這些特徵時你該特別注意
    在這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電子遊戲迅速發展,幾乎所有人都成了遊戲玩家。玩遊戲成為一種休閒娛樂方式的同時,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擔憂。不過,關於打遊戲到底能帶來多嚴重的後果、遊戲成癮是否該視為精神疾病以及怎麼判斷「成癮」,在業內一直存在激烈爭論,目前也沒有統一的認識。
  • 遊戲成癮=精神病?
    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這裡說的是「玩遊戲成癮」,相關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路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等。也就是滿腦子都是遊戲,無法正常生活,除了睡覺,就是在玩遊戲,學業、工作完全被拋到腦後的人。
  • 科技成癮是精神病?
    該節目還暗示,對科技產品的使用可能會導致阿茨海默症——記憶力減退之類的症狀。 其他人,比如心理學家Jean Twenge還把智慧型手機與青少年自殺聯繫起來。我是一位心理學家,在工作中,我和很多青少年和他們的家人接觸過,並開展過有關科技應用,電子遊戲和成癮行為的研究。我相信大多數向人們販賣科技恐怖性的言論都是垃圾。
  • 「遊戲成癮」被列為疾病!他們向WHO提交反對意見書,你怎麼看?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遊戲成癮」正式列為精神類疾病。此消息一出便遭到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公開反對。為何這一決定會在韓國國內引發巨大爭議?「遊戲成癮」到底是不是病呢?世衛組織提示的「遊戲成癮」診斷標準主要有三:對遊戲失去自控力、日常生活都必須讓位於遊戲、持續12個月以上。該決定將於2022年1月起生效。玩遊戲的時候,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腦電波檢測發現,遊戲成癮者的「θ(西塔)波」,也就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時出現的腦電波,明顯不如普通人活躍。
  • 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認定 「遊戲成癮」 為一種疾病
    這個消息一出可能許多遊戲玩家、遊戲迷們要坐不住了,或是覺得不服,或是覺得要糟,更或許是覺得以後要被家裡人「名正言順」地念叨了。其實家人朋友的嘮叨至少出發點是好的,這件事情可能壞就壞在要被有心人利用。那世界衛生組織為什麼要把「遊戲成癮」列為疾病呢?
  • 我找遍了世衛組織,也沒看到遊戲成癮四個字
    本文作者:石葉  近日,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消息被廣泛傳播,引起了玩家和媒體的普遍關注,不過事情並不像這些標題寫得那麼簡單,更和一些媒體的報導有著不少出入。有些事必須說清楚  首先,要澄清幾個問題。
  • 遊戲迷注意!世衛將首次把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
    遊戲迷注意!世衛將首次把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 2017-12-27 09:37:48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來看看你符合這些症狀嗎
    世衛組織此舉可以促使保險公司覆蓋與遊戲相關的心理疾病,鼓勵遊戲玩家尋求治療師的幫助。目前,一些國家已經將「遊戲成癮」確定為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並制定了相應對策。英國有許多私人戒癮機構。韓國政府已經頒布了一項法律,禁止16歲以下的青少年在午夜到早晨6點之間從網路遊戲中獲取信息。
  • 為研究 「網路遊戲成癮」,我陪兒子玩王者榮耀
    為了「網路遊戲成癮」課題,我開始玩遊戲其實,我自己玩《王者榮耀》並不全是好奇或是覺得這遊戲好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網路遊戲成癮」是我研究的一個課題。隨後網上有官方調查數據澄清說,該遊戲超過80%的用戶都是上班族和大學生,不是小學生。不管公布的調查數據如何,我自己的切身體驗告訴我這款遊戲的未成年玩家可能還真不少,其中就包括我兒子和他的一些同學。雖然絕大多數孩子們離「成癮」還遠得很,但用「非常喜歡」、「著迷」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他們也肯定不算為過。
  • 愛玩遊戲不代表成癮 玩到啥程度才算「病」?
    (新華社/法新)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下稱ICD-11),「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出現在成癮性疾患章節中,引發輿論軒然大波。「世衛組織把遊戲成癮與毒品成癮畫等號了嗎?」「我也愛打遊戲,怎麼突然就變成『精神病』了?」
  • 打遊戲上癮的人注意!這是「精神疾病」,得治!
    「遊戲成癮」症狀又有哪些呢?  原來,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9、因為遊戲而喪失或可能喪失工作和社交。
  • 這年頭,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
    網易科技訊 7月3日消息,最近,「遊戲成癮」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精神疾病,引發廣泛熱議。國外媒體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在二十一世紀,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數字視頻遊戲可以是非常誘人和吸引人的。關於成癮的風險,在休閒活動的大框架下分析一下世衛組織發出的遊戲過度警告還是挺有趣的。作為Games for Change大會的一部分,我和其他研究心理學、嚴肅遊戲和青少年倡導的人將討論遊戲、媒體和科技成癮。
  • 近三成年輕人手機依賴成癮,愛玩手機可能是種「精神病」?
    【家電網HEA.CN 12月4日微信原創】明明說好要早睡,卻不知不覺躺在床上玩手機玩到深夜;每隔幾分鐘就要打開手機一次,查看是否有新消息;一旦手機快要沒電或者無法使用,就會感到莫名的心慌和焦慮……如果經常出現上述情況,那麼愛玩手機的你可能就要注意了,因為最近有研究表明,對智慧型手機的問題性使用,很有可能是一種精神障礙。
  • 遊戲成癮被歸為精神疾病 9條診斷標準中5條就得注意
    晚上窩在沙發上,眼睛緊盯著手機屏幕,手指快速移動,贏一把就喜不自勝,輸了就罵罵咧咧……這種場面是不少重度手機遊戲玩家的寫照。但要注意了,痴迷遊戲無法自拔也是一種精神疾病!  2017年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在2018年首次把「遊戲成癮」歸類為精神疾病。與此同時,在剛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也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遊戲成癮」的多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
  • 遊戲成癮患病率達27.5%?你對遊戲的偏見全是來自於錯誤的數據
    在當今這個網絡遍布各個角落的時代,網路遊戲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長,從PC端到移動端,摸索出了一條職業化、資本化的道路。但是,另一方面,網路遊戲也長期承受著來自監管部門、媒體以及家長們的警惕與話語權的剝奪。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將「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簡稱IGD),即通常所說的遊戲成癮列為疾病。
  • 網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有精神病不等於犯罪免責
    該標準將網絡成癮分為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五類,網絡成癮被納入精神疾病範疇。  根據《診斷標準》的描述,網癮最直觀的一項量化標準是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症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