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有精神病不等於犯罪免責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新聞回放

  每天6小時持續3個月=精神疾病

  11月8日,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將由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報批國家衛生部後,在全國各大醫院,特別是三甲級醫院的精神科推廣使用。該標準將網絡成癮分為網路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五類,網絡成癮被納入精神疾病範疇。

  根據《診斷標準》的描述,網癮最直觀的一項量化標準是平均每日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症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其他標準還有對網絡有強烈渴求或衝動;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的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等。

  負責該課題的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表示,這個標準是他們4年來對3000多人進行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如果該標準獲得最終確認,我國就將是全世界第一個將網癮列為精神疾病的國家。

  「我才知道原來我是個精神病」

  「中國戒除網癮第一人」陶宏開教授公開反對《診斷標準》。根據自己對5000多個案例的研究,陶宏開表示:「網癮不是病,更不是犯罪。我堅決反對把網癮青少年當做精神病人治療,給患網癮的孩子扣上『精神病』的帽子。」

  在網友中,支持者認為:「網癮被定性為一種疾病,只代表我們以後會更專業更正式更全面地去考慮上網所引起的行為障礙,對於網絡所帶來的消極後果有更科學的方法去預防以及控制。」

  而反對者認為,「精神病的帽子能隨便這麼亂扣嗎?那網吧豈不成了瘋人院?」有網友自嘲地說:「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我是精神病啊。」

  「網癮是精神病的話,那他們搶劫殺人不是都沒有罪了?」網友「無知」的留言代表了不少人的觀點。這個醫學上的爭論突然和司法問題聯繫在一起。在人們的印象中,精神病人犯罪可以不負法律責任,那麼網絡成癮被納入了精神病範疇,是不是意味著網絡成癮患者也不用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呢?

  毒殺父母青年要求做司法精神病鑑定

  社會的質疑在現實中馬上得到印證。11月10日下午,一份精神鑑定申請寄往四川省高級法院,《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第一次適用居然是以司法審判的方式出現的。

  21歲的四川射洪縣青年胡安戈沉迷網路遊戲。去年3月,他自稱要做水產生意,讓父母出資贊助。父親給了他5萬元錢,可胡安戈卻將這些錢全用來買遊戲裝備。無顏面對父母的胡安戈突然有了一個荒唐的想法:「我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不如結束他們的生命,讓他們徹底解脫。」

  去年7月14日,他買了20包毒鼠強,放在家中的剩菜裡。為了製造不在場的證據,他開車離開了家。父親吃了摻有毒藥的飯菜後中毒,所幸搶救及時,脫離了危險。

  胡安戈變本加厲,他又買了45包毒鼠強,7月24日中午,他偷偷將毒鼠強倒在一盤拌牛肉中。午飯後,他藏好了父母的手機,走進書房,反鎖房門,開始上網玩遊戲。不久,隔壁傳來了母親呼喚兒子撥打120急救電話的聲音。此後的兩小時裡,胡安戈沉迷地玩著「傳奇」網遊。直到隔壁父母痛苦的呻吟聲在空氣裡消失,他才離開電腦。

  隨後,他將拌有毒藥的牛肉倒掉,並將器具洗淨。然後哭著撥打親戚的電話,稱父母好像出了事……在接受詢問時,胡安戈妄圖迷惑警方視線,「推測」父母感情不和,爭吵後,母親投毒殺死父親後畏罪自殺。

  不過,胡安戈的掩飾並沒有得逞。警方在胡安戈的電腦中發現,他曾以「請問可以毒死人的毒藥如何購買」、「購買毒鼠強」等為關鍵詞在網站上進行搜索。最終,胡安戈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去年12月,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胡安戈死刑。

  胡安戈提起上訴,在等待省高院的二審判決時,《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高調誕生,這令胡安戈猶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胡安戈的親屬認為毒殺父母的行為不像是他正常的做法,於是請求省高院對胡安戈沉迷網絡毒殺父母時是否患精神病及刑事責任能力進行鑑定。

  就在《診斷標準》在社會上引起爭論時,又發生了兩起慘禍。一名16歲的網癮少年因父親責罵其沉迷網絡心生仇恨,用菜刀、鐵棍將父親砍殺身亡,隨後又若無其事地去網吧上網。11月13日,青島一所高校的大學生因為長期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產生自殺念頭。他衝入一群長跑的學生中,揪住一名女學生的頭髮,準備用刀片割喉,幸好被巡邏民警及時制服。

  這三起案件的新聞報導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診斷標準》能否成為這些人的「救命稻草」,讓他們在犯罪後得以免責或是從輕處罰?

  法學觀點

  《診斷標準》的法律地位:尚不過是一種學術觀點

  北京律師協會刑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優秀律師楊礦生認為,網癮作為一類帶有普遍意義的行為現象,能否納入精神疾病的範疇,首先必須在醫學上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進行論證和認定。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醫學病理概念,其實已經關係到了眾多個人或某一群體的民事、刑事等法律責任與權利的設置與變化,應由高位層次的國家機關來進行全國統一的規範。

  楊律師說,根據目前的情況看,這個《網絡成癮診斷標準》,且不論其科學與否,僅從程序上看,只是由某個醫院研究推出的,沒有通過相關行業法定機構的審核,更沒有相關國家機構予以確認,本質上尚屬於一種學術觀點。它並不是一種行業標準,更不是一種國家標準,只有經過法定的程序進入了國家認可的精神病範疇,才有可能被司法機關用做審判的一種證據使用。

  「因此,這樣一個標準顯然難以具有讓各級司法機關與司法人員真正接受與認同的法律效力,不會對司法審判產生任何影響,也不應產生影響。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診斷範疇,還需要經曆法律體系內的確認以及醫學與司法對接的漫長過程。」

  網癮者的精神疾病:並非刑法意義上的「精神病」

  「網癮者即使被認為患有醫學上的精神病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精神病。」楊礦生律師分析說,網癮患者是否具有免責或減責條件,必須通過法定程序鑑定,若是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就可以免除承擔刑事責任,部分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時造成危害結果的,其刑事責任可以從輕或減輕。 所謂經法定程序,一是精神病鑑定的提出和批准要經過一定的程序,二是鑑定人和鑑定機構要有法定的資質,三是鑑定人的鑑定過程和鑑定結論的出具必須符合法定程序。

  楊律師認為,根據目前的精神病司法鑑定的規定和司法實踐狀況,像胡安戈這樣的人其以網癮為由申請精神病鑑定,可能很難得到批准,即使得到批准,能否鑑定出刑法意義上的「精神病」也是一個問題。

  精神病人的刑事免責誤解:有精神病不等於犯罪免責

  通過《網絡成癮診斷標準》所引發的爭議,楊礦生律師更希望更正一種普遍的理解誤區。「社會上一直存在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有精神病就可以免除或不承擔刑事責任。事實上,有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犯罪免責。」

  楊律師表示,法律上所稱的精神病來源於醫學上的精神病,但兩者界定的側重點和意義不同,法律並不對精神病進行病理和種類上的劃分,而僅僅是著眼於精神病患者的行為能力(即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以及責任能力的確定,從而判定其行為的法律後果和法律責任。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第一,精神病人的行為造成危害結果是否要負刑事責任以及負何等程度的刑事責任,關鍵要看法律標準即辨認或控制能力的有無和喪失程度。精神病有程度之分,即重度精神病、中度精神病和輕度精神病。從刑法法律的角度分析,精神病人有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部分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以及辨認或控制能力減弱等幾種情況,每種情況承擔的刑事責任不同。第二,要結合其行為時的精神狀態,有些精神病人屬於間歇性的,時好時壞,關鍵要看其實施某種行為時是否處於發病狀態。

  而《民法通則》也對精神病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進行了明確規定。精神病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也不能免除民事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精神病患者個人有財產的,從其財產中支付賠償費。

  由此可見,刑法意義上的精神病只是醫學上的精神病中極小的一部分,即對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有影響的一部分。因此不能簡單得出 「精神病人造成危害結果一概不負刑事責任」這樣的結論。 (記者 孫瑩)

相關焦點

  • 我國或成首個將網癮納入精神病範疇的國家
    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網癮納入精神病範疇的國家。由北京軍區總醫院牽頭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日前在京通過專家論證,並報批衛生部。該標準首次將網絡成癮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審批通過後將可能在全國各大醫院,三甲醫院精神科推廣使用。
  • 網癮列為精神病惹爭議 對青少年影響負面
    在戒斷網癮的時候是否出現易怒、焦慮和悲傷等症狀……請小心,網癮也是精神疾病。中國專家的9大定義成為世界精神疾病研究領域的新標準,但是不同的聲音也出現了:網癮怎麼就成為精神病了?那「購物癮」、「賭癮」、「性癮」都是精神病嗎?據調查,中國2400多萬城市青少年有網癮,他們都是精神病嗎?是專家的科研精神過於敏感了,還是我們的社會忽略了某些東西?
  • 中國戒網癮第一人:以6小時為網癮標準不妥
    陶宏開11月8日,由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科陶然主任制訂的《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了國內外醫學專家的論證,網絡成癮被正式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而陶然則認為,作為素質教育者不是業內人士不是疾病專家,更不是精神疾病專家,是不能治療疾病的。昨日,記者連線了陶然主任、陶宏開教授,同時請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劉小林教授等專家發表了觀點。
  • 「我有精神病,犯罪也不會坐牢」,精神病人犯罪真的不用擔責嗎?
    【導讀】:精神疾病從最開始令人同情的病因逐漸變成了現代某些犯罪分子逃避法律罪責的藉口,以至於社會上出現一種「我有精神病,犯罪也不會坐牢」的聲音。那麼精神病人犯罪真的不用擔責嗎?但這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下面華律網小編為大家講解精神病人犯罪將會如何擔責?
  • 網癮不是精神病,5種方法讓你遠離行為上癮
    儘管國際上網癮尚未有確定的醫學定義,但在中國,網癮依舊被當成一個可以被強制治療的精神疾病。在網際網路毒害兒童的觀念下,敏感的家長們便打著"救救孩子"旗號將孩子送入或騙入反網癮機構。二,被曲解的網癮不是精神疾病目前,國際精神醫學領域通用的診斷體系主要由《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ICD)和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構成。
  • 豫章書院 古風名字下網癮學校的是是非非
    從「網癮」這個概念提出後,美國的精神病學界做出了大量關於「網癮」的學術性質研究。2007年6月24日,在美國醫學會一場激烈的辯論之後,美國醫學會拒絕向美國精神病學會推薦把"網癮"列為正式的精神疾病。而全球最先提出網癮診斷標準的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認為,網癮不是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衝動控制障礙症」在網絡使用者身上的體現,是一種長期接觸造成了一種習慣的依賴,可以歸為心裡問題,但堅決不能稱之為一種病!!!2008年11月份的時候,由北京軍區總醫院的陶然主持制定了《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首次將網絡成癮納入了精神病的範疇,隨後網絡成癮標準在部隊醫療系統開始推行。
  • 可能是網絡成癮,還可能是精神疾病!
    沉迷於網路遊戲、網上交友、網絡購物等都屬於網絡成癮的範疇,但隨著網絡、智慧型手機的廣泛應用,要從職業、使用習慣、性質等多方面去專業地界定和診斷網絡成癮,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國際公認的疾病診斷及分類標準中,尚未將網絡成癮正式定義為一種疾病。
  • 網癮呈現五種"病"態 網民抗議被列入"精神病"
    我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標準》通過專家論證,成都網民、專家意見各不同  你家的小孩愛玩魔獸遊戲嗎,他是不是會捏著滑鼠連著幾天幾夜不出門?你是不是成天泡在網上,一切生活以網絡購物、聊天交友為中心?那你可能要小心了,因為你有可能已經患精神疾病了。
  • 這是「精神疾病」,得治!
    「遊戲成癮」症狀又有哪些呢?  原來,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中國是遊戲成癮重災區  15~19歲人群最易發生  國內較早開展網絡成癮治療者、北京軍區總醫院醫學成癮科主任陶然則態度堅決,他告訴記者:「早就應該納入精神疾病!」
  • 重慶門診特病12月1日起納入新病種 包括部分精神類疾病和阿爾茨...
    11月27日,市醫保局印發了《關於調整基本醫療保險「精神類」門診特殊疾病等有關事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12月1日起,我市將部分精神類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納入門診特病範圍。按照《通知》,我市將六種重性精神病中的分裂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疾病範圍;分裂情感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為居民醫保門診特殊疾病的慢性病。我市還將阿爾茨海默病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疾病範圍,阿爾茨海默病為居民醫保門診特殊疾病的重大疾病。
  • 北京:重性精神病等6種疾病納入醫保門診特殊疾病範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22日訊(記者 韓璐) 北京市醫療保障局9月18日發布通知:將重性精神病、肺動脈高壓靶向治療、耐多藥結核、C型尼曼匹克病、中重度過敏性哮喘生物製劑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抗纖維化治療納入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疾病範圍。
  •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原標題:   網絡成癮 是一種精神病? 專家:國內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華龍網訊 (記者李珩)日前,美國精神病協會將網癮認定為精神病新病種,其中九條標準全部採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5月29日,相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國內還未將網絡成癮認定為疾病。
  • 統計顯示超7成青少年犯罪與網癮有關
    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超過2400萬人,還有1800多萬青少年有網癮傾向。  「8年來,我們收治了5500多名網癮少年。」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介紹,「大部分孩子伴發抑鬱症狀。未成年人的抑鬱不容易被發現和診斷。他們不像成年人表現出唉聲嘆氣的樣子,也不總是獨自在房間流淚哭泣。
  • 從明天起,這類症狀將被列為精神疾病!網友們表示心情很凌亂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也譯作「遊戲障礙」),並列為精神疾病。而據環球網報導,相關規定將於6月19日正式生效,也就是說,你的那些沉迷遊戲的朋友從明天起就可以被定性為有「精神疾病」了。
  • 2月1日起,貴州將重性精神疾病納入慢性疾病門診保障範圍!
    近日,貴州省醫療保障局下發了《關於將重性精神疾病納入慢性疾病門診保障範圍的通知》,明確2月1日起將重性精神疾病作為試行病種,納入慢性疾病門診保障範圍。《通知》明確,將重性精神病中的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礙、雙向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病、癲癇性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等六類亞型納入門診慢性疾病保障範圍,並明確各自的辦證條件,全省統一執行,便利患者申辦門診慢性疾病醫保待遇。
  • 中國網癮標準首次成為世界診斷標準
    中國網癮標準首次成為世界診斷標準  美國精神病協會(APA)本周末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在第三章關於「網路遊戲成癮章」中,首次全盤採納中國醫學教授陶然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
  • 精神病犯罪不擔責?《刑法》規定:這3種情況下,判刑沒商量!
    大家習慣用「精神病患者」來指某一類人,但精神病患者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的有攻擊性、易怒、暴躁,而有的完全相反。由於精神病患者患病後有性格突變、情感紊亂、行為詭異、敏感多疑、意志行為障礙等特徵,因此也被認為是不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也就是說患有精神疾病後病人的行為無法代表其主觀意願。體現在法律上,則是我們普遍認為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網絡成癮治療規程將發布,再別信電擊治網癮的鬼話了 |新京報專欄
    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繼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成癮障礙納入精神疾病之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在日前將網絡成癮納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問題範疇。據新京報報導,在9月25日衛健委召開的9月第二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網絡成癮與近視、超重、吸菸、抑鬱等一併納入危害青少年健康的9項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