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

2020-12-12 網易科技

(原標題:What’s leisure and what’s game addic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網易科技訊 7月3日消息,最近,「遊戲成癮」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精神疾病,引發廣泛熱議。國外媒體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在二十一世紀,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描述為「上癮行為障礙」,但沒有明確定義玩數字遊戲怎麼才算是過度。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參與遊戲的人應該警惕他們在遊戲活動上花費的時間。」這麼一項休閒活動怎麼才算是癮症呢?

遊戲研究者對人們抱怨玩太多遊戲的危險並不陌生。電子遊戲被詬病導致了諸如暴力傾向、失業甚至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當然,遊戲也被認為有利於提高手術技能、鼓勵多參與社交活動、幫助癌症治療和開發新的愛滋病藥物等等。

流行媒介的新形式往往會成為公眾擔憂的對象,我們可以追溯到廉價商店的小說、漫畫書和爵士樂,一直到搖滾樂和說唱樂。但這種擔心最終會消退,社會開始接受《鼠族》(Maus)這樣的作品和說唱歌手肯德裡克·拉馬爾(Kendrick Lamar)。《鼠族》是第一部入圍角逐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的漫畫小說,拉馬爾今年早些時候也獲得了普立茲獎。

數字視頻遊戲可以是非常誘人和吸引人的。關於成癮的風險,在休閒活動的大框架下分析一下世衛組織發出的遊戲過度警告還是挺有趣的。作為Games for Change大會的一部分,我和其他研究心理學、嚴肅遊戲和青少年倡導的人將討論遊戲、媒體和科技成癮。

歷史上的休閒

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對美國孩子們日程排得太滿感到惋惜,「太過忙碌」可能跟超奢侈的休閒和環球旅行一樣,也是一種社會地位象徵。事實上,中世紀的農民平均每年只工作150天,相比現在的美國勞工有更多的閒暇時間。

從歷史上看,社會休閒活動是隨社會而發展的。

工業革命催生了新的休閒娛樂活動,它們比起前幾代的休閒活動顯得有些頹廢——尤其是旅行。新的城市工人階級有很好的機會暫時逃離他們的日常環境和日常工作。然而,在旅遊業剛誕生的時候,休閒旅遊被認為是對當代政治和社會的一種威脅,尤其是因為它有助於拓展旅行者的經歷。

當代的休閒活動

在現代的發達國家,主要的休閒活動是看電視,其次是體育、聚會等等。沒有證據表明玩遊戲比其他的休閒活動更危險。事實上,學術研究提供了更多關於看電視的危害的證據。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強調電視可能會讓人上癮,並損害生活質量。除了調看電視如何擠掉其他休閒活動以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看電視會降低人們的工作效率,讓人變得容易肥胖,助長暴力或攻擊性行為,並可能導致生活滿意度下降和焦慮加劇。

人們看電視的時間比玩電子遊戲要長得多。在美國,人們平均每天看4.5個小時的電視。這比他們花在看書、放鬆、社交、參加體育活動、玩電子遊戲和使用電腦上的時間加起來還要多。

電視和遊戲

世界衛生組織似乎不關心電視的負面影響。這一點在看電視的體育比賽上尤為明顯。想想看,一個人將家庭和工作上的事務丟在一邊,坐在沙發上連續看幾個小時的賽前節目;比賽直播期間,對裁判、教練和球員大喊大叫,發洩自己的不滿;賽後再關注各種賽後分析——或者打電話請病假去看比賽,或者因為支持的隊伍之間的激烈競爭而與朋友斷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這可以被稱為「遊戲障礙」——只不過它是電視上的競技運動,而不是視頻遊戲。(這甚至還沒有說到成千上萬的體育流氓。)

但體育迷們並不是參與者,不同於玩家。運動員對其從事的運動的時間投入十分巨大,遠遠超過了最忠實的球迷關注他們的時間。例如,美國大學運動員的平均水平每周花超過40個小時來訓練。許多學生運動員說他們沒有時間去上課,但我們不會認為他們沉迷於體育。

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重度的視頻遊戲玩家:隨著電子競技的興起,職業遊戲玩家能夠通過比賽、直播等活動獲得數百萬美元的不菲收入,吸引大量的觀眾,甚至還能獲得大學獎學金。那麼,這樣一個存在「遊戲障礙」的人,該被看作精神病人或社會棄兒,還是該被看作職業前景光明的大學明星呢?

?

圖:人們聚集在一起觀看頂級玩家玩遊戲。

衡量遊戲成癮的挑戰

從事一項活動如何才算是上癮呢?這並不好界定。雖然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不要花太多時間玩遊戲,但這並不是衡量成癮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花更多時間玩遊戲的人實際上比玩遊戲少的人表現出更少的上癮行為。在2009年的一篇論文中,青少年遊戲成癮量表的起草者明確寫道:「花在遊戲上的時間不應該被用作衡量病態行為的基礎。」正如一名研究遊戲和行為的專業研究人員所說的,「有些抑鬱的人整天躺在床上,但我們不會說他們有床癮。」

說到底,有閒暇時間的人會通過周末旅行、探索廣闊的沙漠等活動,來尋求逃脫日常的生活和環境。人們在閒暇時間尋找的是休息,而僅僅因為他們喜歡休息——並在上面花費大量的時間——並不意味著這是一種上癮。(樂邦)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彩色屏幕前演繹黑白人生 遊戲成癮究竟是什麼?
    遊戲成癮究竟是個什麼鬼  彩色屏幕前演繹黑白人生 社會功能受損亟須對症下藥  ◎ 遊戲成癮個體背後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自我迷失,對未來迷茫,想要找一個出口  ◎ 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遠打算的嚴重負面結果  ◎ 網癮不是一天形成的
  • 遊戲成癮有什麼危害 沉迷遊戲已成社會現象
    短短14個字基本涵蓋了不少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休閒娛樂時的狀態。而對於未成年人和部分成年人來講,橫屏玩遊戲基本成了他們使用手機娛樂時的全部。­  「除了吃飯和睡覺,其餘時間都在打遊戲。」在北京一家公關公司上班的鄭宇(化名),這樣形容他的弟弟的日常生活狀態。儘管鄭宇的弟弟還在上大學,「但他天天只想著打遊戲,對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孩子們為什麼為手機遊戲成癮?作為父母,我們如何預防孩子手機遊戲成癮?對於已經遊戲成癮的孩子,我們又孩如何幫助TA呢?謝維興老師將為大家分析孩子手機遊戲成癮的原因並提供預防和解決手機遊戲成癮的有用措施。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孩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是12歲之前,我們跟孩子來將遊戲成癮當作一個課題去解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如何系統性地解決問題呢?再說一遍,解決方法不是一次性的,在解決孩子遊戲成癮這件事上,永遠不要想著一勞永逸。因為人類會不斷地生產出更加吸引人的遊戲,更加能讓人逃避現實,然後進入到虛擬世界裡的遊戲,而我們要不斷地增強,避免過度的滑入到遊戲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這種能力。
  • 遊戲成癮是精神障礙?那麼如何克制遊戲成癮?
    什麼叫精神障礙呢?精神障礙必須具備兩點:一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二是社會功能受損。什麼叫成癮呢?你不用不行了,你受它控制了。遊戲成癮,遊戲障礙,具體而言:一個人在遊戲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必須給遊戲讓位;玩遊戲已對學習、工作及生活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損害,這種狀態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多次想戒,卻欲罷不能。
  • 公益課程|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本月開設的課程有《做「四有家長」,護航中學生》《送你一份提升自控力的修煉手冊》《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了解運用語言的力量》《「心」期待,「欣」行動,「馨」氛圍,共迎新學期》這五門,家長們注意收聽。如果不能及時收聽也沒關係,隨時打開我們的微信,有音頻哦!
  • 什麼是網絡成癮?它又分哪些種類呢?
    網絡成癮近年來成為很多家長最為關心的話題。孩子上學都要帶手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機,起床第一件事是找手機,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手機,孩子好像被網絡綁架。網絡成癮症的6種類型:A型:單純性網絡成癮症: 此類成癮者沉迷於網絡,以玩各類遊戲、聊天及觀看綜合性節目為主的一種類型。
  • 心理學: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上網成癮,如何遠離「上癮」?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愛好遊戲與遊戲成癮的本質差異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研究者必須首先進行清晰的概念界定。不能把留守兒童愛好遊戲跟遊戲成癮混為一談。兒童喜歡遊戲似乎是兒童愛玩的天性使然。所以,無論電子遊戲還是真實的現實遊戲,往往都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會對遊戲有天生的偏好。這可能是遊戲跟童趣高度相關所致。
  • 理性看待WHO將遊戲成癮認定為精神疾病
    身為一名遊戲玩家,對此表示非常擔憂。擔憂並不是指這件事會對今後的遊戲內容產生什麼影響,也不是擔憂我個人的健康問題,而是擔憂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談虎色變愛子心切的家長,唯恐天下不亂無良媒體,以及為了蹭熱度騙流量不惜歪曲事實、斷章取義、誇大其詞的炒作文章。
  • 為研究 「網路遊戲成癮」,我陪兒子玩王者榮耀
    有一次看到兒子在玩,我突然腦洞大開,心想總不能整天說自己是研究網路遊戲成癮的,卻什麼遊戲都不會玩吧?這豈不成了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何不跟兒子一起玩玩看?一來支持一下國貨,二來知道兒子到底在玩什麼,三來也可以通過親自體驗加深對MOBA遊戲的理解。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於是,我也正式成為了「農藥」的粉絲之一。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遊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髮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遊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
  • 北京安定醫院網絡成癮門診開診:確診為遊戲成癮比例低
    9月24日下午2點,北京安定醫院成癮門診室副主任醫師盛利霞坐在門診樓2樓專家門診的18診室,準備接診她的「第一位病人」。 這是網絡成癮專病門診開診的第一天。
  • 什麼是「性成癮」?
    文章標題:什麼是性成癮? 原譯者標題為「性成癮——這個名字有什麼含義?」
  • 玩兒遊戲成癮是為了逃避學習?李玫瑾:不,這只是替代行為
    請相信:這世上沒有一粒種子不想開花,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它的土壤!今年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在家用電腦上網課,父母忙於上班,老人又管不了,所以很多孩子玩兒遊戲成癮。父母很焦慮:管吧,親子關係緊張;不管吧,又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玩兒遊戲成癮是為了逃避學習?李玫瑾:不,這只是替代行為
    請相信:這世上沒有一粒種子不想開花,只是還沒有找到適合它的土壤!今年疫情的原因,很多孩子在家用電腦上網課,父母忙於上班,老人又管不了,所以很多孩子玩兒遊戲成癮。父母很焦慮:管吧,親子關係緊張;不管吧,又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遊戲成癮=精神病?
    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並通知世界各國政府,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這裡說的是「玩遊戲成癮」,相關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單機或網路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沉溺於遊戲等。也就是滿腦子都是遊戲,無法正常生活,除了睡覺,就是在玩遊戲,學業、工作完全被拋到腦後的人。
  • 遊戲成癮患病率達27.5%?你對遊戲的偏見全是來自於錯誤的數據
    此後國內有媒體報導稱,「研究表明,遊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為27.5%」,加劇不同群體對網遊態度的分化。雖然IGD已經被列入WHO精神疾病之中,但包括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在內的各個學科都未對IGD的概念作出明確界定,關於其科學性至今學界爭論不休。而對於27.5%如此駭人聽聞的數字,我們也不得不生疑,需要一探究竟。遊戲成癮患病率真的是27.5%?
  • 愛玩遊戲不代表成癮 玩到啥程度才算「病」?
    那麼,事實真相究竟如何?沉迷遊戲是一種病嗎?此次世衛組織新規有何影響?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遊戲?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一線醫務人員、相關領域學者及遊戲行業從業人員。有媒體認為,世衛組織並未提及「遊戲成癮」,和人們常說的「網癮」也根本不是一回事。那麼,世衛組織提出的「遊戲障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世衛組織官網原文,「遊戲障礙」指一種遊戲(「數碼遊戲」或「視頻遊戲」)行為模式,其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於遊戲,以致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都須讓位於遊戲,即使出現負面後果,遊戲仍然繼續下去或不斷升級。
  • 網路遊戲成癮=精神疾病?
    造成網絡成癮的原因,一般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即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包括網吧的出現,網路遊戲的流行等等;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家長忙於工作沒時間管理孩子,導致他們對網絡產生依賴等。外因只是被動因素,是形成網癮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