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2020-12-13 澎湃新聞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且不說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的說法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撐,農村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本身有其複雜的社會原因,把轉型期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單歸罪於網路遊戲,不僅有失偏頗,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數字生活已經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今天,視其為洪水猛獸、一禁了之,更是因噎廢食。正如人民日報近日撰文《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 妖魔化網遊不理性》中認為,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對於網遊成癮,嚴管和放任都不是正確的態度,社會、家庭、網遊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尤其是儘快解決留守兒童背後的社會問題,恐怕才是正途。在最近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辦的「留守兒童與網路遊戲:現狀、問題與引導」圓桌會議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話題做了深度交流與研討。現徵得主辦方同意,將專家們的發言精要刊發於此。以下是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何雲峰的發言《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和學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但不同時間點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不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只是因為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列為人類疾病之一,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興趣便有很大的提高。筆者以為,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體現了其對留守兒童現象的現實關照,非常值得肯定。不過,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研究者對問題的關注應該不同於社會大眾的關注,更不同於新聞媒體的關注。研究者需要用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

愛好遊戲與遊戲成癮的本質差異

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研究者必須首先進行清晰的概念界定。不能把留守兒童愛好遊戲跟遊戲成癮混為一談。兒童喜歡遊戲似乎是兒童愛玩的天性使然。所以,無論電子遊戲還是真實的現實遊戲,往往都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會對遊戲有天生的偏好。這可能是遊戲跟童趣高度相關所致。儘管如此,兒童對遊戲有強烈的愛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喜歡遊戲跟沉溺遊戲(遊戲成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遊戲成癮是一種疾病,既有不同人群的發病率,也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因此,不能輕率地把喜歡遊戲的兒童都界定為遊戲成癮。世界衛生組織(WHO)決定把沉迷遊戲(俗稱遊戲成癮)導致的「遊戲紊亂(Gaming Disorder)」認定為精神疾病,並列入新版《國際疾病分類》。

根據WHO的界定,「遊戲紊亂」主要是指持續或過於頻繁地玩遊戲,包括網路遊戲和電子遊戲。它主要表現為三個特徵:一是對遊戲行為本身無法自我掌控,在玩遊戲時,無法控制起止時間、頻率、強度、時長和情境等;二是分不清哪些事情比遊戲更重要,將玩遊戲置於比做坐其他重要事項和日常活動更加優先的位置;三是對遊戲後果不能正確認知,明知過度玩遊戲的負面後果已經顯現出來但仍然不能自我克制而繼續玩遊戲。可見,WHO對遊戲成癮的診斷是有標準的。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給我們研究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

筆者以為,既然WHO有診斷標準,那麼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就應該首先根據這個標準慎重篩選成癮的留守兒童,然後對篩選出來的樣本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是研究者應有的程序。研究者切不可憑感覺去研究。如果簡單地觀察到「手機不離手」「不停打遊戲」,就把留守兒童判定為遊戲成癮,那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在已有的研究文獻中,筆者發現,存在著診斷不嚴,對喜歡遊戲和沉溺遊戲不加嚴格區分的情況。這樣的狀況應該值得研究者反思。

對留守兒童遊戲成癮要做對照組研究

即使研究者所研究的樣本是經過嚴格篩查而確定的,研究者也要注意保持價值中立的問題。留守兒童因其特殊性,在語詞使用上就容易引起大家的同情。不過,在進行科學研究的時候,持有這樣的同情態度或者做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則應該謹慎。因為這會影響研究者的價值中立性。如果概念本身沒有明確界定,加上同情因素,就很容易給公眾一種錯覺,似乎留守兒童因為留守而導致遊戲成癮率大幅度上升。

毫無疑問的是,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但需要做進一步的對照組研究。比如說,兒童留守農村跟兒童到城市裡生活哪一個更容易成癮?或者說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在遊戲成癮率方面有什麼差異?這個可能要對照進行嚴謹的實證研究之後才能下結論。也許,在農村裡生活兒童遊戲成癮的比例未必一定比城市裡高。不過,究竟如何,研究者應該嚴格篩選和診斷,並按照科學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後,再做出可靠的結論。至少,應該把同年齡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以及城市兒童相互之間進行比較研究。

對留守兒童遊戲成癮的歸因研究要慎重

留守兒童遊戲成癮不管比例多少,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在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同時,進一步探索留守兒童遊戲成癮的原因,十分必要。不過,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複雜因果關係的。在歸因研究中,應該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可貿然臆測。

有的研究者還沒有對城市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做對比研究,就貿然斷定留守兒童遊戲成癮是因為農村的留守兒童過於孤獨所致,這是過於輕率的表現。根據筆者的研究,中國兒童總體上孤獨程度都高於西方國家。但我們沒有進行對比研究。因此中國的農村兒童和城市兒童在孤獨感上有多大差異,需要另外的文獻來支撐,或者做專門的研究加以判定。或許,兒童在城市裡面可能更孤獨,或許在農村裡面他們更孤獨,更或許留守兒童如果被父母帶到城市裡面會更孤獨,因為父母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在城裡又缺少可交心的同伴。所以,需要先把兒童孤獨問題搞清楚,然後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兒童孤獨感跟遊戲成癮的關係是否具有因果性。

也有研究者認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留守兒童的傳統遊戲空間越來越少,被擠佔掉了,所以這些兒童就會沉溺手機遊戲。不過,這樣的歸因可能也是需要商榷的。實際上,城市裡面也一樣,兒童的傳統遊戲機會正日益減少,甚至消失。在城市裡同樣也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玩傳統遊戲。以往,兒童在城市的街頭鄰居可以玩遊戲,現在也沒有地方玩了。城市的獨立居住和彼此追求生活個性化、私密化,導致鄰居間很少往來。除了家裡鬧鬧玩玩,兒童的傳統遊戲空間甚至比留守兒童更加狹小。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將留守兒童遊戲成癮歸因為遊戲空間被擠佔。

當然,研究者們往往從多個角度研究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除了歸因於孤獨感和空間擠佔等因素之外,還有很多的其他歸因方式。筆者以為,這很多歸因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留守兒童群體不能因為遊戲成癮而被汙名化

從目前的新聞報導和研究結果報告來看,留守兒童遊戲成癮有越來越嚴重的變化趨勢。不過,這種趨勢似乎跟城市兒童是有共性的,城市兒童也有遊戲成癮上升的趨勢。因此,不應該完全怪罪到留守兒童本身身上。更多的可能要歸於遊戲設計者過於注重遊戲要想吸引、捕獲玩家。也就是說,遊戲廠商會竭盡全力提高遊戲的沉迷可能性。這就產生了矛盾:一方面遊戲沉溺是一種人類疾病,另一方面遊戲生產者卻要努力「製造」這種疾病。這跟香菸的危害性是一樣的。

正是因為遊戲具有捕獲玩家的設計初衷,所以不管什麼年齡,不管什麼兒童,都有可能遊戲成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度地將遊戲成癮和留守兒童聯繫在一起,就既有可能對留守兒童「汙名化」。對留守兒童汙名化跟對獨生子女的汙名化一樣,在缺乏很嚴謹研究的情況下,有的時候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甚至專家和研究人員,都可能過於誇大問題的嚴重性。留守兒不能被汙名化為廣泛的遊戲沉溺人群,似乎每個留守兒童都得了沉溺遊戲這樣的人類疾病。留守兒童有很多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大都能夠發奮圖強,自食其力,有所成就。

農村留守兒童如果真的統統到城市裡面來,也未必對他們的身心完全有利,也可能會出現更嚴重、更多的問題。留守究竟比流動好還是壞,要去進行跟蹤研究、實驗研究、對比研究甚至幹預研究。沒有這樣的基礎研究支撐和數據支持,妄自下結論,極有可能「錯怪」留守兒童。留守可能有很多不好的地方,那是肯定的。現代很多研究證明,在父母監護不到位的情況下,有些問題必然會產生。但每個兒童究竟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人際關係障礙,社會發展不充分,性格內向,責任感欠缺等等,則是要因人而異的。問題非常複雜。但是,在總體上留守兒童身上是不是積極的方面佔主流,抑或是消極方面佔上風,在沒有科學研究結論的情況下任何人都不應該片面加以指責。尤其是,媒體的新聞報導,更要注重這個問題。

總之,對留守兒童問題要有科學研究,不能簡單地汙名化。許多留守兒童問題可能僅僅屬於個案,因此不應該將個體身上偶然發生的事情專家到留守兒童群體中去,以偏概全。不然的話,兒童在農村留守了幾年,就可能被輕易地當成妖怪來對待,那可能對留守兒童產生更大的傷害。過去,我們對獨生子女有很多看法,持了不少偏見。結果「5.12」汶川地震中我們發現獨生子女並不是印象中的那樣沒有擔當精神,那樣懦弱。看來,對留守兒童也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因個別的事件就把他們看成純粹消極的人群。不能對他們汙名化,是我們的責任。

對留守兒童遊戲成癮現象的研究方法要多樣化

留守兒童現象,在城市裡也可能出現。城市實際上也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只不過,人們更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罷了。作為研究者來說,可能我們對留守現象的研究方法要系統化、多視角,方法多樣化。要在多種方法視角的引領下深入研究之後,再進一步做價值判斷;在價值判斷基礎上,我們才能考慮做一些幹預研究。這樣層層遞進,才能推動對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有效解決。

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研究比較多地採用的是個案研究法。但個案研究有很大的局限。在個案研究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必須慎用。觀察和訪談也是常用的方法,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觀察太有局限,我們的訪談也因種種原因可能不能客觀全面地反映留守兒童遊戲成癮的本質特徵。顯然,已有的這些常用研究方法還不足以把相關研究推進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我們需要多種研究方法並用。

例如,留守兒童、流動兒童以及其他很多群體相互之間有不少共同特點,他們都可能涉及到網絡成癮的問題。但是,這些不同群體之間網絡成癮也可能有特殊性,他們的成因不同,發病率也會有差異。作為人類疾病來講是有發病率的,這個發病率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我們現在還沒看到相關的數據。如果多種方法同時採用,通過統計學分析得到網絡成癮發病率,就會使研究成果非常精彩。

現在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比較流行的方法是用定性法和定量法相互支撐的混合方式對某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另外一種比較新的研究方法是做元分析。這兩類研究都屬於綜合性的多方法並用型研究。如果引進到研究留守兒童網絡成癮問題,我相信必定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結論。以混合研究來說,我們可以先制定嚴格的兒童遊戲成癮診斷標準,然後對留守兒童進行嚴格的篩查,找到真正的遊戲成癮留守兒童,進行深入的訪談和追蹤研究,再進一步做幹預研究。那樣一來,不僅研究會有新的發現,而且可能會給解決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途經。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授權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號,本文原題為《何雲峰|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留守兒童與網路遊戲專題④】》。圖片轉載自原文,非經註明,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表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父母與子女分離導致的教育缺失問題、學校存在的管理失控與教育失誤問題等值得進一步的反思與探討。
  • 被「電子鴉片」與網遊支配的童年,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怎麼辦?
    雖然近些年來國家和社會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都比較關注,也在盡最大的努力去扶持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儘可能的縮小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兒童的差距,一方面除了國家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些福利性政策之外,另一方面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也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彌補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常年不在孩子身邊自己又想彌補這種精神上的缺失所以只能用物質來代替去彌補孩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別人家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擁有
  • 留守人口研究團隊:應對留守兒童沉迷遊戲須以捍衛童年為原則
    對留守兒童沉迷遊戲不能簡單歸因,問題的關鍵不是反對遊戲媒介技術本身,留守兒童遊戲沉迷的問題是遊戲媒介和社會結構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面對遊戲和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造成的多重精神體驗方面的以及社會關係方面的負面影響,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認為必須以捍衛童年為基本原則,從「遊戲之內」和「遊戲之外」的整體角度重新思考應對留守兒童遊戲沉迷問題的行動方案。吃飯間隙,孩子們又在扳手腕。
  • 留守兒童痴迷手遊:沒像樣的桌子 遊戲充值逾千元
    90後大學生農村支教老師蘇葉給痴迷手機遊戲的留守兒童小新算了一筆帳,小新家裡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沒有,但已經在遊戲裡充值1000多元了。留守兒童沉迷網遊似乎是「老調重彈」,但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但在眾多資料中,也有不少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報告、報導將留守兒童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化、印象化,並由此掩蓋其他特徵,或將負面案例不適當地普遍化,讓人誤以為這是留守兒童群體的基本特徵。由此,一些研究者也已持續發出不要「汙名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呼籲。從情感角度呼籲研究者和大眾傳媒不要「汙名化」留守兒童,以免其背負汙名而身心受創,這自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
  • 遊戲成癮有什麼危害 沉迷遊戲已成社會現象
    ­  近年來,「遊戲成癮」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整天玩遊戲不再是未成年人的「專利」,受其困擾的人群也從未成年人家長延伸到一些成年人的家庭成員。­  那麼,什麼是遊戲成癮?為什麼一些人會對網路遊戲如此沉迷?《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留守兒童」自幼離開父母,缺乏親情的關愛,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認為較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內向、自卑孤僻。在對「留守兒童」其他問題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挑戰與機遇: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新聞背景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陸續出臺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2016)、《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明確將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其他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提高到國家政策層面。
  • 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 深觀察丨因為多巴胺,網遊沉迷是一個嚴肅的「成癮」議題
    幾天之前,中科院的12名院士公開聯名,希望將6月1日設定為中國「無網遊日」。觸動這些院士的其實是一件小事,之前某地國企去慰問留守兒童,但是孩子收到禮物之後,卻寫了一張紙條稱:「叔叔我不喜歡你們帶來的東西,我想要一個可以打王者榮耀的手機。」院士們稱:「這張紙條觸動了我們。
  •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實施方案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楊愛農)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意義重大。龍舟坪鎮中心學校覆蓋12個自然村,經濟較不發達,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現象也較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和諧社會的發展。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今天我去了村裡的留守兒童之家,一待就是一整天,那裡有圖書室、繪畫室、文體室……還有很多小朋友,可好玩了!」這是不久前,田田在日記裡寫的話。    田田是沈丘縣卞路口鄉大郭莊村的一名高年級小學生,父母均在寧波打工。暑假期間,她常去村裡的「新希望留守兒童之家」,在那裡不僅能讀書、畫畫、做遊戲,還能與千裡之外的父母視頻通話。
  •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一、關於留守兒童的概述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可知關於留守兒童有如下基本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外出務工達三個月以上,將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由父母單方監護或由親屬代為監護的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
  • 奉獻志願愛心,牽手留守兒童
    ----哈爾濱師範大學「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暑期三下鄉志願服務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少年兒童成長成才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落實團中央《關於實施2019年青年志願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七彩假期」志願服務項目的通知》要求,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哈爾濱師範大學行知青年志願者協會「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重點群體,著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紮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一)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家庭、學校、社區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在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結構持續變動的背景下,家庭這一場所已難以全面擔任子女監護、教育與親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