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2020-09-14 用戶雪竹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個好母親,能勝過一百個教師;一個好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 這句話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近日,我看到了一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案例。一個在農村教書的老師發現班上有一個孩子,其他同學在上課,在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時候,小姑娘總是會眼睛向外凝視,好像在期盼著什麼,作為降級生的小姑娘也不願意和老師同學分享她自己的家庭生活。 老師發現後和她溝通得知,父母外出打工,自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這個案例,引起了我的思考。

據調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很多孩子在身體,心理等方面都存在問題。我們可以呼籲更多的人來為我們溫暖的社會做貢獻,比如建立手拉手活動的「暫託媽媽、爸爸」,由單位上建立聯繫暫託媽媽、爸爸與留守兒童的相關管理檔案,定期地去組織看望孩子。同時,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也應該從根源出發,也就是需要解決父母與孩子長期分離的問題。「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這句話對於大學生來說是耳熟能詳的,大學生在那裡有他們的用武之地,那麼,農村的教育條件改善了,經濟條件也應該改善,這樣留守兒童的問題也得到解決了。

留守兒童與我們同樣生活在一片藍天白雲之下,希望大家都能關注這群特殊的孩子,一起助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共建和諧社會。


【小州原創,雪竹編輯、審核。註:此文僅代表本人觀點,不喜勿噴!

相關焦點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農村留守兒童何以成為「問題」我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提出,到本世紀初以來開始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的。類似這樣以「規模」來凸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報告、評論,也成功獲得社會廣泛關注。「汙名化」的觀點根源在於科學性問題上述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結論或定性判斷,對社會大眾形成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提供了新近的素材。但是,這些對於問題規模的判斷、定性觀點準確嗎?如果是誇大其詞,顯然存在「汙名化」的嫌疑。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重視。但從現實和政策評估的角度看,留守兒童在衛生保健、安全、學習、品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依然存在,並影響他們公平接受教育。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農村留守兒童的三大問題,他們共同心聲:爸媽你們什麼時候回家?
    【導讀:[躬耕社第21期],歡迎大家加關注,小編每天將持續更新優質文章】快過年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都想早點回家看看自己在農村的孩子過得好不好,這些留守兒童也都在農村家裡時時刻刻看著他們回來,而且一等就是一年,每天沒事了,就坐在村口的老樹下
  • 吳雁澤:社會應多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在今年兩會召開前夕,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就老百姓最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開展網上調查。調查自推出以來,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其中有不少網友將目光指向農村的留守兒童。原因是民工是很多人都會想到要關心的對象,然而民工後面的留守兒童、留守父母卻較少提及。沒有後方的穩定,「前線」就容易出問題。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重點群體,著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紮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一)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家庭、學校、社區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在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結構持續變動的背景下,家庭這一場所已難以全面擔任子女監護、教育與親情的角色。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以下是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何雲峰的發言《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和學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但不同時間點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不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
  • 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當今社會重大問題
    通過了解知道,此次被殺害的7歲女孩果果,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多在外面打工,小孩基本都有老人看著,教育和安全問題確實堪憂,因此再次引發了對留守兒童的安全討論。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看到這組數據時,我震驚到了,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的大問題,牽動著上億個家庭。
  • 挑戰與機遇: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新聞背景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陸續出臺了《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2016)、《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明確將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其他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提高到國家政策層面。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2018-01-10 13:49:06出處:其他作者:佚名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在農村,有一類人群備受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我們都在呼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殊不知,在農村還有一類人群更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留守婦女」,她們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備受關注的今天也許被人們忽視了!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
  • 民政部對「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的答覆
    為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2019年4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殘聯等10部門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兒童福利機構的職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明確了加強基層兒童工作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推動形成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格局
  • 守護童年守望成長——監利市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主題活動
    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更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與愛護。為了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於「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系列工作」部署,進一步關愛我市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 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請關愛留守孩子
    後來它的概念發生了變化,1995年,"留守兒童」第一次指向因父母外出務工被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再到後來,它就逐漸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簡稱。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解釋,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也是如此,留守兒童從年齡和成長的階段來看,他們大都是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對孩子來說,這個時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奠定良好教育基礎,贏得美好未來的重要開始。
  • 關注留守兒童 不能落下未記入的另一半
    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啟用後,既可完善留守兒童信息,又便於各地動態了解留守兒童情況,有利於精準化幫扶、精準保護   作者:魏英傑   10月10日,民政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啟用上線工作。
  • 農村「留守兒童」還要守望到什麼時候
    目前這一特殊群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
  • 美媒:中國人日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處境
    這反映出人們對中國「留守兒童」日益增長的憂慮之情。報導指出,超過6100萬農村兒童——約佔中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過著沒有父母的生活。大多數是農民子女,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浪潮之一中,這些農民都紛紛湧向了城市。近30年來,農名工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推動中國崛起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但是高昂的成本和長時間的工作令這些城市勞動者不堪重負,許多人只得把子女留在農村交由上了年紀的長輩照顧。
  • 新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未滿16周歲不得脫離監護
    日前,濱海新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濱海新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明確要求,全區要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不得讓未滿16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同時建立強制報告機制,規定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等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對農村留守兒童單獨居住或失蹤、疑似遭受不法侵害等情況負有強制報告責任。
  • 農村娃更易患齲齒 留守兒童牙健康引關注
    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市兒童醫院)口腔科主任尹國強說,這名男孩是一名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男孩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男孩從小挑食、偏食,尤其偏愛甜食,爺爺奶奶也都寵著他,經常給他買零食吃。從1歲半開始,男孩的乳牙開始變黑,出現齲齒,但是家長並沒在意。「孩子的家長說,他們以為牙齒變黑很正常,所以沒放在心上,但是沒想到越來越嚴重。」尹國強說。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生存狀態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該中心3位留守兒童專家張旭東、趙霞、孫宏豔走訪了在湖南、江西、貴州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該調查系統地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