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 美國媒體稱,株洲市剪吧理髮店的老主顧們最近發現這家理髮店暫停營業了,門上貼著一張奇怪的字條。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3年12月30日報導,「親愛的各位顧客,昨天我接到女兒打來的電話,因為長時間沒有帶在身邊,她都不會叫我爸爸了……特向各位VIP請假一周回老家休假探親。」
報導稱,這封信被一名路人拍下後發布在了中國的社交網站上,並迅速傳播開來。這反映出人們對中國「留守兒童」日益增長的憂慮之情。
報導指出,超過6100萬農村兒童——約佔中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過著沒有父母的生活。大多數是農民子女,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浪潮之一中,這些農民都紛紛湧向了城市。近30年來,農名工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推動中國崛起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但是高昂的成本和長時間的工作令這些城市勞動者不堪重負,許多人只得把子女留在農村交由上了年紀的長輩照顧。
留字條的理髮師吳紅偉和妻子汪源在女兒9個月時就把她留給了偏僻農村的爺爺奶奶照顧。他們以為340英裡的距離不會成為障礙。
每天,他們都打電話對年幼的女兒說:「媽媽愛你。」「爸爸想你。」他們把自己的照片貼在了爺爺奶奶家女兒房間的水泥牆上。
但在過了近兩年後,他們突然認清了現實。吳紅偉說:「她覺得我們就像陌生人一樣。」
在丟下女兒三個月後,夫妻倆急切地回到了農村老家。但當他們走進家門時,女兒貝貝卻躲著他們。汪源回憶說:「只要我們試著抱她,她就叫著往奶奶身上擠。」
一次,夫妻倆讓女兒指出媽媽和爸爸,她跑向的是牆上的照片,而不是他倆。貝貝是個頑皮的小女孩,常常在白天對著叢山唱歌,但在爺爺奶奶身邊,她就變得非常安靜。
由於學的是村子裡的方言,她聽不懂媽媽說的話。一些女兒說的話,汪源不懂是什麼意思。試圖克制嫉妒心的汪源說:「她最喜歡奶奶。只要一受到委屈,她就往奶奶那兒跑。」
外出時,夫妻倆曾去了附近的一個鎮,買了玩具和甜饅頭,以試圖贏得貝貝的心。為了能抱她,夫妻倆每晚等奶奶把貝貝哄睡著後,就偷偷潛入房間,替換奶奶陪女兒睡覺。汪源說:「晚上這幾小時很寶貴。」
2012年12月,在第二次返鄉臨走前,他們終於教會女兒喊「媽媽」「爸爸」了。
汪源最近說:「但從她喊『媽媽』的語氣看,這不過就是一個名字。有個人的名字叫『媽媽』,沒有任何意義。」
2013年秋天的一天,貝貝的爺爺奶奶打電話給吳紅偉和汪源說,幾個親戚——一對新婚夫婦——拜訪時給貝貝帶了禮物。當小女孩看到這對帶著玩具和糖果的年輕夫妻時,她喊他們「媽媽」「爸爸」。汪源說:「這把我們傷得很深。」
吳紅偉和妻子終於攢夠了錢在市裡一條馬路邊開了一家小理髮店。但聽到這事後,他們決定回鄉一趟。臨走前,他們匆忙將這張字條貼在了門上。
許多在網上看到該字條的人留言抱怨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殘酷本質。其中一人說:「為了謀生,人們付出了太多。」另一人說:「我哭了出來,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近年來,「留守兒童」的處境已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中國專家警告說,遠離父母成長的兒童存在心理和情感問題。這些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往往比同齡人差。
報導還說,城裡的農名工子女同樣面臨難題;除非父母能獲得居住證,否則他們往往被當地的公立學校和醫療機構拒之門外。而且,城裡人常常歧視農村家庭,認為這些人粗魯愚蠢、沒有文化。(編譯/左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參考消息》官方網站首頁。網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