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關注中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麻雀學校」難以為繼

2020-12-15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4月19日報導美媒稱,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農村學校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偏遠農村學校的招生人數一直在迅速下滑。為中國農村不斷減少的人口服務的小型學校被稱為「麻雀學校」,這種學校現在可謂難以為繼。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4月18日報導,在中國山區酉陽縣一幢破敗的建築物內,楊進華下定決心要把學校繼續辦下去——儘管他只有兩名學生。現在,他不得不既給剩下的兩名學生當老師,又給他們當廚師和看護人。

1953年之前,中國人口中有85%以上是農村人。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騰飛,沿海地區開辦了很多工廠,政府也解除了對公民居住地的限制。在之後的幾十年中,數億民眾湧入城市。1982至2015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從21%升至56%。至2016年末,中國大約有1.69億農村務工人員湧入城市。

2001年,為了應對不斷推進的城市化和愈發冷清的農村學校,中國政府決定採取行動——關閉偏遠農村學校,將資源向城鎮學校集中。在之後的幾年中,農村學校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據《經濟學人》周刊數據,2000至2015年,中國有大約四分之三的農村小學(總數超過30萬所)被永久關閉。

報導稱,對那些被留在農村的中國學生而言,這意味著接受素質教育的希望已經微乎其微。《紐約時報》報導稱,中國農村的學校中大約有6000萬「留守」兒童,這些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在農村而父母則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兒童,與城市中的同齡人相比在教育上的劣勢很大。城市學生中有70%會讀高中,而農村學生中的這一比例還不到10%。

報導稱,對一些兒童而言,離家最近的學校通常也要步行數小時,而且還不提供校車,這讓他們根本沒法去上學。想要繼續接受教育的學生不得不選擇在學校寄宿,但學校的條件很艱苦,基礎設施也很不完善,住校生的一日三餐往往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由於現如今的學校數量很少,很多學校都人滿為患。(編譯/李浩)

楊進華陪學生吃午餐。

相關焦點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摘 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由此產生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公平問題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和重視。但從現實和政策評估的角度看,留守兒童在衛生保健、安全、學習、品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依然存在,並影響他們公平接受教育。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個好母親,能勝過一百個教師;一個好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 這句話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 美媒:中國人日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處境
    報導稱,這封信被一名路人拍下後發布在了中國的社交網站上,並迅速傳播開來。這反映出人們對中國「留守兒童」日益增長的憂慮之情。報導指出,超過6100萬農村兒童——約佔中國兒童總數的五分之一——過著沒有父母的生活。大多數是農民子女,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遷徙浪潮之一中,這些農民都紛紛湧向了城市。近30年來,農名工提供的廉價勞動力推動中國崛起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
  • 雅漾三度攜手ELLE中國關注留守兒童
    雅漾三度攜手ELLE中國關注留守兒童 2016-12-05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徐輝 2016年12月1日,雅漾攜手ELLE中國在北京法國大使官邸舉辦慈善晚宴,呼籲更多社會人士關注留守兒童。
  • 英媒:中國留守兒童遭性侵源於性教育缺乏
    原標題:英媒:中國留守兒童遭性侵源於性教育缺乏  英國廣播公司8月12日報導,原題:中國的「留守」兒童遭侵害   在父母為掙錢而外出打工的中國農村,一系列在校學生遭性侵事件彰顯鄉村生活的黑暗面。8月初,江西一名農村老師因猥褻7名小學生被刑拘。
  • 痛心疾首: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減少青少年的暴力事件!
    我們在講這些事情之前,必須要說一下,這些暴力事件的群體中存有不少部分的孩子屬於留守兒童,不得不說重視留守兒童教育變得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迫切了!留守兒童似乎一直是一個問題,國家也在一直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由於整個社會處於不斷的發展當中,為了生存,孩子不得不被迫成為留守兒童。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麻雀學校」何去何從?農村教育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月4日,新華每日電訊「評論·論道」欄目刊發了中央黨校郭強教授撰寫的文章《從「麻雀學校」看農村教育城鎮化》。日前,山西一位中學教師專門為本報撰文,分享了他對「農村教育城鎮化」的思考。   首先必須承認,城鎮化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用教育的現代化拉動國家的現代化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 鄉村教育「麻雀學校」的困頓怎麼解?讓小學老師巡迴上課
    農村教育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學校老師嫌條件差,都想調進城裡;教師專業不對口,有的體育生教語文、數學;課程開不齊,音體美教學無從談起;農村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整天琢磨著把孩子送到城鎮去上學;有的地方還出現了農村學生失學、輟學的問題。2015年10月20日,四川資陽市樂至縣涼水鄉的萬家溝小學和鼓樓村小學,是全鄉僅剩的兩所鄉村小學。
  • 「麻雀學校」要小而精
    ,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生源極少的因地制宜撤併,其它的納入標準化建設,配齊配足教育教學功能教室以及信息化、音體美設備設施等,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或專兼職保健教師等,實現「五臟俱全」。  曾經有一段時間,由於鄉村學生大量向城鎮轉移,鄉村學校出現空殼化現象,為了節約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投入,一些地方盲目撤併學校,引起學生上學距離遠、上學成本增加、安全事故增多、學校作為鄉村文化陣地萎縮等問題。
  • 光明時評:「麻雀學校」要小而精
    年全部達標,從而實現農村及偏遠地區不足100人的「麻雀學校」不再一刀切「撤併」,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生源極少的因地制宜撤併,其它的納入標準化建設,配齊配足教育教學功能教室以及信息化、音體美設備設施等,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或專兼職保健教師等,實現「五臟俱全」。
  • 蘇鳳傑:從教育戶籍多層面解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圖)
    ——進一步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有關規定為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流入地政府應當積極承擔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責任,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教育體系。同時,應加強對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和指導,完善打工子弟學校的審批、管理制度。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公務員面試真題解析:關注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放學後在玩耍留守兒童作為弱勢群體之一。體現了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工大量進城後,遺留下的一些問題。一方面,社會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另一方面,農民工大量離鄉後,造成的農村空心化等問題也將造成城市發展動力不足,城鄉社會發展不均等問題,長此以往不利於讓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享受到改革紅利。送留守兒童與父母相聚以解相思之苦,有利於強化親情,構建和諧家庭,社會意義重大,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準備工作。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作者:溫心新媒體【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由於他們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長此以往,產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負、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二、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筆者對「留守兒童」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主義的前景下,我們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加的擔憂起來。
  • 關愛留守兒童 關注家長困惑 觀湖「童心圓」家長學校開班
    這是留守兒童的 「群像」。 「非常自責,由於經濟能力有限和工作的不穩定,不能保證孩子的上學條件,只能把孩子留在家裡。面對溝通教育以及親子關係如何彌補,我們束手無策。」這是留守兒童家長的困惑。 留守兒童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過程而出現的特殊群體,分布在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全國各地。
  • 進退兩難,流動兒童的教育尷尬|留守兒童|教育|兒童|上海|韓嘉玲|...
    要麼是流動兒童,要麼是留守兒童,甚至是既流動又留守的再遷兒童,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嘉玲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冠以這樣的名稱。「我不想給他們汙名化,只是想用這個名稱凸顯他們依然面臨教育的障礙。」韓嘉玲說。
  • 2800留守兒童入讀規範化小學
    昨日中午,見到筆者的時候,剛從學生飯堂走出來的陽春市河口鎮中心小學校長李孔彬風趣地說:「自撤併學校以來,我和老師整天都圍著學生轉,畢竟他們的年紀小,生活上、學習上需要打理的事務很多,必須讓他們在學校裡吃好、睡好、學習好家長才會放心。」
  • 吳雁澤:社會應多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在今年兩會召開前夕,人民日報和人民網就老百姓最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開展網上調查。調查自推出以來,得到了網友們的高度關注。其中有不少網友將目光指向農村的留守兒童。原因是民工是很多人都會想到要關心的對象,然而民工後面的留守兒童、留守父母卻較少提及。沒有後方的穩定,「前線」就容易出問題。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