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2021-01-11 騰訊網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一個五彩斑斕的巢,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這是鄉村孩子的藝術作品,也是李光敏溫暖孩子的一種途徑。近日,一場主題為「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生態藝術季牽手鄉村兒童守護中華蜂」的展覽在重慶十方藝術中心開幕,李光敏家鄉——南川區三泉鎮蓮花村的16名青少年兒童來到現場。

在一片掌聲中眼泛淚花,她語氣溫柔:「幫助他們,就像幫助曾經的自己,那個小時候常常無助的我,那個常常自卑的我。」

那一年,在蓮花村寫信的女孩

蓮花村有個美麗的名字,位於重慶南川區偏南一隅,李光敏1982年出生於此。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李光敏成為了中國第一代留守兒童。那時候,九年義務教育還沒有免費,打工潮剛剛興起。李光敏的父母已經無法靠種地和賣烤菸葉,供養考上縣重點中學的女兒。他們在接到女兒入學通知後,就啟程外出打工。

「12歲那年,眼淚開始伴著我入睡。」她隻身抵達縣城初中那個陌生的環境,盼望著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她給父母寫信,寫些什麼她已經記不清,但在父母的記憶裡,每一封信都讓父母淚如雨下。

「我最怕我的生活一成不變。我最害怕今天與明天一個樣,成長的腳步因舒適的環境而停歇。」捧著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編制「鐵飯碗」,三年後她萌生去闖一闖的心。她成為人民日報社《環球人物》雜誌的一名編輯,後又跳槽至香港《鳳凰周刊》,擔任時政和調查記者。

汶川地震三周年的災區回訪,讓李光敏接觸到公益。為了撰寫《汶川地震傷員康復困境》,她遍訪四川綿竹、北川、江油、青川等地。一路的採訪見聞和隨之而來的思考改變了她。在採訪中接觸到現在就職的公益機構,她看見有效組織和現代康復如何改變地震傷員的命運,也看到民間組織的力量——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它可以解決一些當下政府和企業不願或者無力解決的社會問題。

作為一個十足的行動派,她2014年辭去調查記者,入職一家公益機構。汲取汶川地震傷員康復的經驗教訓,完成了生平第一個公益項目——魯甸地震傷員康復項目。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

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

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我評價嚴重偏低,換句話說,就是自卑,嚴重缺乏自我認同。同時,一直以來家庭和學校「離農教育」論調,也影響著孩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

「幫助留守兒童,不是給錢就能解決,而是要通過一種力量,解決他們歸屬感的問題,喚醒他們對自己的認同、對家鄉的認同,讓他們擁有堅定的自信。」

這種力量從何而來?答案是,從孩子對家鄉的切身體驗中來,從藝術中來!

藝術對心靈的療愈和慰藉作用,一直被世人所認可。李光敏和團隊開始尋找一種適合鄉村孩子的藝術表達形式,讓孩子們藉以表達自身情感需求。他們排除了成本昂貴的油彩畫、樂器等藝術方式,因為一旦資助撤出,項目將難以為繼。他們把目光投向鄉村自身擁有的資源。

「這一方面是基於項目的可持續而考慮,另一方面,只有認識到家鄉的價值,鄉村孩子才可能建立真正的自信。」李光敏說,在外求學工作的二十多年,家鄉給了她很大的精神力量。正因如此,她於2015年聯合家鄉的朋友共同發起成立了南川區第一個專注於自然教育的公益組織——山水鄉愁自然中心,致力於「讓我們的後代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蓮花村兒童空間,是山水鄉愁自然中心的第一個自主項目。兒童空間的活動內容從農耕體驗、習慣養成到藝術體驗、自然體驗等不一而足。但團隊越做越覺得,得有一個聚焦的主題,將孩子的能力提升、情感表達、自我認同、社會責任等都囊括進去,以讓孩子的體驗更系統化。

李光敏想到自己的堂弟。在同齡人父母都外出打工時,堂弟一直擁有父母的陪伴。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堂弟的爸爸養蜂。在夏秋之交的季節,拿一個拍子守在布滿蜂箱的山下替蜜蜂驅逐「侵略者",貫穿了堂弟的整個童年到少年記憶。

李光敏曾問堂弟,山下的他如何及時知道山上的哪一個蜂箱出了狀況。他說:「當蜂群遭遇危險的時候,就會派岀幾隻蜜蜂來找我。」

「我無法完全理解他和蜜蜂之間這種獨特的默契,但我內心深處對這種超越了物種的連結充滿了好奇和敬畏。」李光敏說。團隊在訪問重慶市畜牧科學院的專家時得知,中華蜂的數量在百年來減少了80%以上。隨即,她和團隊發起以守護中華蜂、友好環境為主題的自然教育公益項目。

大自然,藏著孩子們的情感表達

蓮花村每個參加公益活動的孩子,都有一個「自然名」。

小狗、清水、貓王、大象、芒果……家裡養了幾隻貓的孩子自稱貓王,喜歡吃芒果的孩子取名芒果。「大自然是平等的,我們希望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這種平等。」

每周末,蓮花村的孩子都會來到營地蜜蜂人家,跟大廚和蜂一起飯菜烹飪、農事體驗,讓孩子們與自然建立連接,讓他們了解垃圾分類、廢棄物新生、無痕旅遊……

活動點燃了孩子們的熱情。名叫清水的孩子,一度堅持每周六早晨5點起床,走2個小時山路來參加活動,雖然辛苦但他樂此不疲。在團隊的長期堅持下,一些曾經不願交流的孩子,漸漸變得開朗和樂於溝通。

蓮花村蜜蜂博物館的營造計劃很快出爐,村委會提供了兩間房子作為場地。他們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逐步完成對蜜蜂相關問題的探究,並以藝術創作的形式呈現探究的成果。借四川美術學院牽頭的生態藝術季的契機,重慶十方藝術中心和木下木上工作室團隊的藝術家們與自然教育團隊得以匯集,指導孩子創作藝術品。

60斤廢紙筒為小蜜蜂築成一個五彩斑斕的巢,用小石頭和樹枝拼成一幅畫,充滿童趣和鄉村風情。在李光敏眼裡,這些作品不僅僅是作品,而是鄉村孩子藉助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甚至泥土石頭,做出的自我情感表達。這種表達,擁有心靈療愈慰藉之功效。

名叫老鷹的小女孩,平日裡靦腆又內斂。在11月中旬啟幕的「和小蜜蜂一起的生活」鄉村兒童生態藝術展上。老鷹自告奮勇擔任了講解員的角色,並在開幕式上作為孩子代表發言。李光敏把老鷹的照片和視頻發給老鷹的父親,對方高興得連連道謝。

和老鷹一樣,半個多月來,蓮花村的孩子被無數觀眾看見,也被無數看見的力量所溫暖。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需要我,我也有能力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李光敏認為,孩子一旦被需要,就會發現自身的價值,從而產生自我認同,產生自信。這也是她啟動自然教育項目,幫助留守兒童的終極意義。

她曾經是故鄉的留守兒童,如今是故鄉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雖常住北京,但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故鄉產生緊密連結,於她而言是件幸福的事。

「我原來一直以為是那些孩子需要我,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是我需要他們。在我的成長路上,很多人幫助我,並且不求回報。我現在就是像他們當年幫助我一樣,幫助更多需要被幫助的孩子! 」

相關焦點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結合關注多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及實戰經驗,李光敏發現,留守兒童面臨最大的問題並非經濟困難,而是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造成的心理問題。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據隆德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董玉科介紹,全縣6至12歲留守兒童約2850人,佔同齡人的28%,且多數家境貧寒,居住偏僻。  隆德縣四中的初一學生程成,是班裡的「尖子生」,也是此次夏令營的營員之一。13年前當他僅有一歲時,父親在新疆打工不幸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同身患癌症的爺爺和年近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比起物質的匱乏,留守兒童心靈的閉塞更讓人擔憂。
  • 手機怎能成為留守兒童「心靈寄託」
    村裡大人外出打工的很多,小新的小夥伴中很多人都是留守兒童。(7月27日 《中國青年報》)  現在的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下鐮刀、鋤頭,扛起行囊走進繁華的大都市,加入外來務工大軍。農村勞動力的外出,讓本該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陪伴,留守兒童的心靈寄托在哪?是整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嗎?
  • 電影《念書的孩子》喚醒愛心 撫慰留守兒童心靈
    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電影《念書的孩子》正是通過一個9歲農村留守兒童和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這樣一個故事,電影通過真實的描述,引導人們深刻解讀中國留守兒童內心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強烈的情感共鳴。電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影片。該片由劇作家孟憲明執筆,青年導演原雅軒執導,講述了9歲的留守兒童開開和爺爺在鄉村念書的故事。
  • 智堡實驗學校:「大手」牽「小手」,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留守
    中國江蘇網12月17日泰州訊(鄭小蘭 徐小思 顧鋒)日前,泰州智堡實驗學校黨總支組織開展黨員教師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溱湖半日遊活動。「關愛留守兒童是黨總支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黨支部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心靈驛站』,『大手』牽『小手』,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留守。」該校黨總支書記石瑛說,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遠在外地工作,不能給予他們充分的陪伴。
  • 譙城區顏集鎮:少年宮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留守」
    12月12日,在譙城區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正跟隨著指導老師在做手工。在老師的帶領下,她們完成了紙盤藝術粘貼《愛心金魚》,看著自己親手做出的精美作品,她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據悉,該鎮有許多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們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而小學階段正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脫離父母的守護和教育,很容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讓留守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每到周末都會組織他們到少年宮裡參加活動。
  • 「晚安寶貝」:百萬留守兒童的睡前故事
    《人類簡史》強調了故事的重要性,《故事知道怎麼辦》一書也提到,「所有故事都具有心理治療的作用,故事能幫助人們建立與『某個地方』的精神連結,恢復失去的平衡,重新獲得健康感。」一個美好的願景在杜爽心中漸漸成型:給中國的農村留守寄宿兒童講故事!
  • 【關愛留守兒童】「點亮心燈·心靈陪伴·孝親尊師」感恩活動走進...
    「留守兒童缺少父母呵護,他們需要來自社會的溫暖,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11月26日,中國獅子聯會雲南代表處雲之南服務隊、光明服務隊、廣東獅子會感恩服務隊一行40餘人來到玉溪市新平縣開展「點亮心燈·心靈陪伴」關愛留守兒童暨「孝親尊師」感恩活動。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只是因為最近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列為人類疾病之一,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興趣便有很大的提高。筆者以為,研究者對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關注,體現了其對留守兒童現象的現實關照,非常值得肯定。不過,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研究者對問題的關注應該不同於社會大眾的關注,更不同於新聞媒體的關注。研究者需要用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
  • 心靈關愛 陪伴成長 ——蕉溪鎮中心幼兒園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教師...
    心靈關愛 陪伴成長 ——蕉溪鎮中心幼兒園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教師家訪活動發布時間:2015-11-02   作者:龍勝鳳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內容提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裡,成為留守兒童。
  • 給留守兒童群體更多有力的支撐
    公眾的印象中,留守兒童一般存在「成績差」「心理問題突出」「沉迷遊戲」等問題,以鍾芳蓉而代表的留守兒童卻實現了從「頂多讀個技校」到考上北大清華的逆襲;一般會認為,留守兒童家庭比較貧困,會珍惜機會填報更「好」的專業,選擇更加賺錢的機會,但是鍾芳蓉卻選擇為了「純粹的熱愛」去做某件事,成績好、且有主見、有定力。這些顯然都超出了大家的慣性認知。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以下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葉敬忠的發言《遊戲商品化中的留守兒童》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號。該研究是我的團隊從2016年到2018年在江西、河南、貴州、四川等地方所開展的關於留守兒童與遊戲主題研究的呈現。
  • 為什麼中國的留守兒童群體竟如此'龐大'
    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兒童」的事件,讓人們對留守兒童問題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增大。事實上,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報導的那樣只有不好的一面。,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22.7%。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據了解,沈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勞務輸出大縣,現有留守兒童近6萬名,僅卞路口鄉及周邊4個鄉鎮就多達1.1萬多名。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多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長期寄住在學校,由學校代為監管。
  • 留守兒童的心酸變甘甜 文/李翠平
    幼兒從出生到三歲左右,是父母的養育和教育最重要的階段。當一個小生命誕生,給家庭父母帶來無限喜悅和希望的同時,也讓父母從此擔起一份永遠的沉甸甸的教育責任。可是有的年輕夫妻生完孩子後,有的孩子三個月就交給了長輩撫養外出打工。可憐的寶寶,只有在奶奶爺爺的照顧下,靠奶粉長大。所以這樣的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已經缺失了良好的兒童期的家庭教育。
  • 關愛留守兒童演講比賽
    做新時代的接班人為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傳遞溫暖,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1月5日,郴州市普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志願者在我校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演講比賽活動。活動分別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我的成長故事」為主題展開演講。
  • 留守兒童的呼喚 | 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教師馬修來到一所學校,遇到了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他決定用音樂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改變了孩子們和自己的命運。在電影中,馬修帶著孩子排練合唱的鏡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簡陋的教室內,馬修用手指指揮歌聲,孩子們的質樸童聲十分動人。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第二,學校關心留守兒童成長,教師兼任代理家長,監管學習,照顧生活,溝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時開展系列成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兒童的歸屬感,促進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展,建立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對幫扶,讓農村有責任心的婦女擔任愛心媽媽;在小區設立「心語小屋」,與孩子交流,聽孩子傾訴,慰籍孩子心靈;舉辦各類活動,組建社團俱樂部等。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