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留守兒童群體竟如此'龐大'

2020-09-04 秀秀育兒筆記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本次摸排的對象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不好的「留守兒童」的事件,讓人們對留守兒童問題心理的剖析深入,使得一部分留守兒童的成長壓力增大。事實上,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像報導的那樣只有不好的一面。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愛玩愛鬧也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真實生活的寫照

截止到2018年8月底,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與2016年首次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的數據902萬人相比,下降22.7%。

為什麼現如今社會發展的這麼好,卻還有如此多的留守兒童

隨著社會政治經歷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農民走進城市,這使廣大農村特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養活家庭,不得不去到外地打工,掙錢,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換來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貢獻,但是他們的孩子卻被留在了農村的家裡,與父母見面的機會微乎其微

這些孩子本應該也是父母手中的寶貝,卻只能在農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們處在成長發育的黃金期,他們的童年沒有父母的陪伴,缺少父母的關愛,有的孩子從此變得叛逆,世界觀、價值觀有問題,心理異常,也有的孩子變得異常勇敢和堅強。

留守兒童產生的原因

1、農民工在城市從事的一般都是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工作,他們在工作之閒暇之餘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照顧自己的孩子。

2.農民工的收入是無法和城市裡的人相比的,所以他們如果想要在城市裡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幾乎是不可能的,更別說養活一家人了

3.由於戶籍的限制,農民工的子女是沒可能在城市上學的,即使有學校接收,他們的父母也很難承受高額的學費。而城市中那些面向農民工子女的學校基本上都是民間興辦的,其教學質量不僅無法和城市學校相比,也無法和農村學校相比。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不光需要家庭,還需要社會,孩子的父母,攜手出擊,針對留守家庭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政府鼓勵自己的企業下到基層,鼓勵農民創業,從而減少農農民工的數量

2.在大城市工作一段時間後,如果有一定的積分,就可以辦理城市戶口,從而把孩子接過來

3.中國需要立法,孩子在一定年齡下必須由法定監護人監護,至少一個人

4.疏導孩子們的心理,不要讓孩子從小的時候心靈就受到創傷,要保護好留守兒童

關愛每一位留守兒童是我們的責任,義務

不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如果愛,請深愛 如果不愛,請別傷害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請關愛留守孩子
    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的視線,越來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孩子本來應該和父母在一起,在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下快樂健康地成長,可是留守兒童卻無緣這樣的機會,常常被安置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最初,"留守兒童」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在出國潮中被留在國內由祖父母撫養的兒童而定義的。
  • 給留守兒童群體更多有力的支撐
    隨著這一代留守兒童群體長大成人並參加高考,更多的「逆襲」故事在而且還將繼續發生。這背後既與父母收入增加,捨得且有能力在子女教育上持續投入有關,也與農村教育條件改善、教育質量提高有關。同時,也是由留守兒童身上被有意無意遮蔽的品質決定的。由於父母常年不在身邊,有些孩子從小養成了堅韌、自立、自律的品質,有更強烈的改變命運的願望,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這些品質將成為他們獲勝的法寶。
  • 電影《念書的孩子》喚醒愛心 撫慰留守兒童心靈
    電影《念書的孩子》正是通過一個9歲農村留守兒童和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這樣一個故事,電影通過真實的描述,引導人們深刻解讀中國留守兒童內心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強烈的情感共鳴。電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影片。該片由劇作家孟憲明執筆,青年導演原雅軒執導,講述了9歲的留守兒童開開和爺爺在鄉村念書的故事。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離開家鄉到城市謀生。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撰文 | 伍陸琪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中國曾有6102萬留守兒童。但通過修改定義,將年齡限制從18歲改到16歲、父母單方外出改為均外出後,這一數字驟減至902萬。即便如此,這依然是個龐大的群體。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另外,2016年2月,國發〔2016〕13號文件(《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印發後,《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發表題為《惟「共同生活」能解救留守兒童》的評論文章,不少網絡新聞機構以《中國「留守兒童」達6100萬被稱父母雙全的孤兒》為題轉載。《中國青年報》記者的《61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能否被妥善照顧》報導,也被廣泛傳播。
  • 星星點燈公益項目:讓留守兒童不因「留守」而「失守」
    在中英人壽內部一個龐大的志願者群體,每年都會參與「星星點燈」志願服務,當被問及如何在企業內部營造持續的公益文化和氛圍,馬旭說:「『關愛萬家』是中英人壽的企業願景,『關愛文化』是中英人壽的企業文化,從公司管理層以身作則,帶動大量志願者參與其中,到員工層面引入獎勵機制,設立『最美志願者』評選活動,同時不斷提升舉辦關愛活動的頻次,總分聯動持續輸出關愛,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人文關懷植入每位員工的心中
  • 網易郵箱公益明信片上線,給留守兒童特別的六一禮
    對於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而言,在堅強獨立的外表下,他們更加迫切地渴望關愛與關注。為讓更多人關注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並給他們帶去情感上的陪伴,網易郵箱在六一兒童節之際上線「寫張明信片,郵去你的愛」公益活動,與留守兒童建立起愛的橋梁,通過明信片來往的形式,給留守兒童獻上特別的六一禮物。
  • 杭州9歲女孩死亡背後,是中國6877萬留守兒童的悲哀
    她不過是全國6877萬留守兒童之一。媽媽2歲離她而去,從此再未謀面。爸爸外出打工,難顧她周全。唯一的依靠,就是爺爺奶奶。相關論文曾表明,比起其他社會群體,留守兒童有天然的監護缺陷。 2007年《鳳凰衛視》曾報導,中國每年約20萬兒童失蹤,找回概率僅0.1%。 無異於大海撈針。此次被誘拐的9歲章子欣,家鄉在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鎮青溪村。作為浙江沿海農村,地理位置優越,文教科衛發達,尚會出現如此悲劇。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殊不知,在農村還有一類人群更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留守婦女」,她們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備受關注的今天也許被人們忽視了!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所以,在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的同時,進一步探索留守兒童遊戲成癮的原因,十分必要。不過,任何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有複雜因果關係的。在歸因研究中,應該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可貿然臆測。有的研究者還沒有對城市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孤獨感做對比研究,就貿然斷定留守兒童遊戲成癮是因為農村的留守兒童過於孤獨所致,這是過於輕率的表現。根據筆者的研究,中國兒童總體上孤獨程度都高於西方國家。
  • 英國人怎麼看留守兒童現象
    騰訊文化 徐娉婷最近英國《經濟學人》發表了一組關於中國留守兒童的報導,從報導內容上看並無多少新意,主要講留守兒童受到的身心傷害以及可能帶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犯罪率、自殺率上升。但是從外媒報導的字裡行間總能讀出他們對中國問題的不理解,比如會著重解釋中國的戶口是怎麼回事,中國為什麼會有把孩子留給祖父母帶的現象。
  • 濟寧愛心志願者走進金鄉縣司馬鎮看望留守兒童
    人民網濟寧9月6日電 日前,由濟寧愛心企業及志願團隊組織的「關注留守兒童,讓愛不再孤單」愛心公益活動走進了金鄉縣司馬鎮袁莊村,把飽含情誼和溫暖的愛心獻給留守兒童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注入了一份生機與活力。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以下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葉敬忠的發言《遊戲商品化中的留守兒童》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號。該研究是我的團隊從2016年到2018年在江西、河南、貴州、四川等地方所開展的關於留守兒童與遊戲主題研究的呈現。
  • 福建平和縣檢察院成立維權中心維護留守兒童權益
    正義網漳州9月22日電(通訊員 王梅華 周劍武)9月18日,「平和縣國強鄉留守兒童維權中心」啟動揭牌儀式在國強鄉政府舉行。福建省漳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陳鴻鵬、平和縣檢察院檢察長林超群、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東平等參加了啟動儀式。陳鴻鵬和何東平共同為維權中心揭牌。
  • 農村留守兒童報告:重男輕女導致女童成"隱形人"
    青少年教育專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說,留守女童受到性侵害問題已成為當前中國引起廣泛關注的突出社會問題之一。她呼籲,今天在重視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困境的時候,要特別重視留守女童這個龐大群體,不僅是從現存社會問題的視角,還要從「未來中國發展」的視角。  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強勁經濟成長,以及這種模式下舉世罕見的人口流動。
  • 中國第一部「相守」公益微電影《紅指甲》首發首倡關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和留守老師又相守到一起,一大一小兩個大拇指紅指甲又相聚在了一起。 這部微電影是一部形象片。沒有著墨於留守兒童的孤苦和留守老師的辛勤,而是通過十個紅指甲代表的兩個家庭的聚散,以及兩個大拇指甲的相守,揭示了現代化、城鎮化時代兩個新的社會群體的產生以及新型人際生態的建立。小琴的聚散是無奈,小艾的聚散是選擇。
  • 廣安消防助力童伴計劃 護航留守兒童安全過冬
    早已等候多時的孩子們歡呼雀躍,鄉村的沉寂被他們稚嫩的聲音打破了……這是「消防宣傳走進童伴之家 安全知識溫暖留守兒童」主題宣教活動現場的一幕畫面。在中國,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而龐大的群體。2015年10月,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在地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共同發起留守兒童關愛項目——「童伴計劃」。
  • 中國公益人物宋馨:把陽光和自信播種在留守兒童的心田
    《留守兒童人生格言》,帶給孩子的變化  留守兒童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或者失去父母,或者父母外出,無法陪孩子快樂成長。留守兒童受到最大的傷害就是心理層面的創傷,於是這些孩子身上的「標籤」是:自卑、孤獨、懦弱、任性、暴力、甚至性格扭曲,這些不良現象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山區留守兒童非常渴求陽光心理教育。
  • 留守兒童更需要關心
    他叫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為了生活生計背井離鄉,離開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掙錢。但是孩子卻留在了農村。不再和父母朝夕相處,這些集中起來的兒童便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叫「留守兒童」。包括城市的孩子父母不在身邊的也是留守兒童。父母離開後的孩子多數都由自己的爺爺奶奶照看,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成長問題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