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的視線,越來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孩子本來應該和父母在一起,在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下快樂健康地成長,可是留守兒童卻無緣這樣的機會,常常被安置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
最初,"留守兒童」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在出國潮中被留在國內由祖父母撫養的兒童而定義的。後來它的概念發生了變化,1995年,"留守兒童」第一次指向因父母外出務工被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再到後來,它就逐漸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簡稱。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解釋,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也是如此,留守兒童從年齡和成長的階段來看,他們大都是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對孩子來說,這個時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奠定良好教育基礎,贏得美好未來的重要開始。
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留守兒童這個具有特殊屬性的群體卻似乎註定不能像正常家庭中成長的大部分孩子一樣,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留守兒童"這個通俗化的稱謂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城鎮化的一步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大批的青壯年人員外出務工,在外拼搏闖蕩,想要增加家庭的收入或是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從而改善家庭的生活狀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生活基礎。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經濟相對落後的城市居民,作為父母,他們同樣選擇去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打工或經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在父母遠離家庭之後,卻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留守兒童問題。
具體來說,留守兒童現象是由於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造成的。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友家中,長期和父母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留守兒童現象是近些年來在我國出現的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突出,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了改變生存、生活狀況而外出務工,相當部分是夫妻雙方一同外出。
其原因是,在留守家庭中,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維持自己以及整個家庭的生計,但往往由於無法負擔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進城或把孩子留在身邊。另外,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狀況,造成了促進城市發展的農村勞動力很難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同等地享有國家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面對現實的窘境,這些農村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裡,並希望熟悉的環境可以減輕孩子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其中,大多數孩子都會被留在家裡由祖輩照看和教養。但是,也有不少的孩子託付給了親戚好友,甚至有些孩子無人監護。
調查顯示,2008年到2009年,隨著農村父母離開鄉村,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產生了近2000萬的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的佔86.5%。他們失去父母的庇護,身心、成長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的問題,由此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
根據權威調查,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2011年的5800萬人。其中,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從孩子的監護方式上來看,父母同時外出的留守兒童中79.7%由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撫養,13%的留守兒童被託付給了親戚好友看管,另外還有7.3%的留守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狀態。
可見,這些本應該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集中起來卻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有的是單親監護,有的是隔代監護,有的是第三方監護,有的是無人監護。其中,無人監護一般也稱之為自我監護,這種監護方式往往會把監護的責任落在孩子自己的頭上。一般來說,這種監護方式的前提是,家裡至少有一個孩子年齡稍微大一些,比如上初中了,可以勉強擔負起監護和照看的重任了。
不管是上述中的哪種監護方式,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會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導和牽引,所以,父母監護角色的缺失常常會使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受到不良的影響和困擾。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導和觀念塑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或是他人的侵犯。
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是殘缺不全的,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有著先天的不足,它會給孩子的成長和人生的發展設置重重障礙。因為,留守兒童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孩子留守的問題,還是一個關乎孩子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所以,認清留守兒童、了解留守兒童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們會給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不小的負擔。
一言以蔽之,留守兒童是我國新時期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一種階段性的特徵。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和挑戰。留守兒童是一個急需我們關注的群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對留守兒童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有效地幫助孩子規避風險和遠離誤區,讓孩子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
註: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