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請關愛留守孩子

2021-01-10 萱萱聊育兒

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的視線,越來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孩子本來應該和父母在一起,在父母的關愛和呵護下快樂健康地成長,可是留守兒童卻無緣這樣的機會,常常被安置在一個「偏僻」的角落裡。

最初,"留守兒童」概念的提出是針對在出國潮中被留在國內由祖父母撫養的兒童而定義的。後來它的概念發生了變化,1995年,"留守兒童」第一次指向因父母外出務工被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再到後來,它就逐漸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簡稱。

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解釋,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也是如此,留守兒童從年齡和成長的階段來看,他們大都是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對孩子來說,這個時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奠定良好教育基礎,贏得美好未來的重要開始。

這對孩子的一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留守兒童這個具有特殊屬性的群體卻似乎註定不能像正常家庭中成長的大部分孩子一樣,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留守兒童"這個通俗化的稱謂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城鎮化的一步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大批的青壯年人員外出務工,在外拼搏闖蕩,想要增加家庭的收入或是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從而改善家庭的生活狀況,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生活基礎。

另外也有一小部分經濟相對落後的城市居民,作為父母,他們同樣選擇去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打工或經商。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在父母遠離家庭之後,卻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留守兒童問題。

具體來說,留守兒童現象是由於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造成的。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鄉或寄宿在親友家中,長期和父母分開居住、生活的兒童。留守兒童現象是近些年來在我國出現的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突出,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了改變生存、生活狀況而外出務工,相當部分是夫妻雙方一同外出。

其原因是,在留守家庭中,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以維持自己以及整個家庭的生計,但往往由於無法負擔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而不能接孩子進城或把孩子留在身邊。另外,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狀況,造成了促進城市發展的農村勞動力很難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同等地享有國家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面對現實的窘境,這些農村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裡,並希望熟悉的環境可以減輕孩子的陌生感和孤獨感。其中,大多數孩子都會被留在家裡由祖輩照看和教養。但是,也有不少的孩子託付給了親戚好友,甚至有些孩子無人監護。

調查顯示,2008年到2009年,隨著農村父母離開鄉村,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產生了近2000萬的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的佔86.5%。他們失去父母的庇護,身心、成長面臨著失管、失教和失衡的問題,由此引發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群體的關注。

根據權威調查,目前,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已經大大超過了2011年的5800萬人。其中,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從孩子的監護方式上來看,父母同時外出的留守兒童中79.7%由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撫養,13%的留守兒童被託付給了親戚好友看管,另外還有7.3%的留守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狀態。

可見,這些本應該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集中起來卻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有的是單親監護,有的是隔代監護,有的是第三方監護,有的是無人監護。其中,無人監護一般也稱之為自我監護,這種監護方式往往會把監護的責任落在孩子自己的頭上。一般來說,這種監護方式的前提是,家裡至少有一個孩子年齡稍微大一些,比如上初中了,可以勉強擔負起監護和照看的重任了。

不管是上述中的哪種監護方式,它對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會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需要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教育,需要得到父母的指導和牽引,所以,父母監護角色的缺失常常會使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受到不良的影響和困擾。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導和觀念塑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或是他人的侵犯。

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是殘缺不全的,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有著先天的不足,它會給孩子的成長和人生的發展設置重重障礙。因為,留守兒童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孩子留守的問題,還是一個關乎孩子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所以,認清留守兒童、了解留守兒童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們會給家庭以及社會帶來不小的負擔。

一言以蔽之,留守兒童是我國新時期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是一種階段性的特徵。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面臨著極大的考驗和挑戰。留守兒童是一個急需我們關注的群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對留守兒童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有效地幫助孩子規避風險和遠離誤區,讓孩子擁有一個身心健康的成長環境。

註: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給留守兒童群體更多有力的支撐
    公眾的印象中,留守兒童一般存在「成績差」「心理問題突出」「沉迷遊戲」等問題,以鍾芳蓉而代表的留守兒童卻實現了從「頂多讀個技校」到考上北大清華的逆襲;一般會認為,留守兒童家庭比較貧困,會珍惜機會填報更「好」的專業,選擇更加賺錢的機會,但是鍾芳蓉卻選擇為了「純粹的熱愛」去做某件事,成績好、且有主見、有定力。這些顯然都超出了大家的慣性認知。
  • 為什麼中國的留守兒童群體竟如此'龐大'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本次摸排的對象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
  • 彬州市:疫情期間關愛特殊群體學生
    (徐 穎 鄭文莉)疫情防控期間,彬州市嚴格落實中省市「停課不停學」相關要求,加強對一線防疫工作者子女、復工復產家庭留守兒童、貧困戶子女等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愛,不斷凝聚「全民抗疫、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 一是用心摸排,表達關心。
  • 國產動畫關注留守兒童,《天天成長記》聚焦兒童成長
    當他們在城市裡為生計奔波的同時,他們的孩子大多數繼續留在農村生活,也由此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下,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更容易出現各種諸如: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埋下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已然成為了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電影《念書的孩子》喚醒愛心 撫慰留守兒童心靈
    電影《念書的孩子》正是通過一個9歲農村留守兒童和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這樣一個故事,電影通過真實的描述,引導人們深刻解讀中國留守兒童內心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強烈的情感共鳴。電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影片。該片由劇作家孟憲明執筆,青年導演原雅軒執導,講述了9歲的留守兒童開開和爺爺在鄉村念書的故事。
  • 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
    中國涼都網訊 留守兒童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為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鄭曉丹園長要求教師要做好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要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地成長環境,切實為留守兒童解難事、做好事、辦實事,做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 興文落實關愛政策,織牢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網
    興文落實關愛政策,織牢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網 2020-10-17 14:5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中國第一部「相守」公益微電影《紅指甲》首發首倡關愛留守兒童
    讓世界兒童日,成為600多萬留守兒童特殊的節日,讓全社會的紅指甲,匯成愛的海洋。」 汪文斌說,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地方,伴生著一個特殊的群體,就是留守老師。他們來自外鄉、外縣,甚至外省,離開家鄉、離開親人,懷著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邊遠農村教育的第一線。但並非所有人都關注到這兩個群體的伴生現象,也並非認識到這兩個群體的相守相伴是解決關愛留守兒童問題非常重要的、成建制的方法。
  • 宜城市教育局:關愛疫情防控期間特殊學生群體,幫扶工作在行動
    01為把「停課不停學」工作落到實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在繼續延長的假期裡,宜城市教育局慎終如始,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疫情防控期間特殊學生群體的關愛幫扶行動。在2月10日開展網絡課堂教學以來的兩個月的時間裡,宜城市教育系統已經開展了三次疫情防控期間特殊學生群體的關愛幫扶工作。
  • 何馭斐:用新媒體架起關愛留守兒童橋梁
    2019年盛夏,杭州檢察暑期留守兒童系列活動,架設起「檢察機關專業化防範」與「全社會共同關注參與」的橋梁。 在2019年度政法新媒體峰會的年度記憶環節,杭州市檢察院作為全國5個代表院之一,分享了此次活動。今天的《見字如面》特刊,請跟杭檢君回到現場,聆聽宣教處何馭斐帶來的《用新媒體架起關愛留守兒童橋梁》。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在農村,有一類人群備受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我們都在呼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殊不知,在農村還有一類人群更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留守婦女」,她們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備受關注的今天也許被人們忽視了!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
  • 屈子祠鎮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活動中,工作人員與愛心人士為30名留守兒童送上祝福和禮物,並與他們遊戲互動,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成長。孩子們將幸福寫在臉上,並用畫筆描繪出內心世界,勾勒著對未來的憧憬。據統計,屈子祠鎮共有留守兒童503名。
  • 四川古藺首部關愛留守兒童微電影《我們幼年》上映
    傅澤瑞 劉浦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國慶假期,由四川省古藺縣融媒體中心出品的關愛留守兒童微電影《我們幼年》在中影藺郎國際影城舉行了首映儀式。影片時長近半小時,主要講述了這樣一群孩子——他們本可以在父母的懷抱裡,享受美好的童年,卻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拼,或因各種原因,留守於老家,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遠離父母親,渴望得到一份原始親情的溫暖。據了解,本片是由古藺縣暖心志願者協會副會長胡燕作為發起人,聯合重慶鴿寶集團等四家愛心企業及藺鄉影視共同籌拍。
  • 家庭教育地圖 關注特殊家庭群體(圖)
    江蘇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莫苑)近日,在揚州邗江區教育局「有話好好說」溝通交流月活動中,揚大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的老師們為加強對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通過家訪、電訪、面談、問卷等多種形式了解特殊家庭群體,尤其是二胎家庭、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等。
  • 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文/王 永  「386199」,這不是一個部隊的代號,而是新聞媒體記者筆下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農村數量龐大的留守婦女、兒童和老年人。
  • 「共享藍天」關愛留守兒童圖書館日體驗活動
    2019年8月27日下午,由瑞安市婦女聯合會、瑞安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共享藍天」關愛留守兒童圖書館日體驗活動在圖書館成功舉辦,邀請瑞安市福利院20多名小朋友及群眾參加此次活動。
  • 關愛刑事案件留守兒童 給予他們成長更多陽光
    日前,安溪縣人民檢察院在安溪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31次會議上作關於刑事案件留守兒童救助聯動工作情況的專項報告。報告具體都提到了什麼關懷措施?人大常委會具體提了什麼審議意見?該怎樣為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送去陽光?一起來感受這份報告的溫度。
  • 關愛留守兒童 關注家長困惑 觀湖「童心圓」家長學校開班
    這是留守兒童的 「群像」。 「非常自責,由於經濟能力有限和工作的不穩定,不能保證孩子的上學條件,只能把孩子留在家裡。面對溝通教育以及親子關係如何彌補,我們束手無策。」這是留守兒童家長的困惑。 留守兒童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過程而出現的特殊群體,分布在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全國各地。
  • 泰安角峪鎮:做好疫情防控 關愛留守兒童
    泰安市岱嶽區角峪鎮婦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發動各村婦聯組織對需要重點關照的特殊群體進行摸底排查,並加強生活、學習等服務保障措施,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留守兒童關愛幫扶工作。全面摸排,清底數,掌實情。各村婦聯以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為摸排對象,對轄區內疫情期間留守兒童進行全面深入的摸底排查。據悉,全鎮共排查符合條件的留守兒童8人,並詳細掌握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生活狀況、與監護人關係、監護人姓名及聯繫方式等相關信息,建立動態管理臺帳,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為落實落細疫情防控期間關愛幫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 莒縣安莊鎮中心小學:「五心暖人心」關愛特殊群體學生
    大眾網·海報新聞通訊員 朱秀香 日照報導  為更好地關注特殊學生群體,構建和諧校園,莒縣安莊中心小學多措並舉,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以「獻愛心、多關心、換真心、給決心、樹信心」的「學校成立了以黨員為主的關愛特殊群體學生領導小組,通過家訪、調查等多種渠道,全面掌握學校班級特殊學生群體的狀況,建立完善特別關注學生成長檔案,並嚴格管理,注意保護學生個人隱私。  大手牽小手。學校以校園「心靈驛站」為活動中心,開展「一對一」關愛活動,由於安莊鎮留守兒童較多,孩子在心靈上難免需要教育、引導,對他們就要多一點愛心,多一點愛心。  溝通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