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2021-01-10 超維度車訊

撰文 | 伍陸琪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歡迎下載網易新聞客戶端訂閱查看

中國曾有6102萬留守兒童。但通過修改定義,將年齡限制從18歲改到16歲、父母單方外出改為均外出後,這一數字驟減至902萬。即便如此,這依然是個龐大的群體。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

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分別難,留下更難

農民工與孩子分開,背井離鄉去打工,完全是無奈現實下不得已的舉措。由於居住地經濟條件落後,收入不足,實現不了家庭收入的最大化。因此,農民們選擇外出,化身產業工人。

如今,農民工外出打工的邏輯依然成立。16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喜迎三連漲之後,僅有12363元,遠低於城鎮居民的33616元。一個月只能吃3斤肉,12個蛋,1斤奶,兩戶中有一戶沒空調,這就是農村平均生活的真實寫照。

農民工飲食極其樸素 / 視覺中國

能達到平均水平已經不容易。在貴州畢節的茨竹村,年收入約1000元。而這樣的村子並不罕見,中國仍有5000多萬貧困人口和12.8萬個貧困村。

慘澹的收入敵不過日常開支。僅教育一項,就讓農村居民頭疼不已。以茨竹村為例,每個學期就要花費1700元,超出了收入範圍。2013年國家審計署的數據顯示,在一千多個城鎮學校裡,有7.2萬的農村走讀學生每年花839元的交通費用。僅此一項就佔家庭年收入的10%。

同時,還有近20萬學生的人均食宿費為1658元,對其中六分之一的人來說,這相當於家庭年收入的30%。超過義務教育階段後,費用更是誇張。無數優秀的農家學子被高中拒之門外,只因為學費和生活費,足有全家收入的20倍之多。

打著火把在鄉間求學的留守兒童 / 視覺中國

供養孩子讀書,成了支持農民進城務工的重要動力。如果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家中往往只有父親外出掙錢。可當孩子進入學齡期,父母雙方均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因為農民工們深知,如果不外出打工,不僅家庭難以維繫,孩子讀書改變命運的可能也消散於無。農民工的年收入達到了48120元,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6396元還高出不少,更是農民收入的近四倍。為了家庭,為了孩子,有2.87億人加入了農民工隊伍。

得益於此,許多農村孩子才有了生活的希望。留守兒童能夠繼續接受教育,健康狀況得到了保證。家庭收入與學齡兒童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收入增加,父母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飲食條件。正因此,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並不如大眾所想的那麼糟糕,相反還要好過父母均在家的農村兒童。

史丹福大學在中國開展了農村教育行動計劃,志在為中國營養、健康和教育政策提供制定和改進建議。該項目把父母都在家的農村兒童和父母外出的留守兒童進行比較後,發現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在營養、健康和教育等方面表現不弱甚至強於非留守兒童。

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發育狀況較好,其BMI(身體質量指數)也高於前者。就連腸道蠕蟲感染率也比前者低了14%。同時,由於家庭收入較高,留守兒童生病時更敢走進醫院求診。與父母留在家鄉的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超過平均水平後,其獲得就醫機會的概率會增加69%。

但留守兒童依然是弱勢群體。

留守兒童膽怯地躲在椅子後 / 視覺中國

與城市的孩子相比,他們在同村夥伴前引以為傲的身體素質不值一提。城市兒童的平均身高為148釐米,但留守兒童的只有146釐米。而且,留守兒童的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也遠低於城市兒童。留守兒童還有許多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嚴重危害健康。

超過九成的留守兒童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但學業成績依然堪憂。這一群體中不少人自認學習成績低下;絕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劇烈下滑。

面對慘澹的現實,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也面臨危機。經常無緣無故感到煩躁、孤獨、和悶悶不樂的比例都近半。而非留守兒童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比例明顯較低。

這些痛楚,留守兒童的父母並非不知情。

想帶進城卻不能

父母陪伴上的差異,造就了留守兒童和隨遷兒童截然不同的命運。

受城市飲食習慣的影響,隨遷兒童的父母注重飲食均衡,增加肉類和果蔬的攝入。而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照顧,缺衣少食。隨遷的兒童比留守的更健康。其身體消瘦率和營養不良率,持平甚至略低於城市兒童,遠遠優於留守兒童。

四川,留守兒童在寬大的衣服下顯得非常瘦小 / 視覺中國

與流出地相比,他們的平均教育投入高14%。去了北上廣後,每學期的教育投入更是高達900元。無疑,進城讀書對留守兒童更有利。

想讓留守兒童擺脫困境,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進城與父母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雖然無法用數字量化將孩子帶出來的好處,但也本能地希望將孩子帶過來。畢竟,有近兩成的人在家鄉找不到可以託付孩子的人,有79.1%的人認為將孩子帶過來可以更好地照顧他們。

可見,留守兒童的父母也想與孩子在城市中團圓。但在某問答社區中,有人把造成留守兒童悲劇的矛頭對準了他們的父母,稱之為「不合格的底層」。

農民工露宿街頭 / 視覺中國

所謂的不合格父母,是在工地上三班倒回不了家的父親,是忙著開小店無暇接送子女的母親。在一個個答案的描述中,這些父母利慾薰心、失去人性,只顧賺大城市的錢,卻不管自己的孩子。

但答主們沒有考慮的是,不是因為窮,這些父母怎麼會出來討生活,怎麼會每天將自己埋葬在工作場所。在城市中務工的父母,不把孩子帶進來的理由,同樣是窮。

隨遷兒童的家庭比留守兒童的家庭,年開支要高11000元,約佔年開支的39%。但大部分農民工很難賺出這部分錢。

在司法部門的幫助下,農民工討到了薪水 / 視覺中國

一方面,進城農民工的教育程度不高,無法在人力市場中爭取更高的價格,難以短時間內提高收入。在中國,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平均增加0.126%。而農民工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只有9.4%,何談用人力資本來承擔子女隨遷的費用?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學歷低的父母,母親擁有大專以上的學歷的子女,隨遷的機率幾乎翻一倍;而父親擁有大專以上學歷,則讓子女隨遷機率暴增近兩倍。

另一方面,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工缺乏薪資提升的空間。平均來看,農民工勞動時間每增加100小時,收入提高6%。但目前,男性農民工的年勞動時間已高達2620-2800小時,女性稍弱,也達到1614-1986小時。指望延長工時增加收入並不現實。

農民工在玻璃外牆上作業 / 視覺中國

所以,在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把他們帶進城前,別忙著誅心。將心比心問問自己,哪個父母不疼兒?

被學校卡在城外

對外出打工的父母來說,想與孩子團聚困難重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教育問題。在問及為什麼不帶孩子進城讀書時,27.54%的農民工表示進不去學校,同時還有70.29%的人是因為上學的費用過高。

按照教育市場的配比,如果要進城讀書,約一成的隨遷兒童要進入私立學校和打工子弟學校。但這兩者並不能照顧到農民工的需求。

2018年1月1日,河南安陽的一名留守兒童 / 視覺中國

私立學校突出貴价。在上海,學費最低的私立小學,一年也要萬餘元。這一數字對農民工並不友好。即便如此,這樣的學校也沒有多少所,很難輪到隨遷兒童。

殘存不多的打工子弟學校很難招攬來學生。打工子弟學校大部分沒有辦學許可,處在朝不保夕的灰色地帶。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進一個隨時被拆遷的學校而失學。

同時,這種公益性質突出的學校,幾乎是教學質量低下的同義詞。在標準化測驗中,上海學生的數學成績均分65.3分,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僅能拿到46.3分。這並不是天賦的差距所致。當隨遷兒童得到同樣多的教育資源時,分數上的差距迅速縮小。因此,只有45%的隨遷兒童家長,認為它比家鄉落後的學校強。

公立學校倒是沒有天價的學費,教學質量不算差。但就讀之前,隨遷兒童的家長要解決兩大難題:居住證和錢。

上海,非本地戶籍的居民想讓子女進公立學校,就要提供上海居住證。辦理條件只有兩條,合法穩定的住所和繳納半年社保。但農民工很難滿足。上海有900萬農民工,其中繳納社保中養老保險的僅有352萬,繳納醫療保險的僅有291萬,繳納失業保險的更少,只有58萬。僅靠社保一條就卡掉了無數留守兒童進城的夢。

外來人口的女子想在公立學校就讀,名義上還要「自願」交一筆「贊助費」。但實際情況是。在農民工平均月薪783元的2004年,交500元以內贊助費的比例足有47.39%,四分之一的人要交500-5000元不等的贊助費。甚至還有4.27%的人交了超過5000元。

湖南邵陽,留守兒童在破爛的學校中學習 / 視覺中國

儘管早在2006 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強調公立學校不準對農民工子女加收借讀費和其它費用。但許多學校依然巧立名目,變著法子收取,美其名曰「捐資助辦學」。

至此,留守兒童進城讀書的一扇扇門被合上。

沒有哪個父母願意在子女的成長中缺席。但殘酷的現實逼得留守兒童的父母,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無奈的選擇。

不離開家鄉,生活無法維繫;離開家鄉,孩子缺少陪伴。

參考文獻:

[1].Zhou, C., Sylvia, S., Zhang, L., Luo, R., Yi, H., Liu, C., ... & Rozelle, S. (2015). China’s left-behind children: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nutrition,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Health affairs, 34(11), 1964-1971.

[2].Gao, Y., Li, L. P., Kim, J. H., Congdon, N., Lau, J., & Griffiths, S. (2010). The 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behaviours among left behind adolescent school children in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10(1), 56.

[3].Wen, M., & Lin, D. (2012).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1), 120-136.

[4].Jingzhong, Y., & Lu, P. (2011). Differentiated childhoods: impacts of rural labor migration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38(2), 355-377.

[5].Lu, Y. (2012).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2), 328-341.

[6].Chen, Y., & Feng, S. (2013). Access to public schools and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6, 75-88.

[7].telegraph. The story of China's left-behind children. 2015

[8].FSI | REAP - Free High School in Rural China. (2018). Reap.fsi.stanford.edu.

[9].John Sudworth. Counting the cost of China’s left-behind children. BBC. 2016

[10].黃穎. (2015). 我國隨遷和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分析. 教育科學文摘, 34(6), 73-74.

[11].胡楓, & 李善同. (2009). 父母外出務工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基於 5 城市農民工調查的實證分析. 管理世界, (2), 67-74.

[12].李善同, & Wendy, W. (2009). 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 收入與公共服務——城市貧困的視角.

[13].楊娟, & 李凌霄. (2017). 子女留守對農民工收入與支出的影響. 教育經濟評論, 2, 008.

[14].陶然, 孔德華, & 曹廣忠. (2011). 流動還是留守: 中國農村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地選擇與影響因素考察. 中國農村經濟, 6, 37-44.

[15].國家統計局. 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2016

[16].民政部.從6102萬到902萬 求解留守兒童數據銳減之謎. 2016

[17].中國新聞網. 專家: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是家庭監管的缺失. 2015

[18].民政部門戶網站.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專項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2017

[19].國務院扶貧辦. 國家扶貧日:聚合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洪荒之力」。 2016

[20].國家統計署. 1185個縣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情況專項審計調查結果. 2013

[21].國家統計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7

[22].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2006

[23].南方周末記者陳鳴. 窮孩子遭遇問題學校——打工子弟學校的另一面.2011

相關焦點

  • 黑龍江:父母就地過年 留守兒童有專人監管
    楊曉光介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近日,按照民政部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寒假春節期間父母就地過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就相關工作作出具體安排,明確提出要做好底數排查、落實監護責任、開展關愛服務、暢通救助渠道、落實疫情防控 5 個方面工作。
  • 留守兒童到底有多苦,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
    像這樣本應該被父母抱在懷裡,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卻只能孤零零的長大,人們稱其為「留守兒童」。什麼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說,關於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一直說法不一,有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城市也有「留守兒童」?都怪父母的無效陪伴,比農村留守更可憐
    說到留守兒童,一般人都會想到農村裡的孩子,因為父母到外地打工,只能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成長。但是,現在的城市裡也出現了很多隱形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雖然一直跟父母待在一起,但是卻跟留守兒童沒什麼兩樣。而他們之所以變成「隱形留守兒童」,其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效陪伴造成的,一般表現為以下這幾點,家長們快看看有沒有自己。陪伴只重時長不重質量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就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了,但是現在多少家長是坐在孩子旁邊,但卻一直低著頭刷手機。這種陪伴只重視時間不重視質量,孩子無法跟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職責
    假如你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請您在外出務工時認真考慮:要麼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要麼一方留家照料,要麼委託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首先,委託兄弟姐妹或親戚鄰居監護照料未成年子女,一定要籤訂《留守兒童委託監護協議》;其次,外出後要常與孩子電話溝通,除了學校生活,應該更多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然後,常與孩子的老師、在家監護人等保持溝通;最後,如家庭生活困難或發生突發性、臨時性問題,請及時向村委會、鄉鎮政府報告,符合條件可申請低保、殘疾人「兩補」、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當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參加各種夏令營時,在廣大的農村,卻有一大群孩子在時不時地眺望遠方的城市,想念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生活上缺少照顧、心理上缺少關愛、行為上缺少管制,仍是許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如何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沈丘縣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河源貧困留守兒童來深「看世界」 部分兒童與在深務工父母短暫相聚
    原標題:河源貧困留守兒童來深「看世界」部分兒童與在深務工父母短暫相聚深圳晚報2019年9月17日訊 9月14日至15日,「河源貧困留守兒童深圳看世界」大型公益活動在深圳開展,60
  • 安徽修訂相關條例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提供便利
    根據《修改二稿》,我省或將加強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識教育、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互動提供便利、充實學校指導家庭教育方面的內容。  加強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識教育  為了進一步充實家庭實施方面的內容,《修改二稿》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的安全知識教育,增強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 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成都7月20日電題: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記者陳健  正值暑期,走進四川省射洪市金華鎮西山坪村「童伴之家」,屋裡是擺滿各類圖書的書架,一面牆上是孩子們筆觸稚嫩的畫作,屋外是滑梯、鞦韆和一個小小的舞臺。幾個孩子正圍坐在屋裡畫畫、做作業。
  • 歌手講述父母在外打工艱辛 唱哭數百留守兒童
    儘管天氣寒冷,但搬著凳子坐在操場上聽陳漢演講的學生們心情卻很激動,因為他們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兒童」。聽著陳漢提出的問題,600多名學生中約一半的孩子舉起他們的小手,表示埋怨過父母遠離他們,僅有20多名孩子舉手表示記得父母的生日。「你們要理解父母,他們也是為了給你們最好的生活。」陳漢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孩子們講述。
  • 留守兒童和父母分離帶來的創傷,是血緣也拯救不了的
    相信在中國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兒童的特徵大部分都是跟父母沒有親密感,隨著年齡的長大,越發不想跟父母溝通,無論父母說什麼,他都會去反抗,這些孩子很大部分跟父母雖說有血緣上關係,但是沒有親情上的聯結。
  • 隆德縣留守兒童有了「鄉村媽媽」
    每天下午一放學,王昊就拉著妹妹前往社區黨群活動中心,那裡有位年輕的「鄉村媽媽」在等他們。  出校門走兩三分鐘,不用過馬路就到了「鄉村媽媽」所在的竹林社區「愛心驛站」,兄妹倆按照桌上貼的姓名卡找到座位,坐下就開始寫作業。這裡的40多個孩子和他們兄妹倆一樣都在上小學。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贛州留守兒童李想
    1每次提到留守兒童,都會讓我感觸太深。每個家庭為了收入能夠比較高一點,都不得以放棄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2在孩子內心深處是孤獨的,多麼希望父母可以在身邊,一直陪伴自己,也許隨著年齡增大,不會去要求爸爸媽媽在身邊陪伴自己,但是每次節假日,看到別人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玩的時候,那種內心深處的孤獨,或者只有他自己能夠感觸得到!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愛好遊戲與遊戲成癮的本質差異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研究者必須首先進行清晰的概念界定。不能把留守兒童愛好遊戲跟遊戲成癮混為一談。兒童喜歡遊戲似乎是兒童愛玩的天性使然。所以,無論電子遊戲還是真實的現實遊戲,往往都對兒童有很大的吸引力。留守兒童也不例外,他們同樣會對遊戲有天生的偏好。這可能是遊戲跟童趣高度相關所致。
  • 台州仙居朱溪:留守兒童有個「快樂家」
    原標題:朱溪:留守兒童有個「快樂家」 12月11日下午一放學,9歲的周以昕在老師的帶領下,與班裡的小夥伴們來到鎮政府邊上的兒童之家,「搶」了包水晶泥玩了起來。 周以昕是台州仙居縣朱溪鎮中心小學二年級學生,父母都在縣城務工,平時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11月底剛通過驗收的鎮兒童之家,如今已成為像她一樣的留守兒童的「快樂家」。
  • 「缺席」的父母,不缺席的愛!雲陽泥溪小學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
    和父母在一起過生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事,但對留守兒童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為了彌補這一缺憾,讓他們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愛和溫暖。在雲陽縣民政局、泥溪鎮黨委及泥溪小學的大力支持下,企航社工圍繞「父母,我,老師」,精心策劃了本次「童心相伴,溫暖續航」集體生日會活動。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於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農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親人或委託人照顧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國婦聯日前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經濟條件,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可能性。
  • 富裕家庭「留守兒童」 金湯匙代替不了父母的愛
    由於父母常年忙於生意,心心的好朋友是一隻棕色的泰迪熊,她成了一位留守的「孤獨公主」。  留守兒童泛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而他們卻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但在一些富裕家庭裡,也有一些「富孩子」成了新型「留守兒童」,衣食無憂的生活背後是精神的空虛和教育的缺失。12月10日,記者走訪了省城幾個富裕家庭,傾聽含著金湯匙的「留守兒童」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