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張典標)6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的評論。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
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他們或許並非故意,但有時恰恰是不自知的傷害最戳心。事實上,這種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在農村地區比較普遍。親戚、玩伴、同學、老師等,以一種不易覺察的方式在傷害留守兒童。
很多人都沒有正視的一個問題是,這種來自留守兒童身邊的「無意識惡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各界幫扶、關愛留守兒童的努力。有關部門、愛心人士極力希望留守兒童能感受到溫暖,甚至部分彌補他們父母無奈缺失的愛,但那些「無意識惡意」抵消了這種善意。
「無意識惡意」還會影響留守兒童正常的社會融入。試想,那個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被呵斥的孩子,以後很可能會為避免被父母批評而有所顧忌。這就無形中在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之間製造了人為的區隔,也就阻礙了留守兒童更好地與同齡人正常的交往與互動。
另一方面,這種「無意識惡意」還可能使得留守兒童陷入某種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其實,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是性格內向之人,但時常有人先入為主地認為「沒父母管的孩子會很內向」「他們親情缺失、心智不全」,這種負向評價,可能會激發留守兒童的負面情緒;沉默、自卑的負面情緒又被當作新證據,強化人們對留守兒童的偏見。
留守兒童問題並非現在才有,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即使沒有「留守兒童」這個詞,擁有「留守經歷」的人其實並不少。我們要避免對留守孩子「潛在」的問題過分強調、強化而使其成為「真」問題。而在留守孩子面前重複這些問題,釋放「無意識的惡意」,無疑強化了每個個體身上的留守問題,讓問題更糟糕。
留守兒童問題是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這已成為社會共識。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關注並研究解決之道有其必要性。但對於留守兒童而言,重要的是要對他們釋放善意,為他們營造健康的、不強調區隔的成長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