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2020-12-22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童丹平

「山中的微風吹啊吹,蟲兒發著光飛啊飛。葡萄藤架下又一夢,夢醒人還沒回。門外的枝頭月圓了,羊羔躲在媽媽懷抱。盼望著冬天快來到,聽媽媽唱童謠。」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

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用愛去溫暖

「我的夢想是快點長大,找個工作早日獨立,希望能早日報答爸爸的養育之恩。」平江縣梅仙鎮的小可在作文中寫道,「有時候,爸爸也會脾氣不好。可是我知道,他是愛我的!」

小可12歲,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親是殘疾人,身患鼻咽癌;媽媽在她還不曾記事的時候,拋下她走了。「我已不記得媽媽長什麼樣子。」小可說。

平江留守兒童多達35649人,如何給留守兒童一個健康、幸福成長的家?該縣從2006年就啟動了探索工作。縣教育局研究決定,在城北學校成立留守兒童託管中心「守望之家」。

「守望之家」,在該校每個年級設置一個寄宿班,面向全縣招收留守兒童。「守望之家」一成立,便吸引眾多留守兒童前來求學,現有學生225人。

班主任朱妮心細如髮,發覺孩子心底的脆弱,不過是受傷後的一種自我保護。她說:「小可很敏感,自尊心很強,我就悄悄地保護她。她不願意將心事說出來,我鼓勵她寫在作文裡,我們在作文本上說悄悄話。」

「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我不僅鼓勵他們寫,還教他們畫出來。」朱老師是美術專業出身,她手把手教會每位學生畫畫,定期辦畫展,組織參加比賽。

現在的小可,好學上進,成績優秀。作文越寫越好,畫畫也不錯。有了朱老師這個「親」媽,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14年來,該校積極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模式」,先後有100多位教師擔任「代理家長」,60多位教師擔當「愛心媽媽」,補償缺失的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容易出現情感需求的沙漠地帶,所以我們打造了這個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該校校長鄧丹說,「對他們,我們總是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

用心去呵護

長壽鎮一個僻靜院落裡,婷婷在淘米洗菜,準備晚飯。再過一會,外出幹活的外婆就要回家了。

父母離異的婷婷,在城北學校讀六年級。母親常年在廣東打工,父親幾個月來看她一次。與之相依為命的只有古稀之年的外婆。

2017年12月,平江縣郵政局與城北學校聯辦「親情家書」活動,免費給留守兒童寄一份家書給父母。「守望之家」的孩子,在活動中被優先安排。

「媽媽,您總給我寄錢、寄東西,我知道您牽掛我。可您知道嗎?我的夢想就是我們能永遠生活在一起。」婷婷在信中寫道,「那天早上醒來,您已經離開了。感受著被窩裡的餘溫,我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掉……」

心理健康老師黃健美知道後,馬上對婷婷進行心理疏導。「我們會定期交流談心。」黃健美說,「婷婷格外懂事,她也明白,媽媽是為了生活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的。」

當院落再次飄起炊煙時,婷婷又開始了她孤獨地守望。她心裡明白,雖然仍不能和媽媽常見面,她們卻在為彼此撐起一片藍天。

用情去滋潤

「繆媽媽,我已經長大了,請叫我大宇。」三墩鄉的小宇笑嘻嘻地對班主任繆丹說。

「小宇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父母離異,被父親寄養在朋友家。因無人教導,衛生習慣不好。現在好多了,愛乾淨。」

小宇口齒不清,每次發言,同學們就笑他。繆丹提醒同學不要笑話他,課後給他個別輔導。現在的小宇,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老師,我媽媽來看我了!」小宇一見到老師,便急迫地分享他的喜悅。

在小宇心裡,繆丹就是他最親的人。他的喜怒哀樂,都要與老師分享。

「守望之家」的「愛心媽媽」們,都在不斷塑造著「愛心文化」。陳麗珍老師自「守望之家」成立起,數年如一日默默堅守;朱妮老師「我是小畫家」的班級特色文化,已深入人心;「故事大王」繆丹老師,聲名遠揚;朱小妹老師打造了「班級好聲音」活動品牌;唐方良老師發展「足球文化」,屢屢獲獎;賴細嶺老師猶如嚴父慈母,對孩子們萬般叮嚀。

這些留守兒童周日返校,學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教職工24小時陪伴。14年來,已有600多人從這裡畢業。畢業時,都有很大進步,性格普遍開朗。

2019年,城北學校榮膺「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陳麗珍老師說:「『守望之家』,能讓留守兒童在這得到更好的監護,給他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孩子的世界很大,星辰大海,榮耀夢想。孩子的世界也很小,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愛與陪伴。

相關焦點

  • 邵陽搭建「橋梁」聯絡親情 關愛留守兒童成優秀案例
    8月10日,在邵陽市大祥區板橋鄉立新村「兒童之家」,邵陽市家庭教育研究會趙喜娥、範躍娥等志願者的身影一出現,孩子們立刻歡呼起來。「『兒童之家』讓孩子們得到了精神關愛和心理撫慰。」立新村「兒童主任」嶽海燕介紹,該村現有留守兒童42人,2017年建成「兒童之家」,常態化開展關愛兒童活動,心理專家、志願者及村裡的「陽光媽媽」「陽光爸爸」等與孩子結對,為他們提供缺失的陪伴與關愛。
  • 「文明實踐在醴陵」「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紅網時刻株洲12月3日訊(通訊員 陳君)12月1日,位於醴陵市李畋鎮富裡社區的最後一處村級留守兒童之家檢查驗收完畢。至此,2020年醴陵市村級留守兒童之家項目的創建評估驗收工作順利完成。近年來,醴陵市為保障民生、做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研究出臺《醴陵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兒童之家室內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需配備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等,同時設置文體活動、圖書閱覽、親情溝通、手工製作、檔案管理、心理輔導等多個功能區。
  • 耒陽:為留守兒童架起「親情橋梁」
    正衣冠,點硃砂,拜孔子,讀國學,學禮儀,唱軍歌,踩氣球,救護包紮技能訓練,親情視頻連線……2020年8月下旬,中國計生協關愛留守兒童項目耒陽基地在孔子學院揭牌,同時主辦「讀國學 知禮儀」關愛留守兒童公益夏令營。
  • 鹽都區樓王鎮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為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長效機制,為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鹽都區樓王小學依託學校「鄉村少年宮」現有資源,積極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樓王鎮組織關工委、司法所、婦聯、團委等部門定期開展文體娛樂、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努力給留守兒童提供多方面的關愛服務。多年來,藉助「鄉村少年宮」,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活動。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王聯榮:為留守兒童營建溫暖的家
    優異成績和突出貢獻得到大家認可,連續9年被縣委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勞動模範,先後成為縣十四屆人大代表、縣首屆十傑青年、州第二屆十傑青年、湖北省青年星火帶頭人,32歲起被鎮政府辦借調工作4年。這段經歷雖然讓他分享了成功,可卻與自己夢想「讓農村孩子享有城市教育、讓留守兒童學會自主發展」漸行漸遠。
  • 武義西聯鄉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依託區域文化資源 推動各類項目與學校結對| 武義西聯鄉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依託區域文化資源 推動各類項目與學校結對|
  • 連雲港市今年建成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個
    連雲港市今年建成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個 發布日期:2020-11-30 17:19 來源:連雲港市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連雲港市各級民政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建設,今年,全市建成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個。
  • 漢濱區三所關愛留守兒童之家建成投用
    「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放學回家後,缺少家長的看護,文化娛樂活動也欠缺。」看著眼前裝飾一新的關愛留守兒童之家,漢濱區大竹園鎮正義小學校長楊偉先感慨地說。「現在校內新建了關愛留守兒童之家,這些孩子們課餘時間可以來看看課外書,和同學們做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多了一個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好去處。」據了解,隨著外出務工的人員不斷增多,漢濱區留守兒童的數量也在逐年攀升,他們由於長期缺少親情關愛,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
  • 寶應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兒童關愛之家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飛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比列越來越高,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遞增。在今年的寶應縣「兩會」上,部分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提案,加強關愛留守兒童陣地建設,做好祖國的「護花使者」。
  • 我市今年建成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20個
    在東海縣洪莊鎮車站村,一到周末,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就會熱鬧起來,孩子們在這裡看書、跳繩,還有本村退休老師免費為他們輔導功課。 為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市各級民政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和困境兒童「關愛之家」建設。
  • 漢濱區三所關愛留守兒童之家建成投用
    「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放學回家後,缺少家長的看護,文化娛樂活動也欠缺。」看著眼前裝飾一新的關愛留守兒童之家,漢濱區大竹園鎮正義小學校長楊偉先感慨地說。「現在校內新建了關愛留守兒童之家,這些孩子們課餘時間可以來看看課外書,和同學們做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多了一個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好去處。」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生活上缺少照顧、心理上缺少關愛、行為上缺少管制,仍是許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如何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沈丘縣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政府主導:有「家」有愛不孤單    「和去年暑假一樣,家裡沒有爸爸媽媽。我真的很想他們!不過就是他們不陪伴在我身邊,我也一樣開心。
  • 愛小家更愛大家(創留守兒童之家) ——河南濬縣善堂鎮龐留安一家人...
    2005年5月,石佛鋪村留守兒童之家被鶴壁市文明委命名為"鶴壁市未成年人'三理'教育基地;2007年12月,龐留安被河南省文明委評為"全省'三理'教育工作先進個人"。  二十年來,將近3000名留守兒童接受他們夫婦的校外教育,也湧現出許多優秀兒童。
  • 伏陽學校: 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愛心驛站」
    「留守兒童之家」。,互幫活動等,使留守少年兒童感到自已又擁有了另外一個「家」的溫暖。,學校每半個月舉行一次大型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學校生活的豐富多彩,在留守兒童親情港灣,孩子們通過視頻聊天,與家長聯繫,增進了親情,也讓家長們感到放心。
  • 深入解析《米花之味》: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家長要如何彌補
    在這部影片中,同樣是留守兒童的題材,依舊反映出了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兒童與父母之間的親情缺失拍得十分真實。不僅有主次事件反映出親情缺失的問題,事件中的細節也處理得非常好。當然,整部影片不再像以往的同類型電影一樣,改灰暗、晦澀的色調為輕鬆、歡快、明亮的色調。為此,平遙國際影展給電影這樣的頒獎詞:"明亮豔麗的畫面,鏡頭後蘊含的是人文主義的關懷,讓我們看見了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東西。"
  • 寒冬問暖|留守兒童的心事
    在鶴壁市淇濱區鉅橋鎮「童樂園」兒童之家,室內暖意融融,不時傳出笑聲。「快要過春節了,孩子們,你們想不想爸爸媽媽?」兒童之家負責人劉鴻鵬問。「想!」十餘名留守兒童舉著小手說。「今天咱們和爸爸媽媽微信視頻通話,說說自己的『小心事』!」劉鴻鵬大聲說。8歲小男孩姬潤涵的父母在深圳打工,他跟著奶奶在家鄉生活。姬潤涵第一個進行微信視頻,看到媽媽後,他突然哭了起來,「媽媽,我想你。」
  • 張豔琴留守兒童服務站
    項目名稱:張豔琴留守兒童服務站——關愛留守兒童                                         開展項目的時間:30年                               參與項目的註冊志願者人數:120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貴陽市老乾局、關工委資助開陽縣高寨鄉建設「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12月4日,貴陽市老乾局、關工委資助開陽縣高寨鄉谷豐村建設「留守兒童之家」捐贈儀式在該鄉谷豐小學舉行。貴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老乾局局長姚紅豔、市老乾局副局長楊志軍、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長楊雄剛等出席。據了解,谷豐村「留守兒童關愛之家」由貴陽市關工委出資6.7萬元打造,旨在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留守兒童之家利用學校閒置空房建立活動室,添置書桌、書櫃、圖書、餐桌等,為學生提供閱讀學習、娛樂活動的場所,同時還新建親情連線室,配備電腦等設備,讓留守的孩子能遠程和父母視頻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