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童丹平
「山中的微風吹啊吹,蟲兒發著光飛啊飛。葡萄藤架下又一夢,夢醒人還沒回。門外的枝頭月圓了,羊羔躲在媽媽懷抱。盼望著冬天快來到,聽媽媽唱童謠。」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
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用愛去溫暖
「我的夢想是快點長大,找個工作早日獨立,希望能早日報答爸爸的養育之恩。」平江縣梅仙鎮的小可在作文中寫道,「有時候,爸爸也會脾氣不好。可是我知道,他是愛我的!」
小可12歲,她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親是殘疾人,身患鼻咽癌;媽媽在她還不曾記事的時候,拋下她走了。「我已不記得媽媽長什麼樣子。」小可說。
平江留守兒童多達35649人,如何給留守兒童一個健康、幸福成長的家?該縣從2006年就啟動了探索工作。縣教育局研究決定,在城北學校成立留守兒童託管中心「守望之家」。
「守望之家」,在該校每個年級設置一個寄宿班,面向全縣招收留守兒童。「守望之家」一成立,便吸引眾多留守兒童前來求學,現有學生225人。
班主任朱妮心細如髮,發覺孩子心底的脆弱,不過是受傷後的一種自我保護。她說:「小可很敏感,自尊心很強,我就悄悄地保護她。她不願意將心事說出來,我鼓勵她寫在作文裡,我們在作文本上說悄悄話。」
「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我不僅鼓勵他們寫,還教他們畫出來。」朱老師是美術專業出身,她手把手教會每位學生畫畫,定期辦畫展,組織參加比賽。
現在的小可,好學上進,成績優秀。作文越寫越好,畫畫也不錯。有了朱老師這個「親」媽,性格變得開朗起來。
14年來,該校積極探索「留守兒童教育模式」,先後有100多位教師擔任「代理家長」,60多位教師擔當「愛心媽媽」,補償缺失的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容易出現情感需求的沙漠地帶,所以我們打造了這個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該校校長鄧丹說,「對他們,我們總是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
用心去呵護
長壽鎮一個僻靜院落裡,婷婷在淘米洗菜,準備晚飯。再過一會,外出幹活的外婆就要回家了。
父母離異的婷婷,在城北學校讀六年級。母親常年在廣東打工,父親幾個月來看她一次。與之相依為命的只有古稀之年的外婆。
2017年12月,平江縣郵政局與城北學校聯辦「親情家書」活動,免費給留守兒童寄一份家書給父母。「守望之家」的孩子,在活動中被優先安排。
「媽媽,您總給我寄錢、寄東西,我知道您牽掛我。可您知道嗎?我的夢想就是我們能永遠生活在一起。」婷婷在信中寫道,「那天早上醒來,您已經離開了。感受著被窩裡的餘溫,我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掉……」
心理健康老師黃健美知道後,馬上對婷婷進行心理疏導。「我們會定期交流談心。」黃健美說,「婷婷格外懂事,她也明白,媽媽是為了生活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的。」
當院落再次飄起炊煙時,婷婷又開始了她孤獨地守望。她心裡明白,雖然仍不能和媽媽常見面,她們卻在為彼此撐起一片藍天。
用情去滋潤
「繆媽媽,我已經長大了,請叫我大宇。」三墩鄉的小宇笑嘻嘻地對班主任繆丹說。
「小宇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父母離異,被父親寄養在朋友家。因無人教導,衛生習慣不好。現在好多了,愛乾淨。」
小宇口齒不清,每次發言,同學們就笑他。繆丹提醒同學不要笑話他,課後給他個別輔導。現在的小宇,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老師,我媽媽來看我了!」小宇一見到老師,便急迫地分享他的喜悅。
在小宇心裡,繆丹就是他最親的人。他的喜怒哀樂,都要與老師分享。
「守望之家」的「愛心媽媽」們,都在不斷塑造著「愛心文化」。陳麗珍老師自「守望之家」成立起,數年如一日默默堅守;朱妮老師「我是小畫家」的班級特色文化,已深入人心;「故事大王」繆丹老師,聲名遠揚;朱小妹老師打造了「班級好聲音」活動品牌;唐方良老師發展「足球文化」,屢屢獲獎;賴細嶺老師猶如嚴父慈母,對孩子們萬般叮嚀。
這些留守兒童周日返校,學校實行全封閉式管理,教職工24小時陪伴。14年來,已有600多人從這裡畢業。畢業時,都有很大進步,性格普遍開朗。
2019年,城北學校榮膺「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陳麗珍老師說:「『守望之家』,能讓留守兒童在這得到更好的監護,給他們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孩子的世界很大,星辰大海,榮耀夢想。孩子的世界也很小,他們需要的僅僅是愛與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