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8月27日電(記者趙倩 王騰 汪健)這個暑假,11歲的劉逸航過得特別充實,他終於不再整日只能對著兩條金魚發呆了。
「我最喜歡心理課,和志願者哥哥們在一起很踏實,也很開心。」這個夏天,劉逸航和當地其他小夥伴第一次參加了留守兒童夏令營。
劉逸航家住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秋季開學將要上四年級。由於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只能和年過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限於經濟條件,家裡沒有課外書,也沒有各式玩具,只有貼在牆上的書法比賽獎狀和放在窗邊的小魚缸。
「爸爸媽媽在我兩歲時就出去打工了,過年才回來,金魚是媽媽臨走前給我買的。」劉逸航不愛說話,一提到父母,這個羞怯的小男孩紅了眼眶。
隆德縣地處六盤山西麓,當地乾旱少雨,農業靠天吃飯,許多家庭勞動力只能選擇外出務工。據隆德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董玉科介紹,全縣6至12歲留守兒童約2850人,佔同齡人的28%,且多數家境貧寒,居住偏僻。
隆德縣四中的初一學生程成,是班裡的「尖子生」,也是此次夏令營的營員之一。13年前當他僅有一歲時,父親在新疆打工不幸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同身患癌症的爺爺和年近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比起物質的匱乏,留守兒童心靈的閉塞更讓人擔憂。記者問程成:「暑假如果沒有夏令營,都做點什麼?」答:「寫作業、收糧食、待著。」問:「你學習這麼好,以後有什麼打算?」答:「以後?沒有打算……」
隨著寧夏城鄉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的推行,如今農村孩子不再為上不起學、吃不上飯發愁,但針對農村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建設」還遠未跟上。
「留守兒童普遍缺少安全感和自我認知,容易出現自閉、叛逆、抑鬱等心理特徵,變成『套子裡的人』。」有著多年基層教學經驗的隆德縣三小副校長郭創世對此深有感觸,更想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幫助這些孩子。
在隆德縣和對口幫扶縣福州市閩侯縣政府的資助下,郭創世的想法在這個暑假成為現實。為期一個月的「閩寧教育幫扶留守兒童夏令營」在六盤山下開營。夏令營邀請了大學師生、心理輔導專家、非遺傳承人、拓展團隊等志願者,既帶領孩子們體驗傳統文化、培養生活技能,也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
包括劉逸航在內的200名留守兒童,在「心有靈犀」課堂上,跟著心理老師認知自我;在傳統文化講演中,跟隨非遺傳承人學習剪紙、根雕;在互動遊戲中,與小夥伴們培養團隊精神……往日沉默寡言的孩子們,在夏令營中漸漸填補了心靈的「空白」。
「我們的教育公益該升級了。」參與夏令營的西安交通大學勵志書院教師鄭向國告訴記者,「之前我們總是習慣於給予留守兒童物質關懷,而如今更應該注重對他們的心理疏導、眼界拓展和觀念提升,不讓他們作『空心人』。」
據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在2016年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排工作顯示,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超過90%分布在中西部省區,迫切需要建立起更全面的留守兒童幫扶機制。
「明年夏天我還想見到夏令營的老師。」劉逸航說。
郭創世也希望,這次夏令營只是一個開始。「30天的夏令營,像一盞燈照亮了孩子們的心,希望社會能更多關注留守兒童,讓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