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留守兒童李想

2020-08-21 情感亞凱

1每次提到留守兒童,都會讓我感觸太深。每個家庭為了收入能夠比較高一點,都不得以放棄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

2在孩子內心深處是孤獨的,多麼希望父母可以在身邊,一直陪伴自己,也許隨著年齡增大,不會去要求爸爸媽媽在身邊陪伴自己,但是每次節假日,看到別人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去玩的時候,那種內心深處的孤獨,或者只有他自己能夠感觸得到!

3江西也是一個留守兒童大省,像李想這樣的孩子有很多,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家長能夠看到這篇文章,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讓大家能夠團聚。

4同時也希望其他不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能夠給予這些留守兒童更多的祝福!

有一種孤獨叫留守兒童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李想
    李想一直都是我老婆在園村帶他,算留守兒童嗎,過了年6歲,和我分開的時間太多太多,所以今年我也回到了贛州,就是希望能夠更多的時間陪伴他成長。我比較喜歡足球,也想帶他去鍛鍊下踢足球,但是不知道去哪裡學,其實並不是想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希望他的童年更加精彩一點他現在梅水村的幼兒園,也沒有一些才藝的課程,只能等下半年去了上猶,再結合他的興趣去報讀一些課程如果李想能夠學好唱歌
  • 上猶留守兒童李想
    ​ 李想今年6歲了!時間真的過得好快!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是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的!
  • 贛州廣泛開展暑期特色主題活動 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
    七月盛夏,隨著暑假的到來,為進一步豐富廣大未成年人暑期生活,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贛州積極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歌詠比賽、繪畫展、公益夏令營、關愛留守兒童等各類豐富多彩的特色主題活動,讓孩子們過一個文明、健康、平安、充實的假期。
  • 贛州關愛未成年人成長別樣用心 多舉措呵護祖國接班人
    社會各界悉心關愛留守兒童生活情況 多形式開展有益活動     贛州于都縣財政局為留守兒童送學習用品  贛州全天候開放農家書屋成留守兒童樂園   "放假後,我每天都要到書屋裡看書,這裡有好多我喜歡的書。以前放了假,媽媽總不讓我出門,現在到這兒來,家人很放心。"日前,在會昌縣莊口鎮莊口村農家書屋裡看書的留守兒童徐小敏對筆者說。
  • 贛州多舉措打造書香之城 全民閱讀提升城市文化底蘊
    圖片來源:贛州文明網  近日,贛州市財政局3位領導班子成員帶領局幹部職工,在興國縣傑村中心小學開展為「精準扶貧」掛點村留守兒童捐贈圖書的活動。  關愛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贛州章貢區婦聯開展捐書活動關愛留守兒童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以下是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何雲峰的發言《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和學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但不同時間點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不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留守兒童作為快速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人口群體,長期面臨親情的缺失以及拆分型家庭的生活壓力。在留守兒童所經驗的「結構」中,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教育系統的組織結構、村莊和家庭的生活結構直接作用於留守兒童社會化的特定時空。首先是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導致了留守兒童對於父母陪伴需求的一種糾結感。
  • 酒泉紅十字楊柳志願服務隊——特別的愛暖了留守兒童心
    酒泉紅十字楊柳志願服務隊——特別的愛暖了留守兒童心每日甘肅網5月9日訊據酒泉日報報導(記者 陳燕)近期,酒泉紅十字楊柳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分批到肅州區銀達鎮、金佛寺鎮、果園鎮等地,看望了20多名留守兒童,並送去學習用品和一些現金。當志願者到金佛寺鎮觀山口村5組時,已是13時許。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據了解,沈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勞務輸出大縣,現有留守兒童近6萬名,僅卞路口鄉及周邊4個鄉鎮就多達1.1萬多名。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多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長期寄住在學校,由學校代為監管。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據隆德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董玉科介紹,全縣6至12歲留守兒童約2850人,佔同齡人的28%,且多數家境貧寒,居住偏僻。  隆德縣四中的初一學生程成,是班裡的「尖子生」,也是此次夏令營的營員之一。13年前當他僅有一歲時,父親在新疆打工不幸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同身患癌症的爺爺和年近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比起物質的匱乏,留守兒童心靈的閉塞更讓人擔憂。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張典標)6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的評論。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 「文明實踐在醴陵」「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紅網時刻株洲12月3日訊(通訊員 陳君)12月1日,位於醴陵市李畋鎮富裡社區的最後一處村級留守兒童之家檢查驗收完畢。至此,2020年醴陵市村級留守兒童之家項目的創建評估驗收工作順利完成。近年來,醴陵市為保障民生、做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研究出臺《醴陵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兒童之家室內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需配備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等,同時設置文體活動、圖書閱覽、親情溝通、手工製作、檔案管理、心理輔導等多個功能區。
  • 譙城區顏集鎮:少年宮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留守」
    12月12日,在譙城區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正跟隨著指導老師在做手工。在老師的帶領下,她們完成了紙盤藝術粘貼《愛心金魚》,看著自己親手做出的精美作品,她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據悉,該鎮有許多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們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而小學階段正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脫離父母的守護和教育,很容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讓留守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每到周末都會組織他們到少年宮裡參加活動。
  • 配備「兒童主任」是留守兒童的好聲音
    民政部目前已經在全國鄉鎮和街道一級配備了4.5萬名「兒童督導員」,在村一級配備了62萬名「兒童主任」,從事兒童關愛服務工作。(6月4日 新華網)何為「兒童主任」,前不久民政部等10部門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有明確的定義:村(居)民委員會要明確由村(居)民委員會委員、大學生村官或者專業社會工作者等人員負責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優先安排村(居)民委員會女性委員擔任,工作中一般稱為「兒童主任」。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福彩育苗班讓龍川留守兒童圓了才藝夢~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活動展示了100名留守兒童、外地務工子女在育苗培訓班上的學習成果,包括舞蹈、科技小製作、兒童畫、國畫等科目等內容。通過學習,不僅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拓寬了藝術視野,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大家庭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