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
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這三四十年來,我國農村的小孩大多是「留守兒童」,除春節外,他們一年也見不著幾次父母,不少小孩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兒童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有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小孩一兩歲就不得不外出打工,兒童對自己父母沒有印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如果不是媒體約稿,我不會寫這方面的內容,一是說來傷心,二是寫來敏感,三是寫後也無解。
但既然說起,就無法放下。
對其他地方的留守兒童,我不太清楚,這裡只談談家鄉的留守兒童。
我上的農村小學雖然簡陋破舊,但離家不到一公裡,上學幾分鐘就能到校,回家吃飯十分方便,更用不著住宿。計劃生育幾十年來,村裡生孩越來越少,「超生」簡直形同違法,而且好像還成了道德汙點,「超生遊擊隊」小品風行之後,「超生」的年輕女性羞恥得抬不起頭。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青壯年紛紛南下打工,農民一夜都變成了「農民工」。過去中青年男性在家守著老婆孩子,現在為了生計都「拋妻別子」,不少家庭夫妻都扔下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也有少數農民工夫婦,把小孩帶到了打工的城市,這部分孩子就成了「流動兒童」,因打工的父母居無定所,這些小孩也只好「隨波逐流」。粗略估計,我農村老家的兒童95%以上是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
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留待下篇聊,這裡談談留守兒童。
父母的陪伴對小孩成長至為關鍵,小孩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開始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溫暖。只有他們從小感受到人間的愛和溫暖,長大後才會把愛與溫暖奉獻給世界;小孩從小要是覺得世界像個冰窖,他們將來回饋世界的就是冷漠甚至冷酷;沒有得到過別人愛的孩子,成人後也不知道如何愛別人。
記得我小孩幾個月大的時候,白天在我和他媽媽懷裡最容易入睡,一覺醒來發現周邊沒人就會大哭。估計他並不是一個特例,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是小孩對外在世界的主觀感受,久而久之積澱為小孩的無意識。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遇事能從容不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時常焦慮煩躁,稍有不順便反應過激,平時往往也疑神疑鬼,對人對事都退縮膽怯。
俗話說,「三歲知大,七歲知老」。此話當然不能看得過於絕對,它只是強調及早關愛和教育孩子,從小使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人格的養成和習慣的形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就像小樹易於扶直,大樹便難於矯正一樣,要從小著手培養小孩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更重要的是從小養成他們的愛心。
一兩歲以後,也是培養小孩智力的關鍵時期。比如在一兩歲咿呀學語的時候,是小孩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語言不只是涉及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影響他們的思維和想像。人與動物的首要區別就是語言,有了語言才有思維,才有想像。教小孩學語言必須不斷重複,需要我們極大的耐心。除非對小孩有無私的愛心,否則就不會有這種耐心;除了小孩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有這種無私的愛心呢?
稍大一點後,小孩閱讀興趣的培養,思考能力的訓練,求知慾的激發,獨立人格的形成,等等,沒有一樣能離開父母的陪伴。
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打開,第一批農村青壯年像潮水一樣奔向東南沿海,他們的身份由農民變成了「農民工」。「農民」是出身時給他們刺下的烙印,「工」則標明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說,哪怕他們在工廠做工,可身份還是「農民」,哪怕他們在城裡工作生活,可他們還是不屬於任何城市的「鄉下人」。要是守著鄉下那幾畝田地,他們可能連自己也養不活,更別說養家餬口了。那些年輕父母,不得不狠心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隨著打工潮背井離鄉。現在有微信電話可以經常與家人聯繫,一二十年前只能靠寫信報平安。父母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有的一年只有春節才能見兒女一面,不少兒女根本不認識自己的父母,用一雙驚恐的眼神盯著爸爸媽媽。這些年來被拐賣的小孩中,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出現人身事故的小孩中,絕大部分也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基本營養也無法保證,甚至連人身安全也常亮紅燈,思維、想像、語言、興趣的培養,完全是一種精神奢侈,什麼人格獨立和文化視野,更無異於莫大的諷刺。
我家鄉的留守兒童不只沒有父母陪伴,事實上爺爺奶奶也不在他們身邊。
這幾十年的計劃生育,農民生育原本就銳減,加之有些孩子隨父母到外地「流動」,小學入學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少,有的一個班只有十幾個人。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政府來說,十幾個人一個班過於「奢侈」,各地的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剛開始是合併小學,使得很多孩子上學要走遠路。後來上學的孩子不斷減少,合併後還是十幾個人的小班。這時各地開始「教學條件」驗收檢查,各行政村小學的辦學條件,無疑達不到上級的驗收標準,縣裡就順水推舟地撤掉村級小學,全部併到鎮裡的「達標」小學。
這使得很多低年級小孩也要住讀,城裡小學、幼兒園的小孩,僅僅中餐的飲食就常出問題,在農村小學住讀孩子很少人關注,整個星期都吃住在學校,他們的夥食營養只有天知道。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父母的愛,現在又被隔絕在爺爺奶奶視野之外,一周只有一天多時間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再說,看守老宅的爺爺奶奶,他們要下地種田養活自己,又要當孫兒孫女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本就沒多少文化,何況又已年老多病,能讓孫兒孫女不出人命就謝天謝地了,還要讓他們培養第三代的想像和思維,那真的是黑色幽默。
最早的留守兒童已經三四十歲了,第二三代留守兒童也成了「農民工」。他們小時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嚮往城市的現代生活,但在城裡卻沒有現代的生存技能。他們長年生活工作在城裡,但還是戶籍上的「農村人」;雖然是城裡人眼中的「農民」,但他們又不安心於農村,而且不會也不願幹農活。這樣,許多人小時候是農村的留守兒童,現在成了社會上的流浪漢,留守兒童成人後的犯罪率較高。他們小時候和城裡兒童一樣,本來也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可惜因無人澆灌養護而過早凋謝,不僅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反而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第一代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戶籍制度把農村小孩卡在城外,如今的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貧窮使這些小孩徘徊於城外。過去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格」進城,現在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本」進城。城市白領的小孩入託也要求人,外地農民的孩子入託更要喊天,這些小孩只能「留守」農村,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命中注定」!
留守兒童的問題應如何解決?
天知道。
2019年6月1日
劍橋名邸楓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