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2020-12-22 戴建業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

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這三四十年來,我國農村的小孩大多是「留守兒童」,除春節外,他們一年也見不著幾次父母,不少小孩甚至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兒童不認識自己的父母?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

有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小孩一兩歲就不得不外出打工,兒童對自己父母沒有印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如果不是媒體約稿,我不會寫這方面的內容,一是說來傷心,二是寫來敏感,三是寫後也無解。

但既然說起,就無法放下。

對其他地方的留守兒童,我不太清楚,這裡只談談家鄉的留守兒童

我上的農村小學雖然簡陋破舊,但離家不到一公裡,上學幾分鐘就能到校,回家吃飯十分方便,更用不著住宿。計劃生育幾十年來,村裡生孩越來越少,「超生」簡直形同違法,而且好像還成了道德汙點,「超生遊擊隊」小品風行之後,「超生」的年輕女性羞恥得抬不起頭。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青壯年紛紛南下打工,農民一夜都變成了「農民工」。過去中青年男性在家守著老婆孩子,現在為了生計都「拋妻別子」,不少家庭夫妻都扔下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也有少數農民工夫婦,把小孩帶到了打工的城市,這部分孩子就成了「流動兒童」,因打工的父母居無定所,這些小孩也只好「隨波逐流」。粗略估計,我農村老家的兒童95%以上是留守兒童或流動兒童。

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留待下篇聊,這裡談談留守兒童。

父母的陪伴對小孩成長至為關鍵,小孩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開始最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溫暖。只有他們從小感受到人間的愛和溫暖,長大後才會把愛與溫暖奉獻給世界;小孩從小要是覺得世界像個冰窖,他們將來回饋世界的就是冷漠甚至冷酷;沒有得到過別人愛的孩子,成人後也不知道如何愛別人

記得我小孩幾個月大的時候,白天在我和他媽媽懷裡最容易入睡,一覺醒來發現周邊沒人就會大哭。估計他並不是一個特例,年齡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安全感。安全感是小孩對外在世界的主觀感受,久而久之積澱為小孩的無意識。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緒穩定,遇事能從容不廹,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時常焦慮煩躁,稍有不順便反應過激,平時往往也疑神疑鬼,對人對事都退縮膽怯。

俗話說,「三歲知大,七歲知老」。此話當然不能看得過於絕對,它只是強調及早關愛和教育孩子,從小使他們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人格的養成和習慣的形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就像小樹易於扶直,大樹便難於矯正一樣,要從小著手培養小孩樂觀陽光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精神,百折不撓的毅力,更重要的是從小養成他們的愛心。

一兩歲以後,也是培養小孩智力的關鍵時期。比如在一兩歲咿呀學語的時候,是小孩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語言不只是涉及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影響他們的思維和想像。人與動物的首要區別就是語言,有了語言才有思維,才有想像。教小孩學語言必須不斷重複,需要我們極大的耐心。除非對小孩有無私的愛心,否則就不會有這種耐心;除了小孩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有這種無私的愛心呢?

稍大一點後,小孩閱讀興趣的培養,思考能力的訓練,求知慾的激發,獨立人格的形成,等等,沒有一樣能離開父母的陪伴。

改革開放的大門一打開,第一批農村青壯年像潮水一樣奔向東南沿海,他們的身份由農民變成了「農民工」。「農民」是出身時給他們刺下的烙印,「工」則標明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說,哪怕他們在工廠做工,可身份還是「農民」,哪怕他們在城裡工作生活,可他們還是不屬於任何城市的「鄉下人」。要是守著鄉下那幾畝田地,他們可能連自己也養不活,更別說養家餬口了。那些年輕父母,不得不狠心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隨著打工潮背井離鄉。現在有微信電話可以經常與家人聯繫,一二十年前只能靠寫信報平安。父母一年回不了幾次家,有的一年只有春節才能見兒女一面,不少兒女根本不認識自己的父母,用一雙驚恐的眼神盯著爸爸媽媽。這些年來被拐賣的小孩中,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出現人身事故的小孩中,絕大部分也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基本營養也無法保證,甚至連人身安全也常亮紅燈,思維、想像、語言、興趣的培養,完全是一種精神奢侈,什麼人格獨立和文化視野,更無異於莫大的諷刺。

我家鄉的留守兒童不只沒有父母陪伴,事實上爺爺奶奶也不在他們身邊。

這幾十年的計劃生育,農民生育原本就銳減,加之有些孩子隨父母到外地「流動」,小學入學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少,有的一個班只有十幾個人。對於經濟不發達的地方政府來說,十幾個人一個班過於「奢侈」,各地的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剛開始是合併小學,使得很多孩子上學要走遠路。後來上學的孩子不斷減少,合併後還是十幾個人的小班。這時各地開始「教學條件」驗收檢查,各行政村小學的辦學條件,無疑達不到上級的驗收標準,縣裡就順水推舟地撤掉村級小學,全部併到鎮裡的「達標」小學。

這使得很多低年級小孩也要住讀,城裡小學、幼兒園的小孩,僅僅中餐的飲食就常出問題,在農村小學住讀孩子很少人關注,整個星期都吃住在學校,他們的夥食營養只有天知道。這些孩子已經失去了父母的愛,現在又被隔絕在爺爺奶奶視野之外,一周只有一天多時間和爺爺奶奶在一起。

再說,看守老宅的爺爺奶奶,他們要下地種田養活自己,又要當孫兒孫女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本就沒多少文化,何況又已年老多病,能讓孫兒孫女不出人命就謝天謝地了,還要讓他們培養第三代的想像和思維,那真的是黑色幽默。

最早的留守兒童已經三四十歲了,第二三代留守兒童也成了「農民工」。他們小時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雖然嚮往城市的現代生活,但在城裡卻沒有現代的生存技能。他們長年生活工作在城裡,但還是戶籍上的「農村人」;雖然是城裡人眼中的「農民」,但他們又不安心於農村,而且不會也不願幹農活。這樣,許多人小時候是農村的留守兒童,現在成了社會上的流浪漢,留守兒童成人後的犯罪率較高。他們小時候和城裡兒童一樣,本來也是我們「祖國的花朵」,可惜因無人澆灌養護而過早凋謝,不僅沒有成為「社會棟梁」,反而成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這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第一代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戶籍制度把農村小孩卡在城外,如今的農民工把小孩丟在家裡,主要是貧窮使這些小孩徘徊於城外。過去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格」進城,現在是農村小孩沒有「資本」進城。城市白領的小孩入託也要求人,外地農民的孩子入託更要喊天,這些小孩只能「留守」農村,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命中注定」!

留守兒童的問題應如何解決?

天知道。

2019年6月1日

劍橋名邸楓雅居

相關焦點

  • 「文明實踐在醴陵」「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紅網時刻株洲12月3日訊(通訊員 陳君)12月1日,位於醴陵市李畋鎮富裡社區的最後一處村級留守兒童之家檢查驗收完畢。至此,2020年醴陵市村級留守兒童之家項目的創建評估驗收工作順利完成。近年來,醴陵市為保障民生、做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研究出臺《醴陵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兒童之家室內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需配備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等,同時設置文體活動、圖書閱覽、親情溝通、手工製作、檔案管理、心理輔導等多個功能區。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上述的轉變導致了傳統遊戲的「去魅」與留守兒童「精神家園的迷失」。遊戲工業脫離「遊戲共同體」精神而「製造」和「生產」,在再生產利潤的同時也構造出農村留守兒童沉迷遊戲的時代景象。「遊戲沉迷」被認為是一系列心理反應的綜合過程,它始自遊戲「吸引」,成型於「依賴」,得自於對時間的「霸佔」。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且不說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的說法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撐,農村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本身有其複雜的社會原因,把轉型期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單歸罪於網路遊戲,不僅有失偏頗,在科技越來越發達,數字生活已經成為日常一部分的今天,視其為洪水猛獸、一禁了之,更是因噎廢食。正如人民日報近日撰文《防的是沉迷而非網遊 妖魔化網遊不理性》中認為,沉迷遊戲的危害不在於「遊戲」,而來自於「沉迷」。我們要防的是沉迷,而不是網遊。
  • 百色:兒童服務站助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6個兒童服務站自啟動以來,累計服務時長約3000小時,總計服務兒童17000人次,總入戶走訪300餘次,資源連結20餘次。服務涉及項目點周邊多個社區、鄉鎮,有效緩解了留守兒童面臨的各類問題,助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規範管理,夯實工作基礎。完善服務站基礎設施建設,配備書櫃、桌椅、圖書、益智類玩具等物品及設備。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今天我去了村裡的留守兒童之家,一待就是一整天,那裡有圖書室、繪畫室、文體室……還有很多小朋友,可好玩了!」這是不久前,田田在日記裡寫的話。    田田是沈丘縣卞路口鄉大郭莊村的一名高年級小學生,父母均在寧波打工。暑假期間,她常去村裡的「新希望留守兒童之家」,在那裡不僅能讀書、畫畫、做遊戲,還能與千裡之外的父母視頻通話。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綜合各地方的有效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關注留守兒童現象,建設好全國中小學電子學籍系統,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動態監測;進一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出資建立校內留守兒童之家,紮實實施營養餐工程;同時為留守兒童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與家長溝通的平臺。
  •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福彩育苗班讓龍川留守兒童圓了才藝夢~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活動展示了100名留守兒童、外地務工子女在育苗培訓班上的學習成果,包括舞蹈、科技小製作、兒童畫、國畫等科目等內容。通過學習,不僅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拓寬了藝術視野,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大家庭的關愛。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系列」活動
    中國涼都網訊 留守兒童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為切實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六枝特區第三幼兒園鄭曉丹園長要求教師要做好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要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快樂、平等、和諧地成長環境,切實為留守兒童解難事、做好事、辦實事,做好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
  • 邵東立體化網絡關愛留守兒童 建立村(社區)「兒童之家」530家
    相伴護成長 溫暖兒童心邵東立體化網絡關愛留守兒童,建立村(社區)「兒童之家」530家華聲在線8月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鄭丹枚 通訊員 劉昭雲7月28日,邵東市仙槎橋鎮青山村的兒童之家,志願者江冰倩帶領30餘名留守兒童跳舞。伴隨歡快歌聲,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笑容。「我村共有54名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陪伴,他們需要更多來自社會、鄰裡的關愛。」青山村婦女主任單輝豔介紹,除「兒童之家」外,村裡還建起2個「兒童微家」,就近組織留守兒童活動,並安排45名「愛心媽媽」,給予他們生活上、學習上、情感上的關懷。
  • 奉獻志願愛心,牽手留守兒童
    ----哈爾濱師範大學「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暑期三下鄉志願服務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少年兒童成長成才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落實團中央《關於實施2019年青年志願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七彩假期」志願服務項目的通知》要求,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哈爾濱師範大學行知青年志願者協會「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寶應完善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兒童關愛之家實現全覆蓋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飛速推進,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比列越來越高,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遞增。在今年的寶應縣「兩會」上,部分政協委員提出關於建立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提案,加強關愛留守兒童陣地建設,做好祖國的「護花使者」。
  • 嘉禾建立「留守兒童之家」106個
    華聲在線9月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通訊員 鄧和明 胡前鋒 記者 顏石敦)8月31日下午放學後,在嘉禾縣廣發鎮白覺村「留守兒童之家」,廣發中心學校4年級學生李輝通過網絡視頻,向父母匯報自己新學期的打算。
  • 「彩虹橋兒童之家」來了,留守兒童放學後有了好去處
    「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孩子們放學後的課餘生活更豐富。記者楊濤 攝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我市成立第三家「兒童之家」校長陳作棟介紹,全校93名學生80%都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遠離父母,基本上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普遍存在缺少管教、沒有安全感、學習沒有信心等問題,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社工們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讀書室、
  •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實施方案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楊愛農)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意義重大。龍舟坪鎮中心學校覆蓋12個自然村,經濟較不發達,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現象也較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和諧社會的發展。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自21世紀初期開始,中央政府及相關部門就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保障留守兒童教育的政策、法規,採取了一系列相應的措施。二是指時間上存在的管理失控,那就是到了周末,學校對所有留守兒童的管理都失去控制,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無法在此時對留守兒童繼續進行有效的監管,在學校接受了五天嚴格監管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和行為上的緊張感驟然鬆弛,利用周末上網、打遊戲,參與其他不利於其成長和發展的活動增多,五天在校的管理和教育成效因為缺乏連續性而大打折扣。這就是所謂的「五減二等於零」現象。
  • 耒陽:為留守兒童架起「親情橋梁」
    短短五天,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近百名留守兒童懂得了感恩、知禮、尊師、重教的道理。據有關部門統計,截止2019年底,全國有700多萬留守兒童。從「候鳥兒童」到「冰花男孩」,農村留守兒童一直牽動人心,也成為鄉村一道管理難題。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絕大多數跟隨年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少數寄居在親戚家或者在私立學校讀全託。這種「親情斷層」直接影響孩子的家庭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