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2021-02-10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對留守兒童生存現狀的科學判斷,有助於社會各界理性面對留守兒童問題,關注重點群體,著眼關鍵方面,明確責任主體,紮實而有效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工作。

(一)協同主體,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長效機制

家庭、學校、社區是兒童成長的三大場所。在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家庭結構持續變動的背景下,家庭這一場所已難以全面擔任子女監護、教育與親情的角色。但我們又有多大的理由讓孩子——祖國的未來,成為不完全城鎮化的代價承受者呢?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人們對學校和社會給予了更高與更多的期望,希望它們來擔負一部分「留守家庭」無法勝任的責任。但這種責任轉移並不能自動化地實現,它既需要學校和社區認同這種責任擔負的合理性,又需專項資金予以支持,為此政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宣傳號召、組織協調、財政支持和政策引導等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在「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原則下,政府引導並支持學校和社區兩大陣地的行動,形成合力,聚焦目標,以實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綜合各地方的有效經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政府關注留守兒童現象,建設好全國中小學電子學籍系統,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動態監測;進一步抓好寄宿制學校建設,出資建立校內留守兒童之家,紮實實施營養餐工程;同時為留守兒童搭建親情電話、網絡視頻等與家長溝通的平臺。第二,學校關心留守兒童成長,教師兼任代理家長,監管學習,照顧生活,溝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時開展系列成長教育活動,在活動中增進兒童的歸屬感,促進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會關愛留守兒童發展,建立家長學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結對幫扶,讓農村有責任心的婦女擔任愛心媽媽;在小區設立「心語小屋」,與孩子交流,聽孩子傾訴,慰籍孩子心靈;舉辦各類活動,組建社團俱樂部等。此外,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項目工作。關愛農村留守兒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構建關愛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聚焦核心,關注留守兒童重點群體與關鍵方面

在調研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活動,方能提高活動實效。第一,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的營養水平有顯著差異,政府和學校應進一步搞好營養餐工程,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基本生活質量,促進其身體正常發育,避免錯過兒童身體發育的關鍵期。第二,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最大的特點是缺少有效的監護,這也是留守兒童安全、生活、學習等方面產生問題的根源。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做好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的統計與配備工作,保證每一位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務工期間都有監護人,避免兒童處於「無人監護」的狀態;另一方面,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加強對監護人的培訓,以使留守兒童得到儘量全面、有效的監護,降低留守兒童問題發生的可能性。

農村留守兒童內部存在分化,母親外出留守兒童、低齡留守兒童以及處於成長關鍵期的兒童需要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對他們可實行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兒童結對幫扶中優先為他們安排「代理家長」;優先考慮他們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兒童關愛活動中,對其生活、心理和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關注和支持。具體來看,由於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在較多方面存在弱勢,可採取「代理媽媽制」給予他們周到的生活照料、溫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學習監管,減少因重要他人——母親的缺席而造成的成長困境。同時,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他們自理能力較差、生活學習習慣尚處形成階段、與父母的感情處於培養階段,如不及時予以引導和呵護,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方式、消極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這將影響孩子一生。為此,要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指導低齡留守兒童監護人科學地引導孩子行為和品德的發展。此外,處於身體發育或學習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心理較為脆弱,情緒容易波動,學校和監護人需格外關注,多加交流,並及時進行心理疏導,為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著眼根本,呼喚母親回歸與城市接納

無論政府、學校和社會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監護、教育和親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外出率或倡導城市接納留守兒童,減少他們與父母的分離,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護下成長,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之策。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向城性轉移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同時,在現代化過程中,鄉村社會不斷被邊緣化,鄉村文化出現虛化、空心化問題,追求經濟富餘已成為鄉村社會的唯一目標,不少農村人外出務工以求家庭脫貧致富。然而,孩子卻成為城鎮化不徹底和家庭追求經濟目標的代價承受者,這違背了社會和家長的初衷——讓孩子健康成長。我們呼籲家長在追求家庭脫貧或經濟富裕的同時,保存一份人文關懷,儘量降低母親的外出率,這之於孩子的溫暖成長有重要意義。範先佐教授在調查中問及留守兒童「如果父母有一個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誰在身邊時」,有80%的留守兒童回答是母親。降低母親外出比例,讓母親陪護孩子成長,對於留守兒童尤其是低齡留守兒童意義重大,同時也是解決母親外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路徑。

農民工將自己的青春貢獻給了城市發展,為使留守兒童成長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在城市資源可承受範圍內,完整地接納農民工及其家庭。這就需要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著力關注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賦予農民工與市民均等的社會權利和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農民工向市民的轉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在於政府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解決附著在戶籍制度身上的條件限制,破解城鄉二元的社會結構。如此,留守兒童與父母共同生活於城市的夢想才能達成。總之,社會各方有責任解決弱勢兒童為我國不完全城鎮化買單的現狀,這既是教育公平更是社會公平的意旨所在。

相關焦點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河南省教育廳廳長 蔣篤運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富餘勞動力越來越多,大批農村人口紛紛離開土地湧向城市,選擇了進城務工的生存發展道路。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在學術界、教育界,不少熱心人士針對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有關的方方面面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這些社會調查的結果通過學術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發表,並通過期刊、報紙、廣播、自媒體等多種方式的傳播而影響廣泛,喚起了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重視,其觀點與結論也形塑了社會大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基本印象。
  •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工作報告
    (二)課題研究小組的構成和分工情況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如下:******:參與填寫申請評審書》、撰寫《開題報告》、《研究報告》、《工作報告》、階段總結;負責撰寫《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策略;負責課題研究中有效性評價的研究;參與完成申報書、研究方案、報告的撰寫;負責會議記錄和活動記錄。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生存狀態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編者按】               2014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該中心3位留守兒童專家張旭東、趙霞、孫宏豔走訪了在湖南、江西、貴州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該調查系統地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之三(綜合分析篇)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狀況專題調查已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社會關係做了分析,本報告將結合前兩篇報告結果,並綜合受訪者的意見建議,對整個調查結果作進一步綜合分析。
  • 2020年留守兒童課外學習現狀調研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全社會長期關注的焦點。2020年初,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了《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兒童救助保護工作方案》,對進一步做好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造成監護缺失兒童救助保護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如何將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在疫情防控常態下也能讓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群體建立起健康安全意識?
  • 農村留守兒童報告:重男輕女導致女童成"隱形人"
    農村留守兒童報告:重男輕女導致女童成"隱形人" 原標題: 她呼籲,今天在重視留守兒童生存發展困境的時候,要特別重視留守女童這個龐大群體,不僅是從現存社會問題的視角,還要從「未來中國發展」的視角。  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強勁經濟成長,以及這種模式下舉世罕見的人口流動。這種模式的副產品,就包括那些因父母在外謀生、無法舉家遷徙而缺乏監護的留守兒童。根據2016年最新摸底排查,全國有902萬名得不到雙親監護的留守兒童,其中36萬名無人監護。
  • 需要陪伴的不只留守兒童、空巢老人,農村留守婦女是否被忽視?
    在農村,有一類人群備受關注,那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我們都在呼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殊不知,在農村還有一類人群更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留守婦女」,她們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備受關注的今天也許被人們忽視了!留守婦女,也稱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後單獨或與其他家庭成員居住在戶籍地的婦女。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不斷提高。
  • 留守人口研究團隊:應對留守兒童沉迷遊戲須以捍衛童年為原則
    因此,面對遊戲和社會環境對留守兒童造成的多重精神體驗方面的以及社會關係方面的負面影響,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認為必須以捍衛童年為基本原則,從「遊戲之內」和「遊戲之外」的整體角度重新思考應對留守兒童遊戲沉迷問題的行動方案。吃飯間隙,孩子們又在扳手腕。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那麼,為什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呢? 問題出在哪裡?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們的研究經歷和調查1,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指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儘管社會各方,學校、家庭、政府為此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但仍存在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並就如何保證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給社會各方提出了若干對策建議。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對於網遊成癮,嚴管和放任都不是正確的態度,社會、家庭、網遊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尤其是儘快解決留守兒童背後的社會問題,恐怕才是正途。在最近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辦的「留守兒童與網路遊戲:現狀、問題與引導」圓桌會議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話題做了深度交流與研討。現徵得主辦方同意,將專家們的發言精要刊發於此。
  • 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通過開題論證
    桃源縣文盛小學《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課題通過專家評審獲準開題。本次開題論證會由桃源縣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劉一民主持,文盛小學、漳江小學代表先後對各自立項課題就選題的背景及意義、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組織分工、預期成果等進行全面闡述,還就下一階段尋求有效課題研究途徑進行了組織分工和進度安排布置。
  • 全國婦聯召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發布會
    全國婦聯召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發布會   全國婦聯定於2008年2月27日上午9:00—11:00在中國婦女活動中心二層大會議廳(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17號)召開全國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狀況抽樣調查和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發布會。
  • 農村留守人口 Rural Left-Behind Population
    農村留守人口 Rural Left-Behind Population[ 2009-03-04 11:24 ]  A term「農村留守人口」指的是農村青壯年男性去城市打工掙錢後,留在農村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這種現象是城鄉發展長期不平衡導致的。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there are about 87 million left-behind people in the country's rural areas.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對於網遊成癮,嚴管和放任都不是正確的態度,社會、家庭、網遊公司以及監管部門各司其職,尤其是儘快解決留守兒童背後的社會問題,恐怕才是正途。在最近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網際網路研究中心主辦的「留守兒童與網路遊戲:現狀、問題與引導」圓桌會議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復旦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科院、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對這一話題做了深度交流與研討。現徵得主辦方同意,將專家們的發言精要刊發於此。
  • 公考申論熱點預測——昔日留守兒童如今上大學
    得知女兒的成績,鍾芳蓉母親說女兒的孩子不會再成留守兒童。【熱點討論】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已佔農村全部兒童的35.1%。其中近一半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都不在身邊。這些留守兒童面臨著學習上的困難。由於農村經濟條件比較落後,受農村的辦學能力、師資教學水平等條件限制,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存在嚴重的問題。農村留守兒童輟學問題非常嚴重,國家規定的義務教育階段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都難以保障。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初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
  •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
    》(國發〔2016〕13號)和我委《關於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健康關愛工作的通知》(國衛流管發〔2016〕22號),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我委決定在你省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項目。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標  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問題和需求,探索總結符合基層實際、可推廣的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增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監護意識和健康意識,提升留守兒童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
  • 留守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是一個急需關注的群體,請關愛留守孩子
    後來它的概念發生了變化,1995年,"留守兒童」第一次指向因父母外出務工被留守在農村的孩子。再到後來,它就逐漸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簡稱。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的解釋,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也是如此,留守兒童從年齡和成長的階段來看,他們大都是學齡前兒童及中小學生。對孩子來說,這個時期是他們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奠定良好教育基礎,贏得美好未來的重要開始。
  • 安利:留守兒童的廚房實驗
    2011年初,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針對西部四省區農村寄宿學校小學生營養狀況的調研報告顯示:中西部貧困地區受調查學生中12%生長遲緩,72%上課期間有飢餓感。學校男女寄宿生體重分別比全國農村學生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身高低11釐米和9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