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2021-01-07 光明時評

  作者:吳板橋

  16歲孩子不會自己洗澡、一餐飯沒魚沒肉就嚷著點外賣、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上網追星——這是剛摘帽貧困縣裡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儘管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根據筆者調研,這並非個案。「富養」留守兒童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令人憂心。

  一些留守兒童一個月零花錢要一兩千,智慧型手機、iPad等時髦電子產品不離手,住在父母打拼多年才在縣城買的房子裡,學習卻不上心。究其根源,一些父母在沿海發達地區打工掙錢,覺得虧欠遠在家鄉的孩子,因而在經濟上拼命補償,生怕虧待了孩子。

  他們習慣於用金錢度量一切,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以為錢給得多就是對孩子愛得深。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等隔代人陪護,嬌慣之氣尤重。一位遠在溫州打工的農民工,平時省吃儉用,一塊豆腐要分兩次吃,但留在老家的孩子動輒點外賣……

  的確,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陪伴,對他們多一些關心關愛是人之常情。但硬幣有兩面,不講原則地過分溺愛、一味「富養」留守兒童並不可取。

  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窮孩子「富養」現象突出——他們只注重吃穿用度等表層上的關愛,一心想著讓自己的孩子和城裡富家的孩子一樣物質富足,而沒有從更深層次、從長遠出發培養孩子。

  關愛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窮家富養」的結果卻事與願違——既丟了父輩吃苦耐勞、勤儉能幹的品質,又可能在通過努力實現「躍升」的進程中成為跌落者。

  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發展前景令人心憂。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從縣域教育圈來看,兩類孩子往往成為讀書的佼佼者:一類是窮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知道只有努力奮鬥才有更好的出路;一類是富人家的孩子,家庭教育教養跟得上,孩子有更遠大目標,曉得苦讀奮鬥。

  恰恰是那些「有點兒錢又不算富」的家庭,把孩子當成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飛了,這樣的孩子,往往不易成才。

  可憐天下父母心。自古以來,對孩子是「窮養」還是「富養」,是一代代家長們常議常新的話題。真正的「富養」,是提倡在品格與精神上的厚蓄滋養。這樣「富養」出來的孩子,才有自然而然的自信,有不卑不亢的持重,有上進心與拼搏精神,更能闖出一片廣闊天空。

  摒棄依賴父母思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才是正確的教育理念——小孩子在公園裡跌倒了,只要問題不大,自己爬起來;孩子從小就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養成愛勞動的習慣;進入大學,利用假期打零工賺零花錢,學費都可以自己掙。

  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真心希望一些家庭早日轉變觀念,摒棄不講原則溺愛嬌慣孩子的做法,也希望「留守兒童」們能真心體會父輩的不易。(吳板橋)

[ 責編:王營 ]

相關焦點

  • 16歲不會洗澡、天天玩手機: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16歲孩子不會自己洗澡、一餐飯沒魚沒肉就嚷著點外賣、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上網追星——這是剛摘帽貧困縣裡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儘管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根據筆者調研,這並非個案。「富養」留守兒童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令人憂心。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記者張典標)6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的評論。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窮家富養,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窮家富養,養不出感恩的孩子文:我是素顏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是過過苦日子的中國父母普遍心理:我們吃過的苦,不能讓孩子再吃。窮家富養,所謂富養,不是物質的為所欲為,想得到什麼,就立刻擁有什麼。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以下是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何雲峰的發言《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和學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但不同時間點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不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留守兒童作為快速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人口群體,長期面臨親情的缺失以及拆分型家庭的生活壓力。在留守兒童所經驗的「結構」中,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教育系統的組織結構、村莊和家庭的生活結構直接作用於留守兒童社會化的特定時空。首先是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導致了留守兒童對於父母陪伴需求的一種糾結感。
  • 開學第一課——關愛留守兒童、檢護健康成長
    金秋九月,我們又迎來了新的開學季,為更好地向未成年人提供有溫度的司法保護,9月11日,永興縣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的檢察官們來到馬田鎮石坳村石坳小學,給我們的留守兒童們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法制開學第一課。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據了解,沈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勞務輸出大縣,現有留守兒童近6萬名,僅卞路口鄉及周邊4個鄉鎮就多達1.1萬多名。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多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長期寄住在學校,由學校代為監管。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情暖童心 相伴成長」元旦、春節困境留守兒童慰問活動走進廟宇鎮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兒童和兒童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傳遞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貧困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的關心關愛,結合全縣毒品問題重點整治工作總體部署。1月6日,縣婦聯在廟宇鎮開展了「情暖童心 相伴成長」貧困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慰問暨「不讓毒品進我家」活動。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據隆德縣教育體育局局長董玉科介紹,全縣6至12歲留守兒童約2850人,佔同齡人的28%,且多數家境貧寒,居住偏僻。  隆德縣四中的初一學生程成,是班裡的「尖子生」,也是此次夏令營的營員之一。13年前當他僅有一歲時,父親在新疆打工不幸去世,母親離家出走,他同身患癌症的爺爺和年近七旬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比起物質的匱乏,留守兒童心靈的閉塞更讓人擔憂。
  • 一個個案例觸目驚心,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刻不容緩
    作為一名教師小編認為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已經刻不容緩。關於女童被侵害這一話題。社會上的評價出奇的一致。人們對於施暴者進行強烈的譴責,在這裡小編卻想要對於事情出現的原因分析以便能夠完成將來的避免。由於此類侵害事件多出現在同村,甚至是鄰居等。相對於被侵害者比較近,或者是認識的情況下時有發生,因此小編認為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贛州留守兒童李想
    1每次提到留守兒童,都會讓我感觸太深。每個家庭為了收入能夠比較高一點,都不得以放棄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光。3江西也是一個留守兒童大省,像李想這樣的孩子有很多,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家長能夠看到這篇文章,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讓大家能夠團聚。
  • 留守兒童的「關愛之家」
    與留守兒童做遊戲   輔導留守兒童讀書  「金鳳姐姐,你回來了,我們可想你了。」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一見到派出所民警金鳳,全都跑過來緊緊地擁抱她。這是筆者最近在勐董邊防派出所打造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採訪時,親眼目睹的一幕。  2013年,勐董邊防派出所在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董鎮刀董村成功創建全省第一邊境線上的留守兒童「關愛之家」,惠及刀董村44名留守兒童,今年4月又籌資3萬餘元創建了第二所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幫扶39名留守兒童。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 「文明實踐在醴陵」「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紅網時刻株洲12月3日訊(通訊員 陳君)12月1日,位於醴陵市李畋鎮富裡社區的最後一處村級留守兒童之家檢查驗收完畢。至此,2020年醴陵市村級留守兒童之家項目的創建評估驗收工作順利完成。近年來,醴陵市為保障民生、做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研究出臺《醴陵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兒童之家室內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需配備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等,同時設置文體活動、圖書閱覽、親情溝通、手工製作、檔案管理、心理輔導等多個功能區。
  • 譙城區顏集鎮:少年宮讓留守兒童心靈不再「留守」
    12月12日,在譙城區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正跟隨著指導老師在做手工。在老師的帶領下,她們完成了紙盤藝術粘貼《愛心金魚》,看著自己親手做出的精美作品,她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據悉,該鎮有許多留守兒童,因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他們跟隨爺爺奶奶生活,而小學階段正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脫離父母的守護和教育,很容易養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讓留守兒童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顏集鎮鄉村學校少年宮每到周末都會組織他們到少年宮裡參加活動。
  • 配備「兒童主任」是留守兒童的好聲音
    民政部目前已經在全國鄉鎮和街道一級配備了4.5萬名「兒童督導員」,在村一級配備了62萬名「兒童主任」,從事兒童關愛服務工作。(6月4日 新華網)何為「兒童主任」,前不久民政部等10部門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有明確的定義:村(居)民委員會要明確由村(居)民委員會委員、大學生村官或者專業社會工作者等人員負責兒童關愛服務工作,優先安排村(居)民委員會女性委員擔任,工作中一般稱為「兒童主任」。
  • 留守兒童的「親情綠洲」——記「全國優秀留守兒童之家」平江城北...
    老區山裡的留守兒童,感受應該比歌裡唱的還要濃烈。那種長夜無人陪伴的寂寞,生病時只能獨自承受的痛苦,受了委屈無處訴說的壓抑,遭遇困境茫然的沉默——這一切都需要親人去呵護。7月5日17時,平江縣城北學校「守望之家」,返校的留守兒童正快樂嬉戲,生活老師李雨珍上前集合:「孩子們,吃飯啦!」
  •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福彩育苗班讓龍川留守兒童圓了才藝夢~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活動展示了100名留守兒童、外地務工子女在育苗培訓班上的學習成果,包括舞蹈、科技小製作、兒童畫、國畫等科目等內容。通過學習,不僅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拓寬了藝術視野,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大家庭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