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到底有多苦,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

2021-01-10 娜媽育兒經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一個2-3歲的小男孩,父母騙他說,帶他一起務工。可等到小男孩興致勃勃的收拾好行李,卻發現父母早就悄悄的走了。小男孩兩手拿著準備好的行李崩潰大哭。

我們心疼孩子之餘,不禁會埋怨孩子的父母不近人情,怎麼狠心丟下孩子?但一句「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道盡了多少父母的無奈。像這樣本應該被父母抱在懷裡,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卻只能孤零零的長大,人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什麼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說,關於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一直說法不一,有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

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有人還羨慕他們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可以漫山遍野的追蝴蝶、肆無忌憚的捕魚蝦。但真實的留守生活大多充斥著對父母無限的思念、無人交流的尷尬局面。

留守兒童內心有多苦?

1.難以與父母形成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關係。它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石,孩子只有擁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會對其他人產生依戀關係、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正常與人交往。

留守兒童因為長期與父母兩地相隔,很難形成健康的親子關係。即使有機會重新回到父母身邊,孩子的心理創傷也需要較長時間來修復,也很難與父母重構缺失的親子關係。這將妨礙孩子與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很可能終其一生都很難與他人確立親密關係。

「每到放假我媽就讓我到北京來,可是在我心裡北京沒有我的親人,只有在奶奶那裡我才是公主,在他們那裡(父母在北京的家)我就是客人,我怎麼待著都不自在。」一位留守兒童這樣說道。

2.隔代育兒問題多多

好多留守兒童不得已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有些爺爺奶奶由於年紀大了,在孩子的教育等方面力不從心,使孩子處於半放養狀態。再加上隔代親的魔力,不少老人對孩子百依百順、溺愛有加,令孩子養成了糟糕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缺乏必要的規則意識。

例如,孩子到了就餐時間不好好吃飯,別人都吃完了又嗷嗷叫著餓,非鬧著吃零食。本來說好晚上不吃東西,可孩子一到晚上,就嚷嚷著要吃的,爺爺奶奶無論多晚就給孩子拿吃食。

個別父母看到孩子養成這樣那樣的壞毛病,不是及時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母)愛,而是對孩子求全責備。沒有濃厚的親子感情支撐,簡單粗暴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不亞於一場折磨。這在某種程度上無疑激化了孩子的叛逆心,讓孩子的一些壞習慣變得更加習以為常。

3.妨礙留守兒童養成健康的性格

心理學家榮格曾在他的著作裡說過:

一切的性格缺陷都是因為他有一個不健全的童年。可以說,除了先天上的不足,孩子後天一切行為和心理上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

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沒有安全感,感覺沒有強大的後盾保護自己。遇事無人溝通、理解,所以容易形成孤僻、膽小的性格。一位留守兒童提到,他從來不敢和別人打架,因為知道沒有幫自己出頭。

留守兒童看到別人家孩子有父母陪在身邊,而自己父母卻遠在異鄉,個別孩子還會因此嘲笑他沒有父母,排擠他、羞辱他,孩子很容易滋生自卑心理,變得敏感多疑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真正成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遺棄、缺失愛、受過傷害的人。那些殺人的重罪犯,60%以上都是出自問題家庭、破碎家庭或者是孤兒院的孩子。

誰來救救這些可憐的孩子?

1.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孩子無論出現任何問題,父母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大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一家人開開心心在一起,即使過的清貧一些,孩子也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家人在一起才叫家,否則就是一套空洞洞的房子。家的意義就在於相互扶持和陪伴,對孩子而言,陪伴比賺錢更重要。

一位小學生在作文《一個留守兒童的心聲》寫道:爸爸媽媽,你們為什麼要離開我?你們快點回來吧!我好想你們啊!看的讓人淚目,不知道孩子的父母看了會不會心酸?

2.養育人

記得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主人公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從小跟著爺爺長大,卻一直樂觀開朗有愛心。主人公認為這源於爺爺對自己最本真的愛,對自己雖然疼愛有加,卻從不盲目溺愛。偶爾犯了錯誤,爺爺會認真督促自己改正。

主人公因此認為血緣上的親子關係固然重要,可幼小的孩子哪裡會有父母的概念?只要有人陪他玩,真心疼愛他,孩子就會覺得很開心,覺得自己很重要。

如果父母不能陪在孩子身邊,養育孩子的人只要真正的陪伴孩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孩子缺失的愛與親情。

3.社會

學校、社區可以針對性地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小組,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心理健康等。在能力範圍之內幫助孩子解決生活困難,和孩子多溝通交流,及時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等。

2016年公布的《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從家庭監護、政府責任、教育任務、群團組織、財政投入五個維度著手,建立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全部兒童的35.1%,留守兒童問題關係到千萬個家庭的幸福,揪動著千萬對父母的心。留守兒童心裡的苦與痛,父母們可曾認真的了解過嗎?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 在爸媽身邊一起吃苦,還是做有錢的留守兒童,孩子內心父母知道嗎
    現如今,養孩子成了一件讓父母壓力特別大的事情。家裡養一個孩子,就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所以為了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賺更多的錢,爸爸媽媽就只能背井離鄉,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帶,逼不得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 老人管不住,父母話不聽,部分留守兒童叛逆背後的原因分析
    很多相關的家庭都有自己所面臨的的無奈。比如家境困難,孩子撫養壓力大,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賺錢。而這樣就導致留守兒童的產生。他們從小便跟隨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長大,沒有父母的陪伴,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有著別人難以體會的心酸。 老人管不住,父母話不聽 小梅是一名留守兒童,家住在一個貧困山村。家裡有一個弟弟小海,不過她和弟弟不同,弟弟從小就一直跟在父母身邊,而小梅則是和爺爺一起長大。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留守:一把雙刃劍,亦苦亦樂
    留守是一個傷感的字眼,他總是能夠刺痛我們的眼球,可是留守究竟亦苦亦樂,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知道。留守大山的孩子,雖然生活艱苦,可是他們也會苦中作樂,童年亦苦亦樂也是因人而異。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是孤獨無助的。
  • 歌手講述父母在外打工艱辛 唱哭數百留守兒童
    儘管天氣寒冷,但搬著凳子坐在操場上聽陳漢演講的學生們心情卻很激動,因為他們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兒童」。聽著陳漢提出的問題,600多名學生中約一半的孩子舉起他們的小手,表示埋怨過父母遠離他們,僅有20多名孩子舉手表示記得父母的生日。「你們要理解父母,他們也是為了給你們最好的生活。」陳漢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孩子們講述。
  • 《少年說》:臺上留守兒童指責父母只生不管,臺下父親很無奈!
    昨晚我跟寶貝們一起收看了《少年說》這個節目,其中有位高中男生的發言,讓我淚溼衣襟,感觸頗深!一位叫賀振宇的男孩一上臺就吐槽,說他的父母是只生孩子卻不陪伴孩子的一對父母。賀振宇從小就被外出打工的父母扔在姨媽家,還經常被姨媽家的兩個哥哥欺負。
  • 城市也有「留守兒童」?都怪父母的無效陪伴,比農村留守更可憐
    說到留守兒童,一般人都會想到農村裡的孩子,因為父母到外地打工,只能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成長。但是,現在的城市裡也出現了很多隱形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雖然一直跟父母待在一起,但是卻跟留守兒童沒什麼兩樣。而他們之所以變成「隱形留守兒童」,其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效陪伴造成的,一般表現為以下這幾點,家長們快看看有沒有自己。陪伴只重時長不重質量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就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了,但是現在多少家長是坐在孩子旁邊,但卻一直低著頭刷手機。這種陪伴只重視時間不重視質量,孩子無法跟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年輕爸媽沒玩夠把孩子推給父母 造就新留守兒童
    朵朵雖然跟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更多的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父母的照片,朵朵雖然常常收到媽媽送來的各種玩具和禮物,但卻很少能得到來去匆匆的母親一個甜蜜的擁抱。近日記者在島城調查得知,跟朵朵一樣,很多孩子都被寄養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他們成為這個城市裡的「新留守兒童」。
  • 黑龍江:父母就地過年 留守兒童有專人監管
    楊曉光介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近日,按照民政部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寒假春節期間父母就地過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就相關工作作出具體安排,明確提出要做好底數排查、落實監護責任、開展關愛服務、暢通救助渠道、落實疫情防控 5 個方面工作。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本報通訊員黃海濤    一樣的炎炎夏日,不一樣的暑期生活。當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參加各種夏令營時,在廣大的農村,卻有一大群孩子在時不時地眺望遠方的城市,想念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 杭州9歲女孩死亡背後,是中國6877萬留守兒童的悲哀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中曾指出:中國有700萬留守兒童,10%認為父母已死。所以我經常看到很多給留守兒童安全和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無外乎是家長多陪伴,在外多打電話。可所有人都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很多和父母產生生疏感的孩子,是不願接到父母電話的。
  • 農村留守兒童的真實生存狀態:吃穿不愁 但是缺少父母的關愛
    什麼叫留守兒童?在網上的權威定義是指: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這些留守兒童有的在一兩歲斷奶後就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為了全家的生計常年在外務工,一般都是只有過年才回來一次,很多孩子在不懂事的時候非常抗拒父母的親近,因為對還不懂事的他們,父母就像從遠方回來的陌生人。
  • 留守女童對監控喊爸爸媽媽,請給留守兒童多一份愛
    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親子關係冷漠,孩子也容易有心理問題。比如:冷漠、乖張、戾氣、任性、懦弱、自卑,還有的脾氣暴躁,經常打架。為什麼留守兒童容易有心理問題?一、缺乏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一般是由單親,或者隔代養大,有的甚至都沒有固定的監護人,今天跟著叔叔,明天跟著小姨。這樣的孩子沒有安全感,他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對象。 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定又很多負面情緒需要排解。
  • 16歲少年疑因要錢不成殺害嬸嬸:莫讓留守兒童問題成社會悲劇
    最近,微博上出現的一則留守兒童殺人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8月25日,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魏崗鎮轄區發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16歲的男孩王某有重大嫌疑。據了解,王某殺死的女子三十多歲,是他的遠房嬸嬸。動機則是王某因七夕要錢不成將嬸嬸殺害,警方在王某家牆頭發現清晰的血腳印。事件一出,就有不少網友評論:怎麼現在的年輕人戾氣這麼重?
  • 留守兒童和父母分離帶來的創傷,是血緣也拯救不了的
    相信在中國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兒童的特徵大部分都是跟父母沒有親密感,隨著年齡的長大,越發不想跟父母溝通,無論父母說什麼,他都會去反抗,這些孩子很大部分跟父母雖說有血緣上關係,但是沒有親情上的聯結。
  • 關注留守兒童:他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俄木克羅小時候也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在她讀小學一年級時外出打工。俄木克羅的童年是跟著叔叔嬸嬸生活,他們也有自己的孩子,缺少關愛的俄木克羅內心自卑,變得不愛說話,也不喜歡跟人打交道,直到初中時期爸媽回來,她才改善了許多。「父母在是一種依靠,小時候連被人欺負都不敢反抗。」
  • 奶奶虐待孫女被拘,揭開留守兒童之苦:小小年紀,被迫早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留守兒童中的普的現象,被問及與父母親有關的問題時,他們大多遲疑,沉默,最終無話可說。這種情形,出自於他們本能的生活經驗:如果希望常常落空,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不抱希望。因為希望越大,失望的痛苦就越深。這些留守兒童,大都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盼望著父母多關心關心自己,早點回到自己身邊,可是大部分的情形是,盼望落空。
  • 除了農村,城市中也有許多「隱形留守」兒童,你家裡有嗎?
    關注我私信「福利」領取本周學習加油包【10本必讀國學經典】新鮮福利每周更新,關注不走失!!!說到留守兒童,通常會想到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然而,現在尷尬的現實是,城市裡的「隱形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你的孩子「隱形留守」在家嗎?長期以來,提起留守兒童,鮮少會聯想到城市孩子,但儘管尷尬,城市裡「隱形留守兒童」的增多卻已成為現實。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輕父母,或出於生活的壓力,或出於工作的限制,或想要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各種這樣那樣的原因,被迫把孩子託付給老人或者阿姨「寄養」,少則一周半個月見一次孩子,多則半年甚至數年才和孩子相聚一次。
  • 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
    留守兒童,相信我們並不陌生。父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孩子卻留在老家農村,有的與爺爺奶奶在一起,有的與外公外婆住,還有的託付給親戚,也有的寄宿在老師家,正是這樣,他們有了一個讓人心酸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與父母各守一方,只能期盼過年時父母回來看他們一眼,陪伴他們過個團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