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爸媽沒玩夠把孩子推給父母 造就新留守兒童

2020-12-18 騰訊網

漫畫 楊佳

原標題:爸媽去哪了?「朋友圈」裡找

看到媽媽剛剛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裡的一張美食照片,只有5歲的女兒朵朵回頭看了看滿頭白髮的姥姥,熟練地給媽媽發了一條微信:「媽媽,我也想跟你一起吃。」朵朵雖然跟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更多的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父母的照片,朵朵雖然常常收到媽媽送來的各種玩具和禮物,但卻很少能得到來去匆匆的母親一個甜蜜的擁抱。近日記者在島城調查得知,跟朵朵一樣,很多孩子都被寄養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他們成為這個城市裡的「新留守兒童」。

街頭調查

超半數受訪者孩子寄養

周日走在君峰路一居民小區內,記者看到,陪著兩三歲孩子們玩耍的,大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孩子們年輕的父母都去哪了?記者在臺東和李村街頭隨機採訪了30名年齡在24歲到34歲的80後爸爸媽媽,其中正在帶著孩子逛街的只有6人,其餘受訪者的孩子都被留在了家裡。30名受訪的80後父母中,有16人表示有將孩子長期寄養的情況。其中6人將孩子送到外地由老家的父母照看,有7人將孩子送到父母家裡照看,另外3人的孩子是被家裡的育嬰師照看。這16名父母中,每天能回家看孩子一眼的,只有3人,每個周末才能看到孩子的有7人,其中有3名父母每周能保證陪伴孩子兩天。而將孩子送到外地的6名父母,大概每月只能見孩子一次或者兩次,這6名受訪者都表示,將孩子送回老家是迫不得已。其中3人是因為夫妻倆工作都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另外3名年輕父母則表示,將孩子送走是因為要生二胎。

表示自己帶孩子的14名受訪者中,有5名是全職媽媽,其餘9人則是在老人的幫助下帶孩子。而這9名受訪者也表示,自己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佔去,剩餘的時間可能還要上網、看電影,每天能陪著孩子們玩耍遊戲的時間特別少。

寄養原因

很多年輕爸媽「沒玩夠」

記者採訪16名受訪者為什麼不自己帶孩子時,多名受訪的青年父母坦言,他們並不是自私,而是還沒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就已經被自己的父母逼著生下了寶寶,其實他們還沒有真的長大,他們還沒有玩夠。「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打算剛結婚就要孩子,本來的計劃是先過兩年二人世界,做好準備後再生寶寶,當時是我們父母一再保證,生了孩子他們幫著帶,我才會把生孩子的計劃提前的。」26歲的郭女士稱,她的孩子已經兩歲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是父母在幫忙帶,她和丈夫跟孩子不住在一起。她告訴記者,自己跟孩子分開幾天,就特別想孩子,但跟孩子玩一會兒後,孩子尿褲子了,或者孩子跑來跑去不肯吃飯,她就會變得特別沒有耐心,就會把孩子推給母親。

此外「工作壓力太大」和「打算要二胎」分別是受訪者選擇數量第二多和第三多的原因。其中已經要了二胎和打算生二胎的年輕父母表示,懷孕期間和生育後的1年時間,沒辦法同時照顧仍然年幼的大兒子或者大女兒,只能將照顧第一個孩子的重任交給父母。

老人心聲

不放心把孫子交給兒子

「他們想要照顧孩子,也要我們當老人的能放心才行啊,他們自己還都是大孩子,都指望著我們老兩口照顧,怎麼去照顧我的孫子孫女。」記者採訪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玩的老人們,他們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女們照顧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高興起來就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但轉眼就去幹自己的事情了。「我常常跟我閨女說,我抱著這個不是你女兒,你抱著的那個電腦才是你閨女。」64歲的王大媽稱,自己的腰不好,還有關節炎,但沒辦法,自己的孫女自己不看,還能交給誰看。

「我們家兒子更不行,孩子出生到現在兩年了,他沒給孩子洗過一次尿布,沒給孩子餵過一次飯。」劉大媽稱,兒子大學畢業前,襪子都是她幫忙洗的,兒子和兒媳婦都是獨生子女,不會做飯沒吃過苦,讓他們照顧孫子,她肯定不放心。

寄養故事

為生二胎大女兒被留守

「以前說起留守兒童,我們都覺得是在農村,父母要進城打工,把孩子留在家裡讓老人照顧,沒想到我們倆在青島有車有房,孩子反而要去農村當留守兒童。」家住李滄區君峰路的王琪告訴記者,讓兩歲女兒成為留守兒童的最大原因是她又懷孕了。懷孕前她媽和她婆婆輪流住在她家裡照顧女兒,現在只能讓孩子跟著她婆婆回煙臺老家,讓她媽照顧她生孩子。「過年放假我和丈夫回老家看孩子,發現原本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完全變了樣,見到我們也是愛答不理,每天拿很多零食,坐在電視機前面看動畫片,我們不讓她吃零食,她撲過來又抓又咬。」王琪稱,公公婆婆對孩子完全是溺愛,孩子只要一哭一鬧,他們就完全沒有原則地順從孩子的意願,這讓「乖寶寶」完全變成了「熊孩子」。「我從網上看了很多關於留守兒童的資料,發現這些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孤獨甚至怨恨父母。」被嚇壞了的王琪稱,過完年就趕緊把孩子接回身邊,寧可自己懷孕時受點累,也不要讓孩子變成這種「留守兒童」。

孩子微信裡「見父母」

「奶奶,奶奶,爸爸和媽媽又出去吃好吃的了,這次吃的是壽司。」拿著姥姥新買的智慧型手機,只有5歲的女孩朵朵熟練地打開了父母的微信朋友圈,用手指滑動著上面父母分享的圖片,轉身把父母的最新動態「轉播」給姥姥。朵朵的父母都是公司白領,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只有每個周末才有時間來看她,一周大部分時間她都要住在寧化路附近的姥姥姥爺家裡,雖然每個周末她都能收到來自父母的禮物,但父母即使是周末也都有自己的安排,有時候晚上有同事聚會,有時候要去看電影,這些活動朵朵不能參加,總會被甩在家裡。朵朵的姥姥告訴記者,女兒女婿總是來去匆匆,很少有時間陪著孩子玩,他們走後孩子都會哭鬧很長時間。姥姥為了能讓孩子多跟父母接觸,經常讓朵朵給父母打電話,最近朵朵學會了用手機微信給父母留言,還能看到父母分享的照片,但姥姥知道,朵朵最希望的還是父母陪在她身邊。

市場調查

寄養低齡娃育嬰師搶手

「孩子今年兩歲,小夫妻倆都要上班,父母在外地沒法過來照顧,希望能找個育嬰師到家裡來看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育嬰師家裡去看,晚上再接回來。」記者在愛心大姐服務社內看到多名年輕父母來招聘育嬰師,服務社的工作人員解釋稱,育嬰師主要是照顧0到3歲的孩子,隨著80後乃至90後小夫妻的增多,家政市場對育嬰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年都是供不應求的。

記者聯繫了一名育嬰師王大姐,她原本應該在僱主家裡看孩子,但僱主夫妻每天上午9點出門,有時候晚上八九點才能回來,為了方便育嬰師,夫妻倆選擇每天上班時把孩子送到王大姐家裡寄養,要是他們倆實在沒有空,孩子晚上就跟著王大姐住了。「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挺可憐孩子的,他們長時間看不到自己的父母,跟我們育嬰師比父母還要親。」王大姐稱,她們最喜歡照顧周歲以下的孩子,那時候的孩子不會亂跑,也不容易摔倒。

記者了解到,除了找育嬰師寄養孩子外,還有些工作太忙或者需要出差的家長,選擇把上小學的孩子寄宿在家教老師的家裡,支付報酬讓家教老師照顧孩子的吃住和學習。

心理專家

再不陪孩子 他們就長大了

記者就「新寄養兒童」現象諮詢了凡敬心理研究院的陳雷院長,他也是市南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的站長,他告訴記者,近期出現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都是在遠離父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親子關係,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其他任何關係都無法取代的。而現在一些80後乃至90後年輕父母寄養孩子,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並沒有做好養育下一代的準備,而被自己的父母逼著結婚生孩子,也是因為這種不自願,導致他們很多人都覺得沒玩夠,心理不夠成熟,將孩子塞給了自己的父母。

「他們為了孩子可以付出金錢,甚至付出生命,但卻不願意付出足夠的時間與關愛。」陳雷院長稱,不是跟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屋簷下,就是陪伴孩子。陪伴孩子需要多拿出一些時間去跟他們溝通,去教育他們。特別是0到3歲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愛。跟著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脾氣古怪、任性、不合群等特徵,也就成為了大人眼中的「熊孩子」。等到孩子們長大後,性格已經成型,對父母和祖父母都有逆反心理,父母再想關愛教育他們,卻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記者 黃飛)

相關焦點

  • 農村留守兒童:希望爸媽不再是地圖上的小圓圈
    農村留守兒童:希望爸媽不再是地圖上的小圓圈 王大媽說,茜博的爸爸媽媽都在內蒙古的礦上工作,「只要勘測出來地下有礦,他們這個隊的任務就完成了,就得去下一個地方,安徽、黑龍江、河南都去過,這兩年到了內蒙古,所以孩子就沒法跟著他們。」「他小的時候每到過年,我就帶著他坐火車去找他爸媽,過年車票難買,車上人又多,每次坐車都得一兩天,一路上擔心這擔心那。以前年輕還行,現在我年紀大了,真是沒法再帶他這麼個折騰法了。」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 在爸媽身邊一起吃苦,還是做有錢的留守兒童,孩子內心父母知道嗎
    現如今,養孩子成了一件讓父母壓力特別大的事情。家裡養一個孩子,就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所以為了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賺更多的錢,爸爸媽媽就只能背井離鄉,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帶,逼不得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 廣東臺山華僑「留守兒童」成不可忽視問題
    近年來,臺山市針對華僑子女多、「留守兒童」比例大、隔代教育嚴重等實際情況,著力推進特色教育、關愛教育,使華僑「留守兒童」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薰陶下健康成長、快樂學習。  是什麼造就了華僑「留守兒童」  在省一級學校臺城二小,父母雙親或單親在國外的學生就有120人,佔該校學生總數的6%。
  • 關注留守兒童:他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有媽在身邊,才是幸福的——留守兒童之殤
    但是,兩歲半的孩子,喜怒哀樂都在一瞬,婆婆說上車後小傢伙特別聽話,還給我發了語音。仿佛是我多慮了,是我捨不得放手,是我不想上班拿孩子當藉口。2我曾說過,不會讓我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這個詞,光是聽到,心裡就會泛起悲涼。
  • 留守兒童父母買玩具彌補,孩子;只想要媽媽,怪不得孩子埋怨你
    純原創文章,版權歸「卡斯媽媽」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雖然現在生活條件好多了,但是在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還是有不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從小基本都是由爺爺奶奶帶。雖然過年時父母總會定時回來,但孩子們卻越來越對父母生疏。
  • 警惕對留守兒童的「無意識惡意」
    一位鄉村教師教留守兒童唱歌,「都說媽媽在哪,哪裡就是家,可是打工的媽媽,遠在天涯」,全班齊聲痛哭;一位村民看到孫子跟留守兒童一起玩遊戲,厲聲呵斥「別人家沒父母管,瞎玩,你還不回家做作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農村採訪時記錄的一些細節,引人深思。教師和鄰居的言行,客觀上提醒甚至強調了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等問題。
  • 1歲留守女孩,對攝像頭喊爸媽回家: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多可憐
    作為一個母親怎麼會記不清孩子的長相?其實,楊陽是一個留守兒童。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陪他玩耍的表哥袁曉東。楊陽的父親因為犯罪坐牢,母親又常年在外地工作不回家。所以,當警察問起孩子的長相時,楊陽的母親腦子的印象只有一片空白。
  • 留守女孩鍾芳蓉:父母缺位造就教育「留白」,給口飯吃就能上北大
    媒體公開採訪的資料我看了幾條,鍾芳榮不到1歲就成了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爸爸聽說女兒考了這麼好的成績,激動地都哭了。他坦言孩子的家長會一次也沒有去過,但是他很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能在家長群默默關注著跟孩子有關的一切。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留守兒童:爸媽只是概念 不明白為何總遭苛責
    留守兒童:爸媽只是概念 不明白為何總遭苛責 2016-02-17 09:50: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一歲半留守兒童對著攝像頭喊爸媽,年底了該回家了!
    但外出的農村父母越多,也就出現了較多留守兒童,這一弊端基本無法避免。近日有段視頻在網上大火,一名留守兒童把攝像頭當成了爸爸媽媽,她呆呆地望著攝像頭,嘴裡不斷念叨著"爸爸回來媽媽回來",網友們看到這一幕,紛紛表示太讓人心酸!
  • 沒有父母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
    英傑雖然也是留守兒童,但他爸爸不一樣,他在離家不遠的企業上班,回來稍微多一些,每次回來他儘量多陪一下孩子,不搞一點個人的興趣愛好活動,儘量從物質和精神上彌補他,帶他爬山運動,到城裡玩,去景區玩,去吃肯德基,陶冶孩子的興趣和視野,可孩子在短期裡「營養過剩」,不是吃壞了肚子就是出去玩了出身汗患上感冒,一來他帶孩子少確實經驗不足,二來孩子要重新適應。
  • 【回家的禮物】 留守兒童蒙蒙:就想媽媽幫我梳個頭
    「小時候,親情是一根長長的電話線,我在這頭,爸媽在那頭。現在啊,親情是一張薄薄的火車票,我在這頭,爸媽在那頭。」一首改編的詩,訴說著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的父母,兩地相隔無法相伴的無奈與心酸。
  • 留守兒童和父母分離帶來的創傷,是血緣也拯救不了的
    相信在中國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兒童,這部分兒童的特徵大部分都是跟父母沒有親密感,隨著年齡的長大,越發不想跟父母溝通,無論父母說什麼,他都會去反抗,這些孩子很大部分跟父母雖說有血緣上關係,但是沒有親情上的聯結。
  • 歌手講述父母在外打工艱辛 唱哭數百留守兒童
    儘管天氣寒冷,但搬著凳子坐在操場上聽陳漢演講的學生們心情卻很激動,因為他們大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兒童」。聽著陳漢提出的問題,600多名學生中約一半的孩子舉起他們的小手,表示埋怨過父母遠離他們,僅有20多名孩子舉手表示記得父母的生日。「你們要理解父母,他們也是為了給你們最好的生活。」陳漢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孩子們講述。
  • 除了農村,城市中也有許多「隱形留守」兒童,你家裡有嗎?
    說到留守兒童,通常會想到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然而,現在尷尬的現實是,城市裡的「隱形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平時誰在幫你帶孩子?奶奶,姥姥還是阿姨?你多久見一次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隱形留守」在家嗎?長期以來,提起留守兒童,鮮少會聯想到城市孩子,但儘管尷尬,城市裡「隱形留守兒童」的增多卻已成為現實。
  • 城市也有「留守兒童」?都怪父母的無效陪伴,比農村留守更可憐
    說到留守兒童,一般人都會想到農村裡的孩子,因為父母到外地打工,只能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成長。但是,現在的城市裡也出現了很多隱形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雖然一直跟父母待在一起,但是卻跟留守兒童沒什麼兩樣。而他們之所以變成「隱形留守兒童」,其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效陪伴造成的,一般表現為以下這幾點,家長們快看看有沒有自己。陪伴只重時長不重質量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就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了,但是現在多少家長是坐在孩子旁邊,但卻一直低著頭刷手機。這種陪伴只重視時間不重視質量,孩子無法跟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五歲「留守兒童」看哭父母,小身板扛起大背簍,餵雞餵鴨姿勢優美
    留守兒童,緣由父母出門奔波;孤寡老人,源於兒女出門闖蕩。——小爺社會外婆家旁邊有這樣一家三口,一位四五歲的小朋友和一對年過七十的老人。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是他的爺爺帶他來找我請教一道題目,他站在旁邊聽我講著,時不時地掰著手指比劃,後來聽我外婆說這個孩子很懂事,爸媽都出去打工了,這麼小年紀在家還幫爺爺奶奶幹活。此時的我很慶幸在我很小時候爸媽能夠一直陪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