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楊佳
原標題:爸媽去哪了?「朋友圈」裡找
看到媽媽剛剛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裡的一張美食照片,只有5歲的女兒朵朵回頭看了看滿頭白髮的姥姥,熟練地給媽媽發了一條微信:「媽媽,我也想跟你一起吃。」朵朵雖然跟父母生活在同一個城市,但更多的是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父母的照片,朵朵雖然常常收到媽媽送來的各種玩具和禮物,但卻很少能得到來去匆匆的母親一個甜蜜的擁抱。近日記者在島城調查得知,跟朵朵一樣,很多孩子都被寄養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他們成為這個城市裡的「新留守兒童」。
街頭調查
超半數受訪者孩子寄養
周日走在君峰路一居民小區內,記者看到,陪著兩三歲孩子們玩耍的,大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孩子們年輕的父母都去哪了?記者在臺東和李村街頭隨機採訪了30名年齡在24歲到34歲的80後爸爸媽媽,其中正在帶著孩子逛街的只有6人,其餘受訪者的孩子都被留在了家裡。30名受訪的80後父母中,有16人表示有將孩子長期寄養的情況。其中6人將孩子送到外地由老家的父母照看,有7人將孩子送到父母家裡照看,另外3人的孩子是被家裡的育嬰師照看。這16名父母中,每天能回家看孩子一眼的,只有3人,每個周末才能看到孩子的有7人,其中有3名父母每周能保證陪伴孩子兩天。而將孩子送到外地的6名父母,大概每月只能見孩子一次或者兩次,這6名受訪者都表示,將孩子送回老家是迫不得已。其中3人是因為夫妻倆工作都太忙,沒時間照顧孩子,另外3名年輕父母則表示,將孩子送走是因為要生二胎。
表示自己帶孩子的14名受訪者中,有5名是全職媽媽,其餘9人則是在老人的幫助下帶孩子。而這9名受訪者也表示,自己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佔去,剩餘的時間可能還要上網、看電影,每天能陪著孩子們玩耍遊戲的時間特別少。
寄養原因
很多年輕爸媽「沒玩夠」
記者採訪16名受訪者為什麼不自己帶孩子時,多名受訪的青年父母坦言,他們並不是自私,而是還沒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就已經被自己的父母逼著生下了寶寶,其實他們還沒有真的長大,他們還沒有玩夠。「其實我們根本沒有打算剛結婚就要孩子,本來的計劃是先過兩年二人世界,做好準備後再生寶寶,當時是我們父母一再保證,生了孩子他們幫著帶,我才會把生孩子的計劃提前的。」26歲的郭女士稱,她的孩子已經兩歲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是父母在幫忙帶,她和丈夫跟孩子不住在一起。她告訴記者,自己跟孩子分開幾天,就特別想孩子,但跟孩子玩一會兒後,孩子尿褲子了,或者孩子跑來跑去不肯吃飯,她就會變得特別沒有耐心,就會把孩子推給母親。
此外「工作壓力太大」和「打算要二胎」分別是受訪者選擇數量第二多和第三多的原因。其中已經要了二胎和打算生二胎的年輕父母表示,懷孕期間和生育後的1年時間,沒辦法同時照顧仍然年幼的大兒子或者大女兒,只能將照顧第一個孩子的重任交給父母。
老人心聲
不放心把孫子交給兒子
「他們想要照顧孩子,也要我們當老人的能放心才行啊,他們自己還都是大孩子,都指望著我們老兩口照顧,怎麼去照顧我的孫子孫女。」記者採訪帶著孩子在公園裡玩的老人們,他們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女們照顧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高興起來就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但轉眼就去幹自己的事情了。「我常常跟我閨女說,我抱著這個不是你女兒,你抱著的那個電腦才是你閨女。」64歲的王大媽稱,自己的腰不好,還有關節炎,但沒辦法,自己的孫女自己不看,還能交給誰看。
「我們家兒子更不行,孩子出生到現在兩年了,他沒給孩子洗過一次尿布,沒給孩子餵過一次飯。」劉大媽稱,兒子大學畢業前,襪子都是她幫忙洗的,兒子和兒媳婦都是獨生子女,不會做飯沒吃過苦,讓他們照顧孫子,她肯定不放心。
寄養故事
為生二胎大女兒被留守
「以前說起留守兒童,我們都覺得是在農村,父母要進城打工,把孩子留在家裡讓老人照顧,沒想到我們倆在青島有車有房,孩子反而要去農村當留守兒童。」家住李滄區君峰路的王琪告訴記者,讓兩歲女兒成為留守兒童的最大原因是她又懷孕了。懷孕前她媽和她婆婆輪流住在她家裡照顧女兒,現在只能讓孩子跟著她婆婆回煙臺老家,讓她媽照顧她生孩子。「過年放假我和丈夫回老家看孩子,發現原本很乖很懂事的孩子完全變了樣,見到我們也是愛答不理,每天拿很多零食,坐在電視機前面看動畫片,我們不讓她吃零食,她撲過來又抓又咬。」王琪稱,公公婆婆對孩子完全是溺愛,孩子只要一哭一鬧,他們就完全沒有原則地順從孩子的意願,這讓「乖寶寶」完全變成了「熊孩子」。「我從網上看了很多關於留守兒童的資料,發現這些孩子可能會出現自卑、孤獨甚至怨恨父母。」被嚇壞了的王琪稱,過完年就趕緊把孩子接回身邊,寧可自己懷孕時受點累,也不要讓孩子變成這種「留守兒童」。
孩子微信裡「見父母」
「奶奶,奶奶,爸爸和媽媽又出去吃好吃的了,這次吃的是壽司。」拿著姥姥新買的智慧型手機,只有5歲的女孩朵朵熟練地打開了父母的微信朋友圈,用手指滑動著上面父母分享的圖片,轉身把父母的最新動態「轉播」給姥姥。朵朵的父母都是公司白領,每天都要忙到很晚,只有每個周末才有時間來看她,一周大部分時間她都要住在寧化路附近的姥姥姥爺家裡,雖然每個周末她都能收到來自父母的禮物,但父母即使是周末也都有自己的安排,有時候晚上有同事聚會,有時候要去看電影,這些活動朵朵不能參加,總會被甩在家裡。朵朵的姥姥告訴記者,女兒女婿總是來去匆匆,很少有時間陪著孩子玩,他們走後孩子都會哭鬧很長時間。姥姥為了能讓孩子多跟父母接觸,經常讓朵朵給父母打電話,最近朵朵學會了用手機微信給父母留言,還能看到父母分享的照片,但姥姥知道,朵朵最希望的還是父母陪在她身邊。
市場調查
寄養低齡娃育嬰師搶手
「孩子今年兩歲,小夫妻倆都要上班,父母在外地沒法過來照顧,希望能找個育嬰師到家裡來看孩子,或者把孩子送到育嬰師家裡去看,晚上再接回來。」記者在愛心大姐服務社內看到多名年輕父母來招聘育嬰師,服務社的工作人員解釋稱,育嬰師主要是照顧0到3歲的孩子,隨著80後乃至90後小夫妻的增多,家政市場對育嬰師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每年都是供不應求的。
記者聯繫了一名育嬰師王大姐,她原本應該在僱主家裡看孩子,但僱主夫妻每天上午9點出門,有時候晚上八九點才能回來,為了方便育嬰師,夫妻倆選擇每天上班時把孩子送到王大姐家裡寄養,要是他們倆實在沒有空,孩子晚上就跟著王大姐住了。「其實有時候我們也挺可憐孩子的,他們長時間看不到自己的父母,跟我們育嬰師比父母還要親。」王大姐稱,她們最喜歡照顧周歲以下的孩子,那時候的孩子不會亂跑,也不容易摔倒。
記者了解到,除了找育嬰師寄養孩子外,還有些工作太忙或者需要出差的家長,選擇把上小學的孩子寄宿在家教老師的家裡,支付報酬讓家教老師照顧孩子的吃住和學習。
心理專家
再不陪孩子 他們就長大了
記者就「新寄養兒童」現象諮詢了凡敬心理研究院的陳雷院長,他也是市南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的站長,他告訴記者,近期出現很多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他們都是在遠離父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親子關係,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其他任何關係都無法取代的。而現在一些80後乃至90後年輕父母寄養孩子,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並沒有做好養育下一代的準備,而被自己的父母逼著結婚生孩子,也是因為這種不自願,導致他們很多人都覺得沒玩夠,心理不夠成熟,將孩子塞給了自己的父母。
「他們為了孩子可以付出金錢,甚至付出生命,但卻不願意付出足夠的時間與關愛。」陳雷院長稱,不是跟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個屋簷下,就是陪伴孩子。陪伴孩子需要多拿出一些時間去跟他們溝通,去教育他們。特別是0到3歲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愛。跟著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脾氣古怪、任性、不合群等特徵,也就成為了大人眼中的「熊孩子」。等到孩子們長大後,性格已經成型,對父母和祖父母都有逆反心理,父母再想關愛教育他們,卻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青島新聞網-青島早報 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