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留守兒童展示自己收到的新年禮物。中新社記者 王駿 攝
中新社巴中2月17日電 題:留守兒童家庭:短暫歡聚後的期待
作者 徐楊禕 王哲
眼看著父母又將離開自己再次外出務工,而屬於自己的QQ號還遙遙無期,9歲的四年級學生牛亮心中酸楚不已。
牛亮出生在浙江寧波的出租屋裡,不足一歲就被送回老家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三江鎮,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成為中國農村「九九六一三八」部隊中的一員。「九九六一三八」部隊,是世人對留守在農村老家的老者、婦女、兒童的稱謂。
在身高不足1米4的牛亮心中,「爸爸」和「媽媽」只是一個概念,「記得最清楚的是他們的影子。」
丙申猴年,父母回到家中,一家人歡聚老屋,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如今假期已過大半,父母即將遠行,團圓只能再待來年。不過與即將的分別相比,這位小男生更關心何時才能申請到一個屬於自己的QQ號。
春節期間,面對許久未見的父親,牛亮提出了一個新年心願:申請一個QQ號,方便和同學們聯繫。這個請求被父親牛勇直接拒絕,他認為QQ聊天會影響兒子的學習,言語頗為嚴苛:「只曉得耍手機,還有寒假作業沒做呢!」小牛亮苦苦哀求許久未果,委屈得嘟起了嘴,流下了眼淚。
在四川農村,像牛亮一樣與父母分離留守家中的兒童還有許多。截至2014年2月,四川農村未成年人有1200多萬,其中留守兒童368萬。當中不少人,因為與父母缺乏溝通,存在學業偏差、心理失衡、道德失範、情感缺失等突出問題。
家住巴中市恩陽區玉山鎮南陽村的楊強林,年近20歲,剛上高中一年級,被村裡人稱作「大齡留守兒童」。
「我以前是跟爸爸媽媽在浙江讀書,小學和初中都是在浙江上的。」楊強林告訴記者,由於在浙江聽不懂當地方言,學習成績很差,「我被送回來重新再讀初中,所以現在要20歲了才讀高一。」
儘管如此,楊強林的成績也沒有明顯改善。「媽老漢(四川方言『父母』之意)經常在電話裡罵我,有的時候我只有躲在被窩裡哭。」楊強林說,他不明白為什麼每次和父母的溝通總是伴隨爭吵,自己明明已經很用功,但父母總是一味苛責。
母親戚利瓊認為與兒子的溝通十分困難,一旦話說重了就會在電話裡吵起來,「經常把我都氣得哭。」戚利瓊表示,平日她和丈夫不在兒子身邊,對其學習生活的真實狀況完全不知曉,「每次多問兩句,總會不歡而散。」
對於這一現象,成都醫學院心理系教授陳孜表示,親子溝通出現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但留守家庭因情況特殊相對更為嚴重。「主要是因為長期分隔,相互不了解、不理解,對溝通方式也不理解。」
多年從事相關方面研究的陳孜為四川農村數百萬個留守兒童家庭提出了三點建議。「儘量減少分隔時間,增加相聚時間,不要僅是春節才相見。」陳孜說,其次是增加交流的機會和方式,「除了打電話,還可以選擇發簡訊、寫信、寫日記等形式。」第三個建議則是,需要周圍的人對兒童、父母進行正確的引導,從旁人的角度客觀地引導雙方增進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