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留守兒童」 金湯匙代替不了父母的愛

2020-12-22 搜狐網

  粉色的公主床、數十個芭比娃娃、成套的童話故事書……5歲的心心(化名)過著公主般的生活。由於父母常年忙於生意,心心的好朋友是一隻棕色的泰迪熊,她成了一位留守的「孤獨公主」。

  留守兒童泛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到城市打工,而他們卻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但在一些富裕家庭裡,也有一些「富孩子」成了新型「留守兒童」,衣食無憂的生活背後是精神的空虛和教育的缺失。12月10日,記者走訪了省城幾個富裕家庭,傾聽含著金湯匙的「留守兒童」的呼聲。

  最好的朋友:棕色玩具熊

  石雙林是孝義一家洗煤廠的老闆,在他和妻子的經營下,生意做得順風順水。考慮到省城的綜合條件較好,兩年前,他在省城太榆路附近買了一套大房子,將母親和女兒心心從老家接來一起住。

  石雙林的家很是氣派,牆上掛著大大的超薄液晶電視,高檔沙發臥在一側,兩尊碩大的古色古香的花瓶矗立在門兩側……心心的房間裡更是堆滿了數不清的玩具熊和芭比娃娃。

  「心心很喜歡這些玩具,有時可以坐在地板上玩一整天。孩子不喜歡幼兒園,一去就哭鬧,我們只好給她報了早教班,每周末去上課。有時老師會布置一些大人和孩子一起讀英文的作業,我年紀大了,也不會讀。」心心的奶奶對記者說。

  由於洗煤廠需要料理,搬來太原不久後,石雙林就和妻子一起又回到孝義住了。大概兩周回太原一次,遇到業務多的時候,有時一個月也見不到女兒,心心的生活全由六十多歲的奶奶照料。談到孩子的生活,老人說:「每次心心父母從太原回孝義時,心心都哭鬧得很厲害,後來我就帶孩子出去玩,他們才能放心走。現在,孩子不大願意和樓下的小朋友玩,經常一個人對著玩具熊玩過家家。」

  隨後,記者電話聯繫到了心心的媽媽。她告訴記者:「我也很想念女兒,可是孩子爸爸一個人料理廠子,我又放心不下。一想起女兒,總覺得很虧欠,只能是每次回家時給她帶些好吃的、好玩的哄哄她。」

  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總不能還讓她「留守」在家吧?對於記者的提問,心心的媽媽表示:「我也考慮到這個問題了,我打算還是把孩子接回老家上小學吧,等她再大一點兒,再送到太原上學。」

  採訪過程中,穿著蓬蓬裙的心心一直擺弄著一隻棕色玩具熊。當記者逗她,能否玩一下她的玩具熊時,心心用一口孝義普通話,奶聲奶氣地說:「不給玩,這是我媽媽給我的!」

  最幸福的事:給父母背課文

  今年24歲、剛從大學畢業的史景龍,算是一個曾經的新型「留守兒童」。

  因為家境優越,史景龍從小就生活在同學們「羨慕」的目光裡。史景龍的爸爸是一名高管,工作很忙,媽媽是個女強人,經營著一家美容院。「由於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我基本上是保姆看大的,聽大人說,我直到3歲才會開口叫媽媽。」回憶起童年,史景龍對保姆張阿姨的感情最深,「張阿姨早已經不做這行了,可是只要我一有空,就去她家蹭飯。」「上小學那會兒,老師會經常布置背課文的作業,並要求家長籤字。這是我最苦惱的時候,因為我父母很晚才回家,我只能讓張阿姨給我籤字。那時的我,覺得給父母背課文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史景龍說,他媽媽一直都很忙,直到他高考時,才在家陪了他一個月。

  現在,史景龍一個人住著一套房子,在他的臥室裡,很少看到與家人的合影,更多的是NBA明星海報和閒置的吉他。他也和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忙著找工作。提及為何不與父母一起住時,他說:「我已經適應了一個人的生活,我現在和他們沒話說,住在一起,兩句話不對就會吵。」

  心理專家:每周抽一天時間陪孩子

  衣食無憂、零花錢裝滿口袋的孩子們,心裡卻是空虛的,急需父母的愛來填滿「孤獨」的童年。

  婚姻家庭心理專家張老師分析,在類似於「半空巢」的家庭裡,這些企業家子女的童年遠沒有普通家庭的孩子幸運。「忙工作」,似乎是世界上對於我國企業家的統一的認知。這些童年在保姆或老人看護下度過的孩子,就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留守兒童」。

  孩子的父母花大價錢送他們學習各種特長,甚至出國深造,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親情關懷和家庭教育。這些「留守兒童」雖然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但心理卻是匱乏的。在他們心中,對於父母的情感也很模糊,有時會覺得即使父母在身邊,也不會關心自己。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心理,有時會影響到孩子長大後對社會的認知。

  中國人很注重親情,對家的概念特別注重。賺錢以後,買大房子,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會住在一起。看孩子,已經成為老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標誌之一。而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教育理念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尤其在童年時代,孩子認知的形成多數來源於家庭教育中的人際互動。缺乏父母關愛、或在老人寵溺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養成驕縱任性的個性,在面對挑戰與壓力時,也不容易承受挫折與困難。

  張老師建議,關愛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僅僅是外在的物質條件。富裕家庭的孩子大都擁有最多最好的教育資源和生活條件,但其實孩子們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關心與愛。忙於工作的家長們,在一周內,至少抽出一天的時間作為「家庭日」,專心陪伴孩子,分享他們生活中的快樂與憂愁。

  本報記者 田曉瑛

相關焦點

  • 「缺席」的父母,不缺席的愛!雲陽泥溪小學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
    和父母在一起過生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事,但對留守兒童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為了彌補這一缺憾,讓他們感受到父母一樣的關愛和溫暖。在雲陽縣民政局、泥溪鎮黨委及泥溪小學的大力支持下,企航社工圍繞「父母,我,老師」,精心策劃了本次「童心相伴,溫暖續航」集體生日會活動。
  • 留守兒童到底有多苦,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
    3.妨礙留守兒童養成健康的性格心理學家榮格曾在他的著作裡說過:一切的性格缺陷都是因為他有一個不健全的童年。可以說,除了先天上的不足,孩子後天一切行為和心理上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沒有安全感,感覺沒有強大的後盾保護自己。遇事無人溝通、理解,所以容易形成孤僻、膽小的性格。
  • 女童對著攝像頭喊爸爸,留守兒童的父母很無奈,老闆的做法暖心了
    有的父母因為生活條件原因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一年也見不了孩子幾次面,於是我們把這些見不到父母獨自留在家中的孩子,統稱為留守兒童。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常見。留守兒童的家庭一般都不富裕,父母為了更方便地打工掙錢,也不會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般這種家庭的父母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不會有高薪的工作,他們一般在工廠裡做工人或者是在勞動工地做農民工,都是一些體力活或者是別的比較勞累的工作,把孩子帶在身邊也不方便,也沒有時間和心思去關心孩子。
  • 留守兒童的父母有多難
    談及造成留守兒童困境的原因時,總有很多人拋開大城市落戶難的根源,而是轉向指責留守兒童的父母不管不顧。比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某主任在接受中國新聞網的採訪時表示:「想從根本上改善留守兒童的悲劇,父母首先要回歸家庭」。父母當然不希望與孩子分別,更不希望看到他們留守在家的種種不如意。但為什麼那麼多父母寧願骨肉分離,也要背井離鄉?又是什麼讓父母不能與孩子相伴?
  • 留守人口研究|鄔志輝、李靜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同時,低齡留守兒童需引起社會各界重視,他們自理能力較差、生活學習習慣尚處形成階段、與父母的感情處於培養階段,如不及時予以引導和呵護,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方式、消極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這將影響孩子一生。為此,要通過家長學校等方式指導低齡留守兒童監護人科學地引導孩子行為和品德的發展。
  • 肯德基小候鳥基金為留守兒童家庭推出親子溝通手冊
    如此珍貴的團圓時刻,如何讓在小候鳥家庭順暢溝通,擁有其樂融融的春節?  2018年春節,肯德基小候鳥基金聯合公益機構「上學路上」、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等發起「候鳥歸來·有愛好好說」公益行動,聚焦幫助久別重逢的留守/流動兒童與父母更好地溝通,邀請專家編寫《2018「小候鳥」親子溝通指南》,幫助小候鳥家庭的父母們更好地與孩子交流溝通,盡享新春期間的美好團聚時光。
  • 「寒冬送溫暖 把愛帶回家」 黑龍江關愛留守、困境兒童在行動
    為使廣大兒童度過一個安全、文明、祥和、溫暖的假期,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良好氛圍,黑龍江省婦聯積極響應全國婦聯部署,在全省開展「寒冬送溫暖,把愛帶回家」雙萬結對寒假特別行動,各地婦聯上下聯動,廣泛動員各類志願者與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結對關愛,幫助廣大兒童和家庭學習法治安全知識,樹立良好家風。
  • 關愛留守兒童 惠迪吉:為社會打造「愛的共振腔」
    人民網上海8月29日電   8月22日,上海大劇院中劇場內,由惠迪吉關愛留守兒童「愛的共振腔」真實案例改編原創的互動體驗心理劇《小藝的故事》正在上演,與此同時,在山西呂梁離石區,惠迪吉「愛的共振腔」之合家歡團輔活動也讓近50戶留守兒童家庭深受觸動。
  • 志願者為留守兒童送上冬日溫暖
    為響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中建五局超英志願服務隊近日來到四川省眉山市牧馬鎮蓮花村開展了「情系留守 愛暖童心」為主題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15名兒童均為當地貧困留守兒童,最大的11歲、讀六年級,最小的今年三歲、剛上學前班。活動現場,青年志願者們與小朋友做遊戲、講故事,一起繪畫、剪紙,並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文具、籃球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我今年第一次收到新書包,很開心!謝謝哥哥姐姐。」8歲的留守兒童靜靜開心地說。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職責
    假如你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請您在外出務工時認真考慮:要麼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要麼一方留家照料,要麼委託有監護能力的親屬或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首先,委託兄弟姐妹或親戚鄰居監護照料未成年子女,一定要籤訂《留守兒童委託監護協議》;其次,外出後要常與孩子電話溝通,除了學校生活,應該更多與孩子進行情感溝通;然後,常與孩子的老師、在家監護人等保持溝通;最後,如家庭生活困難或發生突發性、臨時性問題,請及時向村委會、鄉鎮政府報告,符合條件可申請低保、殘疾人「兩補」、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
  • 在爸媽身邊一起吃苦,還是做有錢的留守兒童,孩子內心父母知道嗎
    現如今,養孩子成了一件讓父母壓力特別大的事情。家裡養一個孩子,就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所以為了能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賺更多的錢,爸爸媽媽就只能背井離鄉,把孩子交給家裡的老人帶,逼不得已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 城市也有「留守兒童」?都怪父母的無效陪伴,比農村留守更可憐
    說到留守兒童,一般人都會想到農村裡的孩子,因為父母到外地打工,只能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成長。但是,現在的城市裡也出現了很多隱形式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雖然一直跟父母待在一起,但是卻跟留守兒童沒什麼兩樣。而他們之所以變成「隱形留守兒童」,其實都是因為父母的無效陪伴造成的,一般表現為以下這幾點,家長們快看看有沒有自己。陪伴只重時長不重質量很多家長認為,只要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就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了,但是現在多少家長是坐在孩子旁邊,但卻一直低著頭刷手機。這種陪伴只重視時間不重視質量,孩子無法跟父母建立情感上的聯繫,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老人管不住,父母話不聽,部分留守兒童叛逆背後的原因分析
    很多相關的家庭都有自己所面臨的的無奈。比如家境困難,孩子撫養壓力大,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地打工賺錢。而這樣就導致留守兒童的產生。他們從小便跟隨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長大,沒有父母的陪伴,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有著別人難以體會的心酸。 老人管不住,父母話不聽 小梅是一名留守兒童,家住在一個貧困山村。家裡有一個弟弟小海,不過她和弟弟不同,弟弟從小就一直跟在父母身邊,而小梅則是和爺爺一起長大。
  • 留守兒童的這個假期有點甜
    留守兒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每年的春節是孩子最高興也是最失落的時候,因為他們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媽媽見面了,但同時相聚總是短暫的,每年一到了農民工返程的時節,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得不和留在家裡的孩子說「再見」的時候,親情離別的一幕總是讓人心酸。
  • 黑龍江:父母就地過年 留守兒童有專人監管
    楊曉光介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近日,按照民政部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寒假春節期間父母就地過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就相關工作作出具體安排,明確提出要做好底數排查、落實監護責任、開展關愛服務、暢通救助渠道、落實疫情防控 5 個方面工作。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本報通訊員黃海濤    一樣的炎炎夏日,不一樣的暑期生活。當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參加各種夏令營時,在廣大的農村,卻有一大群孩子在時不時地眺望遠方的城市,想念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 攜手「童」行 靜待花開 為萬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
    攜手「童」行 靜待花開為萬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陽光下的奔跑,同伴間的嬉戲,父母前的撒嬌,是我們能想到孩子們美好童年的模樣。但有這樣一群孩子,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將他們留在了農村,他們大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心靈的成長面臨眾多現實的挑戰……湘潭市致力於超越城鄉之別,扎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保護網,為全市10363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
  • 為什麼中國的留守兒童群體竟如此'龐大'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本次摸排的對象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隨遷子女超1260萬,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2200萬。
  • 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作者:吳板橋  16歲孩子不會自己洗澡、一餐飯沒魚沒肉就嚷著點外賣、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上網追星——這是剛摘帽貧困縣裡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儘管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根據筆者調研,這並非個案。「富養」留守兒童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令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