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虐待孫女被拘,揭開留守兒童之苦:小小年紀,被迫早熟

2021-01-22 朵媽讀童書

這兩天,河南信陽一名奶奶虐待7歲親孫女被拘的消息刷了屏。

人們驚異於施暴者的身份:小女孩的親奶奶,更痛心於小女孩身上的累累傷痕。被電線、水管抽打過的皮膚,結了厚厚的痂,用鉗子夾傷的傷口,長長血印仍然清晰可見。

而這一切的事發,是因為鄰居們看著面黃肌瘦、營養不良的小女孩,實在是良心難安,忍無可忍,最終選擇向警方報警。

面對警察和自己的子女,這位施暴老人的理由是:孩子調皮不聽話,自己是為了管教她,所以才動手打人。

目前,奶奶已被警方控制,小女孩的爸媽也已回到她的身邊,傷口好轉,把身體調理過來,並不需要太久時間。

只是整個事件中,除了女孩身上觸目驚心的傷痕,還有她接受鄰居們問詢時表現出的乖巧與聽話,透露出了留守兒童們遭受的最普遍,影響最深遠,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傷害:和年齡不成正比的早熟。

大面積的傷口,很容易激發大家的同情和愛心,卻也讓人們不自主地忽略了:外傷易好,心傷難解。

在留守歲月生活中,那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獨力依靠自己生存、小心翼翼的察顏觀色,以及長時間的精神緊張、恐懼對幼小心靈的傷害,很可能形成心理陰影,伴隨他們一生。

01、無依無靠的孤獨感

在鄰居們拍攝的視頻中,有人問小女孩:「爸媽平時沒有打電話嗎?為什麼沒有告訴爸媽?」她沉默下來,沒有回答。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留守兒童中的普的現象,被問及與父母親有關的問題時,他們大多遲疑,沉默,最終無話可說。

這種情形,出自於他們本能的生活經驗:如果希望常常落空,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不抱希望。

因為希望越大,失望的痛苦就越深。這些留守兒童,大都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盼望著父母多關心關心自己,早點回到自己身邊,可是大部分的情形是,盼望落空。

最後,即使等到父母歸來,由於長時間的疏遠,和父母相處時的模式也變得十分怪異,既想親近,又親近不起來。

02、獨力依靠自己生存

有一些留守兒童家庭,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要說照顧孫輩,就是獨力照管自己都不容易。

所以在這種家庭中,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承擔了家庭的重擔,過早懂事起來。

同齡人還在跟父母撒嬌的階段,他們可能就要承擔起獨自學習、洗衣、做飯、做農活、甚至照料老人的責任。

在紀錄片《山童,別哭》中,那些留守的兒童們,自己上學,自己做作業,自己做飯洗衣,甚至帶爺爺奶奶去醫院看病,如果拋開年齡去看,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已經幾近成人。

03、小心翼翼察顏觀色

運氣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即使無法經常獲得父母的愛,也能從家裡老人處得到關愛和溫暖。

可是,那些關係不睦的家庭中,兒童不僅僅沒法獲得溫暖,還需要小心翼翼看人眼色生活。

這種生活在自己家,卻像是寄人籬下的感覺,會讓一個人變得極其敏感、多疑和缺愛。

在守留兒童的故事中,有許多讓人淚目的細節:吃飯只敢盛一碗,有好吃的菜不敢多夾,洗衣服不敢多用洗衣粉,在外受了欺負只能對著稻草說。

每一天都把神經崩得緊緊的,生怕不一小心,惹得家裡長輩不高興了,沒來由就受到懲罰。

04、長時間的精神緊張

更慘的情形是,體罰、家暴,每天生活在驚恐之中。有個讀者給我來信,說他小時候就個留守兒童,在家裡挨打是家常便飯。

任何一點小事,都是爺爺打他的理由,考試不及格要打,和村裡小朋友打架要打,頑皮偷了別人家的水果要打,吃飯撒了要打。挨打不分場合,工具順手就行,筷子可以,掃帚,凳子,竹條。

他說他那會並不覺得怎麼委屈,心裡裝滿的只有怒火和仇恨,每天想的就是怎樣快快長大,可以把他爺爺暴打一頓,出口惡氣。

好在後來他成績不錯,考上了大學,逐漸才走了出來。

更多的孩子,每天提心弔膽生活在恐懼的狀態下,有些變得膽小,多愁,畏畏縮縮,有些則選擇到社會上去尋求精神慰藉與溫暖,過早的和一些混社會的小年輕成為了朋友,最終被引入歧路。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在此小編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吧,要知道,爸爸媽媽對孩子來說,是永遠無法被替代的存在!

相關焦點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今天我去了村裡的留守兒童之家,一待就是一整天,那裡有圖書室、繪畫室、文體室……還有很多小朋友,可好玩了!」這是不久前,田田在日記裡寫的話。    田田是沈丘縣卞路口鄉大郭莊村的一名高年級小學生,父母均在寧波打工。暑假期間,她常去村裡的「新希望留守兒童之家」,在那裡不僅能讀書、畫畫、做遊戲,還能與千裡之外的父母視頻通話。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性早熟兒童增多 6歲女童乳房發育來「大姨媽」
    近幾年來,性早熟兒童不斷增多。醫學上的性早熟是指男孩9歲前,女孩8歲前出現第二性徵的發育。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專家梁向榮介紹,他們平均每周要接診三四十名性早熟兒童,而在兩年前,每周大概接診二十名。
  • 留守兒童到底有多苦,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
    我們心疼孩子之餘,不禁會埋怨孩子的父母不近人情,怎麼狠心丟下孩子?但一句「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道盡了多少父母的無奈。像這樣本應該被父母抱在懷裡,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卻只能孤零零的長大,人們稱其為「留守兒童」。什麼是留守兒童?
  • 7歲女童遭虐待,自曝曾被奶奶用老虎鉗夾手……
    1月20日晚21點55分,由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重點年度節目《成長啟示錄》,和您一起關注留守兒童之「困」。2019年7月,河南省信陽市息縣公安局包信派出所接到報案,當地一名女童疑似遭到虐待。
  • 奶奶超市暴打孫女,隔代「親」還是「虐」,隔代人養育孩子的弊端
    導讀:奶奶超市暴打孫女,隔代「親」還是「虐」,隔代人養育孩子的弊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奶奶超市暴打孫女,隔代「親」還是「虐」,隔代人養育孩子的弊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廣東臺山華僑「留守兒童」成不可忽視問題
    隔代教育存在弊端  華僑「留守兒童」多跟隨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家教育孩子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但卻存在以下弊端:  一是老人大多學歷偏低,重養輕教。  二是過分溺愛,管教不嚴。  三是觀念落後,方法陳舊。一些落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 留守兒童的心酸變甘甜 文/李翠平
    可憐的寶寶,只有在奶奶爺爺的照顧下,靠奶粉長大。所以這樣的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已經缺失了良好的兒童期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出的孩子,由於奶奶爺爺教育觀念淡薄忽視學業上的管教,所以孩子的成績大部分不好,有的家長認為讀書沒有什麼用,處長大也是出去打工,所以只是應付學業。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很多時候,遠遠超過了父母。當孩子犯錯時,長輩會特別容易縱容幫孩子求情,令孩子有恃無恐。
  • 五歲「留守兒童」看哭父母,小身板扛起大背簍,餵雞餵鴨姿勢優美
    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是他的爺爺帶他來找我請教一道題目,他站在旁邊聽我講著,時不時地掰著手指比劃,後來聽我外婆說這個孩子很懂事,爸媽都出去打工了,這麼小年紀在家還幫爺爺奶奶幹活。此時的我很慶幸在我很小時候爸媽能夠一直陪著我。
  • 爺爺為哄孫女吃藥,打扮成小公主,令一旁的奶奶嫉妒不已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喲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現在很多人生完孩子之後,就選擇出去繼續完成自己的工作,將孩子留家裡的老人幫忙帶,而家裡的老人剛好處於退休的年紀,有時間幫忙帶娃,於是出現了一堆爺爺奶奶帶孩子的現象出現。
  • 「彩虹橋兒童之家」來了,留守兒童放學後有了好去處
    記者楊濤 攝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我市成立第三家「兒童之家」校長陳作棟介紹,全校93名學生80%都是留守兒童,他們長期遠離父母,基本上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普遍存在缺少管教、沒有安全感、學習沒有信心等問題,有的孩子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彩虹橋兒童之家』成立後,社工們建立了心理輔導室、讀書室、
  • 關注留守兒童:5歲的女孩想念書給媽媽聽
    對城裡孩子來說,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節日,對於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來說,卻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更不用說歡歡樂樂地過一回了。    在當今中國廣大的農村,一大批青壯年去往外地城市打工。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他們的孩子只能留在老家,成為留守兒童。    兒童的成長直接關係到祖國的未來。
  • 杭州9歲女孩死亡背後,是中國6877萬留守兒童的悲哀
    她不過是全國6877萬留守兒童之一。媽媽2歲離她而去,從此再未謀面。爸爸外出打工,難顧她周全。唯一的依靠,就是爺爺奶奶。相關論文曾表明,比起其他社會群體,留守兒童有天然的監護缺陷。 見到孩子退機票,租房前特意向奶奶要求看看小孩,純粹是奔著孩子去的。什麼獻祭、冥婚,說到底就是誘拐留守兒童,行齷齪之事罷了。
  • 拍照漢字轉拼音、AI朗讀,為留守兒童做點事
    留守兒童幾個月前看到讓人心痛的一幕,至今仍不能釋懷。 那天晚上下班在便利店買東西的時候,碰見樓上鄰居老奶奶,領著滿臉淚痕的六、七歲的小孫女,拿著語文書來找店主幫忙。用聽不懂的四川話加上手勢,大概意思應該是今天學的課文要求會背,但現在小孫女還不會讀。店主指著課文,問小姑娘,會讀嗎?小姑娘搖頭委屈的又哭了起來。父母工作忙,長年在外,對下一代的照看和教育都推給了爺爺奶奶。也就是爸爸媽媽在外打工掙錢,爺爺奶奶照看孫子、孫女。 爺爺奶奶們有不少識字的,但也擋不住家鄉話的口音,誤導孩子。
  • 一家五名留守兒童池塘溺亡 全家僅剩下一子(圖)
    80餘公裡的一個偏遠小山村,一位年已72歲的老農王久壽的家門前,擺著五口臨時製作的簡易棺木,裡面靜靜地躺著他五個年幼的孫子和孫女。「寶蘭、寶婷、心滿、意族、玉波,我的親孫女、乖孫子,你們走得太慘了,爺爺奶奶對不起你們呀!……」聽著兩位老人撕心裂肺般的呼喊,眾人在拉著兩位老人的同時,也無不傷心落淚。  不久,幾個上了年紀的男子抬著五口棺木來到距村後不到1裡路的一座小山坡,這裡就是掩埋安葬五個孩子的地方。  王久壽老人硬撐著來到墓地,他手裡還拿著一個小鼓不停地敲著,說是為五個孩子送一程。
  • 奶奶把孫女放到購物籃,致下巴割出口子,奶奶:老百姓看不出英文
    奶奶把孫女放到購物籃,致下巴割出口子,奶奶:老百姓看不出英文英語目前是作為全球通用語言之一,可以說其使用的普遍度可見一斑,但是很多年紀大的爺爺奶奶並沒有普及英文教育,所以很多情況下,他們不僅聽不懂英文,就連公共場所裡簡單的英語標識都看不懂。
  • 因擔心沒錢上幼兒園,孫女不讓奶奶買草莓,別讓「哭窮」毀了孩子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換而言之,只有讓孩子適當的吃一些苦頭經歷過一些挫折,孩子才知道現在的物質生活來之不易,進而也就懂得了節約和珍惜,所以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哭窮」。李奶奶有個5歲的小孫女叫可可,由於李奶奶和兒子兒媳並不在同一個城市生活,所以李奶奶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自己的小孫女了。
  • 廣元市朝天一小教師家訪留守兒童帶來的思考
    為了進一步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今天下午,朝天一小全體教師分組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家訪。我、楊香琳、吳仕文老師和德育校長魏小平老師為一組對朝天鎮雙河村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家訪。我們首先進入的是郭欣怡小朋友家。
  • 2歲孫女經常無故大哭,奶奶掀開她衣服後,毫不猶豫報警了
    彤彤剛出生後不久,她的父母就因為感情不和分開了,在彤彤兩歲的時候他的爸爸選擇了再婚,彤彤也有了新媽媽,爸爸工作十分繁忙,而奶奶又留在農村生活,彤彤大多數時候都和新媽媽在一起。於是奶奶趁著後媽不注意,偷偷掀開了孩子的衣服,結果卻看到孩子身上有著許多青紫的痕跡,一看就是被人掐出來的,奶奶憤怒又心疼,毫不猶豫地報警了。
  • 我國53萬兒童「性早熟」,這3類東西害娃不淺,很多家長還在買
    我國53萬兒童「性早熟」,這3類東西害娃不淺,很多家長還在買留守在家的小奇,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回家一次。小奇跟著爺爺奶奶住,每個月爸媽都會給小奇和爺爺奶奶寄生活費,爺爺奶奶用得少,除了日常的生活開銷,就是給小奇零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