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河南信陽一名奶奶虐待7歲親孫女被拘的消息刷了屏。
人們驚異於施暴者的身份:小女孩的親奶奶,更痛心於小女孩身上的累累傷痕。被電線、水管抽打過的皮膚,結了厚厚的痂,用鉗子夾傷的傷口,長長血印仍然清晰可見。
而這一切的事發,是因為鄰居們看著面黃肌瘦、營養不良的小女孩,實在是良心難安,忍無可忍,最終選擇向警方報警。
面對警察和自己的子女,這位施暴老人的理由是:孩子調皮不聽話,自己是為了管教她,所以才動手打人。
目前,奶奶已被警方控制,小女孩的爸媽也已回到她的身邊,傷口好轉,把身體調理過來,並不需要太久時間。
只是整個事件中,除了女孩身上觸目驚心的傷痕,還有她接受鄰居們問詢時表現出的乖巧與聽話,透露出了留守兒童們遭受的最普遍,影響最深遠,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傷害:和年齡不成正比的早熟。
大面積的傷口,很容易激發大家的同情和愛心,卻也讓人們不自主地忽略了:外傷易好,心傷難解。
在留守歲月生活中,那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獨力依靠自己生存、小心翼翼的察顏觀色,以及長時間的精神緊張、恐懼對幼小心靈的傷害,很可能形成心理陰影,伴隨他們一生。
01、無依無靠的孤獨感
在鄰居們拍攝的視頻中,有人問小女孩:「爸媽平時沒有打電話嗎?為什麼沒有告訴爸媽?」她沉默下來,沒有回答。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是留守兒童中的普的現象,被問及與父母親有關的問題時,他們大多遲疑,沉默,最終無話可說。
這種情形,出自於他們本能的生活經驗:如果希望常常落空,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不抱希望。
因為希望越大,失望的痛苦就越深。這些留守兒童,大都知道父母在外打工,盼望著父母多關心關心自己,早點回到自己身邊,可是大部分的情形是,盼望落空。
最後,即使等到父母歸來,由於長時間的疏遠,和父母相處時的模式也變得十分怪異,既想親近,又親近不起來。
02、獨力依靠自己生存
有一些留守兒童家庭,老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要說照顧孫輩,就是獨力照管自己都不容易。
所以在這種家庭中,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承擔了家庭的重擔,過早懂事起來。
同齡人還在跟父母撒嬌的階段,他們可能就要承擔起獨自學習、洗衣、做飯、做農活、甚至照料老人的責任。
在紀錄片《山童,別哭》中,那些留守的兒童們,自己上學,自己做作業,自己做飯洗衣,甚至帶爺爺奶奶去醫院看病,如果拋開年齡去看,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已經幾近成人。
03、小心翼翼察顏觀色
運氣好一點的留守兒童,即使無法經常獲得父母的愛,也能從家裡老人處得到關愛和溫暖。
可是,那些關係不睦的家庭中,兒童不僅僅沒法獲得溫暖,還需要小心翼翼看人眼色生活。
這種生活在自己家,卻像是寄人籬下的感覺,會讓一個人變得極其敏感、多疑和缺愛。
在守留兒童的故事中,有許多讓人淚目的細節:吃飯只敢盛一碗,有好吃的菜不敢多夾,洗衣服不敢多用洗衣粉,在外受了欺負只能對著稻草說。
每一天都把神經崩得緊緊的,生怕不一小心,惹得家裡長輩不高興了,沒來由就受到懲罰。
04、長時間的精神緊張
更慘的情形是,體罰、家暴,每天生活在驚恐之中。有個讀者給我來信,說他小時候就個留守兒童,在家裡挨打是家常便飯。
任何一點小事,都是爺爺打他的理由,考試不及格要打,和村裡小朋友打架要打,頑皮偷了別人家的水果要打,吃飯撒了要打。挨打不分場合,工具順手就行,筷子可以,掃帚,凳子,竹條。
他說他那會並不覺得怎麼委屈,心裡裝滿的只有怒火和仇恨,每天想的就是怎樣快快長大,可以把他爺爺暴打一頓,出口惡氣。
好在後來他成績不錯,考上了大學,逐漸才走了出來。
更多的孩子,每天提心弔膽生活在恐懼的狀態下,有些變得膽小,多愁,畏畏縮縮,有些則選擇到社會上去尋求精神慰藉與溫暖,過早的和一些混社會的小年輕成為了朋友,最終被引入歧路。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在此小編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儘量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吧,要知道,爸爸媽媽對孩子來說,是永遠無法被替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