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心酸變甘甜 文/李翠平

2021-02-15 魯西南文藝

(圖/李翠平)

 

一次家長會,孩子與家長互動時,兩個孩子的家長沒有來,孩子很無助,很可憐的樣子,我一手拉著一個孩子,我陪著孩子一起哭泣難過,其中一個孩子哽咽地對我說「老師,我已經記不清我媽媽的模樣了」我聽了心裡一顫,孩子繼續說「我從幼兒園時爸爸媽媽就把我送到了寄宿學校,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爸爸媽媽…」孩子在我懷裡哭泣,斷斷續續的說著……,我心裡非常難過,留守兒童需要家長的陪伴,渴望母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每個人與社會接觸,初步入人生的起點,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品質,人生理想,興趣愛好等等,首先在家庭中萌發與啟迪,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三歲幼兒是潛意識吸收心智階段,也稱敏感期,這時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陪伴。幼兒從出生到三歲左右,是父母的養育和教育最重要的階段。當一個小生命誕生,給家庭父母帶來無限喜悅和希望的同時,也讓父母從此擔起一份永遠的沉甸甸的教育責任。可是有的年輕夫妻生完孩子後,有的孩子三個月就交給了長輩撫養外出打工。可憐的寶寶,只有在奶奶爺爺的照顧下,靠奶粉長大。所以這樣的孩子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已經缺失了良好的兒童期的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出的孩子,由於奶奶爺爺教育觀念淡薄忽視學業上的管教,所以孩子的成績大部分不好,有的家長認為讀書沒有什麼用,處長大也是出去打工,所以只是應付學業。爺爺奶奶對孩子的溺愛,很多時候,遠遠超過了父母。當孩子犯錯時,長輩會特別容易縱容幫孩子求情,令孩子有恃無恐。所以隔代親導致對孩子溺愛產生任性,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

我國當前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農村中青年人不再滿足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隨著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大部分新型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許多農村中青年勞動力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外出打工,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從而我們要面臨一個新的教育問題,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雖然外出打工家庭經濟能力提高了,但是留守兒童生活水平卻沒有隨著家庭經濟的收入提高而改善,有的孩子吃不健康的三無產品。我班的一個孩子,長期就是寄宿生,沒有自律性吃東西不注意,小小年紀得了個怪病,家長得知後痛苦不已,痛恨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家庭教育的缺失,不僅對留守兒童身體造成了影響,在心理上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缺失父母關愛,導致產生孤獨感,影響交際,由於缺乏父母陪伴與關愛,留守兒童會產生自卑感性格孤僻,性格出現不良特質,嚴重者出現自閉症。有的父母覺得虧欠孩子,物質上一味地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我教過一個學生,本來成績是中上等水平,一段時間後成績一直下降,我觀察,這個孩子課堂上打瞌睡,無精打採的,我進一步了解到,孩子在寄宿生學校通宵打遊戲,玩手機,後來我知道這個孩子的家長給孩子買了一部手機。這個孩子最後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也走上了打工之路。

現在新型冠狀肺炎病毒肆虐全球,使人們隔離在家,這樣我們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孩子陪伴。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段時光,蹲下身子與孩子真誠地交談。具體的可以做到,與孩子一起上網課,一起讀本名著,一起唱唱歌,跳跳舞,一起做做家務等等一些親子活動。教育孩子正確認識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教育孩子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做到自我防護,遵守公共安全衛生。與孩子一起關注時政要聞。教育孩子要以鍾南山爺爺為榜樣,勇於擔當,樂於奉獻,做祖國的棟梁。 

留守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希望。所以我們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關愛留守兒童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

家長要盡職盡責,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作為留守兒童的家長,要增強教育孩子的責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角色。孩子的行為和優良的品質都需要家長以身作則,潛移默化中形成。打工賺錢,提高家庭經濟收入,這是應該的,但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快樂童年作為代價。有的家長只關注家庭的經濟收入,而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建議留守兒童的父母合理安排工作,儘量就近打工,經常回家與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親情關係,或者留一方照顧孩子,雙方外出打工者,也要定期和孩子交流溝通,進行心靈上安慰,經常回家看望,不要一去就是一年,不要讓孩子盼望父母望眼欲穿。

老師要親力親為。自從那兩個孩子與我談起記不清媽媽的模樣的時候,我儘快的與孩子的父母電話聯繫,告訴孩子的情況,並且制定了一個計劃,在用我的手機定期讓孩子與父母視頻,這樣改善了親子關係,孩子的成績逐漸提升。我定期在班級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班會,給留守兒童過生日,送小禮物,讓全體同學都來關心愛護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在班級裡感受到親情與溫暖。

  學校要擔起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責任,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心理學教師定期進行心理輔導,有效監管,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用慈母般的心關愛留守兒童,使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健康成長。

    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1)建立並完善農村教育監護體系。最基層的組織村支部要建立關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體系。

(2)努力整治學校周邊環境,學校周邊不能設置網吧以及危害學生安全的機構。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當前留守兒童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所以要解決好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攜手共進,為留守兒童共同撐起片藍天。

相關焦點

  • 堪比空巢老人般心酸的「留守兒童」,他們守望的又是什麼呢?
    隨著現在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走出農村,去到大城市去工作,而自然而然地他們的孩子就成為了留守兒童,常年見不到一面是常事,可是,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不走出農村又能怎麼辦呢,所以說,為了生活得更好,這是必然的,也是必須的,可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生活又有多麼的心酸呢?
  • 太心酸!一歲半留守兒童對著攝像頭喊爸媽,年底了該回家了!
    但外出的農村父母越多,也就出現了較多留守兒童,這一弊端基本無法避免。近日有段視頻在網上大火,一名留守兒童把攝像頭當成了爸爸媽媽,她呆呆地望著攝像頭,嘴裡不斷念叨著"爸爸回來媽媽回來",網友們看到這一幕,紛紛表示太讓人心酸!
  • 留守兒童:爸爸媽媽,你們什麼時候回來?
    留守兒童,相信我們並不陌生。父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孩子卻留在老家農村,有的與爺爺奶奶在一起,有的與外公外婆住,還有的託付給親戚,也有的寄宿在老師家,正是這樣,他們有了一個讓人心酸的名字:留守兒童。他們與父母各守一方,只能期盼過年時父母回來看他們一眼,陪伴他們過個團圓年。
  • 留守的兒童和孤獨的老人!章子欣不是唯一的悲劇!
    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多人以為只有農村才有留守兒童,卻不知在城市也有很多留守兒童,而且這些孩子面臨的問題更嚴重。所以如果我們要定義留守兒童,真正的區分應該的「父母是否長期在其身邊」。如此定義之下,我們或許就會發現自己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孩子,比如父母在北漂,孩子在老家城市和父母一起。或者是雖然在同一個城市,但是孩子長期跟自己的爺爺奶奶在一起,父母只是偶爾來看看的那種。
  • 6000萬留守兒童他們真的快樂嗎?
    當我看到一個一歲留守兒童對著監控喊爸爸的時候,我承認我一個大男人眼淚快出來了。一段在網上走紅的視頻,記錄了一位安徽安慶一歲的小女孩她正對著監控器喊著:爸爸。而孩子爸爸常先生提到由於自己常年在無錫打工,孩子今年一歲半了,一直也都是讓奶奶帶著,無奈之舉只能通過監控器溝通,常先生看著也很心酸想著過年早點回家去陪陪自己女兒。
  • 電影《念書的孩子》喚醒愛心 撫慰留守兒童心靈
    兒童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電影《念書的孩子》正是通過一個9歲農村留守兒童和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這樣一個故事,電影通過真實的描述,引導人們深刻解讀中國留守兒童內心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強烈的情感共鳴。電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影片。該片由劇作家孟憲明執筆,青年導演原雅軒執導,講述了9歲的留守兒童開開和爺爺在鄉村念書的故事。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留守兒童的這個假期有點甜
    留守兒童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每年的春節是孩子最高興也是最失落的時候,因為他們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媽媽見面了,但同時相聚總是短暫的,每年一到了農民工返程的時節,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得不和留在家裡的孩子說「再見」的時候,親情離別的一幕總是讓人心酸。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華陰市華山鎮:踐行新時代文 關愛留守兒童
    (通訊員:楊琪 汪冰濤)5月30日,華山鎮華麓社區聯合轄區共建單位華山稅務所開展「六一」兒童節慰問留守兒童活動,為幾位小朋友送去愛心書包、水杯等節日禮物和溫馨祝福。在留守兒童蘇俊城家中,黨員志願者們為他送上玩具、文具,孩子開心不已,還特別向大家展示他在學校中獲得的各種獎狀,爺爺拉著志願者的手連聲道謝。志願者們親切地同孩子們交流,詢問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們體驗到「六一」的快樂與幸福。
  • 很真實質樸的電影,留守兒童那純真的笑容讓人心酸
    這可能是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之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農村教育最好的電影作品了。最超乎意料的是電影中所有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也許只是把生活原樣呈現吧,卻真實得近乎可愛,佩服導演的駕馭能力。唯獨配樂走「感動中國」的路子讓人略微不滿意,其實整部影片基調非常克制與內斂,就是述說,卻可以擊中人心。人生和人性都是複雜的,那些辦學過程中所遇所見有善意美好、人性之光,也有自私自利、人性之暗。
  • 安利:留守兒童的廚房實驗
    餘放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看到孩子們吃黃豆蒸飯時的震驚和心酸——所謂的廚房只是一個草棚子,裡面只有一個高高的蒸爐,一頓蒸400多份黃豆蒸飯。一位老師站在臺階上,幫著孩子們把飯盒拿下來,每個人走過去認領自己的,整個過程都是靜悄悄的。儘管飯盒裡只有白飯和鹽水黃豆,但是孩子們吃得非常仔細,直到最後把整盒飯吃光,一粒不剩。
  •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為什麼這麼嚴重?隔代教育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因素
    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為什麼這麼嚴重?留守兒童的含義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無法與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口籍未成年人。為什麼現在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日益嚴重我想與這幾個方面有關。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以下是上海師範大學期刊社社長何雲峰的發言《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精要,轉載自探索與爭鳴雜誌微信公眾號。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社會和學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但不同時間點人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點不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社會問題。
  • 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的痛
    這,便是中國大地上6100萬留守兒童的痛!我的朋友說,她批准了這個特殊的請假,並說她無法不批准,因為聽那家長講得實在心酸。4最近看了一個關於留守兒童的演說視頻,演講者是作家陳嵐。她在演講中講到一個著名的實驗。
  • 我為留守兒童拍電影
    我翻看雜誌時第一次看到「留守兒童」這個詞,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留守兒童1985年12月,我出生於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一渡水鎮光安村棉花沙組。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村裡人陸續出去打工。1997年開始,我媽到廣州從化一家臺資玩具工廠上了十年班,我們姐弟三人的學費都是我媽打工掙來的。在工廠的時候,我媽總是想我們,我們就去鎮上拍照片寄給她。
  • 留守兒童到底有多苦,很多父母根本不知道!
    像這樣本應該被父母抱在懷裡,擁有快樂童年的孩子,卻只能孤零零的長大,人們稱其為「留守兒童」。什麼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託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宋英輝說,關於我國留守兒童的規模一直說法不一,有說法是6100萬,也有說法是6800萬。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留守兒童作為快速社會轉型期產生的人口群體,長期面臨親情的缺失以及拆分型家庭的生活壓力。在留守兒童所經驗的「結構」中,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教育系統的組織結構、村莊和家庭的生活結構直接作用於留守兒童社會化的特定時空。首先是城鄉二元的制度結構導致了留守兒童對於父母陪伴需求的一種糾結感。
  • 關注留守兒童:他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據了解,沈丘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勞務輸出大縣,現有留守兒童近6萬名,僅卞路口鄉及周邊4個鄉鎮就多達1.1萬多名。由於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大多跟著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還有少部分留守兒童長期寄住在學校,由學校代為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