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的痛

2020-10-18 販讀集團

1

中秋節過去了,千裡迢迢回來的人們,又將迢迢千裡地回去。來是「回」,去也是「回」,真不知哪邊才是家。

若說戶口本上的那個地方是家,可分明沒呆過幾天;若說幹活的那個地方不是家,卻又算是朝朝暮暮在那邊!

這樣的生活揪心,無奈!揪心孩子誰來管,無奈必須去掙錢。

然而揪心也得揪心,無奈也只能無奈。那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做不到同時擁抱又搬磚!而顯然搬磚迫切於擁抱,因為有一個簡單而基本的事實,就是人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做其它的事情。

所以在農村,在許多地方,生存依然是迫切於教育的第一需要。這,便是中國大地上6100萬留守兒童的痛!

2

聽朋友講過她班一個孩子的事。她教一年級,才開學沒幾天,一個孩子的爸爸就來給孩子請假。

她問什麼事,家長說也沒什麼事,因為他馬上要出去打工了,想帶孩子好好玩一天。

我的朋友聽了,先是感到驚訝和荒唐,說孩子上學很重要,而且這才開學沒幾天,正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怎麼可以請假帶出去玩呢?這會讓孩子對上學形成一種散漫的態度。

可是,孩子的爸爸頓現傷感之色,說自己與妻子離婚了,自己這一走就得到年底才回來,心裡很捨不得孩子,很揪心,而且孩子也哭著捨不得他走,所以就想在走之前,帶孩子好好地玩上一天,並且安慰安慰孩子,叫孩子在家聽爺爺的話,在學校好好學習。

我的朋友說,她批准了這個特殊的請假,並說她無法不批准,因為聽那家長講得實在心酸。

3

在我的班裡有一個學生叫葛明(化名),學習很不認真,作業經常不做,偶爾做了,也都是潦潦草草。

我批評過幾次,可是就如耳旁風一樣,他一點也不聽,並且擺出一副死豬肉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我於是電話聯繫家長,向家長如實反饋了情況。家長聽了,也很生氣,讓我該罵的罵、該打的打。

這樣的話,很多家長都對我說過,我覺得這些家長實在可笑,明明是自己的管教責任,卻一點也不想負。不過或許這也是家長的「高明」,輕輕鬆鬆就把責任推到了老師身上。

所以,我一聽葛明家長的話,心裡就禁不住生氣,反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管一管,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管,是不是太不負責任了。

誰知家長的一句話,讓我徹底無語,而且無奈。家長說自己在外地,得到年底才能回家。我絕望了,這樣的家長根本指望不上。

4

最近看了一個關於留守兒童的演說視頻,演講者是作家陳嵐。她在演講中講到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美國有一個學者叫哈洛,把一群剛剛出生的小猴從父母身邊帶離,強行單獨關進一個個冰冷的籠子。

在籠子的一邊,哈洛用鋼絲做了一個猴子模型,在模型上放有牛奶瓶;在籠子的另一邊,哈洛放了一個毛茸茸的猴子玩具,模擬猴子的媽媽。

結果,所有的小猴都到餓得快死時,才到那個鐵絲猴子上去拿牛奶喝,而一旦喝飽了,就迅速回到那個毛茸茸的玩具身邊。

 更殘忍的事情是在後面,這些猴子長大都無法融入正常的猴子族群,它們尖叫、哭泣、害怕、抗拒......

它們只能被單獨關押。就算是後來用技術手段使其懷孕生子,這些猴子對自己生出來的生命,也沒有任何的感受,當生出的小猴向它們身上爬去時,得到的是憤怒地推開,甚至是被咬掉手掌和頭顱。

 這個可怕而殘酷的實驗,告訴人們一個心理學常識:愛是大腦深處的一個原始驅動的程序,必須來自於親子關係,必須來自於親生父母的愛

5

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我們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享受著21世紀美好生活的人們,盛讚對社會發展有功的建設者,尤其認可農民工的巨大貢獻。

可是,卻沒有人認識到,那高樓、高鐵,那高新發展的一切,裡面也有著留守兒童的貢獻,而且沒有誰的貢獻能比他們的貢獻大,因為他們貢獻的是童年的父愛母愛,他們甚至貢獻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無人管束的學習,變成了不可救藥的墮落;孤獨冷漠的童年,造成難以彌合的性格缺陷。

這樣的人生開局,未來在哪裡?希望有多少?縱是天性樂觀的人,對此恐也難以樂觀吧。

所以,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的痛,高速飛馳的時代列車,碾壓的,是一顆顆脆弱的心靈,留下的,是一個個灰暗的人生。

6

再多的社會關愛,也無法取代親生父母的愛,也無法帶來家庭的溫暖,且不論社會關愛皆一副「高貴」姿態,又多是曇花一現的「美麗」,關鍵是其走不進家、上不了床、貼不了心,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那孤寂的靈魂、怯弱的神經,無以陪伴和撫慰,在大腦深處如何啟動那愛的程序?

然而,然而……也只能然而……

唯求早一天結束這樣的不幸吧,願有那麼一天,生存與生活不再是農人的第一迫切需要,農人們可以從容地應對,而教育成為一種悠然,成為一種自如。

相關焦點

  • 留守兒童半夜肚子痛,爺爺以為是感冒,檢查後醫生沉默了
    如今農村的現象已經眾所周知,年輕人常年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相依為命,老人成了留守老人,兒童成了留守兒童,現實生活中問題不斷頻出。留守兒童的童年缺失了父母的愛,老人缺失了孩子的陪伴,唯有那每個月從遠方匯來的錢和那固定一周一次的電話。
  • 這個暑假,我們走進了留守兒童內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向城市,在廣大農村地區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道路上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開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 留守兒童溺水 何時不再是夏暑之痛
    留守兒童溺水事件頻繁發生,究竟是誰之過?「該做的工作都做了」,還是防不勝防一到夏暑,溺水事故就會成為避不開的沉重話題。記者梳理發現,今年4月1日到7月中旬,三個多月時間海南已有10餘名學生溺水身亡,尤其是近一個月就有7名學生溺亡,其中大多為15歲以下留守兒童。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 留守兒童與網遊|遊戲商品化批判與留守兒童生活意義系統重建
    留守兒童的遊戲生態之變縱論遊戲與社會形態的關係,「遊戲」呈現出不同的隱喻:在原始社會,遊戲由於人類繁重的生存任務,在其出現的時候,便與人類的物質生產保持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農業社會,以文字為主的娛巧就是這個時代的最高的遊戲方式。
  • 《屋頂上的貓》關愛留守兒童 傳遞正能量
    網易娛樂4月26日報導  由阜陽嗨皮影業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檸檬時代(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杭州佳平影業有限公司和亞太華影(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杜海朋執導,巫晨熙、石亦凡、潘婧之、張毅、高姝瑤、花昆等主演的兒童溫情電影《屋頂上的貓》已在優酷獨家上映。
  • 關愛留守兒童演講比賽
    做新時代的接班人為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傳遞溫暖,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關愛。1月5日,郴州市普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志願者在我校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演講比賽活動。活動分別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我的成長故事」為主題展開演講。
  • 【GET2020】後疫情時代,「留守」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及信心重塑
    【GET2020】後疫情時代,「留守」與「流動」兒童的教育及信心重塑 作者:Siyi.但是公益的話,更多的是怎麼解決這個社會問題,最好不光我一家做,大家都能做,這個技術要開放給大家,那麼最好做到最後,這些孩子都有父母陪伴,我們和新公民關門,或者我們轉型搞點別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這個就一定要做專業支持。魏佳羽:其實這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寫很厚的一本書,基本上相當於是整個流動留守兒童一體的掃描。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知道,學術論文都有關鍵詞;可我們的先人和後人絕不會知道,今天的中國農村有個傷心詞——「留守兒童」。許多外國朋友一定會納悶:什麼叫「留守兒童」?為什麼要兒童「留守」?兒童「留守」的目的是什麼?許多國家不允許未成年兒童一人呆在家裡,父母長期將幼兒留在家裡,在很多國家既不義又違法。
  • 四季沐歌平等公益 關愛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連雲港2016年4月26日電 /美通社/ -- 為了傳遞社會關愛,關懷留守兒童身心成長,近日,四季沐歌集團來到江蘇板浦實驗中學,舉行「平等公益-關愛兒童成長」的公益捐贈儀式。本次,四季沐歌集團為留守兒童捐獻了運動衛衣和運動水壺,獻上了四季沐歌人的一片濃濃愛心。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給我們研究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筆者以為,既然WHO有診斷標準,那麼研究者在研究留守兒童的遊戲成癮問題的時候,就應該首先根據這個標準慎重篩選成癮的留守兒童,然後對篩選出來的樣本進行深入的研究。這是研究者應有的程序。研究者切不可憑感覺去研究。如果簡單地觀察到「手機不離手」「不停打遊戲」,就把留守兒童判定為遊戲成癮,那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
  • 泗洪:瓦廟村兒童告別留守時代
    曹廟鄉組織的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正在這裡舉辦暑期少兒伴讀活動,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也在新建的兒童遊樂園快樂的玩耍著。多年來,留守兒童的成長一直困擾著瓦廟村。去年以來,曹廟鄉紮實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立足本村實際,招大引強,在瓦廟村創辦了工業園區,讓百姓告別了外出打工的歷史,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   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   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   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近年來,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沈丘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不斷夯實監護責任、健全乾預機制、完善救濟體系,讓各個學校給留守兒童建檔立卡,採取了家校互動、結對聯繫等關心幫扶留守兒童的舉措。同時,撥付專項資金建起了縣、鄉、村三級關愛留守兒童管理機構,目前已建成標準化「留守兒童之家」44個,其中示範點12個,「新希望留守兒童之家」就是示範點之一。
  • 六盤山下的夏令營:讓留守兒童的心靈不再留守
    新華社銀川8月27日電(記者趙倩 王騰 汪健)這個暑假,11歲的劉逸航過得特別充實,他終於不再整日只能對著兩條金魚發呆了。  「我最喜歡心理課,和志願者哥哥們在一起很踏實,也很開心。」這個夏天,劉逸航和當地其他小夥伴第一次參加了留守兒童夏令營。  劉逸航家住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秋季開學將要上四年級。
  • 華陰市華山鎮:踐行新時代文 關愛留守兒童
    (通訊員:楊琪 汪冰濤)5月30日,華山鎮華麓社區聯合轄區共建單位華山稅務所開展「六一」兒童節慰問留守兒童活動,為幾位小朋友送去愛心書包、水杯等節日禮物和溫馨祝福。在留守兒童蘇俊城家中,黨員志願者們為他送上玩具、文具,孩子開心不已,還特別向大家展示他在學校中獲得的各種獎狀,爺爺拉著志願者的手連聲道謝。志願者們親切地同孩子們交流,詢問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讓孩子們體驗到「六一」的快樂與幸福。
  • 關注留守兒童 不能落下未記入的另一半
    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啟用後,既可完善留守兒童信息,又便於各地動態了解留守兒童情況,有利於精準化幫扶、精準保護   作者:魏英傑   10月10日,民政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啟用上線工作。
  • 奉獻志願愛心,牽手留守兒童
    通過思想引領、精神建設、教育關愛等方式為留守兒童營造精神港灣,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新時代的遠大理想。啟動儀式7月20日,「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社會實踐團前往海倫市向陽小學參加2019年共青團「扶貧勵志·鄉伴同行」活動啟動儀式。
  • 關愛留守兒童 書香四溢暖寒冬
    關愛留守兒童書香四溢暖寒冬12月12日,恩施市婦聯、紅土鄉婦聯、新華書店一行來到紅土鄉石灰窯村心連心留守兒童託管中心,聯合開展「關愛留守兒童 書香四溢暖寒冬」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心連心留守兒童託管中心負責人介紹相關情況孩子們正在排練舞蹈天氣雖然寒冷 心裡卻是溫暖的渴望知識的孩子們此次活動,為孩子們送去圖書240冊、書包50個。
  • ​凌波風情小鎮『關愛留守兒童夏令營』舉行結業匯報演出
    為了關愛留守兒童,傳遞社會溫暖,凌波風情小鎮在縣教育局、團縣委、縣紅十字會、冠市鎮政府、冠市鎮聯合學校等單位和部門的支持下舉辦了關愛留守兒童夏令營活動。當天晚上,孩子們正式迎來了他們的結業表演。在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群體中,有的孩子掰著手指頭數著父母回家的歸期,更多需要精神撫慰;有的孩子與爺爺奶奶守著家徒四壁的農屋,更多需要物質資助;有的孩子在孤獨寂寞中變得行為孤僻、性格內向,尤其需要心理輔導……每一個孩子都有獨屬於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