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留守兒童拍電影

2021-01-10 金臺資訊

我翻看雜誌時第一次看到「留守兒童」這個詞,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留守兒童

1985年12月,我出生於湖南邵陽市新寧縣一渡水鎮光安村棉花沙組。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村裡人陸續出去打工。1997年開始,我媽到廣州從化一家臺資玩具工廠上了十年班,我們姐弟三人的學費都是我媽打工掙來的。

在工廠的時候,我媽總是想我們,我們就去鎮上拍照片寄給她。每到年底,我開始數手指頭,數完了就把媽媽盼回來了。她每次回來,不超過半個月,大年初四、初五,她就走了。

每次我媽走的時候,我爸幫忙扛包。走之前,她和我們在家裡吃早飯,那頓飯所有人都不說話。然後我爸扛著包和我媽走出門,我們三姐弟在門口呆呆站著,目送著我媽一言不發地轉身離去。在拐彎的地方,她就消失了,從來不回頭。我們默默想著,又要等上一年才能見面。

後來,僅憑我媽一個人的工資無法負擔,我爸也出去打工。多年後,我媽解釋為什麼每次不回頭,不說話,因為一回頭一說話,眼淚就出來了。

我舅舅是我們村小學的校長,教語文,他書架上有很多文學書,我都看了,夢想自己能當作家。後來我到長沙讀大學時,我寫過小說和劇本,嘗試投稿,經常被退稿,退多了就覺得這條路可能不行。那時我發現很多看過的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開始迷上了電影,看了很多經典電影,包括一些紀錄片,還根據影評介紹去租帶子看。

我買了一臺電腦,不去上課就在寢室裡看電影,後來又泡圖書館。在閱覽室,我翻看雜誌時第一次看到「留守兒童」這個詞,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留守兒童,而且中國的留守兒童還不少,僅僅我們老家就有很多。

我學的是工業設計,跟電影不沾邊。但迷上電影後,我想自己也能拍點什麼。電影門檻太高,那我就拍紀錄片,拍身邊的人和事吧。

我認為紀錄片不像商業大片那樣追求光線多好,攝影有多美,而是要關注社會、講人話

2008年,我大學畢業,我姐和我弟都工作了,我媽也回家了。當時我想用紀錄片的形式,把村裡的留守兒童記錄下來,但沒錢沒設備。

那年全球爆發了金融危機,找工作很困難。有同學在深圳租了一間房,我就去了,至少有免費住的地方。我們一共四個人,兩個準備找房,兩個在找工作,四個男的睡一張床,只能橫過來,腳露出一大截。有一晚,床不知怎麼就塌了。

我找了個超市的工作,1000塊錢一個月,每個月我攢下三五百,總想著什麼時候能買一臺攝影機。

2009年3月,我辭職回村,準備拍攝村裡的留守兒童。我買了一臺手持DV,6000塊,其中3000塊問一個堂妹借的,她初中畢業出去打工,比我有錢,她把銀行卡給我,說你要多少就刷多少。

我不敢問家裡要錢,因為父母覺得我在瞎搞,不務正業。我爸建議我考個老師或者公務員,但我以前考試考怕了。我厚著臉皮在家裡蹭吃蹭住,他不把我趕出家門,很不錯了。

三個月裡,我拍攝了22個孩子的訪談,裡面有17個是留守兒童。這些內容成了我第一部紀錄片《路》的素材。

我成立了棉花沙影像工作室,「沙」就是土地的意思。攝影師是我的堂哥,他學的是攝像。我們一起拍了《路》,還有一部短片《高山上的馬夫》,裡面的「馬夫」就是我爸。他那會兒去山上運礦掙點錢。

拍攝過程中,我和堂哥起了衝突,他想把鏡頭拍漂亮,不太考慮內容,而我作為導演,認為紀錄片不像商業大片那樣追求光線多好,攝影有多美,而是要關注社會、講人話。堂哥後來不拍了,他成家早,壓力大,加上他父母強烈反對,改去影樓拍婚紗照。

《路》拍完後,我沒錢做後期剪輯。剛好堂哥有同學在太原一所藝術學院工作,我就去了太原。那是我第一次去北方,特別冷,還下著大雪。我在那裡只能晚上工作,白天學校機房不許外人進去。我差不多過了一個月黑白顛倒的日子。

我租的民房,租金是150元。晚上開暖氣,但那時我在機房幹活。白天沒暖氣,睡覺特別冷。最後兩天,我開始流鼻血,太幹了。

剪完《路》,快過年了。我沒回家,直接去了北京。我借了點錢,住在東直門附近,靠近地鐵二號線,是地下一層,房租300元。下面還有地下二層,更便宜,但完全不通風。我到電影院找工作,本想著讓我掃地也行啊,只要可以看電影。但人家嫌我不到一米七,不要我。

後來我找了一份書店的工作,工資2000元,做圖書管理員,正好可以順便把書店的書借回住處看。那是我第一次沒跟家人一起過年。北京的文化氛圍好,休息的時候,我就去參加一些沙龍。在宋莊,我的處女作《路》還入圍了中國紀錄片交流周。

我以為自己已經非常了解農村的老人,可當我走近那些老人時,我感到無比心酸

到了2010年10月,我辭職回家了,主要有兩件事:一是我們村新的小學建好了,可是缺老師,因為工資低,位置偏遠,只找了一個代課老師,一人教兩個班級。一個班上課的時候,另一個班就自習。我回去支教,做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老師,沒有工資。二是我對《路》不滿意,打算繼續跟拍。

我教了一學期,有個很深的感受:鄉村教育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把老師留下來,給予應有的尊嚴和待遇。那個代課的張老師本來就沒多少工資,還要被拖欠和剋扣。我天天跟學生們在一起,發現有意思的內容就拍,持續地拍了三個不同類型家庭的孩子。

學期結束後,過完年我又去北京,連車費都是借的錢。我的手機壞了,兩三百塊錢那種,已經修了兩次,修一次要二三十元。我就用一個堂姐的舊手機,諾基亞的。我爸還是覺得我不好好上班,問我做這些事情能搞出什麼名堂來。

我媽比較心軟,看我畢業兩三年都沒買過新衣服,也沒個女朋友,偷偷塞給我幾百塊。她說,「別告訴你爸,你去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吧,太寒酸了。」

我第二次去北京,憑藉《路》通過面試,去了一家影視公司做後期製作。那裡像流水線,學不到新東西,我想拍自己的作品,可又沒時間。本來接這個工作純粹是為了存點錢,但四五元千工資,吃住交通開銷後,剩不下多少。

恰好,2012年有個「農村空巢老人公益圖片展」的公益項目找到我,他們要找了解鄉村又會攝影的人,回老家拍身邊的空巢老人,每月有2000元基本工資,其他時間可以自由創作。我就把原來的工作辭了。

我以為自己已經非常了解農村的老人,我就是跟著奶奶長大的。可當我走近那些老人時,還是感到無比心酸。

村裡有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生病很痛苦,又沒有子女在身邊,就跳了水潭。他還不敢在家門口的水潭跳,怕對子女不好,專門跑到比較遠的一個水潭跳下去。要是他生病的時候,有人在身邊照顧和陪伴他,可能就不會這樣了。

我能為老人們做的事情就是拍下他們的樣子,讓外出務工子女看到後能常回家看看。

那個項目持續了一年。2013年,我們把農村空巢老人的照片拿到工業區和高校展覽。有一次去廣東的一個工業區,計劃展覽三天,結果過了兩天,工廠就不同意了。當時臨近過年,工廠的負責人說我們的展覽讓工人情緒波動很大,很多人看了老人的照片後,就辭工或者提前請假回家了。

展覽結束後的幾年,村裡好多老人一過世,家人就找我要照片做遺照。這是我拍攝時沒想到的:至少能為他們提供一張正式點的照片。

為什麼要拍留守兒童?我想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孩子的生活。我就是個記錄者,記錄下來,就有機會去影響一些人

2014年,我把連續拍了三年的內容,連同《路》的素材,剪輯成紀錄片《村小的孩子》。9月,《村小的孩子》在法蘭克福中國電影節首次放映,榮獲觀眾票選一等獎,二等獎是當時的熱門電影《鋼的琴》。

11月11日,《村小的孩子》又獲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的最佳長片獎。我很意外,因為那次參評有很多大片都是上千萬投資,我的片子還不夠人家的零頭,拍得也比較粗糙,但是它拍的有溫度,跟社會有互動。

我記得頒獎詞,大致是說這個片子耗時五六年,拍了中國一個普通鄉村裡三個留守兒童家庭的點點滴滴,反映了一個急速變革和發展中的鄉村的縮影。

其實拍攝留守兒童,我是用自己的成長去記錄他們的成長。我在拍攝時,問鏡頭前的每一個孩子:「你長大了想做什麼?」「打工」是所有人的答案。我回想起小時候,大部分同學都說當科學家、當醫生。隨著時間的變化,答案已經不同。為什麼要「打工」?孩子們說,因為打工就有錢了。

《村小的孩子》在全國公益展映超過500場,我去了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深圳等主要城市,呼籲人們關注鄉村教育。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可是我在村小做過五次統計,留守兒童的人數每年不減反增,平均比例甚至超過75%。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到一歲時就出去打工了。《村小的孩子》裡有個鏡頭:一個小男孩被問到「你爸長什麼樣子,你還記得嗎?」,他搖搖頭說,「不記得了」。

我在村裡聽到一個小男孩的奶奶講的故事:有一年過年回家,小男孩的父母在路邊遇見兒子,因為太久沒見加上小孩變化大,沒認出來,還給他發糖吃。等回家後,小男孩從外面玩耍回來,這對父母才發現原來這就是自己的兒子。當晚,小男孩拒絕與父母一起睡覺,他媽媽特別傷心,說孩子不願意認她了。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要拍留守兒童?後來我想通了,我想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孩子的生活。於是我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就是個記錄者,記錄下來,就有機會去影響一些人。

《村小的孩子》算是我的一個轉折。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的獎金有一萬元,法蘭克福中國電影節的獎金是8000歐元。有了這些錢,我又投入了新的拍攝。

拍獨立紀錄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長時間的跟拍,天氣、環境、體力都是問題。實在沒錢了,我就去拍些商業視頻,掙點錢回來再拍。拍一場婚禮,可以掙幾百塊錢。如果葬禮願意給錢,我也一樣拍。

我爸看到《村小的孩子》獲獎,還有一些媒體報導,他開始理解我做的事。特別是我成家後比較獨立,自己養家,不麻煩父母,還做公益幫助了很多人,我爸慢慢對我認可了。

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完整的家庭長大,希望他們在城市裡待得住,也能回得去家鄉

2015年,我的第一部劇情片《矮婆》開拍,主角是《路》裡那個六歲的小女孩雲潔,這時她已經十二歲,「矮婆」是她劇中角色的外號。

我轉向劇情片,首先還是因為不安分,感覺拍紀錄片沒有太大挑戰了,想換個方式。另外,我是被人忽悠了,那個人拍胸脯跟我說,「我給你100萬,你拍一部兒童題材電影吧。」

我就信了,去寫了劇本。他說我的劇本太文藝了,不投資了。當時我召集了40多號人,都快把劇組建好了,結果那人原先答應的設備也黃了,甚至都聯繫不上他了。

那怎麼辦?我自己攢了點錢,只好再借一些錢拍。我的預算是100萬,分兩次拍,趁孩子們寒假和暑假。那麼多人拍四五十天,開支很大。我一邊拍,一邊找錢,接了很多商業視頻。還有很多真誠的朋友主動借錢給我,我挺感動的。

《矮婆》都是非職業演員,我寫劇本時就想好了誰來演誰,在什麼地方拍。當然,表演得有技巧,他們有時老想著背臺詞,就會忘記表演。

幾個演員都是我們村的,有些是親戚。平時拍攝時,他們該幹嗎就幹嗎。如果影響到他們幹活了,我會給一些補貼,但不多。

第一次拍劇情片,又面對那麼大的劇組,我特別焦慮,經常在現場發脾氣。拍完後,我突然很感謝那個人的忽悠,要不是他,我也不敢邁出這一步。

後期製作時,臺灣知名製作人廖慶松和林強分別接手了剪輯和配樂的工作。兩位前輩都在各自領域拿過金馬獎,他們待我很好,廖慶松老師教我剪片子,就像師徒傳承一樣,他教我幾幀幾幀地剪(一秒等於24幀),他說,「你看,差半秒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2018年,《矮婆》分別出現在北京、上海、華沙三個國際電影節。展映後,我獲得了20萬元獎金,也收穫了許多掌聲。

《矮婆》裡有句臺詞:「待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家鄉」。我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在完整的家庭長大,希望他們在城市裡待得住,也能回得去家鄉。無論是「留守兒童」還是「流動兒童」,有朝一日都成為歷史名詞。

伴隨著我的鏡頭,一些變化也在發生,我們村迎來了第二位回村的大學生教師範樂梅

有的媒體稱我是農民導演,我無所謂,我出生於農村,戶口在湖南農村,後來也拍農村題材。我的生命體驗裡面最傾注感情的,就是農村和農村留守兒童,所以我拍這樣的故事,肯定比別人拍得好。

伴隨著我的鏡頭,一些變化也在發生。一些大學生聯繫我開展「留守兒童築夢計劃」,我們村也迎來了第二位回村的大學生教師範樂梅。

對紀錄片來說,看見和發聲都很重要,公益題材只有傳播出去才有價值。網友問我要片源,我都會給。有些人說挺喜歡的,還有人說我的作品是治癒系,讓他度過了抑鬱的時刻。

今年3月底,我給豆瓣上對我的最新紀錄片《礦民、馬夫、塵肺病》點亮「想看」的網友,逐個發送了片源地址。這本片子衝到了豆瓣一周口碑電影榜的第一名,我拍了十年的紀錄片,加起來的曝光率也沒有這一部高,這完全是網友們的功勞,我這輩子都可遇不可求。

這個紀錄片火起來之後,我收到了很多支持和捐贈,得到了很多溫暖的感動,我也可以償還一些因為拍紀錄片而欠下的債務了,非常感謝大家在困難時的幫助。

現在,我和妻子、孩子們生活在廣州,住在出租屋裡,家裡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我和妻子都沒有什麼物質欲望。只要保證家庭基本開支,我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人說藥不能停,我是創作不能停。我的劇情片《矮婆》已經拿到了「龍標」(電影公映許可證),等疫情過去後會在合適的時機跟大家見面。

智利紀錄片導演派屈克·古茲曼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我希望未來能拍些更有生命力的作品,為社會進步貢獻一點點力量。我希望以後留給孩子的是我的作品,而不是我留給他們多少錢。我希望生活的這片土地,越來越好。(蔣能傑口述、葉小果整理)

相關焦點

  • 中國留守兒童電影《大愛回家》舉行首映禮
    圖為電影首映式現場啟動儀式。 鄧剛 攝中新網貴陽4月15日電 (記者 張偉)貴州本土導演執導的留守兒童電影《大愛回家》15日在貴州省會貴陽舉行首映禮。《大愛回家》是一部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的公益電影,是以當下的留守兒童社會現狀通過藝術編撰而成。
  • 渭南志願者張西平免費為橋南鎮留守兒童放映紅色電影
    6月13日,渭南老電影收藏愛好者張西平走進臨渭區橋南鎮留守兒童服務中心,開展「放映紅色電影 關愛留守兒童」主題活動,義務為這裡的留守兒童放映了三部紅色經典兒童故事(動畫)影片。當天一大早,張西平收拾好數字電影機和銀幕等放映器材,與家人一起驅車從渭南來到二十多公裡外的橋南鎮留守兒童服務中心,做好了放映前的準備工作,並為孩子們帶去了小食品等。 上午10時30分, 張西平老人在教室拉上窗簾,開始為孩子們放映紅色電影, 44名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老師們一起觀看了紅色經典兒童故事(動畫)影片《雞毛信》《紅軍橋》《王二小》。
  • 電影《念書的孩子》喚醒愛心 撫慰留守兒童心靈
    電影《念書的孩子》正是通過一個9歲農村留守兒童和一條流浪狗相依為命這樣一個故事,電影通過真實的描述,引導人們深刻解讀中國留守兒童內心的情感和心理世界,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強烈的情感共鳴。電影《念書的孩子》是一部反映留守兒童生活的影片。該片由劇作家孟憲明執筆,青年導演原雅軒執導,講述了9歲的留守兒童開開和爺爺在鄉村念書的故事。
  • 一部關於少數民族留守兒童的電影,你需要了解一下
    記得當時是在浙江青年電影節上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一下子就被打動了:明快的配樂、亮麗的色彩、用夢幻與歡樂的基調去剖開中國的又一處社會切面——無論是留守兒童現狀,還是現代與傳統、城市與農村的衝突與交融,都散落在鵬飛洋溢著靈動感、俏皮感的情境氛圍之中,在機智有趣的細節和和散漫的關懷裡,被輕盈地勾勒了出來。首先,它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留守兒童/單親家庭賣苦片。
  • 留守兒童電影《正正的世界》榮獲湖南「五個一工程」獎
    近日,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湖南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評選工作中,由嶽陽市委宣傳部、長沙市委宣傳部聯合申報的關注留守兒童電影《正正的世界》,感動所有評委,榮獲湖南省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並報送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 很真實質樸的電影,留守兒童那純真的笑容讓人心酸
    《遙遠南方的童年》紀錄片式電影,農村教育任重道遠,真人真事改編,沒有說教,質樸感動,太感動了!這可能是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之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農村教育最好的電影作品了。最超乎意料的是電影中所有非專業演員的表演,也許只是把生活原樣呈現吧,卻真實得近乎可愛,佩服導演的駕馭能力。唯獨配樂走「感動中國」的路子讓人略微不滿意,其實整部影片基調非常克制與內斂,就是述說,卻可以擊中人心。人生和人性都是複雜的,那些辦學過程中所遇所見有善意美好、人性之光,也有自私自利、人性之暗。
  • 留守兒童用數位相機拍校園、拍小夥伴 相機是公益機構給他們買的...
    這是市文明辦指導、雲公益發展促進會「小眼大世界」公益項目的一項內容,60多位攝影志願者正陸續進入校園,為留守孩子講攝影。>  這幾天,金堂縣平橋學校的30個小攝影師端著數位相機各處找景,碰到心儀的,「咔嚓」一下,收入囊中。這些孩子都是這所九年制義務學校小攝影記者團成員。小記者們的相機來自公益機構,他們的攝影老師也是志願者。
  • 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
    新華社西安12月23日電 題:體育為留守兒童的人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專訪電影《棒!少年》導演許慧晶新華社記者鄭昕從「苦甲天下」的中國西海固地區,到被視作棒球殿堂的美國紐約洋基球場,一群由留守兒童組成的少年棒球隊,通過體育實現了人生境遇的改變,這就是正在國內院線上映的獲獎紀錄片《棒!少年》所要講述的故事。該片導演許慧晶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體育鼓舞人心的力量通過影視載體呈現,能夠獲得更多共鳴。
  • 電影《生命中的天使》關注留守兒童
    由共青團宜賓市翠屏區委出品的公益勵志電影《生命中的天使》於2014年6月1日在四川宜賓開機拍攝。影片由周於涵擔任出品人,高文俊擔任製片人,導演唐修偉執導,徐敏、曹靜聯合編劇,演員孫濤、李芊芊、於李萍、顏小欽、羅志源等主演。
  • 這部在雲南拍攝的留守兒童電影,美而殘酷——米花之味
    《米花之味》這是講述雲南傣族村寨發生留守兒童與回村母親的電影,畫面很美卻透著現實的種種殘酷。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缺少管教染上各種不好的習慣,可是片中的孩子又有很純真的善良。雲南這個很美的地方,農村的留守兒童也在承受著社會氣息的腐蝕。影片並沒有過多表達對留守兒童的同情,而是大膽地面對了社會現實,留守兒童的叛逆,偷錢偷手機手機,逃課去網吧,夜不歸宿都被展示出來。從城裡回來的母親試著了解疼愛孩子,孩子卻顯得非常叛逆。生活並不像那個生活的村子一樣美。
  • 【創業季】大學生村官自拍微電影 留守兒童引關注
    大學生村官自拍微電影 引導社會關注留守兒童  《春韻》是一部題材為關愛貧困留守兒童的微電影。這部微電影,講述了一個寄養在村長家的孤兒成長為大學生村官,並關愛貧困和留守兒童的故事。  這些貧困和留守兒童深深地觸動了姚龍超的心。  姚龍超:經過幾個月的走訪調研。  發現全鎮還有不少這一類的留守兒童、貧困兒童。所以我就倡議我們全鎮的大學生村官成立了一個關愛小組。  姚龍超發現,僅僅憑關愛小組的力量遠遠不夠。他覺得,一定要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孩子,幫助這些孩子。2012年下半年,他萌生了拍微電影的念頭。
  • 中國第一部「相守」公益微電影《紅指甲》首發首倡關愛留守兒童
    小艾堅定地告訴小琴:「有你就有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師又相守到一起,一大一小兩個大拇指紅指甲又相聚在了一起。 這部微電影是一部形象片。沒有著墨於留守兒童的孤苦和留守老師的辛勤,而是通過十個紅指甲代表的兩個家庭的聚散,以及兩個大拇指甲的相守,揭示了現代化、城鎮化時代兩個新的社會群體的產生以及新型人際生態的建立。小琴的聚散是無奈,小艾的聚散是選擇。
  • 耒陽:為留守兒童架起「親情橋梁」
    耒陽市計劃生育協會以此為契機,把關懷關愛留守兒童作為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市、鄉鎮(街道)、村(居)三級計生協會網絡優勢,組織了「百千萬工程」、「萬名幹部親情牽手」、「生育關懷助學」、「把愛帶回家」暖冬行動、六一兒童節走訪慰問等系列活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 小成本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明確山區留守兒童教育的必要性
    2007年,一部小成本的國產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悄然上映,沒有知名演員的加盟,也沒有大手筆的製作和宣傳,卻能成為留守兒童相關電影的傑出代表,並斬獲第四十九屆美國休斯頓國際電影節的金雷米獎。該電影以留守兒童為基點,啟明星幼兒園的興辦作為故事推進的主線,一邊講述留守兒童背後的辛酸故事,一邊強調山區教育的必要性。
  • 電影《米花之味》:以日常生活中的幽默瞬間聚焦留守兒童
    《米花之味》主創陣容強大,該片的攝影師由蔡明亮導演的御用攝影師廖本榕擔任,電影配樂由為北野武多部電影配樂的師鈴木慶一製作,聲音指導由音效大師杜篤之擔任,而該片剪輯則由6次提名金馬獎、《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電影的剪輯師陳博文負責。據悉,該片在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威尼斯日競賽單元獲特別提及獎。
  • 國產兒童電影開始走市場
    關注現實的兒童題材頻出新意  儘管多數兒童影片進不了競爭激烈的商業院線,一些影片在創作上的創新與突破還是讓人對國產兒童電影的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我們注意到,不少影片在處理傳統題材時拍出了新意,表現孩子與動物的影片品質有所提升,久違的青春題材片再次受到追捧。
  • 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成都7月20日電題:留守兒童有了「童伴媽媽」  新華社記者陳健  正值暑期,走進四川省射洪市金華鎮西山坪村「童伴之家」,屋裡是擺滿各類圖書的書架,一面牆上是孩子們筆觸稚嫩的畫作,屋外是滑梯、鞦韆和一個小小的舞臺。幾個孩子正圍坐在屋裡畫畫、做作業。
  • 你們好,我是一名「洋留守兒童」(圖)
    題:你們好,我是一名「洋留守兒童」。  叔叔阿姨,你們好,我是一名「洋留守兒童」。  爺爺奶奶說,我跟一般留守在老家的孩子們不一樣,我的父母是在國外工作的,他們很愛我也很想陪我,但為了能給我買更多的零食,讓我上更好的學校,他們才出國工作。
  • 傷心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系列之二
    有不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小孩一兩歲就不得不外出打工,兒童對自己父母沒有印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如果不是媒體約稿,我不會寫這方面的內容,一是說來傷心,二是寫來敏感,三是寫後也無解。但既然說起,就無法放下。
  • 志願者為留守兒童送上冬日溫暖
    為響應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意見,中建五局超英志願服務隊近日來到四川省眉山市牧馬鎮蓮花村開展了「情系留守 愛暖童心」為主題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參加本次活動的15名兒童均為當地貧困留守兒童,最大的11歲、讀六年級,最小的今年三歲、剛上學前班。活動現場,青年志願者們與小朋友做遊戲、講故事,一起繪畫、剪紙,並為孩子們送去了書包、文具、籃球等學習用品,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這是我今年第一次收到新書包,很開心!謝謝哥哥姐姐。」8歲的留守兒童靜靜開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