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是一個典型的弱勢群體。因此,做好留守兒童德育,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及時糾正留守兒童不當行為,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於留守兒童的概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可知關於留守兒童有如下基本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外出務工達三個月以上,將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由父母單方監護或由親屬代為監護的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具體又可分為兩類,一是「雙親留守兒童」,即父母雙親均外出務工,由親屬代為監護;二是「單親留守兒童」,即父母單方外出務工,由另一方進行監護或其他親屬進行監護。實際上,若城市兒童符合上述條件,也可被稱之為留守兒童。
由此可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長期生活、居住的農村,父母雙親均外出務工,由親屬代為監護的兒童。
我所在的學校大多數學生家長常年都在外打工,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學校。所有班級都是留守兒童班級。 我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大多數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 有一些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舅等監護。
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道德品質較差,存在言行失範現象
由於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監管和教育,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又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如:愛說謊,不講衛生,不講文明,悄悄拿同學的東西,極易出現過激行為和言語,學習重心偏移,將時間消耗在學習之外的事件上。由此可以反映,部分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約束引導,缺乏應有的道德認知,更缺乏依據社會道德規範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能力與自覺性。
(二)學習成績一般,功利化色彩較為明顯
由於監護人重養輕教,大多數留守兒童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大多不理想。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代為照看,他們受傳統觀念及個人能力所限,認為孩子能「吃飽穿暖就行」,對其學習缺乏有效指導與監督,於是留守兒童對於學習便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有的甚至還會產生厭學情緒。與此同時,留守兒童不僅缺乏精神層面的培育,物質生活也相對較為匱乏,再加上受一些父母錯誤的引導,如「讀書能掙大錢」,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對讀書有較強的功利性,難以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這對於其日後工作、學習的發展均有不利影響。
(三)性格孤僻,存在諸多隱性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內心比較敏感,在面臨生活難題與情感方面的困惑、煩惱時,需要找人訴說,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與疏導,然而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一年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因此很難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親情關懷與情感疏導,長此以往,留守兒童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性格變得孤僻,更加自卑敏感,悲觀消極,還有一些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苦衷,認為父母「沒本事」「無情」,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
三、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的策略
(一)多種途徑了解留守兒童
一是通過父母或以前的老師了解。一接手這個班後,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於了解到的情況我會及時、詳細地記錄好:班上有幾個單親或重組家庭,有哪些父母身有殘疾或體弱多病等等。二是通過同學生本人談心了解。三是通過平時的觀察、積累逐步了解學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平時更需要點滴記錄。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高速生長發育的時期,學生的思想、心理變化都很大,只有平時多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變化,及時並更好地對症下藥。我每天只要沒有課,都要去教室外看看,觀察學生上課時的表現,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多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
(二)傾注愛心加強生活關愛
一個好的班主任,必須對班上的學生充滿愛。對留守兒童更是如此。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我們班主任要把真誠的愛融入到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後進生。我平時經常對我班上的學生說,你們父母不在身邊,我班主任就像你們父母一樣,有困難和困惑儘管來找我,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要把問題放在心裡。平時對於學生的優點,要善於發現並加以鼓勵;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能盲目批評。平時觀察要細緻,發現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要及時給予幫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父母」,在留守兒童先天「缺愛」的客觀條件下,理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樹立生活的自信心,使其發自內心地感受生活的快樂,引導留守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首先,德育的內容來源於生活,同時日常生活也是開展德育實踐的主陣地,因此需要教師提高對留守兒童生活需要的關注程度,為留守兒童參與豐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創造有利條件,在開展德育時,教師應多選擇貼近留守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素材與例子,開展一些體現生活的德育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留守兒童到敬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為孤寡老人送溫暖,增進留守兒童社會責任感;還可以帶領他們到社會福利院,多讓他們參加關愛其他殘疾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留守兒童學會感恩,提升自我認同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其次,教師在日常德育工作開展中,應主動放下「架子」,積極與留守兒童打成一片,並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留守兒童真實的渴望與需求,解決他們在生活與生理上的煩惱。最後,教師作為連接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橋梁,應積極與留守兒童父母展開溝通交流,要求父母每周至少一次與留守兒童進行電話、視頻溝通,如可以在校園內設置「親情熱線電話」,方便留守兒童及時與父母聯繫溝通。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支持留守兒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關於愛國思想的演講、關於以思想品德為主題的徵文活動。從多方面入手,予以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以此彌補留守兒童教育上的不足,改善其行為失範的發生,提高德育質量。
(二)積極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
留守兒童一天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與教師一起度過,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採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這一主導作用,確保德育得到有效落實。首先,在做人方面,教師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注意規範自己的行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言必行,行必果」,如此才能夠讓留守兒童真正信服,並予以留守兒童積極的道德影響,引導留守兒童將這種道德影響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其次,在德育方面,教師應通過啟發誘導,對留守兒童悉心指點,引導留守兒童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美醜,如教師可以從網上或生活中取材,用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對留守兒童予以良好的品德教育,提升留守兒童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後,教師應引導留守兒童認清何為「理想主義」,何為「功利主義」,時刻在德育中滲透避免狹隘功利主義的理念,培養留守兒童追求知識、探索真理、完善自我的學習觀念,學習不僅是為了「掙錢」,更是一個完善自我、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習成為留守兒童的一種精神需求,而不是一種逐利的工具。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教師在針對留守兒童進行德育時,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特別是針對留守兒童特有的心理需求與心理問題,如內向自卑、消極悲觀等,要增強心理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留守兒童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開展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慢慢讓留守兒童放下心理防備,吐露心聲,將教師視為「真心朋友」,針對留守兒童提出的心理困惑與生理困惑,教師要及時予以解答與幫助,有效地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緊張和衝突,幫助留守兒童以較成熟的方式去適應周圍所面對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比如,有的留守兒童因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自暴自棄,一方面覺得自己「愧對父母」,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學習成績,害怕父母失望;另一方面又因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感到痛苦。此時,教師應引導其面對現實,先向父母坦白自己最近的學習近況,獲得父母的理解與鼓勵,然後認真分析自己在學習上存在哪方面的不足,最後由教師展開一對一輔導,專攻學習薄弱部分,從而有效增強學習自信,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習生活
(四)及時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
留守兒童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必須與家長密切聯繫,加強交流,才能教育好留守兒童。同家長的交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面談。大多數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前才回家。我主要利用這一寶貴時機,儘可能抽出時間與家長面談。把他小孩前一學期的表現如實告訴家長,特別是對於小孩發生的性格和心理上一些變化及時和家長溝通。希望能找出原因,以便採取最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還有少數家長平時也會回家一兩趟,只有我發現我們班有家長中途回家了,我都會及時同他們聯繫,要求面談。二是通過電話交流。每學期同每位家長不少於一次電話溝通。特別是那些平時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有的甚至每周都會與其家長聯繫,及時告訴家長一周以來他小孩的表現情況,逐步校正他的一些不良習氣和性格缺陷。 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對於我們所有班主任來說是一種困難,但更是一種挑戰。我相信只要我們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勇於拼搏的精神,一定能探索出一條適合留守兒童教育的新路。(通訊員 陳文河)
【來源:鄖西縣觀音鎮黃土小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