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2021-01-10 瀟湘晨報

留守兒童是一個典型的弱勢群體。因此,做好留守兒童德育,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工作,及時糾正留守兒童不當行為,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於留守兒童的概述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可知關於留守兒童有如下基本的定義: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外出務工達三個月以上,將孩子留在原戶籍所在地,由父母單方監護或由親屬代為監護的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具體又可分為兩類,一是「雙親留守兒童」,即父母雙親均外出務工,由親屬代為監護;二是「單親留守兒童」,即父母單方外出務工,由另一方進行監護或其他親屬進行監護。實際上,若城市兒童符合上述條件,也可被稱之為留守兒童。

由此可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長期生活、居住的農村,父母雙親均外出務工,由親屬代為監護的兒童。

我所在的學校大多數學生家長常年都在外打工,可以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留守兒童學校。所有班級都是留守兒童班級。 我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大多數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監護; 有一些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舅等監護。

二、農村留守兒童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道德品質較差,存在言行失範現象

由於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監管和教育,明辨是非能力較差,又易受社會上不良習氣的影響,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如:愛說謊,不講衛生,不講文明,悄悄拿同學的東西,極易出現過激行為和言語,學習重心偏移,將時間消耗在學習之外的事件上。由此可以反映,部分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約束引導,缺乏應有的道德認知,更缺乏依據社會道德規範對社會現象進行評價的能力與自覺性。

(二)學習成績一般,功利化色彩較為明顯

由於監護人重養輕教,大多數留守兒童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成績大多不理想。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代為照看,他們受傳統觀念及個人能力所限,認為孩子能「吃飽穿暖就行」,對其學習缺乏有效指導與監督,於是留守兒童對於學習便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有的甚至還會產生厭學情緒。與此同時,留守兒童不僅缺乏精神層面的培育,物質生活也相對較為匱乏,再加上受一些父母錯誤的引導,如「讀書能掙大錢」,導致很多留守兒童對讀書有較強的功利性,難以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這對於其日後工作、學習的發展均有不利影響。

(三)性格孤僻,存在諸多隱性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的內心比較敏感,在面臨生活難題與情感方面的困惑、煩惱時,需要找人訴說,渴望得到父母的安慰與疏導,然而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務工,一年見面次數屈指可數,因此很難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親情關懷與情感疏導,長此以往,留守兒童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性格變得孤僻,更加自卑敏感,悲觀消極,還有一些留守兒童不理解父母苦衷,認為父母「沒本事」「無情」,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

三、農村留守兒童德育的策略

(一)多種途徑了解留守兒童

一是通過父母或以前的老師了解。一接手這個班後,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對於了解到的情況我會及時、詳細地記錄好:班上有幾個單親或重組家庭,有哪些父母身有殘疾或體弱多病等等。二是通過同學生本人談心了解。三是通過平時的觀察、積累逐步了解學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平時更需要點滴記錄。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生高速生長發育的時期,學生的思想、心理變化都很大,只有平時多觀察,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變化,及時並更好地對症下藥。我每天只要沒有課,都要去教室外看看,觀察學生上課時的表現,掌握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多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

(二)傾注愛心加強生活關愛

一個好的班主任,必須對班上的學生充滿愛。對留守兒童更是如此。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我們班主任要把真誠的愛融入到整個班級之中,不僅要愛那些好學生,更要愛那些後進生。我平時經常對我班上的學生說,你們父母不在身邊,我班主任就像你們父母一樣,有困難和困惑儘管來找我,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千萬不要把問題放在心裡。平時對於學生的優點,要善於發現並加以鼓勵;對於他們的缺點,要恰如其分地指出,不能盲目批評。平時觀察要細緻,發現學生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要及時給予幫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作為留守兒童的「第二父母」,在留守兒童先天「缺愛」的客觀條件下,理應承擔起「父母」的責任,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關愛,幫助留守兒童樹立生活的自信心,使其發自內心地感受生活的快樂,引導留守兒童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首先,德育的內容來源於生活,同時日常生活也是開展德育實踐的主陣地,因此需要教師提高對留守兒童生活需要的關注程度,為留守兒童參與豐富多彩的道德生活創造有利條件,在開展德育時,教師應多選擇貼近留守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素材與例子,開展一些體現生活的德育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留守兒童到敬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為孤寡老人送溫暖,增進留守兒童社會責任感;還可以帶領他們到社會福利院,多讓他們參加關愛其他殘疾孩子、單親家庭的孩子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留守兒童學會感恩,提升自我認同感,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其次,教師在日常德育工作開展中,應主動放下「架子」,積極與留守兒童打成一片,並與留守兒童進行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留守兒童真實的渴望與需求,解決他們在生活與生理上的煩惱。最後,教師作為連接父母與留守兒童的橋梁,應積極與留守兒童父母展開溝通交流,要求父母每周至少一次與留守兒童進行電話、視頻溝通,如可以在校園內設置「親情熱線電話」,方便留守兒童及時與父母聯繫溝通。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鼓勵、支持留守兒童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關於愛國思想的演講、關於以思想品德為主題的徵文活動。從多方面入手,予以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以此彌補留守兒童教育上的不足,改善其行為失範的發生,提高德育質量。

(二)積極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

留守兒童一天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與教師一起度過,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師採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這一主導作用,確保德育得到有效落實。首先,在做人方面,教師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注意規範自己的行為,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言必行,行必果」,如此才能夠讓留守兒童真正信服,並予以留守兒童積極的道德影響,引導留守兒童將這種道德影響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其次,在德育方面,教師應通過啟發誘導,對留守兒童悉心指點,引導留守兒童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美醜,如教師可以從網上或生活中取材,用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對留守兒童予以良好的品德教育,提升留守兒童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後,教師應引導留守兒童認清何為「理想主義」,何為「功利主義」,時刻在德育中滲透避免狹隘功利主義的理念,培養留守兒童追求知識、探索真理、完善自我的學習觀念,學習不僅是為了「掙錢」,更是一個完善自我、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習成為留守兒童的一種精神需求,而不是一種逐利的工具。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教師在針對留守兒童進行德育時,應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特別是針對留守兒童特有的心理需求與心理問題,如內向自卑、消極悲觀等,要增強心理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留守兒童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開展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慢慢讓留守兒童放下心理防備,吐露心聲,將教師視為「真心朋友」,針對留守兒童提出的心理困惑與生理困惑,教師要及時予以解答與幫助,有效地緩解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緊張和衝突,幫助留守兒童以較成熟的方式去適應周圍所面對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培養其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比如,有的留守兒童因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自暴自棄,一方面覺得自己「愧對父母」,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學習成績,害怕父母失望;另一方面又因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感到痛苦。此時,教師應引導其面對現實,先向父母坦白自己最近的學習近況,獲得父母的理解與鼓勵,然後認真分析自己在學習上存在哪方面的不足,最後由教師展開一對一輔導,專攻學習薄弱部分,從而有效增強學習自信,以更加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學習生活

(四)及時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

留守兒童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必須與家長密切聯繫,加強交流,才能教育好留守兒童。同家長的交流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面談。大多數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只有春節前才回家。我主要利用這一寶貴時機,儘可能抽出時間與家長面談。把他小孩前一學期的表現如實告訴家長,特別是對於小孩發生的性格和心理上一些變化及時和家長溝通。希望能找出原因,以便採取最有效的方法進行引導。還有少數家長平時也會回家一兩趟,只有我發現我們班有家長中途回家了,我都會及時同他們聯繫,要求面談。二是通過電話交流。每學期同每位家長不少於一次電話溝通。特別是那些平時行為習慣差的學生,有的甚至每周都會與其家長聯繫,及時告訴家長一周以來他小孩的表現情況,逐步校正他的一些不良習氣和性格缺陷。 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對於我們所有班主任來說是一種困難,但更是一種挑戰。我相信只要我們班主任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勇於拼搏的精神,一定能探索出一條適合留守兒童教育的新路。(通訊員 陳文河)

【來源:鄖西縣觀音鎮黃土小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民政部對「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的答覆
    民函〔2019〕718號司富春代表: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收悉。您在建議中提出的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建議,對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
    關於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中發揮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作用的指導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教育廳(教委)、財政廳(局)、團委、婦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教育局、財務局、團委、婦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新興力量,在回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社會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中具有積極作用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但在眾多資料中,也有不少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報告、報導將留守兒童群體的偏向負面的特徵刻板化、印象化,並由此掩蓋其他特徵,或將負面案例不適當地普遍化,讓人誤以為這是留守兒童群體的基本特徵。由此,一些研究者也已持續發出不要「汙名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呼籲。從情感角度呼籲研究者和大眾傳媒不要「汙名化」留守兒童,以免其背負汙名而身心受創,這自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
  •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
    滬府規〔2020〕29號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   為全面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實施方案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楊愛農)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意義重大。龍舟坪鎮中心學校覆蓋12個自然村,經濟較不發達,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現象也較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和諧社會的發展。
  • 浠水五大工程加強德育工作
    8月17日,筆者從浠水縣教育系統幹部暑期集訓大會上獲悉,該縣將著力實施五大工程,打造五型德育,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實施靈魂鑄造工程,打造首位德育。該縣樹立「先學做人,再做學問」的教育理念和以「德」為先的人才觀念,把德育滲透到中小學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的各個環節,把養成教育貫穿於學校德育的全過程,認真抓好「誠信教育進課堂」試點工作,進一步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預防、預警和幹預」機制。    實施教師素質工程,打造示範德育。該縣深入開展師德教育活動,引導教師爭當智慧的啟發者、精神的薰陶者、人格的影響者和道德的體現者。
  • 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如2005年7月,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作了專門規定,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及時解決進城務工農民託留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 民政部 教育部 公安部部署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_部門新聞...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精神,切實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日前印發《關於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民發〔2016〕
  •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
    關於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項目的通知國衛辦流管函〔2016〕999號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陝西省衛生計生委:   為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 新時代文明實踐|海口瓊山區大坡鎮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政策宣講活動
    15日下午,海口瓊山區大坡鎮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政策百場宣講進村(居)」系列活動。活動圍繞「政策法規」「盡職履職」等內容進行宣講,進一步引導家長或其他監護人強化監護主體責任意識,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困境兒童健康成長織密安全網絡。
  • [安徽] 合肥"五大德育工程"提升未成年人工作水平
    會上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推進全市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的通知》、《關於評選表彰合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區(部門)、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通知》、《關於建立合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等四份文件,肥西縣、瑤海區三裡街街道、合肥七中等三個單位分別從不同角度介紹了各自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方面的成功經驗。
  •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工作報告
    (二)課題研究小組的構成和分工情況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如下:******:參與填寫申請評審書》、撰寫《開題報告》、《研究報告》、《工作報告》、階段總結;負責撰寫《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策略;負責課題研究中有效性評價的研究;參與完成申報書、研究方案、報告的撰寫;負責會議記錄和活動記錄。
  •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現狀堪憂 桃源文盛小學專項課題研究啟動
    2020年5月15日,湖南省年度課題評審結果公示,由桃源縣文盛小學童世平校長主持申報的課題《農村小學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現狀他提出,我們要在課題研究和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構建好家長學校,創新學校德育過程,全面提高學校德育工作質量,助力學校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組成員分工,細化落實了成員職責。童校長提出,課題組成員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專心用心投入課題研究,做好課題開題工作,用鐵的紀律堅定的信念完成課題研究的要求。
  • 廣元市朝天一小教師家訪留守兒童帶來的思考
    為了進一步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今天下午,朝天一小全體教師分組對留守兒童進行了家訪。我、楊香琳、吳仕文老師和德育校長魏小平老師為一組對朝天鎮雙河村的留守兒童進行了家訪。我們首先進入的是郭欣怡小朋友家。
  • ——陝西西安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紀實
    沒戶口、上學難、沒醫保、事實無人撫養,小鄧姐弟倆的困境,在摸底排查中被兒童主任發現。隨後,臨潼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為他們解決了戶口和上學問題,還幫他們辦理了醫保。在做了大量工作後,小鄧姐弟倆的母親回來了,街道和村裡幫他們修繕了房屋,孩子們的衣食住行得到了保障,再也不用到處流浪了。區民政局給小鄧一家辦了農村低保。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 「文明實踐在醴陵」「留守兒童之家」讓留守兒童不孤單
    紅網時刻株洲12月3日訊(通訊員 陳君)12月1日,位於醴陵市李畋鎮富裡社區的最後一處村級留守兒童之家檢查驗收完畢。至此,2020年醴陵市村級留守兒童之家項目的創建評估驗收工作順利完成。近年來,醴陵市為保障民生、做好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促進社會穩定,為此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研究出臺《醴陵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與管理實施方案》,明確兒童之家室內面積不低於10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低於200平方米。需配備圖書、期刊、報紙和文體器材等,同時設置文體活動、圖書閱覽、親情溝通、手工製作、檔案管理、心理輔導等多個功能區。
  • 被「電子鴉片」與網遊支配的童年,農村留守兒童應該怎麼辦?
    只說真話的農民公眾號原創文章,禁止轉載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達手機逐漸的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具,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對於手機和網絡的需求都是很大的,但是與此同時農村的一些留守兒童卻開始被手機與網絡支配
  • 奉獻志願愛心,牽手留守兒童
    ----哈爾濱師範大學「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暑期三下鄉志願服務團隊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少年兒童成長成才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落實團中央《關於實施2019年青年志願者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七彩假期」志願服務項目的通知》要求,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哈爾濱師範大學行知青年志願者協會「情暖童心大手拉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