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下午2點,北京安定醫院成癮門診室副主任醫師盛利霞坐在門診樓2樓專家門診的18診室,準備接診她的「第一位病人」。
這是網絡成癮專病門診開診的第一天。
據媒體報導,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及成員國同意並通過了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正式認定了將「遊戲成癮(也稱為遊戲障礙)」列入精神疾病的範疇,該標準將於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近年來遊戲成癮的人越來越多了,其中有一大部分是網路遊戲賭博。而且我們中國是主要提出國之一,因為我們確實在臨床中發現了很多這種已經影響到他日常休閒、工作、生活的案例。」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任醫師田成華曾對海外網表示,「遊戲成癮」正式劃歸為一種疾病,將對患者接受正規治療有很大幫助。如果不列入精神疾病的話,醫院就不能收治。以前醫院偶爾會收治此類病人,但並不是以「遊戲成癮」的診斷來收的,而是通過情緒障礙、行為障礙等方式。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平時門診中遇到很多人過來諮詢網絡成癮問題,但醫院接診醫生不都是成癮專業人員,給出的建議參差不齊。這樣不便於家屬和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所以就組織了專業人員開設了這麼一個門診。」
據公開資料顯示,盛利霞擅長精神科常見疾病,特別是藥物依賴的診治。她是《中國醫刊》和《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誌》的編委,曾發表過《具有依賴潛力的藥品在臨床的合理使用》(臨床藥物治療雜誌),《酒精依賴患者的小組康復措施 》(中國醫刊),《對精神障礙分類的一些認識》(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等文章。
開診:確診為「遊戲成癮」的比例極低
根據 WHO 的定義,「遊戲成癮」患者主要呈現有以下三種特徵,並通常持續了至少 12 個月:
在玩遊戲的頻率、強度、時長、開始和結束,以及遊戲情景上缺乏自製
將玩遊戲優先排在其他生活興趣與日常作息行為之上
在過度玩遊戲導致負面影響後,仍會持續甚至加大玩遊戲的力度
盛利霞透露,此前,國家衛健委就ICD-11中「遊戲障礙」相關的診斷目錄從臨床表現、診斷到治療都做了進一步的詳盡解析,相關文件即將出臺。
2019年7月,衛健委官網發布了關於遊戲障礙防治的專家共識及核心信息宣傳漫畫。漫畫顯示,遊戲障礙是一種成癮性疾病。遊戲是正常行為,但遊戲過度可導致遊戲障礙。
漫畫還顯示,遊戲障礙的主要特徵是,對遊戲失去控制,遊戲優先於其他活動,強行停止可出現精神萎靡,情緒或行為失控等反應,通常持續12個月以上。遊戲障礙可以有效幹預,但易復發。遊戲障礙會嚴重損害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應及時去正規專業機構求助。
不過,盛利霞表示,因為「遊戲障礙」剛剛被列入精神疾病的範疇,目前還沒有類似於診斷抑鬱症的量表去測查評估,主要依賴於臨床經驗來評判。
盛利霞曾經接診過一個遊戲成癮的中學生磊磊。據盛利霞表述,磊磊在沉迷於網路遊戲之前,學習成績十分優異,考上了重點中學。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網路遊戲,晚上開始用爸爸媽媽的手機玩遊戲,早上再把APP 刪掉。
因為學校禁帶手機,磊磊便找各種藉口不去學校上學,在家玩遊戲,慢慢學習成績下降,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對他的能力產生質疑。磊磊的情緒出現自卑等不穩定情緒。現實生活中的不滿和遊戲升級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耀感形成巨大的反差,磊磊更是沉迷於遊戲。這種情況持續了12個月以上。被醫院收治之後,儘管醫生控制磊磊玩手機的時長,但磊磊還是會借病房中其他病人的手機來玩遊戲。
雖然磊磊被診斷為遊戲成癮,但依照盛利霞的臨床經驗,能夠診斷為「遊戲成癮」的患者比例並不高。24日下午,盛利霞共接診四位患者,沒有一例被確診為「遊戲成癮」。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其中一位患者有抑鬱情緒,出現自殘行為,屬於抑鬱症。患者並非喜歡玩遊戲,只是因為晚上失眠,用手機刷新聞,看抖音等消磨時間。「這例抑鬱症的患者,我就把他轉到相關科室去治療了。」
工作中還發現有的是患者和家屬產生了觀念上的衝突。孩子希望從事計算機軟體開發或者電競選手的工作,但是父母認為這是不務正業,強制孩子遵從父母的意願,於是來醫院諮詢。
「這種職業選擇矛盾衝突不屬於疾病範疇,也不是醫生能解決的問題, 」盛利霞說。
治療:心理治療與行為訓練
確診為「遊戲成癮」之後如何治療,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遊戲成癮」治療主要依賴於心理治療和行為訓練。如果有抑鬱或焦慮等不良情緒,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
對於住院的患者,還會對患者的行為進行訓練,主要是幫助患者學會管理自己,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讓他習慣沒有手機的生活。如果是學生的話,會讓他在治療的空餘時間去學習,恢復上學的正常作息。」盛利霞說。
經過一兩個月的治療,孩子在出院之前基本有穩定的情緒並且逐步恢復正常的學習和作息狀態,盛利霞說,不過,患者回家之後是否又恢復原狀,沉迷手機,這就需要家長和醫院的持續配合實時關注孩子的動態。
「因為青少年時期還處於腦發育不完全的階段,自我管理的能力還不是特別好,有些時候還是需要家長協助和引導,但是千萬不要過度管理」,盛利霞說。
隨著網路遊戲在中國流行,治療網癮的機構、學校也開始興起,電擊治療、封閉式訓練、軍事化管理等種種戒斷方式更是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孩子在網癮機構、學校遭受虐待甚至死亡的事件也屢見報端。
盛利霞說,把孩子送入訓練營的治療方式,可能部分孩子會恢復正常狀態,但是因為孩子最終要回家,而家庭不能像訓練營那樣進行管理孩子,最終療效如何不好評判。而醫院除對患者進行治療外,還要對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和醫生密切配合,因為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是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長:焦慮、控制、亂投醫
經過遊戲成癮的治療之後,如何判斷是否痊癒呢?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只要患者能夠自己管理自己合理使用手機,社會功能恢復、情緒穩定就算好轉。但家屬往往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家屬更多地要求是,只要不用手機了,成績就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社會功能恢復並不意味著學習成績回到原來的水平,應該是正確地使用網絡,但不是不用,因為它畢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盛利霞說,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和醫生之間存在差異,看病過程中有一大部分時間是在給家長做科普教育。
實際上,盛利霞在接診過程中發現,孩子和家屬的說法往往大相逕庭。基本上家長都認為孩子沉迷遊戲,但每個孩子的情況卻不盡相同。
有的孩子因為不擅長玩遊戲並不喜歡玩遊戲,只是晚上失眠用手機看新聞,刷抖音等消磨時間。有的孩子做的是計算機編程,軟體開發卻被誤認為在玩遊戲。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首席心理專家沈家宏曾對媒體表示,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可能會導致一些父母給孩子亂貼標籤,說孩子是遊戲成癮。
即使在遊戲成癮沒有被列入精神疾病之前,很多家長也會把孩子送入不正規的戒網機構進行治療。
綜合有關網癮治療及機構的相關報導,孩子在網癮機構受虐待甚至身亡的事件不在少數。
有些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下降,就認為是玩手機的問題,實際上影響成績的因素有很多,盛利霞建議,家長沒有必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緊張,要和孩子去溝通,怎麼去教會孩子管理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爭議:電競從業人員不納入遊戲成癮診斷範疇
實際上,早在2018年6月,WHO將「遊戲障礙」納入ICD-11草案,並給出詳細的定義之時,就遭到了多家遊戲機構的聯合反擊。
據包括美國、加拿大等來自全球各地的遊戲協會共同籤署的一份聲明顯示,電子遊戲幾乎橫跨所有類型、設備和平臺,全球範圍內有 20 億人享受著遊戲帶給他們的樂趣。這些遊戲的教育、治療和娛樂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以電競大國--韓國為例,韓國相關委員會表示對WHO的決定密切關注,目前並沒有認可,北京韜安律師事務所遊戲團隊高級顧問孫磊告訴南都記者,遊戲是韓國的支柱產業,韓國認為產業是第一位的。韓國是最早開始限制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的國家,但這項規定已於6月27日廢除,「都是為了遊戲產業做鋪墊」。
盛利霞告訴南都記者,電競從業人員不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之內,「因為我們知道現在有一部分人專業做電競遊戲,這是他的職業,所以不能說他玩這個對他的社會功能是有損傷的。」
另外,也是為了防止對遊戲擴大化理解,談網路遊戲色變,才對遊戲成癮做了明確的界定。
不過,要想成為專業的電競選手,往往要在某款遊戲中打到很高的段位,在遊戲中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錢。在此之前,會不會被診斷為遊戲成癮呢?
盛利霞認為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這時候需要家長和孩子溝通,明確孩子的職業傾向。如果孩子有天分,可以考慮;如果孩子沒有天分,或需要另作打算。但不管怎樣,都最好完成基礎教育。「電競遊戲和高科技都在不斷發展,當你的知識很狹窄的時候,就算是一個電競手,也不是一個好的電競手」。
除此之外,針對遊戲成癮診斷的科學性,精神學界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據外媒報導,專注於研究暴力電子遊戲利弊的學者Christopher J. Ferguson博士曾在接受知名遊戲媒體Polygon採訪時表示,WHO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的舉動過於草率,因為並無足夠的支持證據。
沈家宏曾對媒體表示,將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利弊並存。一方面,利於研究它的發病機制、流行病學、預防措施,將喜歡玩遊戲和遊戲成癮的人群區分開來。但另一方面,由於醫務工作者診斷水平參差不齊,可能將一部分人誤診為遊戲成癮。
(磊磊為化名)
南都見習記者 韓曉丹 潘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