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屏幕前演繹黑白人生 遊戲成癮究竟是什麼?

2021-01-21 中國青年網

  遊戲成癮究竟是個什麼鬼

  彩色屏幕前演繹黑白人生 社會功能受損亟須對症下藥

  ◎ 遊戲成癮個體背後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自我迷失,對未來迷茫,想要找一個出口

  ◎ 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遠打算的嚴重負面結果

  ◎ 網癮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問題家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如何與他們一起並肩作戰,是很多家長需要重修的家庭課程

  □ 本報記者 馬嶽君

  □ 本報見習記者 羅聰冉

  北京的冬日,空氣格外冷冽,蒼勁光禿的樹枝,桀驁不馴地直向天空。

  一百多名身穿迷彩軍裝的學員正端坐在教室聽課。當天,老師分享的內容關於親子關係,課堂中途穿插提問時,學員爭先搶答。有的學員由於搶答太快說錯答案,引起大家哄堂大笑。

  這是《法制日報》記者於1月8日在網癮戒除中心——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看到的一幕。這樣活躍的氛圍,很難讓人將他們與印象中陰鬱、孤僻的「網癮少年」對號入座。而事實上,因為網癮,他們與現實生活脫軌,休學、留級、失業,是他們來到基地前的狀態。

  在他們當中,有人曾長期穿尿不溼玩遊戲,只因怕上廁所耽誤練級;有人因網線被拔,把開水澆到父親頭上;還有人玩遊戲受阻後,用剪刀刺傷母親,爬到窗外欲跳樓自殺……

  事實上,除了基地這數百名學員之外,還有更多的青少年深陷在網癮的泥潭不能自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對媒體透露,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接近10%,網絡成癮是我國青少年較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會沉迷遊戲至癮?遊戲成癮後,又該拿什麼拯救孩子?

  網癮被列為精神疾病

  診療規範正在制定中

  基地對學員進行過一項調查:95%以上的「網癮少年」覺得生活沒勁;94.6%的「網癮少年」具有內向、敏感的個性特質,他們內心自卑,對生活有強烈的無助感;54.8%的「網癮少年」因上網受到阻攔,採取過暴力手段。

  「總結來看,遊戲成癮個體背後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自我迷失,對未來迷茫,想要找一個出口。」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主任、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說。

  據陶然介紹,自2003年開始,基地就陸續有家長因孩子沉迷網絡而來求診。什麼是網癮?這是不是病?當時沒有定論。通過多年臨床實踐,陶然團隊慢慢發覺網癮是一種精神疾病。

  「很多孩子因為玩網路遊戲而荒廢學業,這在生物學上叫『社會功能受損』。」陶然介紹說,玩遊戲不需要太多思考,大腦只要興奮一個區就夠用,長期下來,其社會功能就「廢用性萎縮」,出現情感麻痺等症狀。大量檢查顯示,孩子若每天玩網遊6小時以上,半年後,其大腦前額葉的葡萄糖代謝下降15%,大腦氧代謝下降8%。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在2018年更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中,專門為「遊戲成癮」設立條目,並明確9項診斷標準,以幫助精神科醫生確定患者是否對遊戲產生依賴。新版本將由2019年5月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最終批准,並將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於2018年9月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提到,網絡成癮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陸林認為,過度依賴網絡只是一個現象,約有一半的孩子在依賴網絡的背後,會伴隨其他的問題,比如與父母關係問題、學業問題、注意缺陷障礙、焦慮或抑鬱等。目前,我國尚沒有關於這一領域的診療規範,正在制定之中。

  刺激產生多巴胺成癮

  遊戲開發商難辭其咎

  「你撞開我的門我就自殺」「不給手機我就跳樓」……幾乎每一個來基地做心理諮詢的父母都會哭訴自己的孩子「想不開」。基地心理諮詢師紀文博分析,這背後傳出的聲音是,孩子在現實層面得不到滿足,所以在網絡世界尋找慰藉。

  「遊戲和現實世界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即時滿足的。孩子的成績從40名上升到20名非常難,但遊戲中的排名,可能玩家多花一點時間或錢,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每一個在遊戲裡的行為都能得到鼓勵和及時反饋。」紀文博說。

  紀文博分析,遊戲中的角色通常都是王者、法師等所向披靡的強者,玩家能從角色身上找到成就感;遊戲中的畫面、故事給人耳目一新的刺激感,滿足人們的探索欲望;而且遊戲會不斷公布新任務,縮短了玩家獲得刺激的時間;同時遊戲還增加了社交機制,比如公會系統等,進一步增加了玩家粘性,這些因素對青少年都有極強的吸引力。

  紀文博認為,網癮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有一個問題家庭。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如何與他們一起並肩作戰,是很多家長需要重修的家庭課程。

  上海仁濟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周灩說,網路遊戲成癮的青少年大腦對獎勵的敏感性增高,而對懲罰的敏感性降低,導致他們為獲得即時獎勵而忽視長遠打算的嚴重負面結果。

  周灩打比方說,在人類大腦裡存在著一個隨時隨地想要犒賞自己的「小人兒」,最喜歡多巴胺分泌。然而,當勤奮的「小人兒」不再願意忍受由正常途徑產生多巴胺時,會通過作弊的方式繞過原本精密設計好的強化學習這條路徑,通過自我刺激的方式,比如嗑藥、賭博、打遊戲等,產生多巴胺。這時,大腦就「成癮」了。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副主任鄭寧對記者分析,遊戲成癮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青少年大腦發育不夠健全,意志薄弱,判斷力和自控能力較差,容易攀比模仿;二是家庭原因,一些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或者自己就是網迷、遊戲迷;三是遊戲開發設計者利用了人們追求新奇的心理,遊戲情節常包含讓人獲得點數、升級、進化、獲得新情報、新物品、新技能等內容,讓孩子沉湎其中,難以自拔。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則認為,遊戲現在也變成一種商業模式,很多遊戲設計本身就是成癮設計,整個設計程序就是讓玩遊戲的人習慣去做某件事情,在短時間之內無法自拔,長時間後不是興趣而是習慣,這就是依靠網際網路技術製作出來的「電子鴉片」。

  「對未成年人來講,遊戲成癮不僅源於缺少家庭關心,而且缺少必要的教育。很多遊戲成癮孩子的父母也常常拿著手機,從小孩時代就打遊戲,到了如今的手機時代,也是各玩各的手機。此外是缺少教育,如今很多青少年是隔代教育,奶奶和姥姥帶孩子,她們根本不懂什麼是網癮,有什麼危害。」朱巍對記者說。

  遊戲行業迎來嚴監管

  社會責任須勇於承擔

  《2018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2144.4億元;遊戲用戶規模達6.26億人;中國上市遊戲企業199家。

  眼看不斷有孩子墜入網癮深淵,不少家長將遊戲視為「電子鴉片」,認為遊戲公司刻意將遊戲設計成容易讓人上癮的樣子,然後源源不斷地吃「人血饅頭」。

  事實上,遊戲行業在2018年迎來重大變局。2018年3月,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為遊戲版號審批按下了「暫停鍵」,中國遊戲產業整體收入增幅明顯放緩,直到2018年最後一個工作日版號審批工作才重啟;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控制電子產品使用」「實施網路遊戲總量調控」等;2018年12月,網路遊戲道德委員會成立,並對首批20款存在道德風險的網路遊戲進行了評議。

  據了解,在立法層面,中國從修改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開始,一直到即將出臺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都在努力防止青少年沉迷遊戲。

  在市場監管趨嚴背景下,網路遊戲企業日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教育功能和社會影響,並負擔起內容管理的主體責任。為防止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也有遊戲公司推出針對性措施,例如實名認證、引入父母監管等。

  以《王者榮耀》為例,2018年9月,《王者榮耀》接入公安權威數據平臺,對所有《王者榮耀》的遊戲新用戶進行實名校驗。同年11月,騰訊遊戲公布,《王者榮耀》公安實名校驗已100%覆蓋全國,且接入校驗以來12歲及以下兒童玩《王者榮耀》的時間平均減少了46%。

  這套防沉迷系統剛上線,網上就出現了提供「解綁服務」的廣告。不過,不少用戶交錢之後帳號仍然受時長限制。據警方偵查,這實則是以未成年人為目標的新型詐騙手法。

  「平臺不斷在打補丁,玩家不斷想鑽窟窿。」有行業人士認為,企業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已成為行業共識,但怎樣讓遊戲成癮者在真實世界裡有奮鬥目標、怎樣給這些沉迷遊戲的孩子們找到一個新的出口,這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相關焦點

  • 這年頭,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
    網易科技訊 7月3日消息,最近,「遊戲成癮」正式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精神疾病,引發廣泛熱議。國外媒體The Conversation撰文指出,在二十一世紀,究竟什麼是休閒什麼是遊戲成癮呢?數字視頻遊戲可以是非常誘人和吸引人的。關於成癮的風險,在休閒活動的大框架下分析一下世衛組織發出的遊戲過度警告還是挺有趣的。作為Games for Change大會的一部分,我和其他研究心理學、嚴肅遊戲和青少年倡導的人將討論遊戲、媒體和科技成癮。
  • 黑白電視給了我們彩色的生活,彩色電視卻給了我們單調的循環
    以前的黑白電視讓一家人圍在跟前談笑風生,但如今雖然有了彩色電視,卻幾乎不怎麼開機,只有手機陪伴著所有人的開心與煩惱。沒人聊天,沒人看電視,只有在手機屏幕上敲打著所有的心聲。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但氣氛越來越少,期盼的聲音越來越弱,甚至有些人焦慮越來越多,到底是什麼原因,人們對春節有了這樣的感覺呢,是生活還是年齡?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遊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髮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遊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
  • 這張照片究竟是彩色還是黑白的?很多人可能傻傻分不清了
    這絕對是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你認為它是彩色的還是黑白的?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是彩色的吧,雖然感覺有些怪怪的,就像PS「低手」調整圖片的時候,怎麼調也調不好,最後把色彩弄得很不真實一樣。
  • 遊戲成癮是精神障礙?那麼如何克制遊戲成癮?
    什麼叫精神障礙呢?精神障礙必須具備兩點:一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二是社會功能受損。什麼叫成癮呢?你不用不行了,你受它控制了。遊戲成癮,遊戲障礙,具體而言:一個人在遊戲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必須給遊戲讓位;玩遊戲已對學習、工作及生活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損害,這種狀態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多次想戒,卻欲罷不能。
  • 海信彩墨屏閱讀手機A5C體驗:突破黑白,零藍光彩色閱讀
    作為首批搭載彩色水墨屏的設備,海信彩墨屏閱讀手機A5C現已上市,5.84英寸屏幕,4GB+64GB售價1699元。IT之家現已拿到了一款墨玉黑配色A5C,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款彩色水墨屏手機體驗如何吧。外觀設計海信閱讀手機A5C整體採用了簡約的設計,外觀素雅,有墨玉黑、漢白玉、天韻藍和竹雅綠四種配色,IT之家體驗的這款是墨玉黑配色。
  • 黑白變彩色,電子墨水屏的春天來了嗎?
    傳統的「電子書」只有黑白的世界,什麼時候可以變成彩色呢?記者發現,今年上半年,科大訊飛、海信、掌閱iReader等企業紛紛推出了彩色電子閱讀器,業內人士將2020年定位為彩色墨水屏元年。電子墨水屏是一種典型的反射式顯示器。
  • 巧用iOS屏幕使用時間 讓大人小孩擺脫手機成癮
    那這是否意味著屏幕時間就是個沒卵用的功能呢?顯然不是。屏幕時間存在的主要意義是讓用戶了解自己使用電子設備的情況,它對使用時間的限制更大的意義在於提醒而非制止。因為不管怎麼說,對抗手機成癮最後還是要靠你的意志力,而非其他外力。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9個月前,該科室正式成立,而今,保持平穩而規範的運行,護士站前的公告欄上,張貼著入住患者的日程作息安排表和考核評分標準等。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16.57%的國人受到各類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疫情期間,因為居家學習的特點,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和使用手機接收老師布置的作業,因此使用手機的頻次增加,也造成許多孩子使用手機失控,手機遊戲成癮。雖然4、5月份,孩子們陸續復學,使用手機過度現象有所減少,但也有不少孩子身在課堂,心在遊戲,己經無法回到規律的作息狀態。暑假期間,那些原本蠢蠢預動的心又開始活絡了,手機遊戲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
  • 兒童對屏幕電子設備成癮,看看專家的指導意見
    屏幕電子設備成癮雖然沒有被列為精神疾病,但在成人和兒童中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這主要是因為,儘管技術給生活帶來便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屏幕電子設備無節制的使用會嚴重削弱兒童的創造、社交和認知能力,而這一切都會對他們未來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 彩色+黑白!科大訊飛發布兩款6英寸電紙書
    3月19日,掌閱發布了彩色電紙書iReader C6 ,其實科大訊飛也在同一天官宣了兩款電子閱讀器,一款黑白屏,一款彩色屏。在此之前,科大訊飛發布的唯一一款墨水屏設備還是10.3英寸的科大訊飛智能辦公本,可以說,這是科大訊飛第一次發布小屏閱讀器,而且第一次發布就嘗試了彩色屏。
  • 心理學:手機成癮,遊戲成癮,上網成癮,如何遠離「上癮」?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為自己停不下來的「成癮」行為而自責——它消耗了我們的時間、佔用了我們的精力,在片刻的滿足之後,感覺到的,是無盡的恐懼。成癮,本質上是一個「糟糕的感覺——麻痺痛苦」的惡性循環。所以,它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卻一定會降低生命的質量。成癮現象的背後有什麼心理機制,如何有效應對成癮行為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和大家談談成癮這件事。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孩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所以那個暑假,我哪兒都沒去,天天坐在電腦前,除了吃、喝就是玩遊戲。一個暑假把好幾個遊戲通通玩了一個通關。但很奇怪的是,等我回到大學後又彈起了吉他,似乎把遊戲忘記了。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就是12歲之前,我們跟孩子來將遊戲成癮當作一個課題去解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呢?
  • 遊戲成癮患病率達27.5%?你對遊戲的偏見全是來自於錯誤的數據
    此後國內有媒體報導稱,「研究表明,遊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為27.5%」,加劇不同群體對網遊態度的分化。雖然IGD已經被列入WHO精神疾病之中,但包括社會學、心理學、醫學在內的各個學科都未對IGD的概念作出明確界定,關於其科學性至今學界爭論不休。而對於27.5%如此駭人聽聞的數字,我們也不得不生疑,需要一探究竟。遊戲成癮患病率真的是27.5%?
  • 上第一款彩色墨水屏幕手機出現了,墨水屏幕不再是「非黑即白」
    對於閱讀愛好者來說,墨水屏幕是最接近紙質圖書閱讀設備的,除了專業的閱讀器,許多手機還使用墨水屏幕。長期以來,墨水屏幕有一個很大的短板,即只能顯示黑白色,用網友的話說,墨水屏幕「非黑即白」的顯示效果不能像紙質書那樣豐富多彩。黑白墨水屏幕時代正式結束了!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聽聽專家怎麼說
    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遊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髮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遊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他的母親搖著頭說,孩子成天不出門,手機不離身,已經兩個星期沒有洗澡、換衣服了。
  • 這遊戲值18元?黑白一筆畫也能玩這麼嗨《cut.》
    【本文由作者供17173獨家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黑白畫面也可以很藝術,例如今天推薦的這款美遊《cut.》(售價18元),就充分利用了黑白畫面玩起了一筆畫,讓人不禁驚呼,原來一筆畫也可以這麼玩。
  • 什麼是網絡成癮?它又分哪些種類呢?
    多年的臨床總結和研究,我們發現網絡成癮是由神經內分泌紊亂引起,主要臨床表現為易怒、冷漠、交流困難、孤僻、抗拒心理強、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會出現不自主的手指敲擊屏幕和鍵盤、滑動手指的動作,睡眠為晝夜顛倒,脫離網絡就坐立不安、情緒波動、無所適從,是社會功能活動受損的一組症候群。
  • 公益課程|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疫情期間,因為居家學習的特點,孩子使用手機上網課和使用手機接收老師布置的作業,因此使用手機的頻次增加,也造成許多孩子使用手機失控,手機遊戲成癮。雖然4、5月份,孩子們陸續復學,使用手機過度現象有所減少,但也有不少孩子身在課堂,心在遊戲,己經無法回到規律的作息狀態。暑假期間,那些原本蠢蠢預動的心又開始活絡了,手機遊戲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