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喜歡讀書,經常會買一些書,自己有空再看。有時候,還會順手幫弟弟買幾本課外書,讓弟弟增加閱讀量。
弟弟不到初三,已經讀完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還涉獵了《三體》等科幻小說,閱讀量已經超出了同齡人。
每次,讀完一本,還會催著先生買下一本。有時候,還會去圖書館,一看書就是一整天,不閉館絕不回家,家裡人都很高興,沒想到弟弟這麼愛讀書,說不定以後可以成為全家人的驕傲。
但是,後面事態的發展,超出了全家人的想像。
因為弟弟不僅是愛讀書,而是到了讀書成癮的地步。
只要有閒暇時間,就開始閱讀,一讀書,就不管其他。有時候,因為讀書,忘記了寫作業。還有時候,下課痴迷看書,竟然逃課去看書,成績一落千丈。
在我們身邊,這樣痴迷閱讀的學生也不少見,酷愛讀書,想天天以讀書館為聚集地,居住在圖書館、生活在圖書館。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酷愛閱讀,非常高興,都以為這是一種愛學習的表現,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
但其實,愛讀書並不等於愛學習,學生閱讀,大多只是為了娛樂或消遣,和我們所謂的「沉迷遊戲」一模一樣。這種沒有自控力的讀書,會讓孩子「讀書成癮」,孩子成癮後形成「成癮性人格」。
而「成癮性人格」會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一、「成癮性人格」,讓讀書成癮的孩子走向失控人生
讀書成癮和網癮一樣,是一種心理病態行為。這種行為背後有巨大的隱患。
健康心理學指出,成癮是一些行為的強迫性依賴 , 分為物質成癮或過程成癮兩類。
物質成癮表現為個體強迫性地尋求藥物和使用藥物的行為;過程性成癮表現為病態賭博、瘋狂購物、網絡成癮等。
其中,讀書成癮,就是一種過程性成癮。
它表現為孩子嗜好讀書,沒有時間觀念,沉迷讀書無法自拔,忘記了周圍環境,也忘記了作為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與遊戲成癮高度相似。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而這種成癮行為,會引發人格障礙,讓孩子形成「成癮性人格」。《網絡成癮與人格因素的關係》一文指出,成癮造成的人格障礙可分為三類:
A類:行為奇特或怪異,包括偏執型、分裂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礙;
B類:行為具有表演性、 情緒性或不穩定性,包括反社會性、 邊緣性、 表演性和自戀性人格障礙;
C類:行為容易焦慮或恐懼 ,包括迴避性、依賴性和強迫性人格障礙。
其中,最典型的為分裂型人格、偏執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
這就導致有「成癮性」人格的孩子容易出現角色錯位、性格退縮、情緒冷漠 , 不願意接受他人意見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別人 ,非常執著, 總有一種做事不完善的感覺 ,表現死板。
而成年後,擁有「成癮性人格」的人,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不受法律約束,嚴重者,還會走上極端途徑。
所以,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沉迷讀書的行為,因為過於沉迷讀書帶來的「成癮性人格」不僅不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反而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讀書成癮,危害超出想像
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讀書,但不能鼓勵孩子沉迷讀書無法自拔。一旦培養出「成癮性人格」,就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行為。那麼,孩子為什麼會讀書成癮呢?
1、處於自律行為未建立時期,孩子無法良好自控
教育學提出,學生處於身心發展成長階段,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意志力、自制力等控制能力逐漸走向成熟,才能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在自律行為建立前,學生很容易因為成癮的愉悅而放鬆管控,致使自己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網絡成癮與人格因素的關係》一文提出, 這種成癮行為是一種強化產物 , 它們能給成癮者獎勵並產生愉悅 , 有時還會減輕或暫時免除個體的痛苦 , 成癮者享受過程中的美好時,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反覆情況。
因此,在沒有及時培養出自律行為時,孩子看書入迷後,會越陷越深,讀書成癮。
2、家長判斷失誤,導致過度縱容
孩子喜歡讀書,往往會造成他們愛學習的假象,這正是家長期盼的行為。因此,很多家長會不惜代價,為他們打造最好的讀書環境。卻少有人意識到,孩子其實已經陷入了「讀書成癮」的陷阱。
小時候,弟弟喜歡讀書,先生就儘量滿足弟弟的願望。弟弟總是躺在臥室,一看書就不出門,吃飯還得父母將飯碗端到床邊。課業負擔加重後,先生就要求弟弟好好學習,不要天天看課外書,但是弟弟不聽,有時,還會下載電子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
在意識到弟弟並不是愛上讀書,而是「讀書成癮」之後,先生想去制止時,卻發現已經為時已晚。弟弟的習慣已經養成,再去幹涉只會讓他反感。反而導致了「成癮性人格」的加劇。
家長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時,如果過於縱容,任孩子沉迷讀書,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散漫的行為習慣,讀書無度,最終「讀書成癮」。
三、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預防「成癮性人格」的出現?
愛迪生曾說,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
但一切行為都應該有所限度,讀書也是一樣。在正確的時間讀正確的書,不影響正常生活,並通過讀書為孩子的人生帶來正面影響才應該是所有家長的夢想。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做出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第一,3個中心法則,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培養孩子的閱讀行為時,家長還需同時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讓孩子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白白浪費時間。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提出,「自控行為」包括集中注意力、抑制衝動、調整情緒、延遲滿足以及有計劃性。
父母在培養孩子自律時,可以採用以下3個中心法則:
1、創設情境,讓孩子的自控行為得到獎賞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時,首先需要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
當孩子出現自律行為時,可以嘉獎孩子,正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當孩子出現不自律的行為時,可以撤銷一個愉快的刺激。
例如,在孩子正確控制自己的行為後獎勵他愛吃的糖,在他失控時沒收糖果。這樣正強化與負強化同時進行,能夠有效約束孩子的自律行為。
2、和孩子玩一些鍛鍊自控力的遊戲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可以採用一些遊戲行為,孩子按照規則做遊戲時,其實,就是強化自己的自控力的行為。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曾經提出過一種」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孩子聽到「綠燈」的指令就繼續前進,聽到「紅燈」的指令就必須停止動作。
生活中,父母可以反過來玩,將指令變成「紅燈行,綠燈停」,這樣違背慣性思維的條件下,如果孩子還能堅守遊戲規則,那麼就可以有效鍛鍊孩子的自控行為。
3、鼓勵孩子練習做計劃
計劃是成人思維中,有效分配時間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有效分配時間的方式,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一文指出,在對孩子(Lidstone et al 2010)和成人(Unterrainer et al 2006)進行的實驗中發現,當人們提前計劃,再去執行任務,總是會有更高的成功機率。
可見,有效地計劃自己的行為,是培養自律行為的一部分。
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的計劃寫下來,將計劃分配到那天在什麼時間,截止什麼時間,完成什麼事。寫下來後,鼓勵孩子完成自己的計劃。
這樣,多次重複,孩子自然就養成了為自己規劃時間的好習慣。
第二、積極鼓勵、同輩引導,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大仲馬曾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學會等待,正是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環。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先要學的等待,就是延遲滿足感。面對不當的誘惑時,只要能夠學會忍耐和擔當,就有可能追求到更大的成就。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延遲滿足教育讓孩子懂得自控和堅持》一文介紹,家長可以採用積極鼓勵法和同輩引導法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1、積極鼓勵法
家長在鼓勵孩子的相關行為時,可以制定一系列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積極行為,什麼是消極行為。
例如,讀書時,可以制定規則,如果孩子做完作業再閱讀,且閱讀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那麼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獎勵。
將孩子沉迷讀書的行為加以延遲與控制,並給予適當的獎勵,那麼孩子就能夠逐漸區分行為的好壞,從而可以主動作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2、同輩引導法
認知心理學班杜拉提出替代強化的概念,指出孩子在學習中,喜歡看他人受到了什麼樣的獎勵,然後去模仿他人的行為。
因此,家長也可以借鑑他人的力量,來培養孩子的行為。
例如,和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繪本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並強調有哪些行為值得借鑑,鼓勵孩子向這些有教育意義的角色學習。
同樣,家長也可以用孩子周圍朋友的例子來鼓勵孩子。
這樣不斷強化良性行為的方式,能夠讓孩子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除了讀書以外的行為中,學會主動合理地調配自己的時間去行動,不斷優化自己的行為。
第三、厭惡療法,及時幹預治療成癮行為
當然,對孩子的行為,只有預防,那是一定不夠的。百密而一疏,萬一孩子在父母的嚴格管理下,還是出現了「成癮」行為,父母該如何幹預呢?
教育心理學提出了厭惡幹預法:指採用懲罰性地手段或措施,來消除學生的一般行為。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彈法、社會不贊成厭惡幹預、內隱致敏幹預等。
其中,橡皮圈幹預療法是將一根橡皮圈套在成癮的學生手腕上,然後拉彈橡皮圈。當學生出現成癮行為時,用力拉彈,引起腕部的一個疼痛感,拉彈的時候必須集中注意力並計算拉彈的次數。
這樣人為建立生理上的疼痛感,能夠將痛苦與成癮行為建立有效連接,讓孩子對成癮行為逐漸產生厭惡感,從而主動控制成癮行為的發生。
與此同時,在發現孩子的成癮行為後,家長也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一起建立幹預機制。
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延遲孩子的滿足感,當孩子出現「讀書上癮」的徵兆時,及時採取措施,將這一弊病扼殺在搖籃裡,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讀書習慣。以下是本文的思維導圖,希望對您有用~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