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讀書無法自拔?警惕,這是「讀書上癮」,孩子成癮難戒除

2020-12-22 騰訊網

先生喜歡讀書,經常會買一些書,自己有空再看。有時候,還會順手幫弟弟買幾本課外書,讓弟弟增加閱讀量。

弟弟不到初三,已經讀完了《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還涉獵了《三體》等科幻小說,閱讀量已經超出了同齡人。

每次,讀完一本,還會催著先生買下一本。有時候,還會去圖書館,一看書就是一整天,不閉館絕不回家,家裡人都很高興,沒想到弟弟這麼愛讀書,說不定以後可以成為全家人的驕傲。

但是,後面事態的發展,超出了全家人的想像。

因為弟弟不僅是愛讀書,而是到了讀書成癮的地步。

只要有閒暇時間,就開始閱讀,一讀書,就不管其他。有時候,因為讀書,忘記了寫作業。還有時候,下課痴迷看書,竟然逃課去看書,成績一落千丈。

在我們身邊,這樣痴迷閱讀的學生也不少見,酷愛讀書,想天天以讀書館為聚集地,居住在圖書館、生活在圖書館。父母看到孩子這樣酷愛閱讀,非常高興,都以為這是一種愛學習的表現,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績。

但其實,愛讀書並不等於愛學習,學生閱讀,大多只是為了娛樂或消遣,和我們所謂的「沉迷遊戲」一模一樣。這種沒有自控力的讀書,會讓孩子「讀書成癮」,孩子成癮後形成「成癮性人格」。

而「成癮性人格」會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一、「成癮性人格」,讓讀書成癮的孩子走向失控人生

讀書成癮和網癮一樣,是一種心理病態行為。這種行為背後有巨大的隱患。

健康心理學指出,成癮是一些行為的強迫性依賴 , 分為物質成癮或過程成癮兩類。

物質成癮表現為個體強迫性地尋求藥物和使用藥物的行為;過程性成癮表現為病態賭博、瘋狂購物、網絡成癮等。

其中,讀書成癮,就是一種過程性成癮。

它表現為孩子嗜好讀書,沒有時間觀念,沉迷讀書無法自拔,忘記了周圍環境,也忘記了作為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與遊戲成癮高度相似。

關注:「愛知教學園地」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和學習、教育相關的內容!

而這種成癮行為,會引發人格障礙,讓孩子形成「成癮性人格」。《網絡成癮與人格因素的關係》一文指出,成癮造成的人格障礙可分為三類:

A類:行為奇特或怪異,包括偏執型、分裂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礙;

B類:行為具有表演性、 情緒性或不穩定性,包括反社會性、 邊緣性、 表演性和自戀性人格障礙;

C類:行為容易焦慮或恐懼 ,包括迴避性、依賴性和強迫性人格障礙。

其中,最典型的為分裂型人格、偏執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

這就導致有「成癮性」人格的孩子容易出現角色錯位、性格退縮、情緒冷漠 , 不願意接受他人意見的情況。有時候,還會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別人 ,非常執著, 總有一種做事不完善的感覺 ,表現死板。

而成年後,擁有「成癮性人格」的人,容易放縱自己的行為,不受法律約束,嚴重者,還會走上極端途徑。

所以,作為家長,要警惕孩子沉迷讀書的行為,因為過於沉迷讀書帶來的「成癮性人格」不僅不會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反而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讀書成癮,危害超出想像

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讀書,但不能鼓勵孩子沉迷讀書無法自拔。一旦培養出「成癮性人格」,就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行為。那麼,孩子為什麼會讀書成癮呢?

1、處於自律行為未建立時期,孩子無法良好自控

教育學提出,學生處於身心發展成長階段,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意志力、自制力等控制能力逐漸走向成熟,才能有意識去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在自律行為建立前,學生很容易因為成癮的愉悅而放鬆管控,致使自己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網絡成癮與人格因素的關係》一文提出, 這種成癮行為是一種強化產物 , 它們能給成癮者獎勵並產生愉悅 , 有時還會減輕或暫時免除個體的痛苦 , 成癮者享受過程中的美好時,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出現反覆情況。

因此,在沒有及時培養出自律行為時,孩子看書入迷後,會越陷越深,讀書成癮。

2、家長判斷失誤,導致過度縱容

孩子喜歡讀書,往往會造成他們愛學習的假象,這正是家長期盼的行為。因此,很多家長會不惜代價,為他們打造最好的讀書環境。卻少有人意識到,孩子其實已經陷入了「讀書成癮」的陷阱。

小時候,弟弟喜歡讀書,先生就儘量滿足弟弟的願望。弟弟總是躺在臥室,一看書就不出門,吃飯還得父母將飯碗端到床邊。課業負擔加重後,先生就要求弟弟好好學習,不要天天看課外書,但是弟弟不聽,有時,還會下載電子書,一看就是一個下午。

在意識到弟弟並不是愛上讀書,而是「讀書成癮」之後,先生想去制止時,卻發現已經為時已晚。弟弟的習慣已經養成,再去幹涉只會讓他反感。反而導致了「成癮性人格」的加劇。

家長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時,如果過於縱容,任孩子沉迷讀書,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散漫的行為習慣,讀書無度,最終「讀書成癮」。

三、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預防「成癮性人格」的出現?

愛迪生曾說,讀書對於智慧,就像體操對於身體一樣。

但一切行為都應該有所限度,讀書也是一樣。在正確的時間讀正確的書,不影響正常生活,並通過讀書為孩子的人生帶來正面影響才應該是所有家長的夢想。

所以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做出正確的引導,才能讓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長。

第一,3個中心法則,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培養孩子的閱讀行為時,家長還需同時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讓孩子知道,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隨心所欲,也不能白白浪費時間。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提出,「自控行為」包括集中注意力、抑制衝動、調整情緒、延遲滿足以及有計劃性。

父母在培養孩子自律時,可以採用以下3個中心法則:

1、創設情境,讓孩子的自控行為得到獎賞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時,首先需要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

當孩子出現自律行為時,可以嘉獎孩子,正強化孩子的自律行為。當孩子出現不自律的行為時,可以撤銷一個愉快的刺激。

例如,在孩子正確控制自己的行為後獎勵他愛吃的糖,在他失控時沒收糖果。這樣正強化與負強化同時進行,能夠有效約束孩子的自律行為。

2、和孩子玩一些鍛鍊自控力的遊戲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可以採用一些遊戲行為,孩子按照規則做遊戲時,其實,就是強化自己的自控力的行為。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曾經提出過一種」紅燈停,綠燈行」的遊戲:孩子聽到「綠燈」的指令就繼續前進,聽到「紅燈」的指令就必須停止動作。

生活中,父母可以反過來玩,將指令變成「紅燈行,綠燈停」,這樣違背慣性思維的條件下,如果孩子還能堅守遊戲規則,那麼就可以有效鍛鍊孩子的自控行為。

3、鼓勵孩子練習做計劃

計劃是成人思維中,有效分配時間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有效分配時間的方式,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完成。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研究證明只要做到這11點》一文指出,在對孩子(Lidstone et al 2010)和成人(Unterrainer et al 2006)進行的實驗中發現,當人們提前計劃,再去執行任務,總是會有更高的成功機率。

可見,有效地計劃自己的行為,是培養自律行為的一部分。

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將自己的計劃寫下來,將計劃分配到那天在什麼時間,截止什麼時間,完成什麼事。寫下來後,鼓勵孩子完成自己的計劃。

這樣,多次重複,孩子自然就養成了為自己規劃時間的好習慣。

第二、積極鼓勵、同輩引導,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大仲馬曾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

學會等待,正是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環。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先要學的等待,就是延遲滿足感。面對不當的誘惑時,只要能夠學會忍耐和擔當,就有可能追求到更大的成就。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延遲滿足教育讓孩子懂得自控和堅持》一文介紹,家長可以採用積極鼓勵法和同輩引導法來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1、積極鼓勵法

家長在鼓勵孩子的相關行為時,可以制定一系列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積極行為,什麼是消極行為。

例如,讀書時,可以制定規則,如果孩子做完作業再閱讀,且閱讀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那麼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獎勵。

將孩子沉迷讀書的行為加以延遲與控制,並給予適當的獎勵,那麼孩子就能夠逐漸區分行為的好壞,從而可以主動作出更加正確的選擇。

2、同輩引導法

認知心理學班杜拉提出替代強化的概念,指出孩子在學習中,喜歡看他人受到了什麼樣的獎勵,然後去模仿他人的行為。

因此,家長也可以借鑑他人的力量,來培養孩子的行為。

例如,和孩子一起觀看動畫片、繪本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並強調有哪些行為值得借鑑,鼓勵孩子向這些有教育意義的角色學習。

同樣,家長也可以用孩子周圍朋友的例子來鼓勵孩子。

這樣不斷強化良性行為的方式,能夠讓孩子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除了讀書以外的行為中,學會主動合理地調配自己的時間去行動,不斷優化自己的行為。

第三、厭惡療法,及時幹預治療成癮行為

當然,對孩子的行為,只有預防,那是一定不夠的。百密而一疏,萬一孩子在父母的嚴格管理下,還是出現了「成癮」行為,父母該如何幹預呢?

教育心理學提出了厭惡幹預法:指採用懲罰性地手段或措施,來消除學生的一般行為。常用的做法有橡皮圈拉彈法、社會不贊成厭惡幹預、內隱致敏幹預等。

其中,橡皮圈幹預療法是將一根橡皮圈套在成癮的學生手腕上,然後拉彈橡皮圈。當學生出現成癮行為時,用力拉彈,引起腕部的一個疼痛感,拉彈的時候必須集中注意力並計算拉彈的次數。

這樣人為建立生理上的疼痛感,能夠將痛苦與成癮行為建立有效連接,讓孩子對成癮行為逐漸產生厭惡感,從而主動控制成癮行為的發生。

與此同時,在發現孩子的成癮行為後,家長也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一起建立幹預機制。

孩子喜歡讀書,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行為、延遲孩子的滿足感,當孩子出現「讀書上癮」的徵兆時,及時採取措施,將這一弊病扼殺在搖籃裡,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正確的讀書習慣。以下是本文的思維導圖,希望對您有用~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遊戲難以自拔?了解上癮模式,讓孩子從根源戒除網癮
    孩子沉迷遊戲無法自拔的後果沉迷在遊戲裡的孩子,不知道時間的流逝,等回過神來,時間都用掉了,自然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和學習。就算是在上課、寫作業時,這類孩子也無法靜下心來,反而會不斷走神,想去玩遊戲,正是被網癮掌控了。
  • 怎樣戒除成癮行為
    當你在開始之前,以為可以依靠意志力及時停下來的時候要小心了,因為有人在利用你的好奇心促成「成癮」,所以你有必要明白這一點,這是普遍的人性特點,不用自責——而且對方顯然更了解這一點,你要做的是知曉這一點,並且逆而為之,也就是說既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確定感,又不至於被對方一直牽著走,陷在成癮中無法自拔。
  • 你見過「讀書成癮」的孩子嗎?「書癮」同樣有害,媽媽要學會預防
    可時間長了,小劉卻因為孩子讀書上癮這件事,出現了不少擔憂,因為她似乎無法勸阻兒子停下來。無奈小劉只好帶著孩子去求助心理醫生,經過溝通,小劉了解到類似她家兒子這類的孩子有很多,讀書成癮也是一種「病」,想要治療,先要戒「癮」。「書癮」也是病?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原來是心理學家用隱蔽手段故意讓孩子上癮
    現在,孩子們沉迷於手機和網路遊戲的時間越來越多——沉迷於打王者榮耀等遊戲中不能自拔。我們常把這一切歸咎於孩子缺乏自制力,殊不知,這是心理學和高科技完美結合的後果;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的背後,隱藏著心理學陷阱,卻給各大軟體和網際網路公司帶來巨額收益。
  • 沉迷科技無法自拔?科技成癮是精神病?
    但對我而言,這就像一種道德恐慌,那些令大眾對科技沉迷感到恐慌的言論背後,其實並不沒有詳實數據基礎的支撐。例如,在2018年4月,電視記者Katie Couric主持的《美國內幕》節目,專注研究科技產品對人們大腦的影響。 這集描述了一家專門治療科技產品上癮的商業公司聯合創始人。 這名聯合創始人把對科技產品上癮與古柯鹼上癮和其他藥物成癮相類比。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今天這篇文章就想解讀一下背後的成因,以及應對措施。這樣的一種現象稱為行為上癮我們都見過許多「上癮」的現象:菸癮、購物癮、牌癮、遊戲癮等等。它們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孩子痴迷手機、毫無節制的玩遊戲,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
  • 父愛缺失是造成孩子沉迷手機的一大原因
    如何幫孩子30天戒除遊戲建立手機界限,如何幫孩子改善叛逆厭學,如何幫孩子衝刺逆襲中考|逆襲高考10-160分!大家好,我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   很多孩子喜愛看手機網遊,一有空閒時間便會拿著手機玩遊戲個不斷,徹底迷戀在其中難以自拔。相對性於網絡成癮和手機上癮,許多 父母都找不著緣故。
  • 青少年遊戲成癮,該如何戒除?
    很多孩子迷戀網絡和遊戲,已經變得見怪不怪了,但是這孩子迷戀玩手機這種情況家長如果置之不理,便會愈演愈烈。青少年一旦沉迷於網路遊戲,會導致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嚴重影響他們的學業,甚至可以影響他們整個人生。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玩手機影響孩子成績又怎麼辦?一、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找到其上網成癮的根源,從而對症下藥,因勢利導。
  • 王者榮耀公布未成年人防沉迷公告,孩子遊戲上癮竟然是一種病!
    騰訊公司的這些舉措再次將青少年網路遊戲沉迷這一熱點話題引入公眾視野。 網絡沉迷成癮已經與網絡違法侵害、不良信息影響、個人隱私洩露共同構成青少年網絡使用中最高的四個風險,預防青少年網路遊戲沉迷成癮任重而道遠。
  • 為什麼孩子容易沉迷遊戲?關於行為上癮的三個原因,家長知道嗎
    因為科技的不斷發展,孩子的娛樂也變得隨之變多,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被網路遊戲所吸引。手機的益處對人們的生活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可是對孩子來說,把控不好便會危害孩子的身心發展。身邊有不少做老師的朋友,他們講了不少關於孩子沉迷玩手機的事情,特別是一個年紀只有7歲的孩子變沉迷網絡無法自拔。
  • 孩子沉迷遊戲?根源在家長,想要破除「行為上癮」,試試這樣做
    比如不少孩子受到手機的影響而沉迷於手機遊戲,這應該怎麼解決呢?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上癮」這個詞,對某事某物的上癮,就是在生活中特別痴迷於這些事物,難以戒除。我們常見的菸癮,酒癮等等都是如此,孩子沉迷與玩手機遊戲其實是一種行為上癮。
  • 手機遊戲為何會讓孩子沉迷?找準根源,才能解決問題
    導讀:曾經寫過幾篇關於手機的文章,每一篇都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大家的話題都集中在關於要不要給孩子買手機,如何防範孩子玩兒遊戲,怎麼避免長時間手機成癮,這幾個方面。這一點不玩遊戲的人恐怕永遠也理解不了,今天我們就從底層邏輯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何會在遊戲中沉淪,難以自拔。產品設計者的「小心機」其實遊戲成癮不僅是青少年的問題,而且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很多成年人也深受其害,只是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 孩子沉迷手機?多半是上癮機制在背後搗鬼,3個方法幫孩子歸正途
    但是如果孩子從玩手機變成了上癮,那性質就會發生改變。 沉迷手機背後的本質原因是上癮機制首先,何為上癮機制?上癮機制其實是與我們的大腦多巴胺密切相關的,如果產生的多巴胺適量,那會給我們帶來比較良好的情緒。但是如果多巴胺上癮,大腦就會的多巴胺的需求量增大,從而讓我們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尋求更多的刺激。
  • 成年人網絡成癮怎麼辦?兒子沉迷網絡怎麼辦?
    孩子網癮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足夠重視,然而隨著網絡的普及,沉迷於網絡不能自拔、通宵達旦地玩電腦遊戲、因為上網耽誤正常的事情,已經不再是青少年的「專利」,某些成年人也紛紛「中招」
  •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定:沉迷遊戲時間需持續一年以上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斷是否患上「遊戲障礙」,看看是否符合這幾條標準 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不讓玩,要不苦苦哀求,或者情緒對抗,甚至跟父母發脾氣,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父母都會遇到。 遊戲成癮可能是一種病。
  • 孩子沉迷手機無法自拔?5大危害父母早知道,否則就是害了孩子
    手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許多人成為了手機控,現在不光是大人離不開手機,連孩子對手機也著了迷,但手機對於成長期的孩子是沒有好處的,過度沉溺於手機,叫讓孩子不愛學習,不喜歡與人接觸,把自己封閉起來。孩子為何沉迷於手機?
  •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網絡成癮」?
    愛玩兒手機、愛打遊戲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網癮」患者「網癮」是「網絡成癮症」的簡稱,我國將「網絡成癮」界定為「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網際網路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網際網路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
  •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無法自拔,父母只需用這三招,保證孩子能戒掉
    導讀: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無法自拔,父母只需用這三招,保證孩子能戒掉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無法自拔,父母只需用這三招,保證孩子能戒掉!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法制教育:網絡成癮不可怕,父母正確引導很重要!
    網癮(即網絡成癮),又稱網絡過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於網絡,對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症。家庭教育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罵及家庭暴力,或是乾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 孩子沉迷遊戲怎麼辦?採取正確的方法很關鍵
    前言:未成年學生沉迷於遊戲不僅荒廢了學業,身體健康受到了損害,而且與父母的關係疏遠、生活在虛擬幻想的世界裡。隨著物質生活的日漸豐盈,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三歲稚童,人手一臺手機手機已經成為社會常態。手機的日益普遍伴隨而來的是手機成癮,遊戲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