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認為,「遊戲上癮症」是個誤導性的概念

2020-12-19 愛範兒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臨床心理學家 Anthony Bean 認為,「遊戲上癮症」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而且可能帶來危險的後果。有些人試圖將遊戲上癮症列入診療手冊,但這種想法不是基於科學研究,而是出於道德恐慌和政治壓力。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Bean 與其他三位心理學家質疑了將遊戲上癮視為病症的做法。他們表示,目前的研究還不足以支持「遊戲上癮症」的說法。

「根據不同的研究,『遊戲上癮症』的範圍可以囊括 0.8% 的遊戲人群,也可以囊括 50% 的遊戲人群。」Bean 對 說。他認為,這並不是新病症的證據,而是糟糕的科學研究。由於遊戲上癮的定義非常寬泛、非常模糊,心理學家們基本上是否定了這項業餘愛好。Polygon 網站

(圖片來自 )steemit

「我們的主要擔憂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把邏輯順序搞反了,」Bean 說,「我們不知道遊戲上癮是什麼……心理學界和醫學界將上癮的概念——毒品上癮或其它類似現象——強加給了電子遊戲。這種思維方式是,『它是某種形式的上癮,因此,它與其它類型的上癮是一樣的。』但是,這並不是同一件事情。」

「你可以把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足球上。我們為何不將其視為一種上癮症?那些喜歡去圖書館讀書的人呢?當他們看到精彩片段時候,就會放不下書本。你可以強迫他們放下書,但他們的思維仍然停留在那本書上。那為何不是某種形式的上癮?」

(圖片來自) indiawest

因此,遊戲上癮不應該定義為一種病症。 「或許那個人很焦慮,」Bean 說,「或許那個人很壓抑,並將電子遊戲作為一種對抗手段。我們需要問的是,『你能否去工作?是否在支付帳單?你是否仍然是社會的建設性成員?』」

「目前,沒有人問這些問題。人們回到家,對孩子說,『天哪!你對遊戲上癮,根本放不下遊戲!你玩遊戲的時候,我不想和你在一起。』這些話會讓孩子們感到壓抑,讓他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這傷害他們的心靈,傷害他們的自尊。」

Bean 認為,遊戲上癮症進入公共視野的原因之一是,某些個人和機構想要從中獲益。「我們認為,電子遊戲上癮症之所以成為心理學和醫學界的關注範圍,主要原因並非是實際科研得出了清晰結論,」 論文說,「而是因為遊戲上癮成了公眾關注之事。就是說,遊戲上癮有可能帶來資金支持、專業領域的實驗機會,以及其它上癮行為無法提供的政治影響。」

題圖來自 drugfacts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揭示「科技上癮」誤區
    網際網路移動時代,雖說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時無刻離不開手機、電腦、平板,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刷社交軟體,手裡一時抓不到手機就會心慌,生怕錯過什麼,有研究稱這是患上了「科技上癮症」,並稱這種上癮可能會干擾生活,破壞心理健康……澳大利亞解釋型新聞網站認為,科技上癮並非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 上癮症的評估及身心根源
    01 上癮症的定義及評估上癮症就是強迫性地使用某種物質(包括藥物、毒品等等)或強迫性地實施某種行為,而不顧它帶來的負面後果。我們通常把上癮症分為: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物質上癮如煙、酒、零食、各類毒品等;行為上癮也稱為過程成癮,如手機、購物、賭博、工作、(極限)運動或其他一些強迫性行為等。如果某個物品或者某個行為滿足了以下2個特質,它就是具有成癮性的:1、不是生活必需品,和我們的生存概率無關。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有效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爸爸,因為8歲兒子沉迷玩遊戲,憤怒的把孩子的平板砸了。平板是2018年兒子過生日時,送給他的生日禮物,當時已經預想到他會玩遊戲,於是和他約定:可以玩,但是要控制好時間,給他買了定時器。我知道讓8歲的孩子控制自己,有些為難,我只是希望他能控制住自己身體裡的小惡魔,養成時間觀念。
  • 3分鐘心理學:愛玩手機等上癮症,大多出自這3個原因?(揭秘)
    其實,過度地迷戀一個事物,並無法控制地沉迷其中,是一種病,叫「上癮症」。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上癮症,玩手機只是其中的一種。還有聚會上癮、愛吃甜食、習慣批判他人,甚至喝咖啡、抽菸、喝酒、打遊戲、沉迷健身、頻繁換對象都是一種上癮。那產生上癮的原因是什麼呢?
  • 臨床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這樣說
    最近,我看到一個臨床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的文章,她說出了不一樣的看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美國認知科學家 & 腦科學家 Dr. Susan Thompson與神經性暴食症 (Bulimia Nervosa)和食物上癮症 (Food addiction) 作鬥爭的故事,以及從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
  • 性上癮——是心理疾病還是社會構建?
    在DSM-IV-TR(精神病手冊)中,儘管沒有直接地提及性行為,但強迫,衝動和成癮(對某物某事的依賴)都定義成了精神疾病,而關於強迫,衝動和依賴這三個概念的所有定義都有共同的特徵——強迫性重複。強迫症的產生源於努力減少強迫症引起的焦慮,而不是為了享樂或滿足,強迫行為衝動行為的明顯區別在於最初驅動行為的潛在動機。衝動行為的目的是體驗愉悅,而強迫行為的動機是預防或減少焦慮和主觀不適感。成癮的概念是指一種行為模式,其特徵在於既可以產生愉悅的情緒,又可以產生逃避痛苦的內部狀態的手段。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重要
    雖然說手機能夠為我們照顧孩子孩子帶來更多的便利,但是有些孩子卻因為手機而變得上癮,他們特別熱衷於手機中的網路遊戲,而導致他們的生活出現了問題。雖然說吳先生一開始的初衷是比較好的,但是沒過多久,孩子就開始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都放在手機當中,而且逐漸地上癮了。之後,孩子的學習成績開始不斷地下降,而且逐漸變得自閉了,他似乎把所有的時間全部都放在了手機上,並且每天都會把臥室的門關上,在裡邊靜悄悄的玩手機遊戲。
  • 分析小丑女的愛情上癮症,她在認識小丑前就已經瘋了
    小丑女絕對是生病的,這種病叫做愛情上癮症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有些人的身體對多巴胺、催產素這樣的激素會有上癮的症狀。這種病患如果失去戀愛,體內催產素激素減少之後,就會想要找新的對象來獲得新的刺激源,所以會導致人本身會有無法接受空窗期、無縫接軌、上癮性劈腿這樣的行為,都是因為他的身體習慣享受這類激素帶來愉悅和興奮感.
  • 消息人士稱紐約前州長斯皮策疑患"性上癮症"
    新華社/路透    綜合報導,紐約州的一位消息人士21日稱,因召妓醜聞而辭職的前紐約州長斯皮策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醫生懷疑斯皮策患有「性上癮症」。患有「性上癮症」的人生理指標都很正常,但在心理上卻需要不斷尋找性伴侶以滿足自己。
  • 孩子遊戲上癮,你會怎麼做?| 了解上癮背後的原理
    快樂容易,上癮也很容易最近為了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定了這樣的娛樂規則:8:30以前作業都做完可以玩一局遊戲,9:00前寫完就只能領登陸獎勵。開始執行時,孩子風一樣去寫作業了。一切很自覺。我並不認為孩子成績一定要多優秀,因為自己小時候成績挺好的,也喜歡玩遊戲,而且也沒耽誤學習。我覺得是遊戲可以適當的玩玩的,畢竟遊戲裡的及時獎勵讓人既興奮又刺激,這可以成為快點完成作業的動力。以前孩子一局就放下,自制力還可以,可最近總是念叨著要充值買皮膚,如果家長沒有提醒他的話,一局之後自己會偷偷再玩一局。這是個不好的苗頭。
  • 上癮心理學:拆穿遊戲、視頻、手機的套路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家奧爾茲把探針植入小白鼠的腦部,用電流刺激他們的腦部,他原本想證明,小白鼠受到電流的刺激會躲避和退後。但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有一隻編號為34的小白鼠,它的行為非常反常,它非但沒有躲避,反而一次次去按壓金屬棒,一次次瘋狂的電擊自己,12個小時裡,他點擊了自己7000次,不吃不喝,直到死去。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而學習不會呢?
    時間一長,個個都喊「肝不動」了。真的好玩嗎,一點都不好玩。如果比喻成感情,大部分手遊,都是一夜情。而學習,就像成家過日子。你把你喜歡的手遊,放到學習這個持續時間尺度上,你會發現,比學習還無聊。第二個誤區,是對如今出現的上癮症的誤解。一堆人,瞪大眼睛大喊遊戲上癮。
  • 擔心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心理學家告訴你:家長的預防比糾正有效
    而且很多專家已經為遊戲正名:孩子玩遊戲並非墮落,有時候還能提高他們的反應能力,甚至有人認為"遊戲高手比遊戲玩得一般的孩子智商更高。"01玩遊戲雖然有好處,可父母還是擔心,寶媽:孩子上癮了怎麼辦?表妹的兒子樂樂剛上小學,孩子以前是外公外婆帶大的。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這樣的一種現象稱為行為上癮我們都見過許多「上癮」的現象:菸癮、購物癮、牌癮、遊戲癮等等。它們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孩子痴迷手機、毫無節制的玩遊戲,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人對這種快感也會上癮,實驗也論證了這一點: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士被電擊時感受到了快樂。但是,只要一拿掉電極,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後來她迷戀上了那種感覺。孩子行為成癮的原因也在於此。刺激的遊戲,好看的電視刺激著孩子的大腦,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快感,孩子的自制力比較薄弱,自然很難走出來。
  • 心理學家拆解網際網路給人的上癮體驗
    (開個玩笑)關於手機成癮的問題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有目共睹。今天我要說的問題是網際網路公司是如何給用戶提供極致的上癮體驗的。剛好要命的是,當今時代,太多技術開發都在推動上癮。這篇文,我們就來好好聊聊網際網路公司是如何設計出來上癮體驗的。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後來,又有一位研究人員羅伯特·希斯將該實驗遷移到了人體上,他將探針插入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女士大腦的快感中樞裡,結果那位女士表示,她的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快樂。但是只要研究人員一拿掉電極,那位女士的笑容就消失了,後來她迷戀上了那種感覺,千方百計想要植入探針。與那隻老鼠一樣,人對這種快感也會上癮。
  • 拯救失控的大腦:上癮是一種病 與道德無關
    沉迷和上癮的信號,在獎勵系統中甚至以你意識不到的速度快速傳遞著。賓夕法尼亞大學癮症研究中心臨床神經科學家安娜·羅斯·柴爾德,曾經通過核磁共振等方式追蹤腦部神經活動。她掃描了22名古柯鹼吸毒成癮者的大腦,在他們面前以每幀畫面33毫秒,大約是眨眼所需時間的十分之一的速度展示吸毒用具,「他們並沒有有意識地『看見』任何東西,但這些圖像卻和毒品一樣激活了大腦中的獎勵路徑。」
  • 5個小遊戲讓孩子明白物件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是幼兒最早的抽象概念,也是孩子想像力及符號認知的基礎,它是由被公認為當代研究認知發展理論泰鬥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來的。
  • 吳宗憲染上「愛情上癮症」
    吳宗憲染上「愛情上癮症」2001年09月09日14:06:45 大洋網    與女友 CANDY 打架風波鬧得滿城風雲的吳宗憲,昨天上東森「開運鑑定團」節目中坦承自己罹患「愛情上癮症」,生命中的四個女人與他的關係都是剪不斷理還亂,註定悲劇收場,同時,他也透露與中視、東森合約在八月底已經屆滿,萌生退休念頭,不過,命學專家建議他再過五年再說
  • 對遊戲上癮的我為什麼會痛改前非?這裡面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是一個爽文小說和遊戲極度依戀上癮症患者,突然有一天感到莫名的空虛,如果我繼續這樣惶惶度 日的話,我將能想像到我未來的生活就會一直處在我所在的環境,那將是多麼可怕 多麼恐懼,甚至我都 想到,我會不會連個媳婦都娶不到!以下就是我,從了解到我為何會上癮背後的原因和我是如何克服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