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心理學:愛玩手機等上癮症,大多出自這3個原因?(揭秘)

2020-09-03 聽楚沛冬說


導語


有個臺灣男生跟我告白,他說,下輩子,我希望做你的手機。

我不明覺厲,問,你什麼意思啊?

他說,就是希望你每天睜眼就急忙看我,每天臨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我。每天被你捧在掌心裡,享受你最高級別的關注。無時不刻,都想著我。

哇哦,還挺浪漫的。

雖然,我最後沒有和他在一起。但這個比喻,我倒是記了好多年。

我發現,現代人除了陽光、食物、水。就是不能沒有手機,更準確的說,是不能沒有網絡。

脫離了與網絡的連接,讓人窒息。

其實,過度地迷戀一個事物,並無法控制地沉迷其中,是一種病,叫「上癮症」。

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上癮症,玩手機只是其中的一種。

還有聚會上癮、愛吃甜食、習慣批判他人,甚至喝咖啡、抽菸、喝酒、打遊戲、沉迷健身、頻繁換對象都是一種上癮。

那產生上癮的原因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

1. 無意識恐懼的深度和強度


每一種上癮,都對應著一種深層次的恐懼。因為害怕面對,所以採取了上癮行為。

因為在做上癮的事時,我們的痛苦和焦慮是被阻擋在外的,短暫的快樂或者麻痺,可以讓我們不去思考,不去面對脆弱的自我。

我們真正的焦慮痛苦,或者恐懼緊張,在上癮行為的期間被按了暫停。

比如有很多學生特別喜歡打遊戲,有的甚至可以打通宵,嚴重影響了學習。

但是經過心理諮詢師的溝通,他們發現,其實這些孩子非常缺愛。

他們沉迷遊戲的目的只是,逃避面對家長不關心自己的事實。或者是為了表達,他們需要家長的關心。

而其實,如果家長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時,他們可以放棄打遊戲。

這些學生害怕的是,一直得不到父母的愛。

而有些男人非常喜歡抽菸,經常沒多久就去抽一根,一天可以抽好幾包。

並不是香菸真的有多香,一方面抽菸是一種口唇刺激,是心理防禦機制中「退行」的一種表現,也就是成人故意退回到兒童時代來抵禦羞愧。

另一方面也是上癮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逃避內在的恐懼。

所以,要克服這些上癮行為,必須找到行為的根源,也就是對應的恐懼。

2.羞愧


羞愧導致我們對生活和自己根深蒂固地缺乏信任。

也許是曾經的失敗經驗,也許是小時候的陰影,我們有時候很無助,容易感到羞愧。

所以,羞愧拿走了我們的能量,讓我們容易對產生簡單快感的事上癮。

比如刷手機,即使知道自己在手機上花的時間很多,也沒有那麼多信息量,還是會忍不住不停地玩手機。

因為,我們只想要舒服的感覺,不想許下承諾、專心致志。因為,那太累了。

如果做不到,就不如讓自己頹廢一點吧。

但是,我們不該忘記,感受痛苦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可以帶來思想的深度和智慧。

只有對自己重建信任感,並能夠不屈不撓、忍受挫折、專心致志才能克服上癮行為的誘惑。

我突然想到自己在畫畫的時候,是可以一下午都不玩手機的。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做什麼,那相應的上癮就會得到緩解。


3. 缺乏幫助成長和靜心的支持


我們的內心好比一個容器,當發生了不順利的事情,容器的大小將決定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隨著我們的閱歷累積,容器會越來越大。但偶爾,我們還是會承受不來。

所以,家人和朋友是我們的第二個容器。當我們感覺到受傷,難過時,他們的支持會讓我們舒服很多,這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容器借給我們了。

心理諮詢師,也是容器,是比家人和朋友更大的容器。他們也是一面鏡子,幫助來訪者去看清自己,獲得力量。

通常,陷入上癮的人,是自己的容器不夠用,又沒有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所以,他們迫切地去尋找一個逃避的空間,上癮行為可以讓他們再度感到完整和有活力。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找到內心支持的力量,才是治療上癮的最佳解藥。

當我們充滿正能量,生命力會開始爆發,我們也會更加自信。


總結:


雖然了解了成癮的原因,但是克服成癮需要長期的練習。探索自己的內心非常困難,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更是不易。

當我們能夠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羞愧,並獲得支持,我們會脫胎換骨似地重生。

就好像一個毛毛蟲變成蝴蝶那樣,開始的束縛和痛苦,其實都是為了之後的破繭成蝶,雖然也是叫「變態」,但也許用「飛升」更為恰當。

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吃甜品、喝咖啡、做運動還是可以去做,但是要控制相應的度。就好像拉一個弓箭,不緊不松,剛剛好的狀態才是最好的。

其實人有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我們可以勇敢地面對自己,勇敢地面對挫折,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同。

願你能夠感受到真實的快樂,而不是靠上癮去假裝快樂。

快樂是你和真實之間的一種和諧,不快樂是你和真實之間的一種不和諧。

哇哦,很妙對不對?

*本文有打動你嗎?碼字不易,歡迎點讚-評論-加關注哦~


參考文獻:《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簡介:

,10年+外企內部溝通經驗,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智EAP熱線專員,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心理專家,自由撰稿人。希望寫出更多暖心的心理科普文,讓更多的人收穫真正的快樂。

相關焦點

  • 上癮症的評估及身心根源
    01 上癮症的定義及評估上癮症就是強迫性地使用某種物質(包括藥物、毒品等等)或強迫性地實施某種行為,而不顧它帶來的負面後果。我們通常把上癮症分為: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物質上癮如煙、酒、零食、各類毒品等;行為上癮也稱為過程成癮,如手機、購物、賭博、工作、(極限)運動或其他一些強迫性行為等。如果某個物品或者某個行為滿足了以下2個特質,它就是具有成癮性的:1、不是生活必需品,和我們的生存概率無關。
  • 12道題測試你是否患手機成癮症
    昨日,德國烏爾姆大學心理系主任Christian Montag教授受邀來到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進行了一場名為《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使用的心理學和神經學基礎——揭秘微信成癮》的心理學講座。  特別提示  以上問題中的微信可以換成其他任意一種手機軟體或社交軟體。如果你符合上述5條以上特徵,請及早預防。 教授答疑  Christian Montag教授表示,社交軟體、數碼設備成癮是從網絡成癮發展而來的,使用者是否患上癮症,主要看是否因為過於頻繁使用手機而影響了自己的社會能力。
  • 如何戰勝拖延症?時間管理之情緒管理(下)
    本文將從原因對策、因人制宜和戰拖工具三個方面分享如何戰勝拖延症。Part 1 原因對策(詳細原因參見上篇文章)原因一:外在原因解決方案:改變環境,遠離那些讓你會受到幹擾的各種娛樂設施(手機,電腦),休息設施(床,沙發
  • 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認為,「遊戲上癮症」是個誤導性的概念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臨床心理學家 Anthony Bean 認為,「遊戲上癮症」是一個誤導性的概念,而且可能帶來危險的後果。有些人試圖將遊戲上癮症列入診療手冊,但這種想法不是基於科學研究,而是出於道德恐慌和政治壓力。
  •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麼治?大腦強迫的原因,了解方法全家鬆口氣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上一代上癮被稱為物質上癮,是指通過攝入現存的物質刺激人體產生抗拒的行為。以手機或者智能化產品為代表的社交新時尚已經逐漸地讓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行為上癮症」還不自知。,最讓父母擔心的是,人們的行為上癮症目前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 「3分鐘說心理」「拖延症」是在表達什麼?
    (每次3分鐘左右,與你分享一個與心理學相關的知識或觀點,可點擊以下音頻收聽或直接瀏覽文字)很多人都有「拖延症」,甚至是人人都可能有拖延的心理需求01▼我們從小就習慣被推動著去完成某些事情,如被催促著學習、做功課——到後來工作、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目標,我們似乎一直在做一些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事情,而這些事並非出自內在動力
  • 懶癌發作,總是會被拖延症纏繞?試試這3個簡單粗暴的方法
    比如換個墨盒,倒個垃圾,洗個茶杯,讀篇短文或者給父母朋友打個電話等,這樣簡單的事情,我們也常常會拖延。如果當時確實沒時間可以把它記錄在清單中,對清單進行清理時,只要考慮這些事情是兩分鐘可以解決的,馬上就去解決。你可別小看這個原則,這是美國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在《搞定1:無壓工作的藝術》中提出的,雖然這只是書中的一個小技巧,但僅此一點就幫助很多讀者或學員清除了很多久拖未做的事。
  • 如何克服玩手機等上癮的行為?3個步驟幫你輕鬆搞定!
    所謂行為上癮,說的是一種不受控制地反覆從事某種活動的狀態。比如無節制地玩手機、看視頻、打遊戲等等。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行為上癮(或者說壞習慣),這些行為和習慣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同時,可能也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比如,奪走了我們學習、提升的時間、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如熬夜刷手機的癮/習慣)和健康(如抽菸的癮/習慣)。
  •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麼辦?你不知道的危害及對策全在這,拿走不謝!
    昨天,在啟思維家庭教育的交流群裡,有一位媽媽吐槽自己6歲的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而且時間越來越長,不讓玩遊戲了就又哭又鬧!這位媽媽還說,孩子是因為爸爸愛玩手機,所以給慣的!媽媽很擔心孩子的眼睛,她很焦慮。現在手機的普及率確實很高,基本都是人手一部,很多人還有好幾部。這也給孩子創造了更多接觸手機的機會。
  • 心理學:男女日久生情,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特別是第3個!
    心理學:日久生情的男人女人,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特別是第3個!原創丨小晞情感說大家好,歡迎光臨小晞情感說!終於等到你,差點要錯過你!男女之間相處的久了,難免會日久生情。心理學:男女日久生情,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特別是第3個!第一,你們之前的相處會特別的舒服。日久生情的男女之間,一般他們的關係都是比較曖昧的。他們的關係都是從朋友上升到友達以上,戀愛未滿的地步的。
  •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麼辦?家長只需這兩點,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
    現在網絡發達了,但是小孩子玩手機上癮?家長不知道怎麼辦? 前幾天粉絲朋友向我傾訴:『她家兒子今年10歲了,天天抱著一個手機,本來孩子爸爸媽媽比較忙,由於擔心孩子安全,特意買了一個手機,這可倒好,孩子天天抱著個手機,有時候連飯也顧不上吃了。」
  • 3歲孩子視力只有0.3 只因愛玩ipad
    愛玩ipad   3歲孩子視力只有0.3  西安市第四醫院小兒眼科主任彭靜介紹,消費類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讓兒童在7歲之前的近視發生率也大大提高。在她接診的小兒近視患者中,大多是因為長期看電視、電腦、手機或平板電腦所致。
  • 戰勝拖延症的3個實用方法
    拖延不光會給我們生活、工作帶來困擾,還會讓我們背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刻活在自責和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怎麼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所以我一直在試圖找到戰勝拖延的方法,但大部分寫拖延症的書籍,都是對拖延症狀描述的很準確,給出的方法卻不怎麼實用,直到看到《戰拖行動》這本書。
  • 心理in詞:微博上癮症
    微博上癮症  名詞解釋  沉迷於微博,沒日沒夜地上微博,甚至放棄睡眠時間,在辦公室或者家裡用電腦上,出門在外用手機發,連上廁所也不耽誤。  有網站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人中,有26%的人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微博;有15%的人出門在外使用手機,隨時隨地發微博;而有6%的人每天發微博10條以上;有28%的人至少每天上1-3次微博;只看微博不發言的有7%,有空才上微博的佔14%;不知道微博的僅4%。
  • 重慶名科在線:其實孩子不愛玩手機
    真相:其實孩子不愛玩手機現在家長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1歲的孩子沉迷看平板,5歲的孩子就愛玩手機,更別說小學以上的孩子了,打遊戲的網戀的買東西的,儼然一個小大人。層出不窮的新聞讓家長更加焦慮,有一個是說,12歲的男孩因為熬夜玩手機,爸爸說了他兩句,然後他就跳樓了。
  • 孩子不聽話,原因可能是這3點
    你能堅持在陪孩子的時候不玩手機嗎?簡單的事情,做一兩次都沒負擔,難的是長期堅持下去。哪怕一條。說實話,就這3件事,我只能做到前兩條,第3天,都是盡力在提醒自己堅持。(的確如此!)》裡面,咱們說過,手機不是洪水猛獸,需要禁止的不是看手機這件事,而是有選擇、有時間限制地去看。若是一開始就給孩子規定好屏幕時間,比如每次看20分鐘,自己設鬧鐘或定時器,到時間自動關掉。孩子一般都是樂於遵守事先商量好的規則的。
  • 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2017年年底,某新聞閱讀APP上約1.2億用戶的平均每日閱讀時長為74分鐘。2018年年初的一份用戶研究報告顯示,某小視頻APP22%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了1個小時。你可能會覺得是自己意志力太差,畢竟誘惑這麼多,而我們只是凡人一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類似上癮的行為,其實是有著心理學機制的。
  • 孩子玩手機上癮?家長學會這3招,不用打罵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孩子都會對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情有獨鍾,尤其是越出越新奇的手機。孩子玩手機上癮?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心甘情願地放下手機。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孩子一看到手機就茶不思飯不想地玩,規定好了只能玩10分鐘,硬是被拖成了一小天,不讓玩就哭鬧。
  • 上癮心理學:拆穿遊戲、視頻、手機的套路
    當你劃開手機,想要正兒八經地背個單詞,或者查個資料,你會不會發現,不知不覺,你就偏離了正。川普挪用資金、蔡徐坤秒撕鄭愷、黃錚的身家超過了馬雲,各種爆炸性的新聞、99+未讀的消息,你心想,就看一會兒,就一會兒,結果,不知不覺,10分鐘溜走了,30分鐘溜走了,1小時溜走了,然後你開始焦躁、後悔、自責。
  • 生活中那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上)
    可很多人就是栽在了這12秒上。生氣時死死憋住那句不該說卻想說的話,等一分鐘再開口,能滅絕未來70%的後悔。3. 找不到東西時,嘗試從右往左看。平時我們習慣從左往右搜尋,會自動忽略一些東西,改變方向,可以注意到細節,找到目標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