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臺灣男生跟我告白,他說,下輩子,我希望做你的手機。
我不明覺厲,問,你什麼意思啊?
他說,就是希望你每天睜眼就急忙看我,每天臨睡前,最後一件事還是看我。每天被你捧在掌心裡,享受你最高級別的關注。無時不刻,都想著我。
哇哦,還挺浪漫的。
雖然,我最後沒有和他在一起。但這個比喻,我倒是記了好多年。
我發現,現代人除了陽光、食物、水。就是不能沒有手機,更準確的說,是不能沒有網絡。
脫離了與網絡的連接,讓人窒息。
其實,過度地迷戀一個事物,並無法控制地沉迷其中,是一種病,叫「上癮症」。
現代人有各種各樣的上癮症,玩手機只是其中的一種。
還有聚會上癮、愛吃甜食、習慣批判他人,甚至喝咖啡、抽菸、喝酒、打遊戲、沉迷健身、頻繁換對象都是一種上癮。
那產生上癮的原因是什麼呢?心理學家認為,主要有3個原因:
每一種上癮,都對應著一種深層次的恐懼。因為害怕面對,所以採取了上癮行為。
因為在做上癮的事時,我們的痛苦和焦慮是被阻擋在外的,短暫的快樂或者麻痺,可以讓我們不去思考,不去面對脆弱的自我。
我們真正的焦慮痛苦,或者恐懼緊張,在上癮行為的期間被按了暫停。
比如有很多學生特別喜歡打遊戲,有的甚至可以打通宵,嚴重影響了學習。
但是經過心理諮詢師的溝通,他們發現,其實這些孩子非常缺愛。
他們沉迷遊戲的目的只是,逃避面對家長不關心自己的事實。或者是為了表達,他們需要家長的關心。
而其實,如果家長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注時,他們可以放棄打遊戲。
這些學生害怕的是,一直得不到父母的愛。
而有些男人非常喜歡抽菸,經常沒多久就去抽一根,一天可以抽好幾包。
並不是香菸真的有多香,一方面抽菸是一種口唇刺激,是心理防禦機制中「退行」的一種表現,也就是成人故意退回到兒童時代來抵禦羞愧。
另一方面也是上癮的過程中,可以幫助他們逃避內在的恐懼。
所以,要克服這些上癮行為,必須找到行為的根源,也就是對應的恐懼。
羞愧導致我們對生活和自己根深蒂固地缺乏信任。
也許是曾經的失敗經驗,也許是小時候的陰影,我們有時候很無助,容易感到羞愧。
所以,羞愧拿走了我們的能量,讓我們容易對產生簡單快感的事上癮。
比如刷手機,即使知道自己在手機上花的時間很多,也沒有那麼多信息量,還是會忍不住不停地玩手機。
因為,我們只想要舒服的感覺,不想許下承諾、專心致志。因為,那太累了。
如果做不到,就不如讓自己頹廢一點吧。
但是,我們不該忘記,感受痛苦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可以帶來思想的深度和智慧。
只有對自己重建信任感,並能夠不屈不撓、忍受挫折、專心致志才能克服上癮行為的誘惑。
我突然想到自己在畫畫的時候,是可以一下午都不玩手機的。
你也可以想想,自己能夠靜下心來做什麼,那相應的上癮就會得到緩解。
我們的內心好比一個容器,當發生了不順利的事情,容器的大小將決定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隨著我們的閱歷累積,容器會越來越大。但偶爾,我們還是會承受不來。
所以,家人和朋友是我們的第二個容器。當我們感覺到受傷,難過時,他們的支持會讓我們舒服很多,這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容器借給我們了。
心理諮詢師,也是容器,是比家人和朋友更大的容器。他們也是一面鏡子,幫助來訪者去看清自己,獲得力量。
通常,陷入上癮的人,是自己的容器不夠用,又沒有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所以,他們迫切地去尋找一個逃避的空間,上癮行為可以讓他們再度感到完整和有活力。但是,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找到內心支持的力量,才是治療上癮的最佳解藥。
當我們充滿正能量,生命力會開始爆發,我們也會更加自信。
雖然了解了成癮的原因,但是克服成癮需要長期的練習。探索自己的內心非常困難,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更是不易。
當我們能夠面對自己的恐懼和羞愧,並獲得支持,我們會脫胎換骨似地重生。
就好像一個毛毛蟲變成蝴蝶那樣,開始的束縛和痛苦,其實都是為了之後的破繭成蝶,雖然也是叫「變態」,但也許用「飛升」更為恰當。
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比如吃甜品、喝咖啡、做運動還是可以去做,但是要控制相應的度。就好像拉一個弓箭,不緊不松,剛剛好的狀態才是最好的。
其實人有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當我們可以勇敢地面對自己,勇敢地面對挫折,整個世界都會變得不同。
願你能夠感受到真實的快樂,而不是靠上癮去假裝快樂。
快樂是你和真實之間的一種和諧,不快樂是你和真實之間的一種不和諧。
哇哦,很妙對不對?
*本文有打動你嗎?碼字不易,歡迎點讚-評論-加關注哦~
參考文獻:《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作者簡介:
,10年+外企內部溝通經驗,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中智EAP熱線專員,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心理專家,自由撰稿人。希望寫出更多暖心的心理科普文,讓更多的人收穫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