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2021-01-07 武小溪育兒說

讓我們先回憶一下自己工作的場景。你有沒有前一刻還在認真工作,但後一刻卻拿著手機不停刷?

雖然我們腦子裡想:刷完這一條就繼續工作。但那些APP會不斷推送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恰恰是我們感興趣的。於是我們一條接著一條不停地刷。

或者我們計劃晚上看一會兒書,但又想著先刷一會兒短視頻放鬆一下。結果這一刷,大半夜過去了。

在生活中,你有過類似「行為上癮」的經歷嗎?

事實上,有這樣類似經歷的人並不在少數。2017年年底,某新聞閱讀APP上約1.2億用戶的平均每日閱讀時長為74分鐘。2018年年初的一份用戶研究報告顯示,某小視頻APP22%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長超過了1個小時。

你可能會覺得是自己意志力太差,畢竟誘惑這麼多,而我們只是凡人一個。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類似上癮的行為,其實是有著心理學機制的。

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學秘密,讓我們跟上癮一樣對某種行為欲罷不能呢?我們又該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呢?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行為上癮 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將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根據上癮原理進行行為訓練來擺脫上癮行為,最後利用上癮機制提高積極主動性。

這本書的作者何聖君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素人。後來以平均一年一本書的速度實現了人生的逆襲。這其中的關鍵在於作者偶然間洞悉了行為上癮的規律。

原本的他雖然完成了8萬字手稿,卻將應該用來修改文稿的時間花在了看美劇和網絡小說上。後來的他,每天5點準時起床,5點到6點之間進行閱讀和寫作。這才以一年一本書的速度完成了三本書的寫作。

這本《行為上癮 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就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知識總結和實踐經驗,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突破我們以往對上癮的認知,讓我們以最快的速度,真正理解行為上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並告訴我們擺脫行為上癮的辦法,最終讓「上癮」成為我們進步的工具。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書中的三個重點內容,分別是:「做了還想做」,原來行為也能讓人上癮;有效的行為訓練,讓你拿得起、放得下;讓「行為上癮」為我們服務。

01「做了還想做」,原來行為也能讓人上癮

一說起上癮,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藥物,比如嗎啡、古柯鹼。這些藥物之所以能讓人上癮,是因為它們能加強人體內化學物質(如多巴胺)的活性,刺激大腦皮層,興奮中樞神經,使人變得情緒高漲。

而行為上癮,也能讓人的中樞神經變得興奮,情緒高漲,不知道累。只不過行為上癮不像藥癮,戒掉以後不會出現生理痛苦的戒斷症狀。

那麼究竟什麼是行為上癮呢?典型的行為上癮症狀,能讓你形成額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簡單來講,就是「做了還想做」。

比如看網絡小說。有記者曾採訪了一個靠看網絡小說成功戒掉了毒癮的美國小夥。在採訪中,這個小夥說他以前一回到家就想吸毒。現在一回到家,滿腦子都是中國小說。他曾經一天不吃不喝,看了20萬字的小說。並在半年後總共看完了15部中國網絡小說,也徹底戒掉了毒癮。

行為上癮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快感中樞」被刺激了,促進了多巴胺的分泌,大腦變得更興奮,更快樂。但這種快樂的感覺是短暫的,一旦停止這種行為,多巴胺的分泌就會恢復。也就是說大腦的興奮性會降低,快樂的感覺會消失。

然而我們人本能上是追求快樂的,為了重新獲得這種快樂的感覺,我們就會不自覺地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能讓我們獲得快樂的行為。於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我們對某種行為上了癮。

有人可能會說:「我意志力很強,我不可能會對某種行為上癮。」很不幸的,本書的作者說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單靠意志力無法抵禦行為上癮。

這是因為意志力就像肌肉,你越使用,它越疲勞,最終就沒辦法用了。這就跟我們瘋狂運動過後,第二天就會肌肉酸痛到沒辦法走路是一個道理。

那麼我們究竟怎麼做,才能不被「行為上癮」控制呢?本書作者提到,我們需要真正理解行為上癮是怎樣影響我們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清醒地思考,不被控制。

本書提到行為上癮是通過行為觸發、輕鬆入坑、即時反饋、挑戰升級、未完成感、社交元素這六個原理來影響我們的。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本書作者對這六個原理的解讀。

原理一:行為觸發。

人類的行為模式其實就是一套套算法。雖然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算法,但本質上還是有共性存在的。這就是人類底層的行為公式:B=MAT。其中B代表行為,M代表動機,A代表能力,T代表觸發。

簡單講就是,一個人要想發起某個行為,首先要有一個動機;其次,有能力去做到這件事;最後,還得有一個觸發機制。

觸發包括內部觸發和外部觸發。外部觸發就是利用發紅包等形式給用戶外在的刺激,讓用戶開始某種行為。比如現在很多視頻APP的會員都會採用首次購買優惠的策略,用來吸引用戶。外部觸發的缺點在於如果用戶在使用期間沒有建立起習慣,等外部激勵撤走以後,這個激發就等同於零。

內部觸發則是利用人性認知的偏差,從心理層面來觸發用戶產生某種行為。內部觸發又包括喜好、從眾、權威、恐懼、互惠和一致性這六個開關。

比如近幾年大熱的知識付費,都冠以某個名人或者某個領域內的「權威」。因為人們潛意識裡覺得權威的話都是對的。

原理二,輕鬆入坑。能讓人上癮的產品總是有著相似的套路。先是用無比簡單、輕鬆的方式,再用一些小小的獎勵引誘消費者入坑。等到已經為此花費了一些時間或金錢後,就再也捨不得放棄了。在使用的過程中,這些產品還會用一些相對稀缺的事件或獎勵,引誘我們更加投入進去。

原理三,即時反饋。一方做出某種行為,對方立馬給出一個反饋。不論好壞,都會讓我們花費更多的注意力在同一種行為上。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性學三論》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男孩在一間漆黑的房間裡大喊:「阿姨!請你和我說說話!這裡太黑了!我好害怕!」

阿姨回答說:「這樣做沒有用,你又看不見我。」

男孩回答說:「沒有關係,有人回應就有了光。」

就算看不見,但別人的回應就像光一樣照進我們的內心。而這樣的即時反饋,能讓人上癮。

原理四,挑戰升級。我們既喜歡看別人是怎樣挑戰升級的,也喜歡親自體驗挑戰升級的過程。那些讓人通宵追的網絡小說、電視連續劇等大部分都採用了這個模型。比如《甄嬛傳》,從常在、貴人、嬪、妃、貴妃,最後到皇后。

現實生活中的職場上也有挑戰升級的身影,比如從一個小職員,到小組長、副主任、主任,再到經理、總監。

原理五,未完成感。一集沒看完的電視,一項做了一半的工作,總是會在腦袋裡閃過。這並不是記憶力好的表現,而是人天生對沒有完成的事情有一種想完成它的執拗感。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蔡格尼克效應」,是指對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的事情讓人印象更深刻的現象。

蔡格尼克效應打開了大腦的認知缺口,大腦非常想去填補這個缺口。於是我們主動咬上那些誘人的鉤子,一步步深陷進去。

原理六,社交元素。作者提到一些APP利用了人天生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讓人上癮。比如現在非常流行的知識付費,都會附帶一個社群。

作者通過這六個原理告訴了我們行為上癮的原因。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有效脫癮,不被某項行為控制呢?答案就是利用四種力量進行行為訓練,讓我們對某種行為既拿得起,又放得下。

02有效的行為訓練,讓你拿得起、放得下

具體來說,這四種習慣的力量分別是習慣的力量、微習慣的力量、環境的力量以及工具的力量。下面我們分別來進行講解。

先來講講第一個力量:習慣的力量。簡單講就是讓一個好習慣代替掉一個壞習慣,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相反習慣療法」。

相反習慣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利用了行為上癮的其中一個原理——觸發原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被觸發,促使我們進行一個「上癮」行為,大腦獲得獎勵。於是上癮的習慣就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

在實施相反習慣療法時,我們首先需要確定觸發特徵,想清楚自己一般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上癮行為的;其次理清自己在實施了上癮行為之後獲得了什麼獎勵;然後尋找相同刺激,求助心理醫生,找到能獲得相同獎勵的其他無害行為;最後,建立無害的新習慣,代替有害的舊習慣。

下面說說第二個力量:微習慣的力量。習慣的力量雖然有效而強大,但缺點在於需要心理醫生幫助,並且新習慣的培養需要時間。我們很可能在新習慣沒有培養起來之前又往老習慣去了。

而微習慣的力量能彌補不足。簡單講就是給自己定一個非常微小的目標。比如微習慣的創造人蓋斯為了改變自己懶惰的習慣,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天挑戰一個伏地挺身,最終練出了讓人羨慕的8塊腹肌。

微習慣的力量可以通過7個步驟來實現:選擇習慣定目標、賦予目標意義、納入日程之中、建立獎賞機制、記錄完成情況、超額完成任務、永不提高目標。

我們想要養成什麼樣的習慣,就給自己制定相應的目標,目標要定得微小,比如一天寫50字。之後賦予這個目標意義。然後在固定的時間去做。完成以後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並記錄自己完成的情況。當我們完成了目標以後,可以適當多完成一些。最後,不要提高自己的目標。畢竟長期堅持比一次完美要更有效。

接著我們說說第三個力量:環境的力量。環境的力量之所以有效,也離不開行為觸發原理。在這裡,環境作為觸發開關。也就是說,我們只有處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對某種行為上癮。一旦離開這個環境,沒有了觸發,就不會有行為,自然也就不存在上癮了。

為了更好地利用環境,讓環境成為我們的助力而非阻力,我們需要遠離誘惑的環境,融入積極的環境。如果一時半會兒找不到積極的環境,我們還可以自創環境。

最後我們來說說第四個力量:工具的力量。當我們需要為自己創建一個比較好的小環境時,就需要藉助工具的力量。

本書作者主要推薦兩個工具,一個是番茄工作法,一個是印象筆記。

番茄工作法就是將時間分成30分鐘一組。這一組時間又分為25分鐘工作和5分鐘休息。

印象筆記可以用來隨時記錄靈感、安排計劃和任務等。

利用以上四種力量,我們可以幫助自己擺脫行為上癮。但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我們不但要知道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還要學會掌握主動權,利用行為上癮的原理更好地學習和工作。

03讓「行為上癮」為我們工作

面對那些讓我們上癮的行為,我們總是欲罷不能,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但面對真正需要我們付出時間的事情,我們又很痛苦。

那麼我們怎麼利用上癮的原理,更快樂地去做那些原本讓我們痛苦的事呢?本書的作者提到了一個方法,叫做PBL遊戲化思維方法。

PBL遊戲化思維模型是一個行為上癮策略,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副教授凱文·韋巴赫和丹·亨特在書本《遊戲化思維》裡提出來。

PBL分別對應了三個英文單詞,P指Points,即分數;B指Badge,即徽章;L指Ladder,即排行榜。是指在一個小團體內進行類似打卡並獲得獎勵的行為。

完成了規定動作後可以得到點數或者積分。獲得一定數目的點數或積分後,又可以獲得一個徽章。每隔一段時間,再對所有人進行一次排行。對排行前幾名進行獎勵,可以是實物獎勵、現金獎勵等。

PBL遊戲化思維模型是一種很容易讓人「上癮」的工具,給人榮譽、讓人攀比,促使人們為了完成一個目標而不斷努力。它只是一個工具,工具無好壞。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為我們學習、工作服務。

比如想要學習某項技能,我們可以找幾個有同樣學習需求的人一起組成一個學習社群,每天安排一個小任務。完成了任務的人可以獲得積分。然後獲得徽章、進行排名。

比如在一些需要機械勞動和員工本身行動動機不足的工作中,也可以利用這個模型。讓員工因為獲得了激勵而不斷被觸發,從而開始行動,提高工作的積極性。

這種小環境能引起大量觸發,促使所有人開始行動。而積分、徽章和排行榜所引營造的成就感和獎勵,就會形成「觸發-行動-獎勵」迴路。

總結一下:

《行為上癮 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這本書主要講了行為上癮的六個原理:

行為觸發,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埋下伏筆;輕鬆入坑,用簡單易行的操作讓我們一旦開始就捨不得離開;即時反饋,讓我們停不下來;挑戰升級,讓我們越陷越深;未完成感讓我們總是放不下;社交元素,滿足我們內心的渴望,讓我們不想放下。

這六個原理揭示了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我們對某種行為上癮不是我們意志力不夠強大,而是別人的刻意為之。

當然啦,如果我們想改掉某個已經上癮了的行為,單靠意志力也是辦不到的。我們需要進行行為訓練,利用習慣的力量、微習慣的力量、環境的力量和工具的力量,幫助我們重新建立新的習慣,擺脫掉已經上癮的習慣。

但我們最終要做的不單單是擺脫掉已經上癮的習慣,我們還可以利用上癮的原理去主動掌控人生,奪回主動權。利用PBL遊戲化思維模型,讓自己對有意義的事情「上癮」。

相關焦點

  • 今日薦書《欲罷不能》本書詳細講解了幫孩子遠離行為上癮的方法!
    行為上癮是指人無法抵擋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短期內可解決深刻心理需求的行為,長期而言卻會造成嚴重傷害。幫孩子遠離行為上癮的方法:(1)自然的交流活動。我們要循序漸進地讓他們思考自己這些行為的目的是什麼,會給自己帶來什麼益處和害處,為他們營造一種主人翁氛圍。讓他人主動做出改變。大部分痛苦並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語義的想像。讓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角。
  • 心理學:網絡搜索改變人類大腦獎賞機制,上癮成為新的情感體驗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搜索上癮」?又是怎樣的設計讓用戶深陷「搜索上癮」而無法自拔呢?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不知道大家前些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則新聞呢,某玩家沉迷打王者榮耀,結果被隊友氣的進了ICU(俗稱重症監護室),還有去年的時候有些王者榮耀的主播沉迷直播王者榮耀過勞猝死的新聞,對於這些現象,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個沉迷遊戲這個行為中得到一些啟發或者教訓。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行為上癮這個詞呢?如果沒有也不要緊,本期的內容我個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行為上癮的相關內容。
  • 「行為上癮」的時代,我們真的可以擺脫嗎?
    那麼,我們是否因過度上網而抱怨過自己?家長也是否埋怨過孩子總是不肯放下手中的智能平板?《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多多少少都可以歸結為行為上癮,它並不是一種病,但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 為什麼玩遊戲會上癮?從心理學上怎麼分析?
    當我們在玩遊戲時,我們總是玩了一局還想玩下一局,感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所說的網路遊戲上癮。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遊戲成癮"設立為一種疾病,歸類為精神疾病。本來遊戲只是我們消遣娛樂的一種方式,那為什麼人們對這種娛樂方式這麼容易上癮,嚴重者甚至發展成了一種疾病呢?鄭仁強老師說:"只有真正地了解了消費者,才能設計出吸引消費的產品。
  • 玩遊戲上癮,網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
    玩遊戲上癮?行為上癮未必是件壞事之前寫了篇文章,講述了一些基本的行為上癮原理。通常來說,我們把"行為上癮"是作為一個貶義詞。行為上癮是一種精神鴉片,和毒品一樣可怕。小孩玩遊戲上癮,偷偷花大人的錢。比如說Uber為了讓司機更熟悉城市周邊的交通路線,設計了一套遊戲機制。在遊戲中,司機可以根據自身的判斷,選擇自己認為的最優路徑。在實際行程結束後,遊戲系統將向司機展示最優路線,並根據司機選擇路線與最優路線之間的匹配程度,為其發放虛擬貨幣或其他獎勵。
  • 「搜索上癮」——我們其實都是一群不斷尋找香蕉的猴子
    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搜索上癮」?又是怎樣的設計讓用戶深陷「搜索上癮」而無法自拔呢?本期《心理學簡報》時評專欄(Psychological Bulletin Opinions)特邀作者Bear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們剖析網絡搜索是如何改變人類大腦的獎賞機制,並解密人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將「搜索上癮」替代成為現代生活的情感體驗新模式。
  • 小心神經的上癮機制
    所有經過感官系統,能刺激神經產生多巴胺(令人快樂的化學物質)的行為都會讓人上癮。比如吃美食,酸甜苦辣的感覺通過味覺刺激神經產生快樂的感覺。越是上癮的人越是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沒法讓神經一直興奮,一旦神經不興奮對於上癮的人來說就是痛苦的,於是上癮者就這樣被神經和情感支配著行動。老子說: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正是因為有了感官系統,有了神經,我們有了得以上癮的機會。
  • 《行為上癮》:得不到的"騷動",是眼界和格局的狹隘所陷入的坑
    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呈現出這樣的行為體系,當我們執迷於一件事情時,就會像&34; 似的跟著你,而這本《行為上癮》能夠帶你突破認知,講透癮性邏輯。在擅於製造欲望的時代,認知的偏差導致了我們沉迷於事件當中,而無法自拔,卻熟不知每個讓我們上癮的行為,都存在著因果關係和層層套路。
  • 心理學:婚外情|一種誤以為愛的行為上癮
    不以結婚為初衷的婚外情感關係。何為行為上癮?是相對於物質上癮(藥物,DP)而言的,它有精神病學的界定。每隔15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就會發布新一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DSM。2013年頒布的第5版在官方診斷中加入了行為上癮。
  • 被多巴胺綁架的大腦:是什麼讓我們上癮
    上癮:一塊腦區的瘋狂  一部手機、一杯咖啡、一雙鞋子、一款APP……為什麼能讓人迷戀和依賴,讓人慾罷不能地想要獲得?因為人們對它們上癮了,但能做到這點的寥寥無幾。所有讓人成癮的品牌、產品、觀念,其實都符合了人們大腦中的一套讓人上癮的神經機制。這套機制類似於對菸酒和毒品上癮的大腦機制。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產品。
  • 六分鐘讀完《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這塊有魔力的屏幕勾走了我們的注意力,每次只要打開就會被其中的花花世界吸引,我們沉浸其中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工作時間,它甚至替代了家人和親朋好友,變成了我們的「親密關係」。這本書告訴你,我們應該怎麼處理這種欲罷不能的行為。本書作者:亞當阿爾特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
  • 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利用上癮迴路對孩子進行相反習慣療法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上癮還是很好解釋的,就好比我們在吃薯片的時候,因為薯片好吃,所以我們就會不停不停的吃,直到吃光為止。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我們把薯片放入嘴巴時,這樣的行為會獎勵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則會反過來激勵我們,讓我們不停的往嘴巴裡放薯片,不停的吃。孩子玩手機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在玩遊戲時不停升級,不停獲取新的裝備和更多的金幣時,他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就會激勵孩子不停的繼續玩。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行為上癮。
  • 上癮症的評估及身心根源
    根據這樣的定義,癌症患者使用藥物不能被算為藥物成癮,普通人呼吸空氣,也不能被稱為空氣上癮。但是賭博、愛情、性、購物、上網、鍛鍊和工作都有可能「上癮」。英國心理學教授馬克·格裡菲斯已經進行了20多年行為上癮的研究,他的團隊進行了超過500人次的行為上癮調查,並整理了來自世界四大洲150萬受訪者的83項研究。
  • 破解6大誘因,幫孩子擺脫「行為上癮」
    什麼是行為上癮呢?當你發現你無法靠自己的意志力來決定是否要停下某一個行為的時候,那麼你就對此事產生了行為上癮。比如刷短視頻的時候發刷一個小時都停不下來,明明困得不行了但還是點開了下一盤遊戲等。我們總覺得讓人上癮的du品很可怕,但其實行為上癮與du品一樣可怕。
  • 上癮心理學:拆穿遊戲、視頻、手機的套路
    ,有一個非常暗黑、讓人細思極恐的實驗,揭露了上癮的機制。有一隻編號為34的小白鼠,它的行為非常反常,它非但沒有躲避,反而一次次去按壓金屬棒,一次次瘋狂的電擊自己,12個小時裡,他點擊了自己7000次,不吃不喝,直到死去。
  • 如何克服玩手機等上癮的行為?3個步驟幫你輕鬆搞定!
    所謂行為上癮,說的是一種不受控制地反覆從事某種活動的狀態。比如無節制地玩手機、看視頻、打遊戲等等。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行為上癮(或者說壞習慣),這些行為和習慣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同時,可能也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比如,奪走了我們學習、提升的時間、影響了我們的睡眠(如熬夜刷手機的癮/習慣)和健康(如抽菸的癮/習慣)。
  • 孩子遊戲上癮,你會怎麼做?| 了解上癮背後的原理
    而作為略懂點心理學的媽媽,我選擇了「第三選擇」:幫他「勒死」自己。心理學的術語叫做:先跟後帶。用孩子的思維順著他的話語,做他目前認可的事情:「勒死」自己。這個時代,快樂容易,上癮也很容易。而他正在從快樂到上癮的路上。作為一個心理學愛好者,我知道克服「上癮」對意志力薄弱的孩子極難,而對家長更有很大的挑戰性。我要不要從源頭上就不許孩子玩遊戲了呢?我開始反思自己。後來我決定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上癮?這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畢竟,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 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幫助孩子遠離上癮!
    他對我們的啟示是:如果家長自己教育不好孩子,也不要把希望寄託給外人,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行為上癮的源頭。玩遊戲,刷抖音,追劇……我們中起碼有一半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為上癮。但這一點兒也不新鮮,早在嬰兒時期我們就已經有了上癮的行為。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曾就嬰兒視覺關注力進行研究,他發現嬰兒會被移動的,邊緣銳利的物體吸引。當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扔出一塊積木他們會看的目不轉睛。所以上癮行為並不是洪水猛獸,只是我們小時候沒有意識到罷了。
  • 導致我們上癮的原理是什麼?
    生活中,大部分人會對一些事物格外上癮,並且很難通過自製停下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導致我們一步步上癮的呢?我們又該如何逃離上癮的陷阱呢?本文將告訴你答案。為什麼無聊的時候我們會刷手機刷個不停?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氪金?為什麼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卻不再興奮了?為什麼網際網路色情危害比其他形式色情都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