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利用上癮迴路對孩子進行相反習慣療法

2020-09-26 青子說

小姑一直跟我訴苦,說她六年級的兒子每天在家裡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遊戲,怎麼說都說不聽。她兒子非常沉迷於玩遊戲,每一次說好了只玩半個鐘,可每次一到時間孩子就是不願意停止,最終導致每次一玩就是大半天。

小姑非常苦惱,孩子長時間的玩遊戲,這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還會讓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進而導致降低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致。這真的很令人擔憂,就怕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可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孩子不停玩遊戲是一種行為上癮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上癮還是很好解釋的,就好比我們在吃薯片的時候,因為薯片好吃,所以我們就會不停不停的吃,直到吃光為止。

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我們把薯片放入嘴巴時,這樣的行為會獎勵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則會反過來激勵我們,讓我們不停的往嘴巴裡放薯片,不停的吃。

孩子玩手機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在玩遊戲時不停升級,不停獲取新的裝備和更多的金幣時,他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就會激勵孩子不停的繼續玩。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行為上癮。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上癮的行為?

1、遊戲開發商利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為遊戲著迷

孩子為什麼會對玩遊戲上癮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遊戲開發商緊緊的抓住了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沒有拒絕的理由,並且深深的為之著迷。

遊戲開發商是怎麼做到的呢?當你剛開始玩一款遊戲的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做了幾個很簡單的任務,你的遊戲角色的裝備便陸陸續續的補齊了,並且升級的非常快。你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你的遊戲幾乎就可以升到十級了,並且還擁有很多裝備,以及很酷炫的頭銜。

是的,這就是遊戲的一套誘人流程,而且這種設法能夠讓你對遊戲上癮。沒錯,這種讓人一旦接觸就立即著迷的機制,就是所謂的「新手福利機制」。

新手福利機制其實就是遊戲開發商利用「登門檻效應」心理學的知識,操控著玩家的心理。登門檻效應是指某個個體一旦接受了一個小要求之後,為了避免自己認知上的不協調,會有較大的概率去接受之後更過分的要求。

如果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剛開始就覺得非常的困難,那麼他們就有很大的概率關閉遊戲,甚至是直接把它們從手機上卸載。而屬於登門檻效應的「新手福利機制」,卻可以讓孩子在輕鬆完成遊戲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獎勵,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加大任務的難度,當你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孩子已經深深的沉浸在遊戲當中,無法自拔。


2、孩子為了避免損失厭惡,會選擇繼續玩下去

在何聖君的《行為上癮》這本書上就提到了一個詞,叫做「損失厭惡」。損失厭惡就是我們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收益和損失的時候,就會覺得損失更讓我們難受。

我們來打個比方,當我們給孩子發一個蘋果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感到非常的高興。但正當孩子準備吃蘋果時,我們卻發現發錯了,讓孩子把蘋果還回來。這時候孩子的心情往往是很失落的。

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已經玩了八級、十級,已經擁有了很多裝備、儲存了很多能量等。在這個時候你讓孩子不玩了,但正是因為損失厭噁心理的存在,孩子心裡就會覺得非常的不爽。孩子又怎麼可能就此放棄?


如何幫孩子擺脫這種行為上癮?

對付沉沒成本最好的策略就是鱷魚法則

在《行為上癮》這本書中說道,沉沒成本也就是只發生在以往,但和當前的決策並不相關的費用。

也許這個經濟學的概念用在育兒領域有點讓人琢磨不透。那換一種說法,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玩遊戲,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投入了很多時間,甚至是金錢的成本,一旦放棄,就相當於浪費了自己之前投入的時間與金錢。

然而,對付「沉沒成本」的最佳策略就是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如果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下意識的會用手去試圖掙脫,但這個時候鱷魚就會同時再咬住你的手。你越是掙扎,你就會被咬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你發現你的腳被鱷魚咬住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犧牲你那隻被咬住的腳。

是的,當孩子不願意「沉沒成本」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像鱷魚法則一樣,放棄那隻被鱷魚咬住的腳——放棄他之前所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及時卸載遊戲,及時止損。如果不放棄,就只會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相反習慣療法

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都希格提供了一個方法,能有效的幫助行為上癮者徹底的改掉其上癮的行為習慣。他把這個方法稱為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都希格的黃金法則用在孩子玩遊戲這件事來說,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孩子就會被「觸發」,它會促使孩子開始進行一個上癮的行為(繼續玩遊戲),而這個上癮的行為能給孩子帶來大腦的獎賞,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孩子主要是由「觸發——上癮行為——大腦獎勵」這種上癮迴路而形成的上癮行為(上癮習慣)。那麼,我們不如就用它這種方法來改變孩子的這種上癮行為,我們把它稱之為相反習慣療法。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玩遊戲?那肯定是因為好玩、刺激。在不斷的升級以後,慢慢對這種行為上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給孩子尋找相同的刺激。

現在有很多APP是有關於學習的,它們一樣是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不斷的升級得到不同的勳章或者金幣,這種「遊戲」一樣可以迅速的讓孩子產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刺激,從而給孩子帶來充實感。

把孩子這種遊戲打怪變成遊戲學習,慢慢的讓這種遊戲學習行為取代之前的遊戲打怪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習慣的力量」。這種方法也被心理醫生稱為「相反習慣療法」。


番茄學習法

有很多家長看到這裡,也許就會有些一疑慮:孩子長時間玩遊戲,本身對眼睛就不好。現在用遊戲學習軟體來代替遊戲打怪軟體,一樣會對孩子的眼睛帶了一定的傷害。

是的,接下來我們就說到第三種方法,那就是番茄學習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瑞典作家斯蒂夫.諾特伯格的著作《番茄工作法圖解》中的番茄工作法演變來的。

番茄學習法的要素是「番茄鍾」。所謂番茄鍾,就是把你的任務列出清單,同時將學習時間按照30分鐘一個時間段分成兩個部分,其中前25分鐘用來專注的學習清單上的任務,後5分鐘是一次徹底的休息。

比方說孩子在遊戲學習前先列一個清單,在這25分鐘內要學習的是單詞跟讀、句子跟讀、考試、單詞遊戲等環節。25分鐘之後,遊戲結束,關上手機。


為什麼說番茄鐘的方法會比較湊效,有以下說法:

1、它符合心流理論:25分鐘高挑戰和高技巧的全情投入,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所謂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精神上全神貫注,體驗上勿我兩忘的狀態。

2、用於學習的25分鐘,我們主要是使用左腦。而休息的5分鐘,則是右腦相對活躍的時間。這樣一張一弛的學習法,不僅科學,而且高效。

3、當孩子多次通過這種方法學習以後,孩子的大腦就會逐漸的適應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方法,並養成習慣。

陶淵明的《雜詩》裡寫道:「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美好的歲月一旦過去就不會再重來。在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的日出。我們要趁自己年富力強時,努力奮鬥努力學習,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如果孩子一直沉迷於手機遊戲必定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去找出孩子為何著迷於手機遊戲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著迷於手機遊戲,只不過是因為手機遊戲能帶給孩子一定的快感。我們不妨利用相同的刺激,讓孩子轉移注意力並且形成習慣。

相關焦點

  • 孩子沉迷手機玩遊戲,這是行為上癮,怎麼解決?根在於家長
    這樣的一種現象稱為行為上癮我們都見過許多「上癮」的現象:菸癮、購物癮、牌癮、遊戲癮等等。它們基本可以分成兩類:物質上癮和行為上癮。孩子痴迷手機、毫無節制的玩遊戲,這就是一種行為上癮。行為上癮和物質上癮有著共同的特徵:難以戒除,深度依戀,長期而言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實際上,孩子行為上癮的開始是由家長導致的:「我爸爸總是在家捧著手機」,「我想要跟我媽媽玩,她卻總是在發簡訊。」「我爸爸帶著我一起打遊戲。」甚至,有很多父母覺得帶孩子很煩很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扔給了手機。
  • 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02有效的行為訓練,讓你拿得起、放得下具體來說,這四種習慣的力量分別是習慣的力量、微習慣的力量、環境的力量以及工具的力量。下面我們分別來進行講解。先來講講第一個力量:習慣的力量。簡單講就是讓一個好習慣代替掉一個壞習慣,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相反習慣療法」。相反習慣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利用了行為上癮的其中一個原理——觸發原理。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原來是心理學家用隱蔽手段故意讓孩子上癮
    原來,各大公司在研究網絡產品時,融入了心理學原理,創建了「上癮模型」,使用戶在不知不覺中把使用產品變成習慣,對產品欲罷不能。同樣的,孩子沉迷於網路遊戲,也是基於這種上癮模型。當青少年為了玩網路遊戲付出了時間、精力,甚至金錢時,投入就已經發生了。投入發生後,觸發會更容易形成,行動也會更容易發生,而獎賞也會更加誘人,用戶進入新一輪「上癮模型」並持續下去。正是利用「上癮模型」,網路遊戲變成了青少年的習慣養成類產品,對其越來越上癮。
  • 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和視頻?破解6大誘因,幫孩子擺脫「行為上癮」
    朋友的孩子今年升上了初三,原本優異的成績一落千丈,朋友在查看了孩子的手機之後嚇了一跳,根據手機軟體的統計,孩子手機每天屏幕使用時長居然達到驚人的8個小時!要知道這還是在上學期間!而孩子手機裡的軟體也是五花八門各種遊戲以及短視頻軟體每天的使用時間都是極長的。
  • 愉悅寶貝,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怎麼辦?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成年人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此他們為了生活,寧願把孩子留在家裡,丟下一部手機後就各忙各的,一天到晚也顧不上問問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孩子本來就是一個自制力和自控力都比較差的群體,在充滿誘惑力的手機面前變得沒有任何招架之力,不得不沉淪為手機遊戲的傀儡。直到這個時候,家長才發現孩子玩手機遊戲已經上癮了。那麼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怎麼辦?家長應該怎樣做呢?
  • 手機遊戲危害多,擔心孩子上癮怎麼辦?心理學家:預防比糾正有效
    一年多來,經過多次的說服教導,仍然無效,為了玩毫無自尊,小小的孩子學會了奉承和察言觀色。昨天剛教育完,今天又犯了,只好碎之。這個孩子的情況,生活中很常見,除了網路遊戲沒什麼能吸引他們,而且一旦玩起來,屁股就很難挪窩。爸爸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為暴力解決不了問題。手機、電腦、電視等新媒體充滿了我們的生活,小的孩子甚至一兩歲就會操作手機。
  • 高中生沉迷手機怎麼辦?利用上癮模型,從根源戒掉孩子手機癮
    "上癮模型"被廣泛運用於商業,人們利用它培養潛在顧客的消費習慣,從而提升顧客對自己產品的黏性,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上癮模型"分為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四個邏輯。該理論運用在育兒中也具備很強的實用性,比如,孩子為什麼會沉迷手機。
  • 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怎麼辦?3個辦法,簡單有效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讓孩子見識更廣。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也會得到更好的滿足。如果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 成癮性人格:孩子遊戲上癮的背後,息息相關的,是家庭教育與關愛
    對於孩子遊戲上癮,家長往往是頭疼不已,但是又不知該怎麼幫助孩子走出網絡。如果你家的孩子對遊戲上癮,那麼就要小心他們是否養成了成癮性人格,同時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和關愛。手機給我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樹立起了一座高高的大山,父母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手機吸引走了,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孩子就會感覺到很孤獨和沒有安全感。孩子就從其他方面尋找樂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打遊戲。所以,父母關愛的缺失是造成孩子成癮性人格的重要原因。
  • 成癮性人格:孩子遊戲上癮的背後,息息相關的,是家庭教育與關愛
    對於孩子遊戲上癮,家長往往是頭疼不已,但是又不知該怎麼幫助孩子走出網絡。如果你家的孩子對遊戲上癮,那麼就要小心他們是否養成了成癮性人格,同時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和關愛。下面的回帖基本上都是玩手機。手機給我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樹立起了一座高高的大山,父母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被手機吸引走了,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孩子就會感覺到很孤獨和沒有安全感。孩子就從其他方面尋找樂趣,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打遊戲。所以,父母關愛的缺失是造成孩子成癮性人格的重要原因。
  • 手機上癮引發血案,毀掉的卻不僅僅是孩子
    比如手機上癮,會毀掉人的自控力,只專注虛擬世界可能導致抑鬱,甚至毀掉學業等。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徐光興說過,網絡上信息混雜容易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衝擊,造成認知的混亂。手機在無形中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的孩子。閨蜜的兒子上小學時,是挺上進的一個小孩。結果六年級的暑假,閨蜜想著讓孩子放鬆一下,便把家裡閒置的手機交給了孩子。
  • 擔心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心理學家告訴你:家長的預防比糾正有效
    在幾年以前,人們對於遊戲是非常不看好的,父母最害怕的就是發現自家小孩子迷戀上打遊戲。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遊戲體系的健全,人們對於遊戲的看法也逐漸發生了改變。到了如今,大部分未成年孩子的父母都是80後和90後,他們小時候自己也玩遊戲,所以對孩子玩遊戲比較看得開。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什麼是行為上癮?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容易對某些行為上癮呢?針對這兩個問題,我會在下面進行展開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或者幫助。以前的時候提到上癮,大家心裡更多的可能想到的是抽菸,喝酒,再甚者是毒品,不過這些是物質上癮,是極少數人的行為,而毒品上癮還有法律約束,更是極少數極端人的行為。
  • 孩子玩遊戲易上癮,家長對症下藥才是關鍵
    第一、玩遊戲上癮並非是短時間就能剎住車的,要有個逐漸溶解的階段,先限制打遊戲的時間,按約定的時長去執行。與孩子約定打遊戲的時長,並堅決執行,不可鬆懈,家長可跟孩子一同商議能用來打遊戲的時長。在規定遊戲時間這方面,「每周2次,每一次的1小時」要比「每一天半小時」要好。
  • 王者榮耀公布未成年人防沉迷公告,孩子遊戲上癮竟然是一種病!
    而近段時間因為疫情原因,孩子們只能在家通過電腦、手機上網課,讓很多孩子前臺上著網課,後臺卻運行著遊戲,跟家長們鬥智鬥勇,只要一有點時間就打開了遊戲。真是「人在網課、心在網遊」。孩子們網絡成癮成為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那麼容易對遊戲上癮呢?
  • 為什麼孩子會對手機上癮?手機對孩子有哪些危害?
    引言在之前的文章中,老師給大家分享了一些幫助孩子克服手機癮的小技巧,這讓一些家長朋友在指導孩子克服手機癮的同時,還私信我,問自家孩子為什麼沉迷於手機,以及手機對孩子的危害,那麼今天老師就這些問題,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 為什麼玩手機會上癮?小孩手機上癮怎麼辦?
    刷抖音到停不下來,說好睡前刷10分鐘,結果一個小時過去了……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看視頻不能自拔,孩子可能已經「行為上癮」了!孩子行為上癮由6種要素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誘人目標;無法抵擋、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漸進式進步和改善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困難的任務;需要解決卻又暫未解決的緊張感;強大的社會聯繫。
  • 網癮不是精神病,5種方法讓你遠離行為上癮
    四,什麼是行為上癮我們中近半數人至少有一種「行為上癮」: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不斷刷朋友圈,通宵追看電視劇集,沒日沒夜打遊戲,頻繁查看郵件,用太多時間工作,少吃一口飯都難受……什麼叫作行為上癮?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把他們扔給電視機,扔給iPad,扔給手機,扔給屏幕。有些家長看到自己一兩歲的孩子學會操作手機,還會覺得很得意,但這就是刷屏上癮的開始。另外,想要分清【行為上癮】和【愛好】的區別,關鍵在於,區辯這件事是否真心喜歡。成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 孩子玩手機上癮怎麼辦?家長做好這幾點,就能有效避免孩子沉迷
    可由於孩子年紀尚小,無法很好的控制玩手機的時間,而手機上娛樂化、碎片化信息繁多,一不小心就會使孩子上癮並沉迷其中。地鐵公交上、學校課堂上、夜晚的被窩裡,到處都有孩子低頭玩手機的身影。
  •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可以了解一下「上癮模式」,幫孩子戒掉網癮
    影響學習是最直觀的危害體現,孩子那跳水式的分數讓不少家長觸目驚心。一心二用本來就讓學習事倍功半,何況對孩子來說手機的世界要比枯燥的學習精彩得多,自然會慢慢傾注更多的心神,學習自然顧不上,成績就自然提不高。其次,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