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姑一直跟我訴苦,說她六年級的兒子每天在家裡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玩遊戲,怎麼說都說不聽。她兒子非常沉迷於玩遊戲,每一次說好了只玩半個鐘,可每次一到時間孩子就是不願意停止,最終導致每次一玩就是大半天。
小姑非常苦惱,孩子長時間的玩遊戲,這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的視力下降,還會讓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進而導致降低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致。這真的很令人擔憂,就怕孩子對手機遊戲上癮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可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其實孩子的這種行為上癮還是很好解釋的,就好比我們在吃薯片的時候,因為薯片好吃,所以我們就會不停不停的吃,直到吃光為止。
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在我們把薯片放入嘴巴時,這樣的行為會獎勵我們的大腦,讓我們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則會反過來激勵我們,讓我們不停的往嘴巴裡放薯片,不停的吃。
孩子玩手機遊戲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在玩遊戲時不停升級,不停獲取新的裝備和更多的金幣時,他們的大腦就會產生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就會激勵孩子不停的繼續玩。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行為上癮。
1、遊戲開發商利用登門檻效應,讓孩子為遊戲著迷
孩子為什麼會對玩遊戲上癮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遊戲開發商緊緊的抓住了孩子的心理,讓孩子沒有拒絕的理由,並且深深的為之著迷。
遊戲開發商是怎麼做到的呢?當你剛開始玩一款遊戲的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做了幾個很簡單的任務,你的遊戲角色的裝備便陸陸續續的補齊了,並且升級的非常快。你只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你的遊戲幾乎就可以升到十級了,並且還擁有很多裝備,以及很酷炫的頭銜。
是的,這就是遊戲的一套誘人流程,而且這種設法能夠讓你對遊戲上癮。沒錯,這種讓人一旦接觸就立即著迷的機制,就是所謂的「新手福利機制」。
新手福利機制其實就是遊戲開發商利用「登門檻效應」心理學的知識,操控著玩家的心理。登門檻效應是指某個個體一旦接受了一個小要求之後,為了避免自己認知上的不協調,會有較大的概率去接受之後更過分的要求。
如果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剛開始就覺得非常的困難,那麼他們就有很大的概率關閉遊戲,甚至是直接把它們從手機上卸載。而屬於登門檻效應的「新手福利機制」,卻可以讓孩子在輕鬆完成遊戲的同時獲得一定的獎勵,然後再一步一步的加大任務的難度,當你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孩子已經深深的沉浸在遊戲當中,無法自拔。
2、孩子為了避免損失厭惡,會選擇繼續玩下去
在何聖君的《行為上癮》這本書上就提到了一個詞,叫做「損失厭惡」。損失厭惡就是我們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收益和損失的時候,就會覺得損失更讓我們難受。
我們來打個比方,當我們給孩子發一個蘋果的時候,孩子心裡會感到非常的高興。但正當孩子準備吃蘋果時,我們卻發現發錯了,讓孩子把蘋果還回來。這時候孩子的心情往往是很失落的。
其實道理也是一樣的,當孩子在玩遊戲時,已經玩了八級、十級,已經擁有了很多裝備、儲存了很多能量等。在這個時候你讓孩子不玩了,但正是因為損失厭噁心理的存在,孩子心裡就會覺得非常的不爽。孩子又怎麼可能就此放棄?
對付沉沒成本最好的策略就是鱷魚法則
在《行為上癮》這本書中說道,沉沒成本也就是只發生在以往,但和當前的決策並不相關的費用。
也許這個經濟學的概念用在育兒領域有點讓人琢磨不透。那換一種說法,很多孩子之所以要堅持玩遊戲,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投入了很多時間,甚至是金錢的成本,一旦放棄,就相當於浪費了自己之前投入的時間與金錢。
然而,對付「沉沒成本」的最佳策略就是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如果有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你下意識的會用手去試圖掙脫,但這個時候鱷魚就會同時再咬住你的手。你越是掙扎,你就會被咬的越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你發現你的腳被鱷魚咬住了,最好的方法就是犧牲你那隻被咬住的腳。
是的,當孩子不願意「沉沒成本」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像鱷魚法則一樣,放棄那隻被鱷魚咬住的腳——放棄他之前所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及時卸載遊戲,及時止損。如果不放棄,就只會付出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相反習慣療法
在《習慣的力量》這本書中,都希格提供了一個方法,能有效的幫助行為上癮者徹底的改掉其上癮的行為習慣。他把這個方法稱為改變習慣的「黃金法則」。
都希格的黃金法則用在孩子玩遊戲這件事來說,當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孩子就會被「觸發」,它會促使孩子開始進行一個上癮的行為(繼續玩遊戲),而這個上癮的行為能給孩子帶來大腦的獎賞,也就是多巴胺的分泌。
孩子主要是由「觸發——上癮行為——大腦獎勵」這種上癮迴路而形成的上癮行為(上癮習慣)。那麼,我們不如就用它這種方法來改變孩子的這種上癮行為,我們把它稱之為相反習慣療法。
孩子為什麼會喜歡玩遊戲?那肯定是因為好玩、刺激。在不斷的升級以後,慢慢對這種行為上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給孩子尋找相同的刺激。
現在有很多APP是有關於學習的,它們一樣是通過遊戲的形式,通過不斷的升級得到不同的勳章或者金幣,這種「遊戲」一樣可以迅速的讓孩子產生相同或者相似的刺激,從而給孩子帶來充實感。
把孩子這種遊戲打怪變成遊戲學習,慢慢的讓這種遊戲學習行為取代之前的遊戲打怪行為。這就是所謂的「習慣的力量」。這種方法也被心理醫生稱為「相反習慣療法」。
番茄學習法
有很多家長看到這裡,也許就會有些一疑慮:孩子長時間玩遊戲,本身對眼睛就不好。現在用遊戲學習軟體來代替遊戲打怪軟體,一樣會對孩子的眼睛帶了一定的傷害。
是的,接下來我們就說到第三種方法,那就是番茄學習法。
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瑞典作家斯蒂夫.諾特伯格的著作《番茄工作法圖解》中的番茄工作法演變來的。
番茄學習法的要素是「番茄鍾」。所謂番茄鍾,就是把你的任務列出清單,同時將學習時間按照30分鐘一個時間段分成兩個部分,其中前25分鐘用來專注的學習清單上的任務,後5分鐘是一次徹底的休息。
比方說孩子在遊戲學習前先列一個清單,在這25分鐘內要學習的是單詞跟讀、句子跟讀、考試、單詞遊戲等環節。25分鐘之後,遊戲結束,關上手機。
為什麼說番茄鐘的方法會比較湊效,有以下說法:
1、它符合心流理論:25分鐘高挑戰和高技巧的全情投入,很容易讓人進入心流。所謂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精神上全神貫注,體驗上勿我兩忘的狀態。
2、用於學習的25分鐘,我們主要是使用左腦。而休息的5分鐘,則是右腦相對活躍的時間。這樣一張一弛的學習法,不僅科學,而且高效。
3、當孩子多次通過這種方法學習以後,孩子的大腦就會逐漸的適應這種充滿儀式感的方法,並養成習慣。
陶淵明的《雜詩》裡寫道:「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美好的歲月一旦過去就不會再重來。在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的日出。我們要趁自己年富力強時,努力奮鬥努力學習,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如果孩子一直沉迷於手機遊戲必定會對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去找出孩子為何著迷於手機遊戲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著迷於手機遊戲,只不過是因為手機遊戲能帶給孩子一定的快感。我們不妨利用相同的刺激,讓孩子轉移注意力並且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