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上一代上癮被稱為物質上癮,是指通過攝入現存的物質刺激人體產生抗拒的行為。
新一代上癮被稱為行為上癮,不同於物質上癮,行為上癮並不攝入物質卻能獲得和物質上癮相同的快感。
行為上癮又被稱為精神毒品,因為其所具有的難以抵擋和主流的特點,已經逐漸使得許多正常人成為行為上癮的「癮君子」。
01手機是行為上癮的成員
一位心理學家這麼說過:
社交媒體徹底塑造了我診療的年輕一代人的大腦。
以手機或者智能化產品為代表的社交新時尚已經逐漸地讓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行為上癮症」還不自知。,
最讓父母擔心的是,人們的行為上癮症目前更有年輕化的趨勢。
根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顯示:兒童使用電子產品遊戲休閒所花費的時間更長。其中,兒童在上學日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是43.24分鐘;利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的時間是13.90分鐘;在抖音,快手等娛樂設施的時間為16.60分鐘;網路遊戲,網絡聊天的時間為12.75分鐘;周末使用電子產品娛樂的時間已經高達96.27分鐘。
兒童作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群體,在面對「推動上癮」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往往都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以至於最終影響孩子的成長。
為什麼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刷手機短視頻,玩遊戲根本停不下來的情況呢?
玩手機又為什麼會被稱為「行為上癮」,並等同於「毒品」這一類「物質上癮」呢?
其實這是被我們的大腦機制強迫的結果。
02大腦是導致行為上癮的關鍵因素
行為上癮和物質上癮都會產生一種相同的物質:多巴胺。
1)大腦中神奇的正反饋機制——多巴胺能系統
大腦的正反饋機制又被稱之為大腦的獎懲機制。多巴胺能系統在強迫我們進行時首先會規劃自己的工作流程。
大腦採集到信號發送的獎勵信息時,隨即釋放出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會發出一種刺激信息:「快行動」,緊接著大腦的其他部分就開始了行動,一直到這種獎勵信息被實際獲得,我們就會感到滿足。
經典控制理論中有一種正反饋的模型闡述:因為知道反饋結果,所以真正起作用的是反饋通路。
這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早已經預測到了結果,所以上癮的是反饋這個過程,而非最後的結果。
2)手機等行為上癮是如何體現這個反饋機制
遊戲和短視頻是最能幫助大腦獲得獎勵信息的渠道。
遊戲(每秒都不同的新刺激)+短視頻(場景變換的刺激)為我們設立新目標——刺激多巴胺的產生——推動實現目標任務——正反饋影響下滿足感,繼而產生對於遊戲和短視頻的痴迷行為
現代科技「及時行樂」的特點,加上原始的激勵系統,就讓我們成了多巴胺的奴隸,從此欲罷不能。」——(加)馬克·劉易斯
技術發展進步在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在建立刺激和新的生活方式之間的關係。
行為成癮和物質成癮都成功地讓我們離不開這種刺激機制。
研究發現:電子遊戲刺激和使用藥物苯丙胺產生的多巴胺一樣多。
3)人行為上癮時會出現什麼狀況
和物質上癮時相同,行為上癮時,大腦同樣會出現三種變化:脫敏反應,敏化反應,腦前額葉退化。
大腦神經在經受某種刺激之後,如果想要重複出現這種感覺,反覆刺激該區域,則該區域會出現耐受性,對於同樣的刺激不會獲得之前類似的快感。這就是脫敏反應。
長時間熬夜打遊戲的快感並沒有第一次強烈,正是驗證脫敏反應的最好案例。
敏化反應是指上癮者對於上癮物相關的東西更加敏感。
腦前額葉退化導致上癮者控制自己的能力減弱,出現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況。
03手機上癮的危害
1)大腦形成重複固有的運行模式,靈活性降低
人的大腦中有4條多巴胺通路,一條反饋通路,另外一條胺基酸反饋通路也能對大腦採集到的刺激進行循環處理,從而增加其相互作用。
在長期的相互作用中,固定的反饋區域的大腦突觸會得到長期的訓練,變得異常得發達,而沒有使用的突觸則會變得萎縮。
大腦的刺激反饋機制形成了固有的運行模式,以至於大腦的靈活度也有所降低。
上癮所說的具有的敏化反應正是大腦重複運行的結果。
由於固有成癮的大腦突觸在長期受到的刺激中變得異常敏感,而不常用的突觸已經萎縮,導致孩子在愛好的選擇上只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而沒有更加多遠的愛好。
2)大腦破壞孩子正常反饋獲得機制,影響孩子學習和興趣培養
孩子正常的獲得機制的建立是具有延遲性的,即所謂的延遲反饋。
延遲反饋是指,初始信息的獲得和最後情感的滿足並不是能夠很快在大腦中得到反饋。這種反饋過程需要時間。
實際上,延遲反饋才是正確的信息採集和獲得感產生的反饋機制。學習就是一個延遲反饋生動的例子。
當我們為學習訂立獎懲目標時,同樣會獲得多巴胺,但是因為不能預測到結果的產生,因此多巴胺的產生數量有限。同時得到反饋的時間過長,也是不能導致多巴胺持續產生的重要原因。這個過程就是延遲反饋的過程。
手機或者是行為成癮往往會破壞這種反饋形式,人們越來越痴迷於快速的反饋和短時間大量多巴胺的產生。從而破壞了正常反饋機制,影響了孩子們的學習和興趣培養。
04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避免手機成癮
1)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
幫助孩子構建遠離誘惑的環境就要求父母注意自己孩子在家中是否有過分娛樂的設施影響到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
上海復旦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陳天翔曾經在宿舍裡收藏了上萬本圖書,並為自己的圖書館命名:同人堂。
陳天翔說:之前經常桌子上堆滿了書,自己又要寫作業,於是就把書往床上堆,睡覺時還真有種擁書而眠、臥遊書海的感覺。
在這種學習環境下的陳天翔勢必會找到優於手機上癮等更好的時間消費手段。
有時候孩子選擇手機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
2)避免孩子過早接觸高科技產品
避免孩子過早的接觸高科技產品不僅僅是平常家庭憂慮的問題,即使是商業巨子,科技巨頭都要求自己孩子注意的問題:
認為人人都應該擁有一臺ipad的賈伯斯,限制自己的孩子在家使用高科技技術。Blogger、Twitter和Medium三大平臺的創辦人之一的埃文·威廉士給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從來沒有給他們買過ipad。創辦了一家分析公司的萊斯利·戈爾德,給自己的孩子們訂立了「本周不得使用屏幕」的嚴厲規矩。這些高科技產品的生產者,仿佛嚴格遵守著毒品交易的最高法則:自己決不能上癮。
幫助孩子避免手機成癮必定是一個長期的問題,父母不能將自己的著急施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蠻橫強暴的方式處理,否則會產生更加不利的後果。
採用溫和的方法,增加陪伴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好主意。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拓展一:孩子剛出生時報的「幾斤幾兩」,暗示今後福氣?家長來了解原因
拓展二:直把蘇州變許州的許可馨改名許立娜,以愛為名的雙刃劍,終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