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別人問我:談到心理學你聯想到的第一個關鍵詞是什麼?
我會回答:內省。
內省絕對是所有心理學人都繞不開的一個名詞,它是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稱自我觀察法,是發生在內部的,我們自己能夠意識到的主觀現象。也可以說是對於自己的主觀經驗及其變化的觀察。
起初內省主要用於心理學研究中,讓被試省察自己的感受,對自己的體驗進行自我報告。隨著心理諮詢的發展,內省也逐漸用於諮詢師對自己情緒,行為,甚至人格的自我省察,幫助諮詢師更好地了解自我,實現自我成長。
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本來就是人生中的三大命題,而對於「心理學」這個不斷和人和人生和成長打交道的學科來說,「認識你自己」更顯得尤為重要。
我雖然只是心理學界的小透明,但也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也持續多年一絲不苟地秉承著「內省」原則對自己進行仔仔細細地剖析。
不過最近漸漸地在心中升起了一個疑惑:我是不是過度內省了?
提出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好像把自己框住了。
其實在很久之前就有這種跡象。因為上學的緣故,我和家鄉的小夥伴們只能趁著寒暑假見一兩面,在大半年前和一個朋友久別重逢在敘舊時,她就有跟我提到:靜,你好像給自己貼的標籤太多了,我們這個年紀還是不要這麼早地給自己設限的好。當時我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所謂的「標籤」都是我精心內省的結果,能夠幫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省的以後再走彎路。所以當時我也只是表面應允以後會多注意,其實心裡根本沒有把它當個事。
在那件事的不久之後,我也隱約發現自己有點止步不前了,就此還專門寫了一篇關於「跳出舒適圈」的小雜文,當時主要把自己停滯的原因歸結於懈怠,懶惰,缺乏勇氣等因素,完全沒有想著是不是自己給自己的框架釘死了的緣故,所以就算洋洋灑灑地寫了個成系統,成體系的內省小文,也並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現狀。
因為狀態沒有得到改變,我自然還是停滯不前,但這種停滯使我更加的焦慮,讓我更加頻繁地內省,寄希望於從內省中得到一點價值感,成長感,讓自己覺得自己還是在向前走。
這種自我蒙蔽的效果不錯也持續了好久,直到前一陣子,我碰到了一個自己挺喜歡的男孩子,這對萬年不開花的老鐵樹來說實乃不易,我心中自然是十分珍惜,也希望我們可以多溝通交流能夠有進一步相互認識和了解的機會,但是,由於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非常被動,絕對不會主動,如果主動只會招人厭煩的一個人,所以自己就再一次秉承著—我非常不適合主動出擊的自我認知,再一次在可能性面前裝了啞巴,使原本對我有些許興趣的他覺得我對他沒什麼感覺,最後我倆也不了了之。
這件事後,我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再次進行了深度的內省,得出了那個男生不適合我的結論…
其實自己的想法真正發生轉變是在看完一部叫《大贏家》的電影後,該電影是由大鵬,柳巖等一眾明星領銜主演,講述關於一個模擬「搶銀行」的故事。該影片中由大鵬扮演的男主角「嚴謹」是一個嚴肅,刻板,認真,不知變通的銀行職員,後在機緣巧合下受命負責「搶銀行演練」,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次演習只是走個流程的事兒,都有各自的安排且做好了提前下班的準備,只有嚴謹一個人非常認真的對待,所以在演習的起初階段,同事們並不配合甚至含沙射影地諷刺嚴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演習進行到晚上,行長想弄虛作假矇混過關時,同事們又紛紛站出來支持嚴謹了。其實從電影層面可能主要想表達的還是一個大家被嚴謹的認真,真誠打動了的勵志故事,但實際上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經常出現。
一件本來對自己沒有什麼意義的事,卻因意外在該事上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精力或金錢的投入,事後我們往往會對這件事賦予更大的價值,我們稱為其的投入為「沉沒成本」,就像該影片中講述的一樣,本來大家只是想草草了事等演習結束各忙各的私事,但由於嚴謹過於認真,大家只能陪他在這件自己覺得「無價值」的事情上耗著,耗到最後,因為所有人都投入了一整天的時間精力,也就真的想在這件事上搞出些名堂,收穫點兒意義了。
其實,這個道理放在「內省」上也是通的。
內省的實質是什麼?究其根本還是為我們行為賦予意義的過程。而行為的意義就是:我的本性如此,即「因為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會做出這樣的事」。而我們在不斷的賦予意義的過程中也逐漸把自己定義了。其實這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對,也確實有助於我們增進對於自己的了解,但是凡事都要有個度,超過了那個度,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就是:不要想著把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意義化,有些行為的背後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深層含義。一旦內省過度,就非常容易把無價值的東西價值化,反而將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平庸化。那些我們過度解讀或者解讀不慎的內容最後都將變成對自我的繪畫,然後形成一個畫地為牢的自我形象。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經歷的都還很少,看到的東西也很單一,甚至會本能的把那些不曾經歷過的東西排斥在外。
實際上我們的人生大多地方都還是空白,需要我們不斷去經歷不斷去嘗試不斷去體驗將其填充,最終形成一個3D立體的,可以增肥可以減重的鮮活的自我形象。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告訴自己:不要隨便評價他人。那麼現在,朋友們,現在我們要告訴自己:也不要隨便評價自己。就算人生不是永遠無限可能性,但也絕對比把自己框死時的可能性要多得多。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