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王羲之《聖教序》,別貪多,這6個字,你能寫好嗎?

2020-12-14 沐石陪您學書法

學行書,很難離開《聖教序》。特別是在結體方面,王羲之的那些巧妙處理,已經成了類似法度一樣的存在,值得每一位書法愛好者去取法學習。

《聖教序》雖好,可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呢?很多人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或者說,很多人並沒有梳理好自己的學習思路。每次臨寫的時候,隨便翻到一頁,漫無目的地逐字往下寫,寫到哪算哪,從來不去總結自己學到了什麼,當然也不會考慮自己的薄弱點在哪。

怎麼樣學才高效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地探討一下。簡單點說,學王羲之《聖教序》,別貪多。大家可以試一下,這6個字,你能寫好嗎?

1、三。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三」呢?並不是說這個字有多特別,也不是說這個字有多難,而是建議大家注意點畫的質量,注意用筆的細節。你連最基本的用筆都把握不準,你連最基本的點畫都寫不好,又怎麼去談整體的巧妙呢?

這個「三」字簡單嗎?說實話,也沒多難,只要注意起筆和收筆,大多數朋友都能寫好。可是呢,《聖教序》裡面有很多「三」字,也有很多「橫筆」,你能根據結體的不同,寫出他們的變化嗎?如果你只會一種寫法,說明你的用筆還是有些單調,還是沒梳理好用筆的變化規律。

2、而。

單一筆畫寫好了,遇到轉折的時候,你會處理嗎?比如下面這個「而」字,就有一個比較規矩的方折,你能用正確的筆法把他寫準嗎?

另外,方折只是轉折的一種。同樣的「而」字,還可以用圓轉的方式來實現。這種「圓轉」,你能寫出他的遒勁嗎?

從理論上講,你把這個「方折」和「圓轉」的筆法弄明白了,寫精了,轉折的處理也就一通百通了,剩下的,只是反向上的調整,以及幅度的把握。

3、者。

《聖教序》的用筆,以瘦硬為主。比如下面這個「者」字,就是由典型的細線條寫成。怎麼能把這種細線條寫出瘦硬的感覺呢?您總結過嗎?

4、太。

書法用筆,不光要有「線」,還要有「點」和「面」。比如下面這個「太」字,筆畫雖不多,卻完美地解釋了什麼是「點」、「線」、以及「面」。說白了,你能在自然書寫的時候,靈活運用筆鋒嗎?提得起來,按得下去,這才是高手。

5、像。

下面這個「像」字,你能把他寫的「像」嗎?如果你具備一定功力,並且觀察仔細的話,應該能寫出個差不多。

可是呢,《聖教序》裡面有那麼多「像」字,每一個都不一樣,你能把每一個都寫得像嗎?所以說,與其逮著一個臨一個,還不如多對比多觀察,總結出其中的不同,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6、悟。

學書法,不光是低頭臨帖那麼簡單,不要要勤動筆,還要勤動腦。那一個個字,就像是散落的知識點,咱們要做的,是把那些知識點梳理成線,最後呢,形成一個屬於我們的知識體系。

怎麼能做到?一個字:悟。

學書法,別著急,不妨從最基本的,穩步開始。

相關焦點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學書法,別貪多,把王羲之這5個字搞明白,你也是高手
    初學書法的朋友們,整天埋頭臨帖的朋友們,大家想過沒有,咱們那麼辛苦地臨帖,每天也寫了不少,但真正能把幾個字寫好呢?或者說,你能找出幾個你臨摹得比較好的字嗎?所以說,學書法,別貪多,把王羲之的這5個字搞明白了,你也是高手。
  • 書法答疑:王羲之《聖教序》個別字的筆畫順序不清,怎麼臨寫?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問:王羲之《聖教序》中個別字的筆畫順序看不清,比如「藏」字怎麼臨寫?是否一定要尊重原帖?王羲之《聖教序》中的「藏」字寫得非常精彩,特別是在結構方面,有很多非凡之處。至於其筆畫順序,有多種寫法,所謂殊途同歸。
  • 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千萬別跟這類人爭論。《聖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採摘。細品《聖教序》單字,守律而合於自然,她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這座高峰被歷來學者奉為圭皋。下面,完美看看學通《聖教序》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學過《聖教序》的人,將字勢表現淋漓盡致。
  • 品味王羲之《聖教序》的盡善盡美
    在學《聖教序》「書」字中,通過各種分析、對比,我們發現,王羲之的字確實精彩絕倫,盡善盡美。不由得感嘆「書都讓古人寫完了,我們還能寫出不一樣的書嗎?」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每個人寫的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只是夠不夠突出而已。古人雖然如一座座高峰在我們前面矗立著,但書法卻有無數種的變化,無數種的可能。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其中僅一個「之」字就寫了二十屢次,竟無一相同,到達了藝術多樣與統一。我們看看學生臨帖作品:作品固然類似度很高,但是這種蘭亭滋味照舊難尋,更何況那些連根本字形構造都難把握的學生呢?我們再看看《聖教序》:《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嗣,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教:左面部分向左傾斜,如果畫一條中軸線,這條線是斜的,如果寫作品,這樣的處理,是很能夠調節章法的,可以改變章法的平板。也許有人要問,字非得要寫斜了才好看嗎?再找幾個比較俏皮的字來看看。張宇翔教授講書法形式的構成要素時,說過這樣的話:「什麼叫做文人?我覺得就是這樣,不好好寫字,就是要在實用寫字裡面玩出點名堂來。」想想王羲之,就是這個樣子,換句話說——寫字很不老實!
  • 為什麼我建議你學《聖教序》
    1,行書以二王為宗,而《聖教序》是最成功的集字典範,他幾乎完美地集合了王羲之的書法精華,所以學習《聖教序》是一條通往行書殿堂的光明大道。2, 集字優勢在單字。集字碑刻的缺點是氣息有限,而優勢在於字字精美,非常適合行書打底。單字的揖讓、顧盼、轉筆、頓筆…結構、筆法等基礎技法,在聖教序裡通過「刀鋒」呈現的淋漓盡致。
  • 《書法問集》712、古代書法家的字都好在哪裡,比如王羲之?
    在書法圈或者可以說到書法史,質疑王羲之的字好不好這件事,是一個非常錯誤的事情。用網絡用語:我可不是王羲之吹,或者說王羲之盲目的追捧者。關於《蘭亭集序》多麼的好,很多人都論證過,其中不少文章說得非常的誇張。
  • 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行書的關鍵。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漢字的部首,是指的標誌性部件。寫好行書必須先把部首寫好,重要的是把行書各部首簡省與特點寫出來。
  • 王羲之《聖教序》雖是集字,卻被歷代書家推為學王入門的經典
    本文更新《集王聖教序》米字格單字: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蓋初學行書想要入門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書友,一般是不建議直接學習蘭亭序的,更多的會推薦學習《集王聖教序》,這套字帖將近2000個字,涵蓋的範圍還是很廣的,筆法相比蘭亭序而言還是比較容易學的,如果你看著這字帖無從入手,不妨看看筆法入門的講解視頻,也許會更有體會,臨摹起來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 王羲之是這樣把字寫好看的,這種技巧,靠自學是學不會的!
    這個專欄主要是講解王羲之《聖教序》的字形結構的變化,是承接上一個專欄《7節課學會王聖教序基本筆法》的基礎之上的,熟悉了王羲之的基本筆法,然後再去學習王羲之的結構技巧,才能下筆有物,臨帖的時候才不會茫然。
  • 這本集字《桃花源記》,字字珠璣,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好範本
    集字學習是學習書法創作的初級階段,集字為書,古已有之。最有名的莫過於《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集字書被認為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範本。
  • 要想寫好王羲之行書字體,這些技法不能不懂
    王羲之行書集字第二、筆法變化豐富而靈動這一技法,是王羲之書法功底深厚的表現。筆畫雖如蛟龍騰躍,卻不離其淵!懷仁集聖教序部分碑帖碑刻上板行與行,字與字的編排處理,大小,粗細,高瘦,姿態萬儀!既不死板呆滯,也不誇張漂浮。還有一點,就是在同一篇幅中,同一個字,儘量寫得略有差別,但又不偏離宗法。當然,還有很多筆法,使轉,結體方面的其他特點。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對中國書寫文化來說,「字」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既然如此,就必須充分地研究利用。我研究《書譜》的時候已經開始這麼做了,比如標明《書譜》中某個字是第幾行的第幾個字。這方面大概語言學、符號學對我的影響比較深。《金剛經》雖然字數很多,有五千兩百四十六個字,但是重複的字特別多,單字只有七百一十七個。王羲之書作的字形變化在《集王聖教序》中有著最豐富的表現。我們要了解王羲之,更準確來說,我們要了解唐朝人理想中的王羲之,是離不開《集王聖教序》的。那麼,為什麼《集王聖教序》這件作品會有這麼豐富的表現,達到這麼高的藝術水平呢?
  • 這一結構變化是王羲之行書的典型特點,學王字書法必懂
    王羲之在《集王聖教序》中,幾乎每一個字在結構上都有疏密變化,這就是王字行書結構的重要特色。學習王羲之行書不是亦步亦趨的臨摹他的每一個字,要仔細研究、揣摩,找出一般規律。疏密變化目的就是來調節字體空間布白關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理論家已提出書法的空間概念。書寫書法就是在一個時空中造型,既有時間軸也有空間軸。
  • 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
    今天呢,其他名家不談,我們來聊一聊陸柬之,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同時也是王羲之筆法傳承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陸柬之是跟他舅舅學的書法,從風格上講自然也會有點像虞世南。最為重要的是,在陸柬之的用筆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王羲之的用筆意趣。
  • 《聖教序》臨習了幾遍,寫到這個程度該不該換貼?
    《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體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不是因為王羲之是書聖,《聖教序》是書聖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聖教序》的字,字字精妙。歷代書法家都臨寫《聖教序》,並且往往和王羲之原版相差很大。《聖教序》非常好的詮釋了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 「書法問集」95、楷書寫挺好行書卻很醜怎麼辦,練行書有技巧嗎?
    行書和連筆字是不一樣的!楷書寫得挺好,行書肯定不會很醜,但是需要練習。練過楷書之後,一下就能寫好行書那是不可能的。這一點很重要。提問者問的問題,楷書挺好,行書很醜是不成立的。所以楷書你的楷書練好了嗎?注意:如果你學的楷書是歐顏柳趙,那麼行書推薦學習王羲之體系。個人建議,初學者不要學習宋四家的行書。怎麼學習王羲之體系的行書先看一下我們的書聖王羲之,為什麼一個人拿毛筆能夠把字寫成這樣。
  • 有人說魯迅所寫的廈門大學牌匾,4個字好像錯了兩個,這可能嗎?
    讓人犯嘀咕的是,魯迅先生「題寫」的「廈門大學」4個字,居然似乎錯了兩個,「門」字少了一點,還沒有鉤,「學」字少了一個禿寶蓋,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果真是寫錯了嗎?實際上,廈門大學的大門牌匾的這4個字,並非魯迅先生的當時現場書寫,而是後來人採用了書法上的「集字」方式,在魯迅先生的書稿作品中分別找出來,然後再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