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初唐書法名家,和同時期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齊名,並稱「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的書法風格,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外柔內剛,圓融遒麗,看似不夠聲色,實則筋骨內藏。就像《述書賦》中評價的那樣:「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
虞世南的書法是跟誰學的?學到之後,他又將筆法傳給了誰?
唐代草書名家張旭說過這麼一句話:「自永禪師過江,楷法隨渡。永禪師乃羲、獻之孫,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傳陸柬之,陸傳子彥遠,彥遠僕之堂舅,以授餘。」
張旭簡簡單單一句話,把王羲之筆法的傳承次序表達得非常清楚。
虞世南的書法,是跟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學的。學到之後呢,傳授給了它的外甥陸柬之。繼續往下,張旭才從他的堂舅那裡得到了王羲之的筆法。
今天呢,其他名家不談,我們來聊一聊陸柬之,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同時也是王羲之筆法傳承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
陸柬之是跟他舅舅學的書法,從風格上講自然也會有點像虞世南。最為重要的是,在陸柬之的用筆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王羲之的用筆意趣。遺憾的是,陸柬之傳世的作品並不多,在書法史上的名聲也不那麼響,所以有些朋友沒有重視。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陸柬之的作品不多,最出名的,一是《五言蘭亭詩》刻帖,另外一個就是今天要和大家重點介紹的《文賦》。
這篇《文賦》好在哪?
首先,他的用筆是和「二王」書風一脈相承的,甚至有點集王羲之字而成的意思。雖「工於效仿,劣於獨斷」,但對我們書法愛好者來說,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絕佳的取法教材。
大家看下面這個片段。這種用筆,這種結體,甚至整體的章法布局,是不是有點類似《聖教序》的味道?
另外,這篇《文賦》字數比較多,共計1668個字。這麼多字,個個精到,用筆一絲不苟,對我們系統掌握也是大有幫助的。相比較那些字數比較少的手札尺牘,很明顯,類似《文賦》這樣的長篇更適合我們去學習取法。
最為重要的是,陸柬之的這篇《文賦》是墨跡。就像米芾說的:石刻不可學,須觀真跡,乃得趣。真跡我們看不到,但以現在的印刷水平,我們拿到的字帖也是能很清晰地反應出其中的用筆細節的。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主要就是在用筆細節。臨寫過《聖教序》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學其結體還可以,如果要追究用筆細節的話,那個有些斑駁的刻本就不能勝任了。怎麼辦?大家可以試試這個《文賦》嘛。
關於陸柬之書法的妙處,歷代名家許多誇讚。
清代的劉熙載說:書有振、攝二法。索靖之筆短意長,善攝也;陸柬之之節節加勁,善振也。
項穆也曾誇:予嘗見其所書,無一筆不出右軍,第少飄逸和暢之妙耳。
如果你也喜歡王羲之,如果你也想更全面地了解王羲之的用筆,建議大家多多品讀臨寫一下陸柬之的這篇行書經典《文賦》。
下面是連結,喜歡的朋友,可以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