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機《文賦》原文、譯文、陸柬之行書《文賦》

2021-02-19 中國書畫印

陸機《文賦》原文: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譴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於是沉辭怫悅,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嬰繳,而墜曾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鹹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可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猋豎,鬱雲起乎翰林。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圓,期窮形而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雖逝止之無常,故崎錡而難便。苟達變而相次,猶開流以納泉;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謬玄黃之秩敘,故淟涊而不鮮。
  或仰逼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意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苟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悽若繁絃。必所擬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憂他人之我先。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綴《下裡》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絃麼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和,務嘈囋而妖冶,徒悅目而偶俗,故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絃之清氾;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豔。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絃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辭條與文律,良餘膺之所服。練世情之常尤,識前脩之所淑。雖濬發於巧心,或受蚩於拙目。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缾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恆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裡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殆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於將墜,宣風聲於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絃而日新。

陸機《文賦》今譯:

  我長期地鑑賞考察作家們的創作,私下裡深入領會著他們的藝術構思。他們運用語言來創作的時候確實變化多端啊!文章技法的高下好壞,可以用分析作品語言的方式來加以表述;每當自己親身參加創作實踐的時候,更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文學創作中最難處理的是內心與外物不能夠很好地相互統一;作品中的言辭不能夠準確地表達思想。困難的不在於知道這一創作中的矛盾,而在於如何處理好這個難解的矛盾。因此我寫下了這篇《文賦》,用來讚美文學先輩們的優秀篇章,並藉此討論文學創作上成敗的關鍵原因和基本的規則。從今以後我們或可以據此來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至於談到創作中的具體操作過程,本文雖然能大略地指點一些,但是那些藝術構思與實際寫作之間靈感的突然襲來和臨場發揮及其千變萬化的性狀,實在是難以用語言來窮盡的。我目前所能探討的問題,都在以下的論述中了。

  (作者進入藝術構思的前提條件和動因是):被宇宙的千變萬化深深地吸引、久久地沉迷於對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觀察之中;暢遊在古代文化典籍之中,被深刻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所感動而激情四起、不可自持。在上述情景和思想的長期薰陶下,作者逢秋而悲嘆萬物的凋零敗落;遇春而歡呼萬物的萌生復甦;經霜時心懷憂傷;登高時壯志凌雲;看到先輩們的豐功偉業,被感動得想放聲歌唱;反思前人的崇高品格,在激動中心靈得到了淨化。於是,各種適宜於抒發情感的文體仿佛在眼前晃動,無數適宜於表達思想的辭藻好似呼之欲出;作者便情不自禁地拿起了筆,想要通過創作來宣洩自己的種種人生感慨。

  在藝術構思的初始階段,作者仿佛停止了視聽功能,專注地思考和探求;精神遨遊在宇宙八荒,心靈輻射到九霄雲外。想像達到最高境界時:藝術形象在朦朧中豁然開朗,情節結構一幕幕展現在腦海;文化積澱傾然而出,藝術積累突然爆發;就如同神仙駕風飛天,又好像蛟龍潛入海底。於是隨意間便發現了富於表現力的詞彙,就像上鉤的金魚被拉出了水面;於是修辭技法不斷地在腦海中湧現,好比神射手擊落的天雞從九天上紛紛落下。集中了古往今來的美文佳句與和諧的韻律,避免了味同嚼蠟的生搬硬套,想像升華成清水芙蓉般的嶄新創作。真可謂在瞬間就閱盡了古今萬物,於剎時便拾取到了藝海珍珠。

  然後按照內容來結構層次,用文辭來組織段落。對所有的景物都認真選擇,對所有的音律都仔細辨別。在有的枝條上添加綠葉(指段落的修飾),在有的支流中探求源流(指在層次中概括出主旨);有的時候需要明確地揭示出深奧的主題,有的時候應該通俗地表現出深刻的內涵;有的時候變易一字而牽動全篇,有的時候設一詩眼而境界全出;有的時候筆到意到、文氣貫通,有的時候言辭艱澀、文不達意。攪盡腦汁構思篇章,挖空心思組織語言;在短小的文體之內概括出天經地義,在下筆的一剎那表現出萬物的風韻。初試筆力時常感到殫盡心慮、無話可說;深思熟慮後又洋洋灑灑、下筆神速。理足氣盛時文章就會線索清晰,文採翩翩時詩賦必然妙語連珠。心有真情,寫出的文章就動人;創作的翻新變化,得益於性情的歷練通達;思想愉快時,文辭一定豁達;心情悲傷時,語言必然悽楚。有時無意間就創作出神來之筆,有時刻意寫作卻不知從何談起。

  前代文豪所追求的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創作境界:於熟視無睹中求創新,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微薄的紙上見出高雅的精神,在瞬間的構思中表現出雄偉的志向。語言越豐富結構就更加恢弘,思想越厚重主題就越發深刻;因此,創製出的文章也就必然會語句生動、條理清晰、想像神奇,從而成為文壇的傑作。

  文體千差萬別,作文絕無定法;事物千姿百態,語言很難表現。作家應當盡力施展才智,努力掌握藝術表現技巧。讓內心與外物相互契合,方可進一步做到熟能生巧;在有意無意之間努力,創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無論題材的大小,寫作者都應該認真紮實地進行訓練。不拘格調的恣肆描寫,為的是表現出事物的萬千情態。因此講究辭藻的人語彙斑斕多彩;心靈頓悟的人珍視主旨的提煉;善辯的人言詞雄放滔滔不絕;富於哲理的人視野極為開闊。詩歌隨感情的起伏,言辭越加豐富多彩;賦文鋪陳寫物,聲韻更為優美和暢;碑文展開敘述,事跡真實可信;誄句纏綿委婉,抒發悽愴的情感;銘志祥略得當,語言應當修飾;箴諫聲韻頓挫,體現清正的節操;頌讚從容大度,文辭豐盛而莊重;論文精確明晰,行文流暢而貫通;奏章平實透徹,語氣舒緩而典雅;寓言奇特滑稽,體式汪洋而恣肆。文體儘管有上述區別,但是一定要禁忌內容的邪闢和體式的毫無規範。關鍵是要做到文辭通達而主題鮮明,切勿冗長和繁雜。

  寫作對象繁多、事物千姿百態,作者也應選擇最適合的文體來加以表現。構思謀篇崇尚精巧;譴詞造句貴在優美;音律追求抑揚頓挫,如同五種顏色的搭配妥帖。文章寫作沒有定則,構思過程難免阻滯。如果能在變化中安排好結構,就如同開鑿好水渠再引入了汩汩清泉。如果認識不到這個規律,勢必造成輕重顛倒、顏色失調、音律錯亂的局面。

  有的文章結構前後錯亂、相互矛盾;有的文章立意新穎而言辭蕪雜;有的文章語言通順而主旨含混。修改上述缺憾,文章就會言通意豐;重複上述錯失,文章則會語澀意晦。提煉主題最應在細微處推敲,修訂文章必須在字句上磨礪。反覆權衡主旨與文辭是否相互搭配和諧,是文章修改刪削時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有的文章詞句冗長層次繁多,但卻不能很好體現主題。文章的主題不能有兩個,一旦確定了主旨就不能輕易變動。確定主題句是寫作的關鍵,因為它是一篇文章的主腦和作者精神的體現。文章的辭採紛呈和條理有序,都要靠主題的一貫性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功效。主題的提煉和文眼的設置,實在是寫作中事半功倍的節點;因此處理好這關鍵的問題並非易事。

有的文章構思精巧、聯想豐富、語言清新、豐厚繁盛,燦爛如同錦繡,動人好似音樂;人們模仿古人竟至於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深得先輩創作的神韻。但是文學創作的核心是要抒發自己獨特的情懷,絕不能重複前人已說過的辭章。如果有抄襲剽竊他人詞句的嫌疑,儘管是非常喜歡的,也要堅決地割棄。

  有的文章俗雅相間,以奇特的風格取勝。絕佳的文辭好比影子難以捕捉,如同音響難以留駐;它鶴立雞群,難尋匹配;精心地構思也難以為繼,心意纏綿而不忍割捨。文章正因為蘊涵了金玉般的文辭才熠熠生輝,就像水底藏著珍珠川流才會柔媚秀麗;素樸的語言不必全然放棄,它可以襯託出妙筆佳句的光彩;將通俗歌曲《下裡巴人》與典雅的《陽春白雪》巧妙組合,俗雅相濟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有的詩文意淺韻短,內容平淡索然無味。下文不能生發照應,上文內容空洞無法開掘引申;就像孤弦獨奏缺少和聲,音韻單調而不渾厚。

  有的文章使用了音調邪闢衰微的語詞,徒有美妙的詞彙卻沒有響亮的音色;將美的意向與低靡的聲音含混在一起,使原本美好的字眼成了文章的敗筆。就像《下管》這支樂曲的偏疾,雖然用於伴奏,但與歌者的唱詞難以和諧。

  有的文章拋棄了根本的禮儀,只注意在細微末節處下工夫;心中缺少真情實感和崇高的追求,越是華辭儷句就越偏離了純正的主旨;正如在小弦上急就成曲,樂曲雖然奏出,但絕不可能動人心魄。

  有的文章放蕩不實,專門以妖冶的情調追求感官的刺激;一味迎合世俗的喜好,奇特而強烈的節奏中掩飾著低下的格調;使人聯想到《防露》和《桑間》這樣淫靡的樂歌,儘管含情脈脈、但卻有傷大雅。

  有的文章清高而婉轉,去掉了所有的繁雜與浮豔;它如同祭祀用的肉羹少了五味,又好比太廟的音樂過於清肅;雖然唱和有序、典雅有加,卻是不夠美豔。

  至於說到文章的詳略得當,前後呼應和善於變化,其中也有許多難解的奧妙。有的文章說理質樸而用詞草率;有的文章善於化古為新、點鐵成金;有的文章清新自然、出汙泥而不染;有的文章通俗易懂;有的文章越琢磨越精深;正如舞蹈家按照節拍翩翩起舞,又好比歌手們和著旋律來高唱;文章貴在和諧流暢、符合特定的規則;這裡的奧妙只能在創作實踐中意會,而無法用漂亮的言辭來加以細緻的描述。

  總之,把握語言修辭的技巧和文章創作的規律,是我追求的最高理想。考察了當代作家創作中的普遍弊端,認識到前輩文學家寫作成功的經驗,於是我談出了發自內心的體會和感悟;上述體會也可能會被平庸者譏笑。但創作的技巧與美好的辭藻,就像原野上芬芳的豆菽一樣理應被人們認識和掌握。寫作技巧和創作規律,如同自然之氣和天籟之音,它無窮無盡、與天地共存。而我只能在紛繁複雜的寫作理論中發現點滴的規則;在藝術的大海上拾得其微小的一黍。一直害怕自己才疏學淺而思想罕有所獲,又擔心缺乏技巧而無法表達高妙的寫作理論;所以我只能是駑馬奮力跨越短障,借這篇文賦來拋磚引玉;寫成後深感遺憾太多,怎能夠枉自尊大呢!我謹慎小心地敲響了懵懂的瓦器,恐怕要常見笑於大方之家了。

  至於談到構思中靈感的隱現,寫作中的茅塞頓開與艱澀阻滯,它是來勢不可遏止,離去無法阻擋;潛藏時如同影子的突然消失,展現時好比聲音的突然奏響。有時候就象是神機自天而降,紛亂的思緒頃刻間順理成章;於是文思泉湧,妙語連珠,萬象紛呈,下筆神速;寫出的文章賞心悅目,讀來音韻高雅。而等到想像枯竭、文思阻滯的時候,志意痴呆,心泉乾涸;苦思冥想,竭盡心力;思路越理越亂,線索難以探求。因此,有時挖空心思撰制,寫出的文章卻多有遺憾;有時隨意酣暢落墨,作品卻罕有敗筆。儘管都是我的眼中所觀、筆下文章,但在實際操作上卻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寫作的社會功用,就在於能夠表現紛繁複雜的道理。文章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溝通古今萬代;取法古人的美好情操,為後人樹立道德規範;傳授濟世的文功武略,宣傳教化端正的民風。大到宇宙人類,小到細微情感;呼風喚雨,泣鬼傳神。依託了鐘鼎碑碣的文字,端正的德行才傳播得更為廣遠;譜寫成樂章並配合樂器的演奏,文章所表達的崇高思想情感將與日月同輝。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其實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我國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陸機被譽為「太康之英」。流傳下來的詩,共104首,大多為樂府詩和擬古詩。代表作有《君子行》、《長安有狹邪行》、《赴洛道中作》等。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篇》稱:「子建士衡,鹹有佳篇。」鍾嶸《詩品》卷上評:「晉平原相陸機。其源出於陳思。才高詞贍,舉體華美。氣少於公幹,文劣於仲宣。尚規矩,不貴綺錯,有傷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張公嘆其大才,信矣!」   
賦今存27篇,比較有出色的有《文賦》,《嘆逝賦》,《漏刻賦》等。散文中,除了著名的《辨亡論》,代表作還有《吊魏武帝文》。陸機還仿揚雄「連珠體」,作《演連珠》五十首,《文心雕龍·雜文》篇將揚雄以下眾多模仿之作稱為「欲穿明珠,多貫魚目」,獨推許陸機之作:「唯士衡運思,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廣於舊篇,豈慕朱仲四寸之璫乎!夫文小易周,思閒可贍。足使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陸機作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了駢文的先河。張華對他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弟陸雲曾給他寫信說:「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後來葛洪著書,稱「機文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麗妍贍,英銳漂逸,亦一代之絕乎!」劉勰《文心雕龍·才略篇》評其詩文云:「陸機才欲窺深,辭務索廣,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明朝張溥贊之:「北海以後,一人而已」。另外,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曾著《晉紀》四卷,《吳書》(未成)、《洛陽記》一卷等。

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1045-1105),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崇文侍書學士。書法早年學其舅,晚學「二王」,「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晚擅出藍之譽」。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帖與《書陸機文賦》墨跡為最著。
陸柬之最初書學虞世南,又學歐陽詢,晚臨摹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草書筆意尤為古雅,終於成為名重一時的大書法家,與歐、褚齊名。工正行書。善臨摹,雖「工於效仿,劣於獨斷」,但有較高成就。當時亦有人把他與歐、虞、褚並稱初唐四大家(但一般說初唐四大家為歐、虞、褚、薛)。隸、行書為妙品,草書為能品。他的書法作品流傳甚少,隸行殆已絕跡。依據現在流傳下來的《蘭亭詩》、《文賦》來看,他的書學師承傳遞關係,確實與王書是一脈相承的。故觀草書筆意古雅,其書名重於世,當不虛傳。李嗣真《書後品》指出「陸學士(柬之)受於虞秘監(世南),虞秘監受於永禪師(智永),皆有體法。」又曰:「陸柬之學虞草體,用筆青出於藍」。
《文賦》為墨跡本,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據《石渠寶笈》載,縱26.6釐米,橫370釐米,全卷共144行,計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書92字。據說陸柬之年輕時讀陸機《文賦》,極為傾心,想親筆書寫一篇,因怕自己書藝不精而「玷辱」前賢名作,始終未敢貿然動筆,直至他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了此宿願。此帖筆法直逼大王,深得晉人韻味。元代書法家揭溪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於此卷為之三嘆。」元趙孟頫評價更高,曰:「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見趙孟頫《文賦》跋)
欣賞《文賦》墨跡,用筆清雋飄逸,流轉圓潤,確實具有《蘭亭》那種平和簡靜的意境。此帖點拂波磔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結體照應之處,皆合《蘭亭》妙法。從中可窺陸柬之於《蘭亭》所下功夫極深。應當指出王羲之現存法書今已無一真跡,多為唐人摹本。作為摹本形似之差距可能不大,但就作品的貫氣,神彩來說都及不上《文賦》神似《蘭亭》。因此後世學王書者,對此帖格外珍愛。元趙孟頫就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體,其受益是很明顯的。
順便指出一下,此帖偶有於行書中雜寫草書的地方,有不協調之感,或許是陸柬之的一種嘗試。又正因為《文賦》太似大王書,所以其藝術個性也就顯得不強了。《文賦》真跡清時入內府,後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我國臺灣故宮博物院。
李嗣真《書後品》稱其:「學虞草體,用筆則青出於藍。」最為獨特者,火氣全無,功純神清,一種平和恬靜之氣度令人神往。
張懷瓘《書斷》云:「柬之世南之甥,少學舅氏,臨寫所合,亦猶張翼換羲之表奏,蔡邕為平子後身。晚習二王,尤尚其古,中年之跡,猶有怯懦,總章已後,乃備筋骨,殊矜質樸,恥夫綺靡,故暴露瑕疵……雖為時所鄙,回也不愚,拙於自媒,有若達人君子。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矣。……然工於仿效,劣於獨斷,以此為少也。」
朱長文贊其書云:「意古筆老,如喬松倚壑,野鶴盤空。」
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柬之少學舅氏,多作行字,晚擅出藍之譽,遂將咄咄逼羲獻,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習,如馬不齊髦,人不櫛沐,覽之者未必便能識其佳處,然人才固自有分限,柬之隸、行入妙,章草、草書入能,是亦未免其利鈍也。」
項穆云:「予嘗見其所書《蘭亭詩》,無一筆不出右軍,第少飄逸和暢之妙爾。」
劉基在所書《文賦》題跋云:「晉陸之詞,唐陸之書,可謂二美。」

圖文來自網絡

書畫印雜誌整理編輯!

新聞熱線:13520624596 魏萍


相關焦點

  • 大唐第一行書——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 陸柬之,生卒年不詳,吳郡(今蘇州吳縣)人。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議郎,活動於初唐。陸柬之傳世作品甚少,《絳帖》載有陸書廿五字,此外僅有的也就是被稱為二陸文賦的《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了。
  • 「原創連載」抄了祖先的《文賦》,卻讓他在書法史上大放異彩
    顯然,陸柬之是符合標準的,不但符合標準,而且他很懂書法。從漢以降、魏晉以來,從先祖陸機以來,陸家一直是名門望族,代不乏人。書法於陸家,不但是臉面,也是文化根基。陸柬之的書法不是學的字帖,也不是學的真人,他是向真跡的製造者學習的。他還被以虞世南、歐陽詢為中心的書法高人浸潤著,他的周邊,隨便擠一下,擠出來的汗水,都是飄著文化的香味,書法的墨水味。
  • 品味千古:陸機的《文賦》
    王洪濤硬筆書法教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試學、購買!
  • 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
    今天呢,其他名家不談,我們來聊一聊陸柬之,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同時也是王羲之筆法傳承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被譽為「大唐第一行書」。陸柬之是跟他舅舅學的書法,從風格上講自然也會有點像虞世南。最為重要的是,在陸柬之的用筆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王羲之的用筆意趣。
  • 《文賦》 魏晉•陸機
  • 陸柬之700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用筆飄縱、渾然天成!行楷好字帖
    而今天書畫課代表要介紹的則是唐代陸柬之的書法集字。眾所周知,陸柬之是初唐時期的書法大家,還是楷書名家虞世南的外甥、更是唐朝宰相陸元方伯父、草聖張旭外祖父。陸柬之的書法初學虞世南,又學歐陽詢及「二王」父子。其傳世行楷《文賦》曾被稱為「大唐第一行書」,筆致圓潤、用筆飄縱,章法氣韻顧盼生姿、渾然天成!有著深厚的蘭亭味!元人趙子昂以及當代的啟功,都從此帖得法頗豐。
  • 古代文學,文賦,文心雕龍,詩品
    大家好,秀紅今天接著來跟大家來講一講陸機《文賦》論述了文學創作中的哪些問題? 劉勰《文心雕龍》對文學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鍾嶸《詩品》的內容和影響如何?陸機是西晉頗負盛名的文人,是「太康文學」的代表人物。在陸機的時代,文學大都注重形式,強調對創作技巧的追求。陸機《文賦》便是一部總結創作經驗的文學論著。
  • 1400個陸柬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古雅遒逸、學習行楷的上好字帖
    陸柬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當然,書法的這兩種學習方式所導致的結果也是大相逕庭的:摹書易得字形,卻不易得筆法,一旦脫稿自己書寫,往往很快就能被打回原形;臨書可通過讀帖更易得筆法,但是前期對字形的掌握往往對新手來講又比較困難
  • 楊文彪 小楷 《文賦》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 《文章流別論》的寫出當較《文賦》為晚,全書可惜已經失傳
    本文由作者雁橫秋水說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流別論》與陸機同時的摯虞所著的《文章流別論》,雖全書已佚,現存的只有一些斷片,仍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文藝理論批評文獻。摯虞,字仲洽,京兆長安人。他從武帝泰始年間出仕,惠帝末官至秘書監、太常卿,在洛陽荒亂中飢餓而死。
  • 最小選手5歲、母女攜手進百強 中華詩詞文賦大賽圓滿收官
    選手們從「詩文亭」中走來,吟誦著詩詞文賦登場。今天下午,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詩詞文賦大賽頒獎暨展演在嘉定圖書館舉辦。從15萬人中脫穎而出的12位選手參加展演,經過上下句接龍、詩詞釋義、飛花令等形式,最終邢佳、嚴海燕、錢芊含分別獲得市民文化節中華詩詞文賦大賽前三名。
  • 於國光行書書法作品欣賞——《念奴嬌赤壁懷古》
    《赤壁懷古》是於國光的行書作品,至今天行書在此已經是濫觴,是大家非常喜歡又非常願意學習的,因為它行雲流水般的書寫方式,是任何書法愛好者所接受並樂意學習的,這是大眾化的口味,見怪不怪了,雖然如此,能寫好行書卻不是易事,二千多年來的書法之道上,行書大家多如牛毛,想要超過他們勢必登天還難
  • 周汝昌一卷《紅樓》觸百思 少年時曾英譯《文賦》
    少年才俊 英譯《文賦》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於距天津城25公裡的鹹水沽鎮。伴隨他成長的年月不是軍閥混戰,就是外寇入侵。畢業時,他的論文英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令中外教授舉座皆驚。老師破例請學生周汝昌吃飯,告知論文一字未改全票通過。似《文賦》這等涵蓋廣博且文字艱深的駢體文,即便翻譯成白話文也不易,何況是譯成英文。這年正值燕大開辦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們的舉薦下應考,成為被研究院錄取的第一名研究生。
  • 陸柬之《文賦》高清完整版
  • 陸機《平復帖》賞讀:唯存數行 為希代寶
    陸機(261-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現上海松江)人,與其弟陸雲並稱「雲間二陸」。陸機出身於鐘鳴鼎食的書香門第,祖父陸遜是三國時的一代名將,以智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而建功卓著;父親陸抗亦能文能武,拜奮威大將軍、大司馬,因勤於職守而死在大司馬任上。陸機自幼秉承庭訓、青箱家學,精於詩文,工於書法,擅長武術,相貌偉岸。《晉書·陸機傳》中載:「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