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賦》 魏晉•陸機

2021-02-19 最愛讀古文

《文賦》  魏晉·陸機

餘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譴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於是沉辭怫悅,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嬰繳,而墜曾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景者鹹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可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猋豎,鬱雲起乎翰林。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僶俛,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圓,期窮形而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閒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雖逝止之無常,故崎錡而難便。苟達變而相次,猶開流以納泉;如失機而後會,恆操末以續顛。謬玄黃之秩敘,故淟涊而不鮮。

  或仰逼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意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苟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悽若繁絃。必所擬之不殊,乃闇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憂他人之我先。苟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綴《下裡》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絃麼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和,務嘈囋而妖冶,徒悅目而偶俗,故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絃之清氾;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豔。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絃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辭條與文律,良餘膺之所服。練世情之常尤,識前脩之所淑。雖發於巧心,或受蚩於拙目。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缾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恆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冷冷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軋軋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餘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裡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殆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於將墜,宣風聲於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絃而日新。

 

【譯文】

我每次閱讀那些有才氣作家的作品,對他們創作時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體會。誠然,作家行文變化無窮,但文章的美醜,好壞還是可以分辨並加以評論的。每當自己寫作時,尤其能體會到別人寫作的甘苦。作者經常感到苦惱的是,意念有能下確反映事物,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思想。大概這個問題,不是難以認識,而是難以解決。因此作《文賦》借評前人的優秀作品,闡述作樣寫有利,作樣寫有害的道理。或許可以說,前人的優秀之作,已把為文的奧妙委婉曲折也體現了出來。至於前人的寫作決竅,則如同比著斧子做斧柄,雖然樣式就在眼前,但那介心應手的熟練技巧,卻難以用語言表達詳盡,大凡能用語言說明的我都在這篇《文賦》裡了。

久立天地之間,深入觀察萬物;博覽三墳五典,以此陶冶性靈。隨四季變化感嘆光陰易逝,目睹萬物盛衰引起思緒紛紛。臨肅秋因草木凋零而傷悲,處芳春由楊柳依依而歡欣。心意肅然臺胸懷霜雪,情志高遠似上青雲。歌頌前賢的豐功偉業,贊詠古聖的嘉行。漫步書林欣賞文質並茂的佳作,慨然有感有感投書提筆寫成詩文。

開始創作,精心構思。潛心思索,旁搜博尋。神飛八極之外,心遊萬刃高空。文思到來,如日初升,開始朦朧,逐漸鮮明。此時物象,清晰互湧。子史精華,奔注如傾。六藝辭採,薈萃筆鋒。馳騁想像,上下翻騰。忽而漂浮天池之上,忽而潛入地泉之中。有是吐辭艱澀,如銜鉤之魚從淵釣出;有時出語輕快,似中箭之鳥墜於高空。博取百代未述之意,廣採千載不用之辭。前人已用辭意,如早晨綻開的花朵謝而去之;前人未用辭意,象傍晚含苞的蓓蕾啟而開之。整個構思過程,想像貫穿始終。片刻之間通觀古今,眨眼之時天下巡行。

完成構思,布局謀篇。選辭精當,事理井然,有形之物盡繪其形,含聲之物盡現其者。葳者層層闡述,由隱至顯或者步步深入,從易到難,有時綱舉目張,如猛虎在山百獸馴伏,有時偶遇奇句,似蛟龍出水海鳥驚散。有時信手拈來辭意貼切,有時煞費苦心辭意不合,這時要排除雜念專心思考,整理思訴諸語言,將天地概括為形象,把萬物融會於筆端,開始好象話在幹唇難以出口,最後酣暢淋漓瀉於文翰。事理如樹木的主體,要突出使之成為骨幹,文辭象樹木析枝條,幹壯才能葉茂校繁。情貌的確非常一致,情緒變化貌有表現。內心喜悅面露笑容,說到感傷不禁長。有時提筆一揮而就,有時握筆心理感到茫然。寫作充滿著樂取,一向為聖賢們推尊。它在虛無中搜求形象,在無聲中尋找聲音。有限篇幅容納無限事理,宏大思想出自小小寸心。言中之意愈擴愈廣,所含內容越挖越深像花朵芳香四溢,象柳條鬱郁成蔭。光燦燦如旋風拔地而起,沉甸甸如積支筆下生文。

文章體式千差萬別,客觀事物多種多樣,事物繁多變化無窮,圓滿此很難描摹形象。辭採如同爭獻技藝的能互,文意好比掌握藍圖的巧匠,文辭當不當用他要仔細斟酌文章或深或淺他都分豪不讓。即或違反寫作常規,也要極力描繪形象。因此喜歡渲染的人,崇沿華麗詞藻;樂於達理的人,重視語言精當。言辭過於簡約,文章格局不大論述充分暢達,文章氣勢曠放。詩用以抒發感情,要辭採華美感情細膩,賦用以鋪陳事物。要條理清晰,語言清朗碑用以刻記功德,務必文質相當,誄用以哀悼死者,情調應該纏綿悽愴。銘用以記載功勞,要言簡意深,溫和順暢。箴用以諷諫得失,抑楊頓挫,文理清壯。頌用以歌功傾德,從容舒緩,繁採華彰,論用以評述是非功過,精闢縝密,語言流暢。奏對上陳敘事,平和透徹,得體適當。說明以論辨說理,奇詭誘人,辭彩有光,文體區分大致如此,共同要求禁止邪放。辭義暢達說理全面,但要切記不能冗長。

客觀事物千姿百態,文章體式也常變遷。為文立意崇尚冷氣巧,運用文辭貴在華妍、音調高低錯落有致,好象五色配合鮮豔。雖說取捨本無定律,文辭安排很難合適;但要通曉變化的規律、次序,就象開泉納流吻自然。假如錯過變化時機再去湊合,猶如以尾續首,顛倒混亂。如果顏色配搭不當,就會混濁不清色澤有豔。

有時下文對上文有損害,有時上文對下文影響。有時語言不順而事理連貫,有時語言連貫而事有妨。把它分開兩全齊美,合在一起互相損傷。所用辭意嚴格考較,去留取捨他細衡量。如用法度加以權衡,絲毫不差合乎詞章。

有時辭藻繁多義理豐富,欲達之意卻不清楚。文章主題只有一個,意思說盡不再贅述。關鍵地方簡要幾句,突出中心這是警語。儘管講得條條有理,藉助警句才更有力。文章果能利多弊少,就該滿足不再改易。

有時組織詞義如編彩繪,嚴密漂亮光澤鮮豔。辭採富麗象斑爛錦秀,情調悽婉如樂器和弦。果真自己沒有獨創,恐怕就要雷同前賢。雖出自個人錦心繡口,也怕別人用於我先。假如確能有傷品譽,雖然心愛一定削刪。

有時個別句子出類撥萃,象蘆葦開花禾苗秀穩。如聲不可拴,影不可追,佳句孤零零超然獨立,絕非庸言能夠相配。心茫然很難再尋佳句,猶豫徘徊又不忍將客觀存它捨棄。文有奇就象石中藏玉使山嶺坐輝,又象水中含珠令河川秀媚。未經整枝的灌木踢然不美,招來翠鳥也會為它增加。

文章作用很大,許多道理借它傳揚。道傳萬裡暢通無阻,勾通億載它是橋梁。往能挽救文武之道使之不至衰落,它能宏揚教化使其免於泯滅。人生道路多麼廣遠它都能指明,世間哲理多麼精微客觀存在都能囊括。它的作用同雨露滋潤萬物本比,它的手法幽微簡直與鬼神相似。文章刻於金石美德傳遍天下,文章播於管弦更能日新月異。

【賞析】

該賦序言說明創作緣由和意圖,指出「意不稱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認為對寫作的認識,雖然可以借覽前人的經驗,但主要靠個人在實踐中摸索。「意物文」與「知能」的各自關係,是寫作應處理的兩大難題。接著敘述創作前的準備以及寫進入寫作過程後,要保持精神意念的高度集中,排除任何雜擾,全心投入構思,充分運用想像和聯想,而獲得形象準確的語言,極為艱難,要發掘昔日積累,尋求充分表達情志的新穎文辭。然後論創作立意,並從思想、語辭兩方面,說明寫作的樂趣,又論述文體多樣性的成因,分析十種文種特徵,論作文時注意處理的四個問題,說明創作的艱難,最後論藝術靈感及文章的作用。

 

【作者簡介】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孫吳滅亡後出仕晉朝司馬氏政權,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後死於「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陸機還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相關焦點

  • 品味千古:陸機的《文賦》
    以古近體詩的興盛為例,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該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永寧元年到太安二年這二、三年時間裡,因諸王特別放恣,攻伐殺戮頻繁,陸機雖先後為中書郎、平原內史,但卻有著十分悽厲的慨嘆:「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 陸機《文賦》原文、譯文、陸柬之行書《文賦》
    陸機《文賦》原文:
  • 古代文學,文賦,文心雕龍,詩品
    大家好,秀紅今天接著來跟大家來講一講陸機《文賦》論述了文學創作中的哪些問題? 劉勰《文心雕龍》對文學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麼?鍾嶸《詩品》的內容和影響如何?陸機是西晉頗負盛名的文人,是「太康文學」的代表人物。在陸機的時代,文學大都注重形式,強調對創作技巧的追求。陸機《文賦》便是一部總結創作經驗的文學論著。
  • 「原創連載」抄了祖先的《文賦》,卻讓他在書法史上大放異彩
    從漢以降、魏晉以來,從先祖陸機以來,陸家一直是名門望族,代不乏人。書法於陸家,不但是臉面,也是文化根基。陸柬之的書法不是學的字帖,也不是學的真人,他是向真跡的製造者學習的。他還被以虞世南、歐陽詢為中心的書法高人浸潤著,他的周邊,隨便擠一下,擠出來的汗水,都是飄著文化的香味,書法的墨水味。他和褚遂良、歐陽通那樣的人,共同成長起來,共同成為書法的棟梁,文化的棟梁。
  • 魏晉南北朝文學小常識
    代表:阮籍:《詠懷詩》82首;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三)兩晉詩壇 兩晉詩壇——太康詩風 左思詠史詩 王羲之 陶淵明(田園詩) 太康詩風 陸機
  • 大唐第一行書——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傳世作品甚少,《絳帖》載有陸書廿五字,此外僅有的也就是被稱為二陸文賦的《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了。 《文賦》為墨跡本,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
  • 陸機《平復帖》賞讀:唯存數行 為希代寶
    陸機(261-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現上海松江)人,與其弟陸雲並稱「雲間二陸」。陸機出身於鐘鳴鼎食的書香門第,祖父陸遜是三國時的一代名將,以智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而建功卓著;父親陸抗亦能文能武,拜奮威大將軍、大司馬,因勤於職守而死在大司馬任上。陸機自幼秉承庭訓、青箱家學,精於詩文,工於書法,擅長武術,相貌偉岸。《晉書·陸機傳》中載:「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鍾。
  • 真實歷史中的「鶴唳華亭」:陸機之死與西晉的滅亡
    陸機是陸抗第四子,其人身高七尺,聲如洪鐘,文章冠世,有「太康之英」美譽,所作《文賦》被人贊為「文書雙絕」,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文章之外,陸機還「伏膺儒術」,熟稔儒家經典,恪守禮法規範,「非禮不動」,自小便以齊家治國光耀祖業為己任。
  • 兩晉辭採華麗的陸機是怎樣承上啟下、文章冠世的?
    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雲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陸機出身名門士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其父陸抗亦為孫吳大司馬,陸機為陸抗第四子。他身長七尺,聲如洪鐘。年少時有奇才,文章蓋世,傾心儒家學術。鳳凰三年(274年),陸抗逝世,陸機與其兄陸晏、陸景、陸玄及弟陸雲分領陸抗部曲,擔任牙門將。
  • 陸機,中國古代行旅詩的開創者
    太康末年,陸機入洛,途中所作的《赴洛道中二首》、《赴太子洗馬詩》以及《遨遊出西城》等詩歌可以說是陸機現存的主要的行旅之作了。對於這些詩作,後世的評價大多都比較高,因為陸機的行旅詩不僅講究創作技巧,而且還重視情感表達,往往顯得情深景真。同時,陸機在行旅詩創作中所運用的寓情於景的創作手法也對後世山水詩發展起到重要啟迪作用。
  • 《文章流別論》的寫出當較《文賦》為晚,全書可惜已經失傳
    本文由作者雁橫秋水說歷史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文章流別論》與陸機同時的摯虞所著的《文章流別論》,雖全書已佚,現存的只有一些斷片,仍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文藝理論批評文獻。摯虞,字仲洽,京兆長安人。他從武帝泰始年間出仕,惠帝末官至秘書監、太常卿,在洛陽荒亂中飢餓而死。
  • 在魏晉時期,百姓餐飲只能以素食為主,貴族詩歌中為何卻滿是佳餚
    除了專題吟詠,魏晉時期的詩歌中出現的食物可以說相當泛化。「嘉餚充圓方,旨酒盈金罄。」(王集《公模詩》)「豐膳漫星陳,旨酒盈玉筋。」(曹聖《於謗、作詩》)「嘉餚重疊來,珍果在一旁。」(曹聖《夏日詩》)「清醒盈金筋。餚饃縱橫陳。」(曹植《侍太子坐詩》〉「餚蒸多品,八珍代變。」
  • 楊文彪 小楷 《文賦》
    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它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雲。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 漢末魏晉疾疫發生與文學思想轉型
    漢末割據勢力長期交戰,最終滅亡了東漢,歷史進入三國魏晉時代。漢代桓、靈帝以後,死亡陰影的籠罩使整個社會瀰漫著憂鬱悲涼的氣息,從儒生轉化成文人的社會,一部分社會精英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對於人生與生命的思考,不朽問題屢屢被提及;儒學遭到了玄學的挑戰,玄學在魏晉大放異彩。正是對於情感的釋放,文學回歸本體,「詩緣情」理論掙脫了名教禮制的束縛脫穎而出。
  • 人們為什麼都要去魏晉書法,並且認為它才是書法的皈依?
    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魏晉時期的書法是歷史上的一個寶庫,並且要以魏晉書法為皈依,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學到書法的真諦。歷史上尤其是魏晉以後的各個朝代的書家,都要從魏晉書法學起,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那麼,魏晉書法究竟有哪些可學之處?它能給學書者帶來哪些好處?
  • -西晉書法家陸機
    而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些關於這個《平復帖》的創作者西晉書法家陸機的事。小編不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書法家究竟是誰,但是小編所知道的最早的是「篆書鼻祖」秦國的李斯。在他之後,還有東漢的「草書之祖」張芝、三國曹魏的「楷書之祖」鍾繇、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作者西晉的陸機。再接下來才是我們最熟悉的那些王家的或是與王家有關係的那些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