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2021-03-02 書法思考

書法圈裡什麼人都有,當然有人批判《聖教序》,如若批判《聖教序》結構太過完美,那是行家,如果批評《聖教序》筆法太差、字形太醜,切記,千萬別跟這類人爭論。

《聖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採摘。細品《聖教序》單字,守律而合於自然,她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這座高峰被歷來學者奉為圭皋。下面,完美看看學通《聖教序》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學過《聖教序》的人,將字勢表現淋漓盡致。該方的方,該圓的也一定圓,長的長短的短,字形特徵被強調,字體動感十分明顯,字和字之間字形區別變化無常,如下圖,方圓盡得其勢。

外形既定,內部的點畫就可以儘可能多的尋求分割變化,以增大同類外形字的細部區別,使通篇變化更加豐富。如下圖「載」字的幾個橫畫,「來」字的兩個橫畫和兩組左右連帶點的開合對比;「降」字的右豎斜曲,有意空開中下部等等,猶如篆刻的布白,大開大合,各顯手段,盡求變化。

三角形的字形不論欹側,外形特徵鮮明,猶如天然幾何。此亦非巧合,更不是有心計算,乃長期經心致無意而成。不僅整個字的外形如此,就連字內分開的偏旁部首也同樣遵守這種外形規律。如「明」「復」等字:

通篇大、小、收、放,字字變化,無有雷同。正如王澍所論:「魏晉人書,一正一偏,縱橫變化,了乏蹊徑。」這便是王羲之的大本事。不信可試試,能在書寫的片刻之間,在筆下生出如此豐富的變化,並且一氣貫注,自然和諧,古今以來,通法之極則,一人而已。我們知道「有」字不好處理,而王羲之《聖教序》給出了6種解答。

如下圖中的「寺」、「神」、「東」、「白」、「皇」、「部」等字,方正剴切,如壘牆之磚,使結字有著端正結實的內質,細節的變化,使之熠熠生勢。這些楷法功夫在聖教序得到了精湛體現。

我們看看今人筆下的字形,同樣以此方式來檢驗,則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筆下無形,縱稱筆法如何了得,也是枉然。所以今人之字,給人總感覺入古不深,少一種古人筆下的骨鯁之氣,今天的研究者多將原因歸結於用筆,字形問題也非常關鍵。

懷仁集《聖教序》高就高在理解到此規律後,依此規律來安排收集到的每一個字。從後來得《大觀帖》中所保留下來的王羲之《追尋傷悼帖》和《建安靈柩帖》中能窺見懷仁心目中集字《聖教序》的理想。

比起同時人所集的《金剛經》(下圖)來看,《聖教序》要高明不少。

《聖教序》中的字,來自於王羲之不同的帖中,我們通過現存的王羲之帖可以知道,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將這麼多規定內容的字收集起來,並要做到風格大致協調。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懷仁採取了避免連帶,字字分開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

因此,學此帖,最大的好處是解決字形,而最大的障礙在於字和字之間的連貫和行氣的暢達。後來凡是打通此障礙者,易成大氣候。

最後說句不大好聽的話:評估一個人的眼力如何,可拿《聖教序》來衡量,如能真正從內心體會《聖教序》的魅力,還能評價一番,則此人眼光差不了。

《聖教序》隱藏著王羲之太多的秘密!懷仁集字《聖教序》,是根據王羲之書法集字而成的行書經典法帖。其中隱含了王羲之行筆的規律,今天我們就選其中的一點,從字的結構上分析王羲之書法的秘密。

上下位置錯位分析

《集王聖教序》的結構處理用的招數很多,我們只能夠一招一招地琢磨,今天重點看上下搭配的字,錯位是非常關鍵的一類字形。這一字形有兩大類,一是位置的錯位,即上下兩部分中心不在一條線上而是故意錯開,造成活潑的姿態,這會讓我們想起八大山人,經常用。比如:

《集王聖教序》 用的比較活潑豐富:比如「蓋」,下面的「皿」要向右錯動,「愚」下面的「心」向左錯動,「莫」中間的「日」向左冒出來。




 



另一種字形是角度的錯位,就是上下兩部分重心的角度明顯變化,角度的不一致,是的姿態更加豐富,較之第一招更加藝術化,也更需要人的書法智慧,比如「潛」,下面的「日」造成向右傾斜的姿態;「聖」,上面的「耳」向右傾斜,下面的「王」向左傾斜。





公元353年-2019年

紀念蘭亭雅集1666周年黃銅鎮紙

集鎮紙、香插、筆擱、賞玩一體

贈送《蘭亭雅集》抽屜式書籤1盒40張

—  全國獨家限量500套,順豐包郵  —

點擊下圖快速搶購

規格:12cm*2.8cm*0.8cm*2    重量:450克

設計:袁群   主題永和·蘭/惠風·亭    庫存:500對

包裝:酷黑硬卡紙+珍珠棉內襯    價格:268元/套

相關焦點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無妨分別先引見這兩件作品:《蘭亭序》歷來被傳為「行書第一」,是王與謝安、孫淖等四十一人到山陰之蘭亭舉行過一次浩大的風雅集會。這天天朗氣清、景物怡人,名士們列坐在溪水的兩旁,飲酒唱和,吟詩作賦。聽說王羲之當時已半醉了,他用蠶繭紙、鼠鬚毛,興致而書,寫得飄逸遒媚,又端莊秀麗。各個字是縱橫變化,筆法多變,意態生動,前後顧盼,遙相照應。
  • 為什麼我建議你學《聖教序》
    是的,初學行書以臨摹《聖教序》最為宜。
  • 學王羲之《聖教序》,別貪多,這6個字,你能寫好嗎?
    學行書,很難離開《聖教序》。特別是在結體方面,王羲之的那些巧妙處理,已經成了類似法度一樣的存在,值得每一位書法愛好者去取法學習。《聖教序》雖好,可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呢?很多人並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我當時主要是從書法這個角度研究孫過庭《書譜》,凡是與《書譜》有關的書法文獻,比如說中國古代的書法理論,我全部讀過,也做了很多比較。後來我在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任教,學校要求我將博士論文整理成英文,在學校出版社出版。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關於《書譜》的題記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分歧,始終沒弄清楚。我想,敦煌遺書中有很多唐朝寫本與《書譜》處於同一年代,兩者之間或許存在聯繫。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要成為一個好的司機,其基本的方法就是要跑過足夠的裡程。說及此,是要說王鐸,他對王羲之的《聖教序》的理解應用就是如此。王鐸於字的結構處理上,其來源即是《聖教序》,因為看似平淡而俊秀的王字,其對單字的變化處理已出神入化,並化成了其身體的一部分,隨處自然生發,而沒有刻意為之。
  • 《聖教序》臨習了幾遍,寫到這個程度該不該換貼?
    《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體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不過《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夠學習。如果把原《聖教序》拿出來,相互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因為王羲之是書聖,《聖教序》是書聖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聖教序》的字,字字精妙。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那針對這本經典字帖,臨摹以及運用所學範本進行創作要注意些什麼呢?書法家程志宏老師認為在《雁塔聖教序》的學習中,可以先了解各家對這一字帖範本的學習方法,對「學」與「變」做一梳理,然後將自己的學習方式按照摹、臨、擬、變這樣四個步驟來完成。
  • 《聖教序》裡的「動物世界」
    《聖教序》的結字十分精彩,其中的疏密、錯落、收放、開合、穿插、俯仰、向背、俯仰等等,處處體現一種活潑的生命意識,猶如書法裡的「動物園」。下面,我們截取《聖教序》單字進行舉例分析,試論我們如何向《聖教序》裡的「動物們」學習?三橫各有姿態,撇劃,寫得鋼勁有力、一波三折,到末端切筆回鋒,戛然而止;而捺劃前伸回鋒,姿態宛若大草原上肆意奔跑的羚羊。
  • 《聖教序》教程,收藏好慢慢學
    《聖教序》教程
  • 《大唐三藏聖教序》全文誦讀,標點、斷句並附懷仁集《聖教序》
    然而 真教難仰,莫能 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 於焉紛糾。所以 空有之論,或 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有 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 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 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 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 方其朗潤。故以 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 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 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 深文之訛謬。
  • 《聖教序》筆法解析(連載)
    《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經典。每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若以武學來作比喻的話,聖教序更接近少林拳,書學正宗。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褚遂良個人簡介褚遂良,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時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史載此人博涉文史,尤工書法。其書處學歐陽詢等,繼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融會漢隸。他在學北碑、漢隸的同時,還積極吸取南朝書法,主要是學習虞世南,《書斷》所謂「少則服膺虞監」即是。貞觀初至顯慶初,褚書主要表現是從偏重北路風格轉向以王書為主體,儘可能多地吸納王羲之書法靈活多變的技法和精神,同時將漢魏隸法融入,並結合現實需要還融鑄了民間書風之精華,從而創造了一種瘦勁而豐豔、華麗而古雅的「褚體」新書風。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王世貞《弇州續稿》曰:《聖教序》雖沙門懷仁所集書,然從高宗內府借右軍行書摹出,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龍象,《蘭亭》之羽翼也。集字《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自刊刻完成,一直是很多人學習行書的重要範本。特別是宋以後,王羲之的墨跡難得,其地位已經與《蘭亭序》摹本相當。
  • 徹底把《聖教序》講透了!國展評委談創作實戰:抓準結字與用筆精髓,擺脫臨創難題
    就碑寫碑,是學《集王聖教序》的大忌。
  • 品味王羲之《聖教序》的盡善盡美
    在學《聖教序》「書」字中,通過各種分析、對比,我們發現,王羲之的字確實精彩絕倫,盡善盡美。不由得感嘆「書都讓古人寫完了,我們還能寫出不一樣的書嗎?」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每個人寫的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只是夠不夠突出而已。古人雖然如一座座高峰在我們前面矗立著,但書法卻有無數種的變化,無數種的可能。
  • ...主持刻的《集王聖教序》耗時24年,不圖快,只求質,真是良心工程
    按現在的觀點,懷仁也太不拿皇家工程當一回事了,即使是一個人做這件事也不應當這樣慢,何況幹這件是的還真不是懷仁一個人,這唐朝皇帝還真有耐心等待工程竣工。正是懷仁的認真和唐王朝的對工程進度的尊重和寬容,才產生了千古書法名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歐陽先生曾分析過《九成宮醴泉銘》的「活脫」,橫的角度、疏密變化手段,無疑會大大增強「活脫」效果。之所以從這麼經典的作品中找出例字來,強調一下這樣的做法確實應該重視學習和研究,很多人是接受不了變化手法的,他們認為四平八穩,橫平豎直的字才是好字。
  •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系列之二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講解臨寫 趙國俊《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
  • 【每日一臨】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第五十五期
    今天我們跟隨高老師要學習臨摹的是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契、神、情、先、苞、四、忍」,趕快來學習吧!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陽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書法家。
  • 《聖教序》墨皇本與宋拓原石單字比對
    《聖教序》全名《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又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等。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