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裡的「動物世界」

2021-02-19 書法思考

書思特邀講師:劉琳

書法結構是需要根據整體章法安排的,它是一種動態平衡,孫過庭的「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便是最好的詮釋。

《聖教序》的結字十分精彩,其中的疏密、錯落、收放、開合、穿插、俯仰、向背、俯仰等等,處處體現一種活潑的生命意識,猶如書法裡的「動物園」。下面,我們截取《聖教序》單字進行舉例分析,試論我們如何向《聖教序》裡的「動物們」學習?

三橫各有姿態,撇劃,寫得鋼勁有力、一波三折,到末端切筆回鋒,戛然而止;而捺劃前伸回鋒,姿態宛若大草原上肆意奔跑的羚羊。

結字比較隨性,最精彩之處為「成」的橫劃和捺劃,宛如一頭受驚後撒蹄奔跑的大象。

左邊寫得疏淡,右邊輕鬆自如,動態十足,末尾一點為點睛之筆,有墜石砸腳,閃挪騰移之趣。

左疏右密,筆筆凝重,「巾」處理的令人意外,迎面一股憨厚、樸實之氣,如一頭怒目圓睜、無處發作的河馬。

左邊端莊,右邊俏皮,尤其是捺劃,處理成反捺,並盡力向右下伸展,使整字酷似挑燈舞劍的武者。

一個心字,宛若船錨,爪牙鋒利,劍拔弩張,這是一顆尖銳、果敢、一針見血的心。

上部拘束、下部豪放,猶如一匹殺入敵軍陣之中,帶著面具、前蹄高揚、麾尾挾風掃血霾的戰馬。

上部厚重開張,呈昂頭挺胸之勢;下部輕巧團縮,取低首謙卑之態。組合在一起,又如京劇裡身穿鎧甲、手執長戟的將軍,胯下以鞭代馬,踩著小碎步馳騁疆場。

左邊無精打採,右邊神態飛揚,宛若背上挎著乾坤圈,手裡拿著混天綾,腳踏風火輪的哪吒三太子。

這絕對是一隻鬥志昂揚的大雄蟹。

左邊蕭散,右邊緊湊,尤其是下面三筆,起承轉合,不禁讓人想起影視劇裡古代大俠手提長劍、施展蜻蜓點水絕技,在水面上疾馳而過的場景。

此字於南帖中見北碑神韻,凝重但又奔放、緊湊不失寬博,這是最能體現王羲之審美情趣的。也是我們後來人要堅持傳承的理念,變化都是要有度的,是要腳下站得穩的,一旦為博取眼球而肆意妄為的變,就勢必會淪為跳梁小丑。

大家在臨習此碑時應該有一種體會就是,臨習時感覺還可以,臨完後立馬就感覺沒有記憶了或者說很淡了。這是為何?我們說王字,就是儒雅、端莊、書卷氣,這些詞都是表象的,是一種思想意識提升後的概括,而不是針對作品的描述。而一說到顏真卿的凝重、楊凝式的疏散、蘇軾的醇厚、米芾的癲側、趙孟頫的婉轉等等都是據細的,可以把握的。就像武術,無招勝有招,招式好學,意境難覓,這也就是王字難學的根本。而上述這些書家便是繼承了書聖,而又在某一方面創新誇大了書聖,成就了大家的地位。

臨帖中,在達到熟練後(這個熟練是建立在正確方法之上的),一定要有意識的誇大一些字的特點,或者反起到而行之。針對一整行的臨習,可以試著去調整一個字,看看對於此行的章法是否還能和諧,如若不能,繼續調整其他字,以此類推,去改造整篇。

● ● ● ● ●

講師簡介

劉琳,男,字不急,號吟山齋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西安市臨潼區人。書法從王羲之手札入手,後習孫過庭《書譜》和《集王羲之聖教序》,獲得成效。在全國諸多書法大賽中摘獲碩果。

相關焦點

  • 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書法圈裡什麼人都有,當然有人批判《聖教序》,如若批判《聖教序》結構太過完美,那是行家,如果批評《聖教序》筆法太差、字形太醜,切記,
  • 孫曉雲:我是這樣學《集王聖教序》的
    尤其是學習王字,對《聖教序》這種筆法森嚴、結構完美、變化無常、刻工精良的碑帖,臨習時必須心平氣和,細緻周到。無論從氣勢、章法,還是從用筆、結體,都須注意觀察,細細體驗。  一、《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學者,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可以先放寬尺寸,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
  • 為什麼我建議你學《聖教序》
    是的,初學行書以臨摹《聖教序》最為宜。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我回答說:絕對的書法作品,就是有明確的書法目的的作品,實際上就是《集王聖教序》。這是我最早公開談到對《集王聖教序》的看法。也就是說,明確以書法目的來立碑、力圖呈現最好的書法家的作品,就是《集王聖教序》,至少在現存作品中是這樣的。當然,當時肯定有很多書法創作,孫過庭《書譜》也講得特別清楚,文人之間會交流自己寫得比較滿意的作品,但是大多沒有留存,而《集王聖教序》則保存至今。
  • 《聖教序》筆法解析(連載)
    《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經典。每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若以武學來作比喻的話,聖教序更接近少林拳,書學正宗。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成文以後,時人認為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準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 《大唐三藏聖教序》全文誦讀,標點、斷句並附懷仁集《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 文皇帝 制弘福寺沙門 懷仁 集晉 右將軍 王羲之 書蓋聞 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高清晰書法字帖圖片59張,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並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再看看《聖教序》:《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懷仁為王羲之的後嗣,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盡集王字,大者摹縮,倚者扶正,都收在「序」「記」之中。由於至今尚未發現有王羲之的真跡傳播於世,因而《聖教序》變成為我們的寶貴法帖。固然在大小、縈帶、照應、行氣等方面明顯地有許多缺乏,但就人們以初習王書來說,求單字是很好的。至於顧盼規劃則明顯沒有《蘭亭序》可比。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這些舉措使得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善成熟,隨之也出現了大量被後世奉為經典的作品,褚遂良及其作品《雁塔聖教序》的出現便是這一時期的高峰之一。《雁塔聖教序》刻有二塊碑石,分別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二石皆為褚遂良楷書,唐時中書省置玉冊官著名刻工萬文韶刻字。原石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別立於塔門東、西兩側,碑石帶龕。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雁塔聖教序》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宋拓片流失日本,原碑仍立在西安大雁塔。《雁塔聖教序》,即是《慈恩寺聖教序》,唐代褚遂良書。楷書,共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共二石,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後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 《聖教序》墨皇本與宋拓原石單字比對
    《聖教序》全名《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又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等。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 【每日一臨】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第五十五期
    今天我們跟隨高老師要學習臨摹的是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契、神、情、先、苞、四、忍」,趕快來學習吧! 褚遂良所書《雁塔聖教序》又稱《雁塔聖教序記》《大唐藏聖教序並記》《慈恩寺塔聖教序並記》《大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碑文內容由唐太宗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間立碑石於京兆慈恩寺,兩碑共計1463字,萬文韶刻字。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王羲之《聖教序》是書法學習的參考書,而不是教科書,對於參考書而言,它所提及的相關信息,應該做深入的考究後才能取捨,而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直接拿《聖教序》做為入門範本,很難練出線的質感來,即使外形酷似也沒有那種氣質,倒容易東施效顰。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橫的角度變化,也是古賢常用的方法,《聖教序》中有大量的例子。      說說《集王聖教序》的「順勢」《聖教序》結構分析——疏密空間的處理,是因字、因時而作處理的,在這方面,《聖教序》給了我們極多的啟示。《集王聖教序》的結構分析——上下位置錯位
  •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系列之二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講解臨寫 趙國俊《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
  • 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
    這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著名的石碑——懷仁集王聖教序碑,碑林藏石編號624號。1996年此碑被國家定為國寶級文物。它曾散落在山野間 北宋初期被保護懷仁集王聖教序碑立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碑題《大唐三藏聖教序》。螭首方座,碑身上小下大,碑文30行,行83字至88字不等,共有1904個字,是由初唐時期長安弘福寺僧人懷仁經過24年的努力從王羲之的若干墨跡中輯集出來的碑刻。
  • 徹底把《聖教序》講透了!國展評委談創作實戰:抓準結字與用筆精髓,擺脫臨創難題
    就碑寫碑,是學《集王聖教序》的大忌。
  • 趙孟頫 臨《聖教序》: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這是趙孟頫於皇慶二年(1313)三月,臨於車橋寓舍的作品。此聖教序臨本不易見,為翁方綱珍藏定為真跡神品。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王世貞《弇州續稿》曰:《聖教序》雖沙門懷仁所集書,然從高宗內府借右軍行書摹出,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龍象,《蘭亭》之羽翼也。集字《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自刊刻完成,一直是很多人學習行書的重要範本。特別是宋以後,王羲之的墨跡難得,其地位已經與《蘭亭序》摹本相當。
  • 《雁塔聖教序》如何臨出"味"?
    審稿✎黑土   編輯✎清一    校對✎白雲  【墨象】《雁塔聖教序》學員正在招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