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系列之二

2020-12-16 趙國俊書法詩文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

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

講解臨寫 趙國俊

《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差錯與不足難免,且趣品各字,實為個人見解,只為加深了解行書之美,還望批評指正,一笑而過。

第二講:聖、教、序、太

一、聖

碑帖原字

1、結構:聖字繁體為上下結構。上部為耳和口兩字左右結構組成,下部為單體字王。整體字形上寬下窄。

2、筆法:耳字首筆橫畫,露鋒直入,位於整個字的中心線頂端。首橫定位後筆鋒跳空往左下輕入寫左邊的豎,堅要寫得有弧度有形。耳中第二短橫與下一筆提畫相連,提畫自左下向右上提出意指第二豎筆,豎筆位中心線直立。右邊口部短豎與橫折空連,橫折中鋒用力。最下部王字三橫均左低右高,入筆收筆不同,中豎上左下右傾斜,為最險一筆,全字欹中求正,險中求穩。

3、趣品:首橫如蜻蜓點水,靜置空中。首豎似少女含羞,低頭彎腰。二豎似羅漢站樁,金雞獨立。看左耳上部分開,似說兼聽則明;觀右口朱唇輕啟,金口玉言。最難為王,肩扛羅漢。重壓之下,卻顯擔當。中豎似腰,欲傾硬撐。他不為聖,誰能服眾?

臨寫點評正解聖字

二、教

碑帖原字一教

1、結構:教字為左右結構,左邊孝字緊密,右邊反文開闊舒朗。

2、筆法:寫左邊孝字字時首橫露鋒輕入,未端意連短豎。第二個橫自左下側蜂切入,中鋒行筆至右上末端折筆調鋒向左下輕快撇出。下方子字一筆而成,注意中間折筆輕重最後向右上提出露尖。右邊反文橫畫與撇畫相接由折筆連帶,此撇與孝字中間撇有所不同。最後一捺筆為全字主筆,中鋒輕入後程著力捺出,捺腳要有氣勢。

3、趣品:教含孝子文,各筆均深情。孝字頭微歪,長橫連斜撇。子在下方站,頭微向上揚。橫畫變上提,意連右點撇。反文撇連橫,中間有波瀾。二撇各有姿,都為捺開顏。捺為字主筆,氣定神自閒。教子好不好,都把捺腳看!

臨寫點評正解教

三、序

原帖序字

1、結構:序為左上部半包圍結構,偏旁為廣子頭,右下部為予字。

2、筆法:廣子頭一筆寫成,從點入筆至末端回鋒出鉤往左下帶弧折筆寫橫,橫畫左低右高至末端調鋒轉折至左下出撇,撇中鋒行筆至下部未端蓄力偏右駐筆收鋒。予字部分其實也為一筆而成,中間線條間斷而筆意不斷,曲折處均調鋒流暢,不宜停頓。整體書寫體現瀟散行氣。

3、趣品:序為雙筆就,恰似雙人舞。廣字變紳士,頭昂手足舞。腰腿合力挺,掂腳用力舞。予似俏少女,嬌羞來伴舞。只因情竇開,袖開只顧舞。

臨寫正解序字

四、太

原帖太字

1、結構:太為單體結構。

2、筆法:橫畫露鋒而入,中鋒行筆至末端回筆收鋒。撇畫左上直入帶鉤轉折急促直下,過橫逼後逐漸收力往左撇出,撇尖微露。捺為反撩點下,粗壯有力。最後斜點與撇虛接,輕入重按輕收。

3、趣品:太字當中站,氣勢顯狂粗。橫畫一肩挑,中細兩頭粗。撇短蘊千鈞,未端小鉤顯。反捺本已強,卻遜墜石點。

臨寫正解太字

相關焦點

  • 從《大字陰符經》&《雁塔聖教序》學習褚體書法!
    《大字陰符經》《大字陰符經》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其總體結構方中見扁,多見橫勢,寬綽而見虛靈之氣,此乃從隸書中來。此帖撇捺開張,線條對比強烈,時而纖巧,時而厚重,時而疏密有致,時而筆勢翻飛,波折起伏,巧於變化。
  • 王鐸對《聖教序》理解及章法的開拓(關於王鐸2)
    說及此,是要說王鐸,他對王羲之的《聖教序》的理解應用就是如此。王鐸於字的結構處理上,其來源即是《聖教序》,因為看似平淡而俊秀的王字,其對單字的變化處理已出神入化,並化成了其身體的一部分,隨處自然生發,而沒有刻意為之。可以簡單的說,王鐸對單字的無一字不「動(歪)」來自於《聖教序》的消化與生長。
  • 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書法圈裡什麼人都有,當然有人批判《聖教序》,如若批判《聖教序》結構太過完美,那是行家,如果批評《聖教序》筆法太差、字形太醜,切記,
  • 《聖教序》技巧:行書「木字旁」寫法,此六種可入教科書!
    今日繼續王羲之《聖教序》技法學習,本講麓風軒主講王羲之《聖教序》中「木字旁」寫法。木字旁是漢字當中最為常見的偏旁之一,在《聖教序》中出現非常之多,也寫得非常精彩,幾乎沒有一個重複雷同的寫法,完全可以寫入教科書。
  • 《大唐三藏聖教序》全文誦讀,標點、斷句並附懷仁集《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 文皇帝 制弘福寺沙門 懷仁 集晉 右將軍 王羲之 書蓋聞 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及乎 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 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 微言廣被,拯含類 於三塗;遺訓遐宣,導群生 於十地。然而 真教難仰,莫能 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 於焉紛糾。所以 空有之論,或 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有 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 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 四忍之行。
  • 寫好偏旁部首,是寫好行書的關鍵。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每一個複合結構的漢字必不了少的偏旁部首,寫好字首先把部首寫好。在書法的各書體中,行書的部首相對簡化而書寫也相對自由,因此寫行書的一點特點就是要寫出各部首簡省與特點。漢字的部首,是指的標誌性部件。寫好行書必須先把部首寫好,重要的是把行書各部首簡省與特點寫出來。
  • 為什麼我建議你學《聖教序》
    是的,初學行書以臨摹《聖教序》最為宜。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王世貞《弇州續稿》曰:《聖教序》雖沙門懷仁所集書,然從高宗內府借右軍行書摹出,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龍象,《蘭亭》之羽翼也。集字《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自刊刻完成,一直是很多人學習行書的重要範本。特別是宋以後,王羲之的墨跡難得,其地位已經與《蘭亭序》摹本相當。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我們無妨分別先引見這兩件作品:《蘭亭序》歷來被傳為「行書第一」,是王與謝安、孫淖等四十一人到山陰之蘭亭舉行過一次浩大的風雅集會。這天天朗氣清、景物怡人,名士們列坐在溪水的兩旁,飲酒唱和,吟詩作賦。聽說王羲之當時已半醉了,他用蠶繭紙、鼠鬚毛,興致而書,寫得飄逸遒媚,又端莊秀麗。各個字是縱橫變化,筆法多變,意態生動,前後顧盼,遙相照應。
  • 徹底把《聖教序》講透了!國展評委談創作實戰:抓準結字與用筆精髓,擺脫臨創難題
    就碑寫碑,是學《集王聖教序》的大忌。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古人論書,是不屑於將具體技術分析的,點到為止,如孫過庭講「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章務檢而便,草貴流而暢」,劉熙載講草書結構,「庸俗行草結字之體尤易犯者,上與左小而瘦,下與右大而肥。其橫豎波磔,用筆之輕重亦然。」算是比較具體了。其實古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 《聖教序》筆法解析(連載)
    《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經典。每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若以武學來作比喻的話,聖教序更接近少林拳,書學正宗。
  • 王羲之《聖教序》雖是集字,卻被歷代書家推為學王入門的經典
    本文更新《集王聖教序》米字格單字: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蓋初學行書想要入門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書友,一般是不建議直接學習蘭亭序的,更多的會推薦學習《集王聖教序》,這套字帖將近2000個字,涵蓋的範圍還是很廣的,筆法相比蘭亭序而言還是比較容易學的,如果你看著這字帖無從入手,不妨看看筆法入門的講解視頻,也許會更有體會,臨摹起來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這個展覽本來沒有考慮書法,他覺得書法也是唐代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就讓當時剛跟他讀博士的我出一些拓片和資料,專門闢出一個空間,講解唐朝書法。我出了二玄社複製的孫過庭《書譜》,九米長,我在杭州買的,出了《集王聖教序》,還出了一方墓誌的拓片。福老師自己出了一個《大雁塔聖教序》的拓片,但是這個拓片是翻刻的,因為他沒有那種書法和收藏的概念,一方面他不一定能認出來,另一方面我覺得他也不介意搜集翻刻拓片。
  • ...主持刻的《集王聖教序》耗時24年,不圖快,只求質,真是良心工程
    現存西安碑林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唐鹹亨三年(672年)立,碑高315釐米,寬141釐米,行書30行,行83至88字不等,碑首刻有七佛像,也稱《七佛聖教序》。碑文包括唐太宗序、皇太子記、與太宗答敕、皇太子牋答、玄奘所譯經文五個部分。
  • 《聖教序》臨習了幾遍,寫到這個程度該不該換貼?
    《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提問者顯然有練過字,不過《聖教序》適合所有階段的人學習。】看一看提問者的字,明顯練過有基礎的。提問者還在下面有一行備註:自己臨的《聖教序》(字體改變顏色,無特效處理)。不過《聖教序》是最好的行書教材,任何水平的人都能夠學習。如果把原《聖教序》拿出來,相互比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因為王羲之是書聖,《聖教序》是書聖的字就一定比其他人好。《聖教序》的字,字字精妙。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
    由於是唐代懷仁和尚傾數年之功,花千金之巨,遍收全國王羲之書法,集成此碑,故民間稱「三絕碑」「千金碑」,是世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經典範本。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原立於長安修德坊弘福寺,唐末天祐元年,朱溫脅迫昭宗東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懷仁集王聖教序碑也和其他許多名碑一樣,散落於長安郊野,至北宋初期,才被移到京兆城中的孔廟保護起來,成為組成「碑林」的最早名碑之一。
  • 《雁塔聖教序》如何臨出"味"?
    關於這種"意",舉個例子,褚的《雁塔聖教序》在法度基礎上,整體呈現出來的意,從看似孤立的點畫,得知筆勢的承接關係,通過微妙的起、承、轉、合,或左顧右盼、或前呼後應、或起筆承上字、或收筆啟下字,都有一種勢存在其中,從而「意」趣橫生。在精心臨摹古人法帖的基礎上,得形、得神,此可視為具體運用之「法」。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這些舉措使得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善成熟,隨之也出現了大量被後世奉為經典的作品,褚遂良及其作品《雁塔聖教序》的出現便是這一時期的高峰之一。《雁塔聖教序》刻有二塊碑石,分別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二石皆為褚遂良楷書,唐時中書省置玉冊官著名刻工萬文韶刻字。原石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別立於塔門東、西兩側,碑石帶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