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
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
講解臨寫 趙國俊
《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差錯與不足難免,且趣品各字,實為個人見解,只為加深了解行書之美,還望批評指正,一笑而過。
第二講:聖、教、序、太
一、聖
1、結構:聖字繁體為上下結構。上部為耳和口兩字左右結構組成,下部為單體字王。整體字形上寬下窄。
2、筆法:耳字首筆橫畫,露鋒直入,位於整個字的中心線頂端。首橫定位後筆鋒跳空往左下輕入寫左邊的豎,堅要寫得有弧度有形。耳中第二短橫與下一筆提畫相連,提畫自左下向右上提出意指第二豎筆,豎筆位中心線直立。右邊口部短豎與橫折空連,橫折中鋒用力。最下部王字三橫均左低右高,入筆收筆不同,中豎上左下右傾斜,為最險一筆,全字欹中求正,險中求穩。
3、趣品:首橫如蜻蜓點水,靜置空中。首豎似少女含羞,低頭彎腰。二豎似羅漢站樁,金雞獨立。看左耳上部分開,似說兼聽則明;觀右口朱唇輕啟,金口玉言。最難為王,肩扛羅漢。重壓之下,卻顯擔當。中豎似腰,欲傾硬撐。他不為聖,誰能服眾?
二、教
1、結構:教字為左右結構,左邊孝字緊密,右邊反文開闊舒朗。
2、筆法:寫左邊孝字字時首橫露鋒輕入,未端意連短豎。第二個橫自左下側蜂切入,中鋒行筆至右上末端折筆調鋒向左下輕快撇出。下方子字一筆而成,注意中間折筆輕重最後向右上提出露尖。右邊反文橫畫與撇畫相接由折筆連帶,此撇與孝字中間撇有所不同。最後一捺筆為全字主筆,中鋒輕入後程著力捺出,捺腳要有氣勢。
3、趣品:教含孝子文,各筆均深情。孝字頭微歪,長橫連斜撇。子在下方站,頭微向上揚。橫畫變上提,意連右點撇。反文撇連橫,中間有波瀾。二撇各有姿,都為捺開顏。捺為字主筆,氣定神自閒。教子好不好,都把捺腳看!
三、序
1、結構:序為左上部半包圍結構,偏旁為廣子頭,右下部為予字。
2、筆法:廣子頭一筆寫成,從點入筆至末端回鋒出鉤往左下帶弧折筆寫橫,橫畫左低右高至末端調鋒轉折至左下出撇,撇中鋒行筆至下部未端蓄力偏右駐筆收鋒。予字部分其實也為一筆而成,中間線條間斷而筆意不斷,曲折處均調鋒流暢,不宜停頓。整體書寫體現瀟散行氣。
3、趣品:序為雙筆就,恰似雙人舞。廣字變紳士,頭昂手足舞。腰腿合力挺,掂腳用力舞。予似俏少女,嬌羞來伴舞。只因情竇開,袖開只顧舞。
四、太
1、結構:太為單體結構。
2、筆法:橫畫露鋒而入,中鋒行筆至末端回筆收鋒。撇畫左上直入帶鉤轉折急促直下,過橫逼後逐漸收力往左撇出,撇尖微露。捺為反撩點下,粗壯有力。最後斜點與撇虛接,輕入重按輕收。
3、趣品:太字當中站,氣勢顯狂粗。橫畫一肩挑,中細兩頭粗。撇短蘊千鈞,未端小鉤顯。反捺本已強,卻遜墜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