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刻的《集王聖教序》耗時24年,不圖快,只求質,真是良心工程

2020-12-27 晉堂書畫

現存西安碑林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唐鹹亨三年(672年)立,碑高315釐米,寬141釐米,行書30行,行83至88字不等,碑首刻有七佛像,也稱《七佛聖教序》。碑文包括唐太宗序、皇太子記、與太宗答敕、皇太子牋答、玄奘所譯經文五個部分。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耗時長,不求速度,注重質量,集字殫精竭慮,刻工精良。全文共全碑共1 900餘字。字由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費時二十四年,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遺墨中集出,碑文最後也為我們註明了「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 計算工程進度,大概每4.6天一個字。按現在的觀點,懷仁也太不拿皇家工程當一回事了,即使是一個人做這件事也不應當這樣慢,何況幹這件是的還真不是懷仁一個人,這唐朝皇帝還真有耐心等待工程竣工。正是懷仁的認真和唐王朝的對工程進度的尊重和寬容,才產生了千古書法名碑《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聖教序》一般都有來源,從《奉橘帖》、《神龍蘭亭》、《大觀帖》、《建安帖》、《寶晉齋法帖》等羲之的傳本墨跡及刻帖中均能印證。可見並非是懷仁「自運」或來路不明,再說他是奉皇帝之命集字的,相信他不敢以假王羲之的字來充數。既然是從真跡直接摹出,而王羲之又無真跡留存,這種「下真跡一等」的《聖教序》自然就很值得學王字的人好好琢磨了。

懷仁煞費苦心,歷時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跡,鹹萃其中」。碑文選自王書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序文裡面重複的字太多,原帖裡面也有很多重複的字,像「之」、「乎」、「者」等字,這麼多,怎麼用,選哪個,懷仁是必須考慮很多節奏、章法等問題的。

王羲之的真跡再多,也是有限的,有些字,文章裡面有,但是王羲之不一定寫過,沒有的字,懷仁只能根據搜集到的字,進行拆解利用,把部首或者筆畫重新拼接組合,甚至有可能模仿王羲之的筆意自己書寫!

懷仁看到的不同的真跡,字的大小本身就有不同,所以,他必須先確定需要多大的字,有一個大致的範圍,才能使得全篇協調,然後再根據實際集字過程中的需要,調整大小,有可能原字大要縮小,原字小要放大,更有可能根據章法的需要,可以誇張放大某一個字或者縮小某一個字,以求得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錯落有致。

作為行書,尤其需要注意,懷仁必須考慮行氣、呼應的問題。當人最好的效果就是真跡上本身就已經有了上下呼應的關係,但是大部分是懷仁集字來的,所以他的辦法就是,儘量加強起收筆的呼應關係,如果沒有呼應之勢,則稍拉大距離,以削弱不協調感。

大章法主要是以行距的疏密來營造黑白對比關係,大章法的處理,懷仁必會借鑑王羲之真跡,比如《蘭亭序》,但《蘭亭》為手卷,是橫式。而《集王聖教序》刻製成碑,是豎式的,高至 350 釐米,寬 100 釐米, 30 行,每行 83、 84 字不等。這樣的規格應以寬鬆為主,不然肯定給人以凌亂、擁擠感覺。《集王字聖教序》我們看到的字帖都是裁剪後的冊頁式拓本。不管怎麼看,不得不承認,懷仁處理的章法是高妙的。

相對於王羲之真跡作品,《集王聖教序》章法是獨特的,並且影響至今,後來的「集王行書」顯然都未跳出它的樊籬。唐代的李邕就受到《集王聖教序》極大的影響,《麓山寺碑》、《雲麾將軍碑》等書作雖然自成一體,但其格局與《集王字聖教序》一致。

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局限性。如重複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

《聖教序》就像一部王羲之行書字典,保存了大量的王羲之行書,它給學王者提供了一部書法經典,王世貞說「《聖教序》書法為百代楷模」,沈曾植說「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下手。」看來你一定要讀《聖教》。

相關焦點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而另一個方面,我從一開始就認為《集王聖教序》是書法史上很重要的作品。2005年,我在上海南京路朵雲軒買到很大的一整張《集王聖教序》拓片,特別喜歡。就在這一年,福老師和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就是藏著龐培古城壁畫的那個博物館)還有中國歷史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合作,辦了一個「唐代文化藝術展」,讓我負責書法部分。
  • 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
    它,由唐代懷仁和尚傾數年之功,花千金之巨,遍收全國王羲之書法,集成此碑,成為世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經典範本。「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王字;一心求法,百折不撓的玄奘;歌舞昇平、開放包容的大唐盛世,都藏在這懷仁集王聖教序碑中了。在導遊的帶領下,記者圍繞在各種名碑前,聽講解員敘述那跨越千年的故事,梳理中華民族的文化脈絡,通過黑黝黝石刻的流動線條尋找中華文明。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集字的樣本是王羲之真跡,因為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所以收集了大量的王羲之真跡,懷仁因此擁有了大量可資化用的素材(「貞觀十三年,敕購求王右軍書,並貴价酬之,四方妙跡,靡不畢至」)。在無王羲之墨跡的情況下,研究學習《聖教序》成了沒有辦法中最好的辦法之一。
  • 孫曉雲:我是這樣學《集王聖教序》的
    尤其是學習王字,對《聖教序》這種筆法森嚴、結構完美、變化無常、刻工精良的碑帖,臨習時必須心平氣和,細緻周到。無論從氣勢、章法,還是從用筆、結體,都須注意觀察,細細體驗。  一、《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學者,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可以先放寬尺寸,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
  • 懷仁集字《千金帖》,後世行書學習的寶典,米字帖手機版更易讀帖
    於是便有了傳承至今的「集字」的方法,就是自名家的帖上選字,重新組合為一篇文章、一句詩文,傳為美談,而且被視為風雅。最先集字的,且最為知名的大概要數唐代懷仁的《集王聖教序》了。因其完美地收錄王羲之行書精華,且單字最多,變化最為豐富,故歷來之書法人無不將其奉為圭臬,可謂學王的寶典。明代的王世貞曾評說此碑「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
  • 王羲之《聖教序》雖是集字,卻被歷代書家推為學王入門的經典
    本文更新《集王聖教序》米字格單字: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蓋初學行書想要入門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書友,一般是不建議直接學習蘭亭序的,更多的會推薦學習《集王聖教序》,這套字帖將近2000個字,涵蓋的範圍還是很廣的,筆法相比蘭亭序而言還是比較容易學的,如果你看著這字帖無從入手,不妨看看筆法入門的講解視頻,也許會更有體會,臨摹起來也會比較得心應手。
  • 《大唐三藏聖教序》全文誦讀,標點、斷句並附懷仁集《聖教序》
    貞觀廿二年 八月三日內府。曾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刻中此為獨創。北宋周越《古今法書苑》載:「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委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跡,鹹萃其中。」 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聖教序》懷仁所集右軍書,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謂異才。」
  • 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比起同時人所集的《金剛經》(下圖)來看,《聖教序》要高明不少。最後說句不大好聽的話:評估一個人的眼力如何,可拿《聖教序》來衡量,如能真正從內心體會《聖教序》的魅力,還能評價一番,則此人眼光差不了。《聖教序》隱藏著王羲之太多的秘密!懷仁集字《聖教序》,是根據王羲之書法集字而成的行書經典法帖。其中隱含了王羲之行筆的規律,今天我們就選其中的一點,從字的結構上分析王羲之書法的秘密。
  • 《集王聖教序》的筆法使轉,寫出的筆畫卻不一樣
    看《集王聖教序》的幾個字。「藏」。其他地方都好說,惟有第④點,我覺得最可說。按說,一個筆畫非常多的字,筆畫之間的間隔都比較小,所謂密不透風。但這個字呢,左下方的撇和豎之間的空地非常大,所謂疏可走馬。這樣的處理,是很大膽的,搞不好,字可能就散了,這個「藏」卻沒有散。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說說《集王聖教序》的「順勢」《聖教序》結構分析——疏密空間的處理,是因字、因時而作處理的,在這方面,《聖教序》給了我們極多的啟示。《集王聖教序》的結構分析——上下位置錯位當我們仔細欣賞、玩味《集王聖教序》時,首先會感謝懷仁和尚,一是他老人家經過了那樣艱苦的工作,耗時之長,工作之細膩,令人折服;再就是為我們保存了那麼多王羲之的資料,如果不是他的努力,我們今天想了解王羲之多一些,是不可能的事;三是他以那樣的慧眼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徹底把《聖教序》講透了!國展評委談創作實戰:抓準結字與用筆精髓,擺脫臨創難題
    就碑寫碑,是學《集王聖教序》的大忌。
  • 王羲之聖教序是這樣寫的
    《集王聖教序》中的「諦」字2.《集王聖教序》中的「跡、躅」字3.《集王聖教序》中的「珠、現」字4.絞絲旁絞絲旁楷書為6畫,在行書中只用兩筆或一筆完成。《集王聖教序》中的「紀、緣、維」字「紀」字,絞絲旁兩筆寫完,前三筆連寫,方筆較多,最後一筆波動向上,增加靈動效果,配合了右邊的方挺形態。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這些舉措使得楷書的法度逐漸完善成熟,隨之也出現了大量被後世奉為經典的作品,褚遂良及其作品《雁塔聖教序》的出現便是這一時期的高峰之一。《雁塔聖教序》刻有二塊碑石,分別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序記》。二石皆為褚遂良楷書,唐時中書省置玉冊官著名刻工萬文韶刻字。原石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慈恩寺大雁塔底層,分別立於塔門東、西兩側,碑石帶龕。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同樣是出自王羲之書法,比照《蘭亭序》和《聖教序》,雖然《蘭》名譽更高,且兩者之間沒有明顯可比性,但站在臨習的角度而言,學王體還是先從《聖教序》開端為好。為什麼?我們無妨分別先引見這兩件作品:《蘭亭序》歷來被傳為「行書第一」,是王與謝安、孫淖等四十一人到山陰之蘭亭舉行過一次浩大的風雅集會。這天天朗氣清、景物怡人,名士們列坐在溪水的兩旁,飲酒唱和,吟詩作賦。聽說王羲之當時已半醉了,他用蠶繭紙、鼠鬚毛,興致而書,寫得飄逸遒媚,又端莊秀麗。各個字是縱橫變化,筆法多變,意態生動,前後顧盼,遙相照應。
  • 2021年,集王聖教序書法春聯!|迎春接福|吉慶|盛世_網易訂閱
    春節來臨之前,為大家整理這份《王羲之聖教序書法集字春聯》,春節有了它,春聯創作更方便,並且你會發現:寫春聯也是在臨帖學書法!  王羲之聖教序書法集字春聯    三春共度昇平日  五福伴行順景年
  • 《聖教序》筆法解析(連載)
    《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經典。每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若以武學來作比喻的話,聖教序更接近少林拳,書學正宗。
  • 《聖教序》墨皇本與宋拓原石單字比對
    《聖教序》全名《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又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等。因碑首橫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聖教序》。
  •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系列之二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講解臨寫 趙國俊《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
  • 《聖教序》裡的「動物世界」
    《聖教序》的結字十分精彩,其中的疏密、錯落、收放、開合、穿插、俯仰、向背、俯仰等等,處處體現一種活潑的生命意識,猶如書法裡的「動物園」。下面,我們截取《聖教序》單字進行舉例分析,試論我們如何向《聖教序》裡的「動物們」學習?三橫各有姿態,撇劃,寫得鋼勁有力、一波三折,到末端切筆回鋒,戛然而止;而捺劃前伸回鋒,姿態宛若大草原上肆意奔跑的羚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