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底把《聖教序》講透了!國展評委談創作實戰:抓準結字與用筆精髓,擺脫臨創難題

2021-02-22 壹書法

就碑寫碑,是學《集王聖教序》的大忌。

常常會有書友抱怨:臨帖時感覺還不錯,但是想要試著創作,卻發現根本找不到臨帖時的書寫感覺。

這恐怕是大多數學習《集王聖教序》的書友的現狀。

《集王聖教序》價值在於先啟發而後學,你能學到很多很多的險絕手法,結構的變化...「復歸平正」,懂得變化,或者研究過變化的人,在《集王聖教序》中就會發現處處有變化。而不懂字的人,沒研究過變化的人,看《集王聖教序》是平和的。研究近20年《集王聖教序》的劉京聞老師認為,這並不代表你就比別人差,而是在學習方法上「栽了大跟頭」:一是臨帖的目的沒有明確,就是我為什麼要臨帖,臨這個帖想要學它什麼;二是臨帖時沒有太多思考,僅就寫形而寫形,依葫蘆畫樣,大腦沒有對起筆、行筆、收筆的特點和結字特點形成記憶,手上沒有形成與原帖一致的書寫狀態和習慣;三是估計個人壞習慣根深蒂固,無法在創作中融入所臨的帖的精神。

劉京聞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書法工作室導師,廊坊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作品多次入展全國書法展及蘭亭獎,曾獲全國第二屆青年展二等獎,全國第三屆扇面展一等獎,2013年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三名」工程,同時入選中國書法雜誌主辦的「全國中青年60家」作品展,曾多次擔任由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書法展覽評委,2015年為中國書協主辦的「中國書法公益大講堂」專家組成員。

2017年入選中書協主辦的《民族脊梁——全國百名書家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2018年入選由中國書協主辦的「現狀與理想——當前書法創作學術批評展」,2019年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源流·時代」書法展,作品多次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等專業機構收藏。

劉京聞老師作品沒有變化的字,就如同古人說的「狀若算子」,呆板機械,了無生趣。
《聖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採摘,細品《聖教序》單字,守律而合於自然,其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就是這完美得「無懈可擊」,讓學習它的書友頭痛不已!究竟該如何解讀這裡面的變化?

《聖教序》中的字,來自於王羲之不同的帖中,實際上王羲之是一帖一面目,將這麼多規定內容的字收集起來,並要做到風格大致協調,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懷仁採取了避免連帶,字字分開的方法,解決了這一問題。對於學員來說學此帖,最大的好處是解決字形,而最大的障礙在於字和字之間的連貫和行氣的暢達。劉京聞老師作品對此,劉京聞老師提出:結體原則和空間的處理是解決問題的兩大關鍵!劉京聞老師說:「對《聖教序》這種筆法森嚴、結構完美、變化無常、刻工精良的碑帖,結構處理用的招數很多,我們只能夠一招一招地琢磨」!多變的結構在《聖教序》裡隨處可見,就等著你去發現,發現了,《聖教序》是變幻無窮,多姿多彩...

或許會發現:

這個字有一點疏密對比的特點、那個字有一點欹正變化的特點、那個字又另外有一些小特點...

如果把這2000多個字總結出變化規律和特點,那就會成為一個「大的特點,大的變化」,甚至會成為一個書法家未來創作中,風格形成的基調。

1月30日晚8點直播開講,2月1日作品點評答疑

劉京聞老師在《聖教序》上已有很大成就,反而多年一直不離手,唯獨專注於此。

他的取法也不僅僅止於二王,而是以二王為根基向上與向下的拓展與延伸,對二王法的生成與二王法的確立及演繹,進行了追蹤模擬、融通,變移。

他經常把《集王羲之聖教序》比作食物中的「稻粱」——儘管它不是太好吃,但是它是美味的源頭。

▼劉京聞老師2011-2012年之間臨《聖教》 局部▼另附劉京聞老師最新創作

依託於這個學習方法,劉京聞老師說:「通過仔細地研究,去抓一些細微特點,然後把這些特點歸納總結,變成自己的「體會」去表達;

慢慢地,為發揮自己的特點奠定基礎!」

得益於《聖教序》,表面上看劉京聞老師的作品,用筆率性而為,線條隨字勢流走,筆勢一貫直下,結字特點最明顯,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角度,因其作品不同而不同。

劉京聞老師十幾年來對《集王聖教序》展開研習,提出了「研究性臨帖」的學習方法

每個字研究幾十遍到數百遍,能夠從原貼一些平淡的、毫不起眼的字形當中尋找特點,發現一個字當中疏密、欹正的微妙變化...

這些特點不斷地積少成多,逐漸形成了劉京聞老師獨特的結字辦法。

劉京聞老師作品

正如劉京聞自己所說:「這些年在《聖教序》上,下的功夫沒有白費,從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字形當中,逐漸地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卻不同於他人的結字方法,儘管還需要完善、需要成熟,但總算有了自己未來的方向。」

在這種「自然」的背後,可以窺見劉京聞老師探究二王的深久,並悟得筆法精義,以至於在當代眾多的展覽中不為時風所左右,能夠標新立異,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劉京聞老師作品你是否多年學習《聖教序》一直走不出刻板臨摹的困擾?
難以具有書寫性,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又缺少關聯?

1月30日晚8點直播開講,2月1日作品點評答疑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報名劉京聞老師精心呈現的這套聖教序系列教學,將從筆法、字法、章法等進行一系列講解,尤其他把《集字聖教序》還原成自然性書寫,在章法上重組,剛柔並濟,醉翁之意不在酒,書生之意不在書,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立即報名!

本訓練營授課時間共8周,課程結束後視頻仍可永久回放,為保證教學質量,實行小班教學,第2期將於2月4日正式開課

這套包含14節高清視頻的訓練營課程匯集了劉京聞 老師多年來在行書創作上的大量心血總結,這節課你將會學習:

從碑刻還原到墨跡,找到行書創作的金鑰匙;

以此為出發點,深入探討筆法與結構在創作中如何尋求變化;

來吧,隨劉老師深入堂奧,帶你領略《聖教序》的獨特魅力。

下面就是本次課程的提綱,供您參考:

對於久學《集王聖教序》但始終難以從臨摹狀態走向創作的你而言,劉京聞老師對《集王聖教序》的研究與心得,將幫助你打開帖學新世界的大門。

長按下方二維碼立即報名!

14節高清視頻+8周系統學習+8次作業訓練,抓準《聖教序》結字與字形的精髓!在8周的學習時間裡,劉京聞老師將在學習群裡全程輔導你的學習,同時會8次點評每一位學員的作業,給出改進意見,清除你在學習過程中一切阻礙。課程結束後,按要求完成作業訓練的同學,均可獲得由劉京聞老師籤名的結業證書。1. 報名成功後請務必掃碼進入課程群,以免錯過課程相關的重要信息;2. 課程為錄播視頻課程,配合群內輔導,每周有指定的學習內容和作業任務,輔導學習時間為8周,輔導期結束後視頻仍可反覆觀看。3. 根據不同課程的實際情況,由導師或助教老師跟班輔導,學員在學習期間需配合老師的學習要求,完成課程。4. 訓練營課程在開課前及開課後7天內可申請退款,逾期將不予退款。如果你還有其它疑問,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聯繫課程顧問,她會為你解答課程相關的一切問題哦~

點擊閱讀原文,和劉京聞老師一起領略《聖教序》的魅力

相關焦點

  • 畢雲揚行草書臨創轉換網絡班招生開始啦!
    《蘭亭序》、《聖教序》二王手札等,案頭滿是經典法帖,臨帖有幾分相像,創作卻一籌莫展,這幾乎成了很多人日常書寫的常態。       針對行草書學習過程中的臨創轉換難題,特開設本次行草書臨創轉換短訓班,本次短訓班將持續三個月,通過12節課程重點幫助廣大學員掌握二王一路行草書經典法帖的臨創轉換,以此為基礎,從創作內容、風格、形式等多方面進行行草書創作拓展,從而打開行書臨創轉換之門。
  • 趙孟頫 臨《聖教序》: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這是趙孟頫於皇慶二年(1313)三月,臨於車橋寓舍的作品。此聖教序臨本不易見,為翁方綱珍藏定為真跡神品。 趙孟頫臨《聖教序》局部
  • 學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四個步驟
    通過臨摹,體會用筆中點畫的起承轉合,筆勢的婉轉屈曲、牽絲映帶,進而熟記範本法帖中的字形、章法,體會其疏淡灑落的氣息。在學習過程中,可通過部首和結字類型的不同,將帖中字形分類熟記,直至能夠背默書寫,將帖中優美駢句試著寫成形式完整的作品,開始由臨摹逐漸轉換為「模擬創作」。集句、集聯到集文,可先選擇字帖裡原字較多的作品來集。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世傳王義之"用蠶繭紙、鼠須筆,道媚勁健,絕代更無。"作為集字的《聖教序》,線條挺拔,筆畫轉折處時見圭角,映帶處絲毫畢現。可以想見所用毛筆應是筆豪勁健,極具彈性。所以用筆上:雖然毛筆製作未能恢復古法,但是鼠須筆應是指狼毫筆或鼠兔兼毫筆一類。臨摹時候應選擇優質狼毫筆作為書寫工具。
  • 明澤書院第五屆書法臨創轉換研修班招生
    臨摹是創作的基礎,臨創結合是書法學習的轉折期,也是關鍵期。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以及書法專業的學生而言,書法學習過程中都存在一大難題,那就是臨創轉換問題。明澤書院是經大理州民政局正式註冊的專業書法團體,總院位於大理下關鎮下關一小對面,目前在洱源和永平設立分院。
  • 【毛毛學堂】帖,應該是「傻臨」還是「巧臨」?明代李淳說透楷書結字規律
    不下大功夫,花大力氣臨帖,就妄談書法,那是說胡話,就像吃飯不吃五穀雜糧,專想雞鴨魚肉一樣,不早早踹腿才怪。        臨帖需下苦功夫,常聽老師們說,他們跟老師學書法的時候,老師常說:臨某某帖一百遍,否則別來找我。
  • 12屆國展評委:楷書寫得太像行書而遭淘汰!冤不?
    關於楷書界定問題的分析與思考■李松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楷書投稿創歷史之最。面對大展的評選,人們最關注的是入選名單的結果,之後觀看入選作品。問題是,僅僅佔來稿百分之二點多的入選作品,無論如何也難以反應當代全國楷書的創作形勢。
  • 《雁塔聖教序》如何臨出"味"?
    關於這種"意",舉個例子,褚的《雁塔聖教序》在法度基礎上,整體呈現出來的意,從看似孤立的點畫,得知筆勢的承接關係,通過微妙的起、承、轉、合,或左顧右盼、或前呼後應、或起筆承上字、或收筆啟下字,都有一種勢存在其中,從而「意」趣橫生。在精心臨摹古人法帖的基礎上,得形、得神,此可視為具體運用之「法」。
  • 高手寫書法不選紙筆,用中性筆也能臨好帖!
    高手寫書法不選紙筆,用中性筆也能臨好帖! 臨王羲之《聖教序》 筆:1.0 中性筆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古人論書,是不屑於將具體技術分析的,點到為止,如孫過庭講「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章務檢而便,草貴流而暢」,劉熙載講草書結構,「庸俗行草結字之體尤易犯者,上與左小而瘦,下與右大而肥。其橫豎波磔,用筆之輕重亦然。」算是比較具體了。其實古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 10歲小學生寫出了國展味,是喜是憂
    自信,成熟,用筆、結字遊刃有餘。 不止是臨帖,妥妥的創作。後生可畏。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我出了二玄社複製的孫過庭《書譜》,九米長,我在杭州買的,出了《集王聖教序》,還出了一方墓誌的拓片。福老師自己出了一個《大雁塔聖教序》的拓片,但是這個拓片是翻刻的,因為他沒有那種書法和收藏的概念,一方面他不一定能認出來,另一方面我覺得他也不介意搜集翻刻拓片。然後我還寫了一篇講唐代書法的小文章,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 為什麼我建議你學《聖教序》
    1,行書以二王為宗,而《聖教序》是最成功的集字典範,他幾乎完美地集合了王羲之的書法精華,所以學習《聖教序》是一條通往行書殿堂的光明大道。2, 集字優勢在單字。集字碑刻的缺點是氣息有限,而優勢在於字字精美,非常適合行書打底。單字的揖讓、顧盼、轉筆、頓筆…結構、筆法等基礎技法,在聖教序裡通過「刀鋒」呈現的淋漓盡致。
  • 瓊臺師範學院2019級書法班專業課業展—《傳統書體臨創轉換一》
    此次隸書臨創轉換首先是複習大一學習的基礎,以禮器碑為主,同時複習漢代各碑帖,並加之漢簡為學習方向,多方面的了解學習漢代隸書。掌握風格的變化,與用筆的區別,深入理解,並做到精準臨摹。從而做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在複習了大一學習的漢代隸書以後,並擴展了隸書的脈絡,學習清代隸書大家的書法風格,並與漢代隸書加之比較,為後面的創作做好準備。
  • 如何投國展?擺正心態,注重日常臨帖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作者:童孝鏞我大約從2009年以後就很少參與國展的投稿,細算起來近十年了。雖然我參與國展的次數少了,但我關注國展,學習和創作一直沒有丟。在這近十年中,我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日常的臨帖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中。
  •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系列之二
    「正解聖教序,趣品美行書」聖教序單字筆法結構講解演示系列之二講解臨寫 趙國俊《集王羲之字聖教序》是學習行書的經典碑帖,為與書法愛好者共同學習經典,分享經典,今天特別推出聖教序系列圖文講解第二講,詳解「聖教序太」四個字的結構、筆法加以趣品點評,並對照碑刻原字進行臨寫。
  • 國展入展作者:學書法盲目勤奮死路一條!
    之後一年,我夜以繼日地臨摹趙楷,也不是死臨,而是帶著思考臨摹。通過讀帖,知道趙松雪的用筆是方圓結合,起筆多方,轉折處多以圓轉代替方折,細思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提高書寫速度,趙松雪「日書萬字」,看來不虛。趙楷字取橫勢,多平正,近古法。領悟這一點,創作就不會「離譜」了。
  • 你知道書法創作應該用什麼紙嗎?
    但現在國展追求顏色與視覺效果,寫古拙書風用這些未加工紙的人越來越少。 二是寫精到一路書風。如鐵線篆、二王、《書譜》一類風格、小楷等就不得不擇紙,用太洇的紙來寫字,筆口、線條就走樣了。這類書風可以選擇元書紙、傳統煮棰宣(也稱豆腐宣)、水紋宣、黃料、灑金宣、粉彩紙、灑金宣、泥金、泥銀紙或絲絹(熟絹)等。現在國展獲獎、入展作者很多是採用以上材料進行創作的。
  • 《聖教序》筆法解析(連載)
    《聖教序》雖是集字而成,但字字經典。每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若以武學來作比喻的話,聖教序更接近少林拳,書學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