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聖教序》雖是集字,卻被歷代書家推為學王入門的經典

2020-12-13 大章書法

本文更新《集王聖教序》米字格單字: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

初學行書想要入門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書友,一般是不建議直接學習蘭亭序的,更多的會推薦學習《集王聖教序》,這套字帖將近2000個字,涵蓋的範圍還是很廣的,筆法相比蘭亭序而言還是比較容易學的,如果你看著這字帖無從入手,不妨看看筆法入門的講解視頻,也許會更有體會,臨摹起來也會比較得心應手。所以,感興趣想要學習《集王聖教序》的書友不妨看看下面這個由書法網出品的《王羲之聖教序基本筆法》

大章書法製作的這個版本《集王聖教序》是把米字格置於文字背面,在視覺效果上更好,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大部分的斑點,還有一些因為破損而導致的斑點也沒有及時修改,後續會持續更新這個版本的內容,若是對小編精修的內容感興趣也可以私信我們聯繫交流。

大家要是在臨摹學習過程中有什麼問題,或者對於我們製作的字體有什麼意見也可以私信告訴我們,或者在評論區留言,喜歡我們的字帖就請關注我們吧,我們會不斷更新更多精彩的米字格碑帖。

本圖文為大章書法原創製作,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這本集字《桃花源記》,字字珠璣,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好範本
    集字學習是學習書法創作的初級階段,集字為書,古已有之。最有名的莫過於《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此集字書被認為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範本。
  • 畢羅談《集王聖教序》
    從2015年上半年到2017年年底,我把王羲之全部書作的可靠摹本,《喪亂貼》《蘭亭序》《孔侍中帖》《奉橘帖》《集王聖教序》(劉鐵雲本)《新集金剛經》《興福寺斷截碑》,所有的單字都剪下來,按照偏旁部首整理出來。所以,我現在很清楚《集王聖教序》單字有多少、這些單字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也很清楚《金剛經》有多少字,不同的字,比如「大」「佛」「則」「知」字有幾個。
  • 《集王聖教序》讀帖、用筆、結體方法總結(長文乾貨)
    王世貞《弇州續稿》曰:《聖教序》雖沙門懷仁所集書,然從高宗內府借右軍行書摹出,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龍象,《蘭亭》之羽翼也。集字《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自刊刻完成,一直是很多人學習行書的重要範本。特別是宋以後,王羲之的墨跡難得,其地位已經與《蘭亭序》摹本相當。
  • 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刻畫出了一個民族永久的生命線
    它,由唐代懷仁和尚傾數年之功,花千金之巨,遍收全國王羲之書法,集成此碑,成為世人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經典範本。「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王字;一心求法,百折不撓的玄奘;歌舞昇平、開放包容的大唐盛世,都藏在這懷仁集王聖教序碑中了。在導遊的帶領下,記者圍繞在各種名碑前,聽講解員敘述那跨越千年的故事,梳理中華民族的文化脈絡,通過黑黝黝石刻的流動線條尋找中華文明。
  • 王羲之《聖教序》中的「無」字怎樣寫?
    《聖教序》是用王羲之的字組成的,但是這並不是王羲之本人所書寫的作品,而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所成的。當年大唐三藏聖僧玄奘法師從印度歷盡千辛萬苦取經回來,舉國為之震動,唐太宗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
  • ...主持刻的《集王聖教序》耗時24年,不圖快,只求質,真是良心工程
    《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耗時長,不求速度,注重質量,集字殫精竭慮,刻工精良。全文共全碑共1 900餘字。字由長安弘福寺和尚懷仁費時二十四年,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遺墨中集出,碑文最後也為我們註明了「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 計算工程進度,大概每4.6天一個字。
  • 《大唐三藏聖教序》全文誦讀,標點、斷句並附懷仁集《聖教序》
    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 文皇帝 制弘福寺沙門 懷仁 集晉 右將軍 王羲之 書蓋聞 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曾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刻中此為獨創。北宋周越《古今法書苑》載:「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委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跡,鹹萃其中。」 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聖教序》懷仁所集右軍書,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謂異才。」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結構分析
    但很多精彩的作品,比如清代伊秉綬的隸書,比如弘一法師的字,並不在變化上用很多心,但仍然神採奕奕,令人費解。談到大師級人物。像王羲之,的的確確在形式上做了很多功課。同時代的魏碑、墓誌,以及較前的東漢隸書,在形式的變化上都很用心,這讓我在困惑中仍想做些工作,比如《聖教序》這樣經典的作品,在這方面也極為重視,總想做些歸納總結之類的事情,旨在「拋磚引玉」。
  • 學過《聖教序》和沒學過《聖教序》的人…
    《聖教序》是對王羲之最精華的採摘。細品《聖教序》單字,守律而合於自然,她在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等簡直完美到無懈可擊。這座高峰被歷來學者奉為圭皋。下面,完美看看學通《聖教序》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學過《聖教序》的人,將字勢表現淋漓盡致。
  • 集字智永楷書《陋室銘》,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 書法答疑:王羲之《聖教序》個別字的筆畫順序不清,怎麼臨寫?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網友問:王羲之《聖教序》中個別字的筆畫順序看不清,比如「藏」字怎麼臨寫?是否一定要尊重原帖?王羲之《聖教序》中的「藏」字寫得非常精彩,特別是在結構方面,有很多非凡之處。至於其筆畫順序,有多種寫法,所謂殊途同歸。
  • 《書法問集》712、古代書法家的字都好在哪裡,比如王羲之?
    在書法圈或者可以說到書法史,質疑王羲之的字好不好這件事,是一個非常錯誤的事情。用網絡用語:我可不是王羲之吹,或者說王羲之盲目的追捧者。關於《蘭亭集序》多麼的好,很多人都論證過,其中不少文章說得非常的誇張。
  • 這一結構變化是王羲之行書的典型特點,學王字書法必懂
    王羲之在《集王聖教序》中,幾乎每一個字在結構上都有疏密變化,這就是王字行書結構的重要特色。學習王羲之行書不是亦步亦趨的臨摹他的每一個字,要仔細研究、揣摩,找出一般規律。疏密變化目的就是來調節字體空間布白關係。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鍾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法理論家已提出書法的空間概念。書寫書法就是在一個時空中造型,既有時間軸也有空間軸。
  •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集字《智慧楹聯》欣賞,學行書的必修字帖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是寫了一個字達到登峰造極,而是整篇書法都精彩絕倫。而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真跡是否存在也是一直有很大的爭議。有的人說三藏聖教序,據說是收集了王羲之真跡的字湊成的碑,這個算不算是真跡啊。嚴格說來不算。
  • 《集王聖教序》的筆法使轉,寫出的筆畫卻不一樣
    看《集王聖教序》的幾個字。「藏」。其他地方都好說,惟有第④點,我覺得最可說。按說,一個筆畫非常多的字,筆畫之間的間隔都比較小,所謂密不透風。但這個字呢,左下方的撇和豎之間的空地非常大,所謂疏可走馬。這樣的處理,是很大膽的,搞不好,字可能就散了,這個「藏」卻沒有散。
  • 《蘭亭序》名聲雖大,卻有4個未解之謎,就連王羲之名字都是迷!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學習行書,《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繞不過的經典。本課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個字,著重講解其不同尋常之處,深入理解書聖的高妙手法,體會聖教序的藝術魅力。適合具有一定書法水平和學習行書的書法愛好者學習交流。注重提升審美水平,掌握臨習方法,不僅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品味王羲之《聖教序》的盡善盡美
    在學《聖教序》「書」字中,通過各種分析、對比,我們發現,王羲之的字確實精彩絕倫,盡善盡美。不由得感嘆「書都讓古人寫完了,我們還能寫出不一樣的書嗎?」劉熙載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每個人寫的都是有自己風格的,只是夠不夠突出而已。古人雖然如一座座高峰在我們前面矗立著,但書法卻有無數種的變化,無數種的可能。
  • 《蘭亭序》和《聖教序》,先學誰好?
    我們無妨分別先引見這兩件作品:《蘭亭序》歷來被傳為「行書第一」,是王與謝安、孫淖等四十一人到山陰之蘭亭舉行過一次浩大的風雅集會。這天天朗氣清、景物怡人,名士們列坐在溪水的兩旁,飲酒唱和,吟詩作賦。聽說王羲之當時已半醉了,他用蠶繭紙、鼠鬚毛,興致而書,寫得飄逸遒媚,又端莊秀麗。各個字是縱橫變化,筆法多變,意態生動,前後顧盼,遙相照應。
  • 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他寫的《文賦》,有王羲之的味道
    虞世南,初唐書法名家,和同時期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齊名,並稱「初唐四大家」。虞世南的書法風格,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外柔內剛,圓融遒麗,看似不夠聲色,實則筋骨內藏。首先,他的用筆是和「二王」書風一脈相承的,甚至有點集王羲之字而成的意思。雖「工於效仿,劣於獨斷」,但對我們書法愛好者來說,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絕佳的取法教材。大家看下面這個片段。這種用筆,這種結體,甚至整體的章法布局,是不是有點類似《聖教序》的味道?
  •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帖盡覽(收藏)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